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深刻剖析
蒋百里出使意大利、德国,在外交上虽然收 获有限,却在德国完成了他一生中的又一部不朽 名著《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蒋百里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故事,他在书后有交代:
在去年 11 月 11 日那天下午,我在柏林近郊 “绿林”中散步,心里胡思乱想,又是旧习惯不适 于新环境,——看手表不过 5 点,但忘记了柏林 冬天的早黑——结果迷失了道路,走了两点多钟, 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免有点心慌。但是远远地望 见了一个灯,只好向着那灯光走找人家问路,那 知道灯光却在一小湖对面,又沿湖绕了一大圈, 才到目的地,黑夜敲门(实在不过 8 点半),居然出来了一位老者,他的头发如银之白,他的两颊如婴之红,简 直像仙人一般。他告诉我怎样走,那样转弯,我那时仍旧弄不 清楚。忽然心机一转,问他有电话没有,他说“有”,我说那费心打电话叫一部车子来罢,他说那么请客厅坐一坐等车,一 进客厅就看见他许多中国和日本的陈设,我同他就谈起东方事 情来,哪知这位红颜白发的仙人,他的东方知识比我更来得高 明,凡我所知道的,他没有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我却不能像 他那样深刻。比方说“日本人不知道中国文化”等类,他还有《日本古事记研究》一稿,我看了竟是茫无头绪。我十二分佩服 他,从此就订了极深切的交情。这本书是我从他笔记中间片断 的摘出来而稍加整理的。现在不敢自私,把他公表,不久德文 原本也快将出来。我临走的时候,他送我行,而且郑重的告诉 我:“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他讲和!”
蒋百里上面所说的那位“红颜白发的仙人”,即德国西门子 电机公司经理爱斯德,此人曾任德国远东舰队舰长,驻防中国 山东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攻下青 岛,爱斯德为日军俘虏,并被押往日本东京囚禁了三年。因此 之故,爱斯德对日本人深为痛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爱斯德获释回德国后,留心研究日本,成为“日本通”。而蒋百里则是中国的“日本通”,他从 1901 年赴日留学起30 余年,坚持每天阅读日文报纸。他认为抗日必须先知日,每 个中国人都应阅读日文报纸,以了解日本动态。当时日文报一 元一月,故自“九一八”事变后,蒋百里提倡“一元救国”,即号召大家看日文报纸,知晓日本动态,以做到知彼知己。中、 德两个“日本通”的偶然相遇,于是就有了抗战时期轰动一时 的研究日本人的著作诞生。这本书虽说取材于爱斯德的研究成果,实际上也是蒋百里 30 多年来研究日本的结晶。全书包括绪言及正文十三章。十三 章的标题分别是:(1) 几个自然条件。(2) 几段历史事迹。(3) 明 治大帝。(4) 欧战。(5) 固有的裂痕。(6) 军人思想之变迁。(7) 政 治。(8)财政经济。(9) 外交。(10) 精神上的弱点。(11) 黄金时代 过去了。(12) 结论 物与人。(13) 这本书的故事。蒋百里开篇即写道:
世界上没有像我那样同情于日本人的! 一群伟大的戏角,正在那里表演一场比 Hamlet更悲的悲剧;在旁观者那得不替这悲剧的主人翁,下一点同情之泪呢? 古代的悲剧,是不可知的命运所注定的;现代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反映,是自造的。而目前这个大悲剧,却是两者 兼而有之。
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 的。但是这两个强,加在一起,却等于弱。这可以说是不可知 的公式,也可以说是性格的反映。孔子作《易》终于“未济”。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中国文化,日本人根本 不懂,他却要自称东方主人翁。如今我像歌德批评 Hamlet一般, 来考察目前这个悲剧的来源。
蒋百里具体分析了日本人悲剧性格产生的几种自然条件:
(一)情热的人种。从日本人的习惯,诸如洗澡、衣服、饮 食、居住来看,日本人种无疑地是从南方移去的。其中当然也 有一部分是从北方——中国山东与高丽的移民,但这并不是主 流。所以北方的风俗,在日本是看不见的。事实上,北方苦寒 的生活,非日本人所能接受。北海道为日本国国土,经过 50 年的开拓,中国的东三省——满洲,20 年前,日本就想移民, 五年来他可以自由移民。但统计数字的雄辩,确实告诉我们, 日本这种移民企图已经怎样的失败。日本人怎样的不愿到北 方去!
(二)地理上的影响。日本的气候风景,真可以自豪为世界 乐土。但他缺少了国民教育上的两种材料。日本自以为是东方 的英国,但他缺少了伦敦的雾。(雾锻炼了英人体格之强健与眼 光之正确。)a 日本人要实行他的大陆政策,但他缺少了中国的 黄河、长江。(黄河、长江养成中国人特有的气度。)b 明媚的风 景——外界环境轮廓的明净美丽,刺激了这个情热人种的眼光, 时时向外界注意。缺少了内省的能力,同时因为时时要注意, 却从繁杂的环境中找不到一个重点。短急清浅的水流,又诱导 他成了性急的、矫激的,容易入于悲观的性格。地震、火山喷 火,这些不可知的自然变动,也给予日本人一种阴影。
P318-321
蒋百里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杰出爱国主义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蒋百里还是新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的岳父和事业上的引路人。近来有文章报道说,钱学森常常怀着深深的感情和敬意说:“对我这一生影响和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一个是蒋百里先生。“蒋百里先生不仅是我的岳父,他还是我最早的师长和引路人。”(参见2000年11月10日《浙江日报》第14版)翁婿两代均为中华民族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为一代佳话。
对于蒋百里先生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学术界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历史学家谢本书先生曾在《军事史林》1989年第5期发表《南杨北蒋——杨杰蒋方震之比较研究》一文,郑重发出呼吁:“总的来说,我们对蒋、杨以及近现代军事学术的研究都是不够的。而杨杰的军事著述仍未加以整理,至今尚无选集,更无全集出版;蒋氏之著作,台湾已出全集,而大陆要找他的著作亦甚不易。整理出版他们的著作,这是本文结束时的一点呼吁和建议。缺少蒋、杨的作品,所谓的研究、借鉴,便成了空话。”受谢本书先生大作的启发,著者不揣浅陋,于1997年向本人所在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申请了“蒋百里研究”的课题,开始了研究工作。
百里先生生前与湖南人特别有缘。与蒋百里关系最密切的同学和战友是“再造共和”的护国英雄蔡锷;蒋百里最得意的一位学生,是一代名将、民国一级上将唐生智;第一个为蒋百里作传的是名记者陶菊隐。蔡、唐、陶三公都是湖南人氏。如今,轮到我这个后辈来研究与宣传百里先生,深感荣幸,也诚惶诚恐。
最后,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员推荐出版社,感谢海宁市博物馆的吴德健先生为拙作写序。
“凭空像一个霹雳般地,我接到您的噩耗……即刻我的神经立刻痉挛起来,心也震动了!……我们几个孩子需要您,临危的祖国需要您……”我无数次地读过蒋英女士在1938年写的这篇《哭亡父蒋公百里》的悼念文章,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感慨成千,作为一个父亲,蒋百里先生为慈父之典范;作为一个爱国者,蒋百里先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今年是百里先生逝世75周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学继教授来信说他的大作即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请我写序。作为著者多年的朋友,我为此感到很高兴。因为百里先生是我们海宁硖石人,他逝世后,海内外学者研究他生平与思想的论著不断问世,举其大者,如《蒋百里传》(陶菊隐)、《蒋百里评传》(曹聚仁)、《军学权舆——蒋百里传》《蒋百里将军与其军事思想》(王冉之)、《蒋百里军事思想研究》(刘仕平)、《蒋百里将军与其军事思想》(杨汉之)、《中国近代国防理论的奠基——将百里思想研究》(吴仰湘)以及《蒋百里年谱》(许逸云)等。百里先生本人的著作在他生前身后也一再出版,广泛发行。集其大成者为20世纪70年代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6卷本本《蒋百里先生全集》。在中国大陆,最近20年来,百里先生的名著如《国防论》《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欧洲文艺复兴史》、《新孙子兵法》等也一再出版。
但即便如此,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蒋百里其人其事的恐怕还不是很多。今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教授这部详尽的传记,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全面系统地了解百里先生杰出的贡献及其伟大的人格,这是值得衷心祝贺的好事。
同时,我个人也常感到很幸运,作为百里先生的同乡晚辈,能在家乡为先贤略尽绵薄之力,通过举办“辛亥革命乡贤人物”“钱学森书信展”“蒋英生平图片展”“蒋百里诞辰130周年”等不同主题的展览,让家乡人民逐步认识和了解这位从本土走向世界的军事天才,并直接参与了“百里梅园”和“蒋百里纪念馆”等相关纪念设施的筹备工作。我向来为蒋公的才华及军事学理论上的贡献所折服,也为其超然之品格感到由衷敬佩,然而,论及对百里生生平事迹的了解,却远不如张教授来得详细清楚,张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对蒋百里先生的生平和军事思想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先后出版了好几种研究百里先生的论著,为宣传百里先生的杰出贡献及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一部好的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百里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感动过几代人,我相信,他一定还会感动更多的中国人!更多更多的年轻人!
吴德健于海宁
2013年3月28日
蒋百里,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曾任保定军校校长、陆军大学代校长,国民党政府高级军事顾问。人说蒋百里的一生皆传奇,张学继编著的《蒋百里(从幕僚到战略家)/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在此点之外,诠释的却更多……
他曾留学日本,又赴德国深造,学成满腹,施展却难,曾辗转于军阀帐下为其出谋划策,最终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得以大放光彩。
抗战时期他曾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赴欧开展外交工作,得以会见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德国纳粹二号人物戈林。
抗战时期,他的《日本人》被认为是分析日本最深刻最精准最经典的著作,是抗战期间对敌研究必读书;他的“抗日持久战”“抗日必胜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等言论激励了时人抗日,被赞誉为“功在文坛,不下战场”。
张学继编著的《蒋百里(从幕僚到战略家)/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的主人公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历来的当局都很敬重他,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本书书写了兵学界泰斗人物蒋百里寂寞而高洁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