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散文有其独特优势及魅力。这主要表现在:一、它更为真实、质朴和内在地反映民族国家与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本不可代替的日志和备忘录;二、它是作家与读者的投影,因为散文往往最好地反映了作家“这个人”,也是与喜爱它的读者进行促膝谈心、心灵对语的最佳方式;三、它更多、更直接、更好地承载了人生的智慧,令读者从中受益匪浅;四、它丰富多彩、自由潇洒、平淡高远的格调令人爱不释手,读者可随意选取、尽情而读、败兴而弃,完全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
王景科制作的《新中国散文典藏(共12册)(精)》共12卷,丛书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作家、学者的散文代表作,这是目前规模最大,涉及建国后到现在的全部作家、学者的文学大系。
王景科制作的《新中国散文典藏(共12册)(精)》丛书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作家、学者的散文代表作,这是目前规模最大,涉及建国后到现在的全部作家、学者的文学大系,全面展现中国作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散文创作的实绩。丛书以高质量为准则,根据作家的创作实力和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进行严格筛选,每位作家所收录文章少则一两篇,多则八九篇,真正为广大散文读者提供一套典藏范本,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最全面、最权威的参考资料。本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散文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具有填补市场空白的重要意义。
狗这一辈子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炖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人早好了伤疤忘了疼。有头脑的人大都不跟狗计较,有句俗话:狗咬了你你还能去咬狗吗?与狗相咬,除了啃一嘴狗毛你又能占到啥便宜。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记恨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日的”,走了。
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孑L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需要交配时,两家狗主人自会商量好了,公母牵到一起,主人在一旁监督着。事情完了就完了。万不可藕断丝连,弄出感情,那样狗主人会妒忌。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P1-3
历史的足迹与心灵的影像
王兆胜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散文有其独特优势及魅力。这主要表现在:一、它更为真实、质朴和内在地反映民族国家与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本不可代替的日志和备忘录。二、它是作家与读者的投影,因为散文往往最好地反映了作家“这个人”,也是与喜爱它的读者进行促膝谈心、心灵对语的最佳方式。三、它更多、更直接、更好地承载了人生的智慧,令读者从中受益匪浅。四、它丰富多彩、自由潇洒、平淡高远的格调令人爱不释手,读者可随意选取、尽情而读、败兴而弃,完全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下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逐渐失去读者的情况下,散文却能青春永驻、经久不衰。
与此相关的是,多年来,散文选本层出不穷,且颇受社会和读者喜爱。如每年的散文年选都有近十个版本,且多年来持续不断;又如散文选刊、各类的散文选本、关于散文作家的个人精选本更是花样翻新。这些选本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百看不厌。如今,由丁建元策划、王景科教授主编的十二卷本《新中国散文典藏》出版,这是散文界与中国学界的一件大事,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界碑和标志。
《新中国散文典藏》主要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新世纪2013年之间的散文,六十多年的历史跨度本身就是一次飞渡,更何况其中又经过了“十七年”、“文革”、新时期这样的巨变。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促成了中国史无前例的新变局,这无疑会成为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大文化散文”崛起及其在中外文坛形成散文旋风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以散文的形式对六十多年的“新中国”进行“典藏”,其历史功绩一定是超过预期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一、文化基因与密码珍藏
如果谈论“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及其文学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人们会异口同声说:在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冲击下,中国现代性的建立。也是在此意义上,进化论、创新、向西方学习等成为我们的关键词。关于这一点,作家和学者走的基本是这一路径:符合西方标准、向西方学习,就是创新;而有了创新,就是好,就给予充分肯定。
也许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上可作如是说,因为西方在这些方面有不少优势。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就此绝对地说,《红楼梦》不如西方小说,《牡丹亭》不如西方戏剧,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的诗不如西方,那恐怕也难以令人认同。最关键的是,我们向西方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能不能学到其精华,又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再造和创新,这恐怕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我们向西方学的只是皮毛,而作家和学者即将之视为创新,那就大错特错甚至是荒唐可笑的。其实,不少所谓的当代新潮小说创作及其研究就建立于这样的理念与基点上。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简单要求中国散文,那将更是不可思议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这就容易导致对于中国散文理解的偏向和错误。
第一,在中国古代,散文不叫“散文”,而是泛指“文章”,它是一个更大、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到了近现代,“散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的“文章”才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散文”。而自周作人提出“美文”后,散文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缩小和纯化,于是散文变成一个更为纯粹的“洁本”。很显然,在西方散文概念与中国文章内涵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偏角,如果不顾及中国传统的特性,就会出现断裂与矛盾。
第二,无论怎么说,向西方看齐,以西方标准来衡定中国传统散文,并建构具有现代性的近现代中国散文,这是新文学以来比较一致的倾向。五四时期的周作人、郁达夫讲究散文的“个性”,20世纪60年代的杨朔注重“将散文当诗来写”,新时期的余秋雨散文则注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都是如此。这一面带来了近现当代散文的突围与发展,但也使其离中国传统越来越远,有时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余秋雨的《笔墨祭》用西方的现代性来阐释中国的毛笔文化,其中的文化断裂非常突出。
……
比较而言,在这四个方面中,求“天地大道”是最难的,也是新时期散文最为缺乏的。可喜的是,除了贾平凹外还有一些人努力求之。如冯骥才曾写过书法“大道”,在《白发》一文中也感悟一年四季各有其美,白发也是修炼而成的一种美,所以说:“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对!”张中行喜欢“禅外说禅”,并强调“顺生”的人生智慧,也是得天地之启的结果。如在《顺生论》一书中,第一部分即谈《天心》,而其中又有《天道》一篇。第三部分中有《顺逆》一篇,即探讨人应如何顺应天地之道、使人生美好的问题。更可喜的是,新世纪以来,对于天地之道的关爱之情有所增加,如韩春旭写过《生命之道——与我的智慧之父老子共叙“道”之奥秘》,这是一篇长达6000言的散文,除了表达自己对老子的父爱之情,作者还强调:“平衡就是生命,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怎样经常地移动和平衡。”玛王兆胜在世纪之初发表了《柔韧之道》《半半哲学》《和谐之美》《说“不知”之益》等系列散文,后取名为“天地之道”收录在《天地人心》一书中,在“自序”中明确提出:“20世纪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时,又走上了另一歧途,即忽略了‘天地之道’的规约,人的异化当然不可避免。强调‘天地之道’,即是承认:无论如何,人都是天地自然的一分子,都不能无视天地自然的存在和先验限制。”这是有感于以往散文过于关注“人”,而忽略关爱天地自然和从中受启的结果。范曾是一位画家,但他的散文可能是新时期关注天地大道最有代表性的,他曾有《老子心解》和《庄子心解》。这是两篇长达七八万字的散文随笔,其中有《大哉,老子之道》《和谐,宇宙的大智慧》《道法自然》《庄子论道:齐一、无差别、混沌》等,直接牵扯到“道”的本体,也反映了作者对老庄之熟悉和热爱程度。最值得提及的是范曾的《寂静的世界》一文,这是一篇融天地于心间后,羽化而成的散文精灵,是一首通过天地大道的孔窍吹出的美妙乐音。作者写的是聋哑人,写他们美丽的姿容,更写他们内心的宁静、温情与善良。当耳聪者经不住当下世俗的烦扰时,这些聋哑人却是幸运的。不仅仅如此,作品还将聋哑人与天地大道联系起来思考,于是写道:“钝于言说者敏于心灵,这是历史上不少思维敏锐而圆融的先哲们留下的事实。‘大辩若讷’(老子语)的人常常是沉默寡言的。相反的,那些唠叨的、多话的、声嘶力竭的、唾沫星子直喷的人大体思绪混乱。”“单纯中的丰富、沉默中的深思使聋哑人比较容易接近道之所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聋哑人同样感受着这天人合一,毋庸置喙的大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与范曾以往散文的重于说理和理大于文不同,《寂静的世界》是一篇美文,其中透出心灵的光芒四射。如作者这样写道:“聋哑人在舞台上演出的干手观音,简直是人类表演史上的奇迹,他们凭着光影的指挥和相互感觉的启示,一切动作是那样协调地和背景音乐严丝合缝地融洽。聋哑人知道自己美丽,他们一个个面如冠玉,臂若柔藕,他们展示出了宗教的圣洁,而千手观音所寓示的是允善允能、无所不在的关爱,聋哑人以此造型给了耳聪的群族以心智上的启发和灵魂的震动。聋哑人不只在舞台上,同样会以那充满智慧的双臂,奉献他们灵智之果于社会。”只有充满大爱、温情、善意,只有将大美和天地大道奉为圭臬,方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总之,超越“五四”以来的散文局限,承续中国散文的求“道”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审天地自然,体会物性,追求大道,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将新中国尤其是新时期散文提升到形而上高度的表现方面,其价值意义是不可低估的。然而,由于缺乏更多的作家参与,也由于对自然现象的关心重于对天地之道的探求,还由于难以将古今中外进行理性的、自觉的融通,更由于过于遵循古代传统而少有创新意识,因此新时期与天地自然密切相关的散文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真正具有经典意义的力作还比较匮乏,这是新中国散文有待于突破和进一步发展的方面。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将新中国散文比作一片汪洋,那么我们的学术研究与编选工作也只能算是掬几朵浪花,至多也不过梳理和选取了几条主要的入海河流。即便像这套包罗宏富、用心良多的十二卷本的典藏也是如此。不过,管窥蠡测、一叶知秋最好地说明了“文心雕龙”的价值和意义。愿这套《新中国散文典藏》能在读者心中漾起涟漪,镌刻出永恒的记忆,并成为中国散文研究与学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努力。
是为序。
2015年初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