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先生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一部合集,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梁启超的子女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在20世纪的20年代—30年代,梁启超把孩子们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信中表达了梁启超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体现了梁启超对子女成长道路的谆谆善诱,对于我们今天身为父母的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则是梁启勋所保存的梁启超的信件。由汤志钧、汤仁泽编注的这本《梁启超家书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收录的就是这两部分信件。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著名学者,更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又各有所长,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汤志钧、汤仁泽编注的这本《梁启超家书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包括“梁启超家书”及近年公布的“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中的函札部分,是梁启超先生写给夫人李蕙仙、弟弟梁启勋等人,更多的是写给孩子们的书信合集。这些函札,讲述了真实的历史,展现了“家事、党事、国事无不人令人气尽”的风云变幻的时局,也体现了梁氏独特的教育理念,再现了一个鲜活丰满的梁启超。其中许多函札是首次整理出版,为研究梁启超等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也有很好的史料价值。
梁启超家书[1898年10月29日至1928年10月17日]
致李蕙仙[1898年10月29日]
致李蕙仙[1898年11月19日]
致李蕙仙[1898年11月26日]
致李蕙仙[1898年12月10日]
致李蕙仙[1899年3月13日]
致李蕙仙[1899年5月3日]
致李蕙仙[1900年5月20日]
致李蕙仙[1900年6月30日]
致梁思顺[1911年11月9日]
致梁思顺[1911年11月11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12日]
致梁思顺[1912年10月5日]
致梁思顺[1912年10月8日]
致梁思顺[1912年10月11日]
致梁思顺[1912年10月13日]
致梁思顺[1912年10月17日]
致梁思顺[1912年10月18日]
致梁思顺[1912年10月24日]
致梁思顺[1912年10月29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1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3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3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4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7、8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9、10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11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12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13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14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20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21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22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23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24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25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27日]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1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2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3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5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16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18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20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20目]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22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23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27日]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
致梁思顺[1913年1月10日]
致梁思顺[1913年1月12日]
致梁思顺[1913年1月15日]
致梁思顺[1913年1月17日]
致梁思顺[1913年1月21日]
致梁思顺[1913年1月23日]
致梁思顺[1913年1月25日]
致梁思顺[1913年1月31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1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4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4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4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5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7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8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10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11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14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18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20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21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23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24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27日]
致梁思顺[1913年2月28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3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5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7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9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0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2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3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4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4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5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6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18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20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21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22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23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25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26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27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29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30日]
致梁思顺[1913年3月31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2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3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5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7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0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2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4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5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6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7目]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8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18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21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22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23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29日]
致梁思顺[1913年4月29日]
致梁思顺[1913年5月1日]
致梁思顺[1913年5月1日]
致梁思顺[1913年5月2日]
致梁思顺[1913年5月2日]
致梁思顺[1913年5月4日]
致梁思顺[1913年5月5日]
致梁思顺[1913年6月2日]
致梁思顺[1913年6月13日]
致梁思顺[1913年7月26日]
致梁思顺[1913年7月30日]
致梁思顺[1913年8月5日]
致梁思顺[1913年8月10日]
致梁思顺[1913年8月14日]
致梁思顺[1913年8月26日]
致梁思顺[1913年9月2日]
致梁思顺[1913年9月14日]
致梁思顺[1913年9月16日]
致梁思成[1913年9月21日]
致梁思顺[1913年9月23日]
致梁思顺[1913年10月1日]
致梁思顺[1913年10月1日]
致梁思顺[1913年10月26日]
致梁思顺[1913年10月28日]
致梁思顺[1913年10月]
致梁思顺[1913年11月6日]
致梁思顺[1913年11月8日]
致梁思顺[1915年2月17日]
致梁思顺[1915年2月21日]
致梁思顺[1915年2月27日]
致梁思顺[1915年2月]
致梁思顺[1915年2月]
致梁思顺[1915年2月]
致梁思顺[1915年2月]
致梁思顺[1915年2月]
致梁思顺[1915年4月3日]
致梁思顺[1915年4月13日]
致梁思顺[1915年4月14日]
致梁思顺[1915年4月15日]
致梁思顺[1915年4月16日]
致梁思顺[1915年4月18日]
致梁思顺[1915年4月18、19目]
致梁思顺[1915年5月1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2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3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3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4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5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6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7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8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11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14日]
致梁思顺[1915年5月24日]
致梁思顺、梁思成等[1915年6月4日]
致梁思顺[1915年6月5日]
致梁思顺[1915年6月11日]
致梁思顺[1915年6月15日]
致梁思顺[1915年6月16日]
致梁思顺[1915年7月27日]
致梁思顺[1915年7月29日]
致梁思顺[1915年7月]
致梁思顺[1915年7月]
致梁思顺[1915年7月]
致梁思顺[1915年8月19日]
致梁启勋[1915年8月19日]
致梁思顺[1915年8月22日]
致梁思顺[1915年8月23日]
致梁思顺[1915年9月9日]
致梁思顺[1915年9月18日]
致梁思顺[1915年12月19日]
致梁思顺[1915年12月23日]
致梁思顺[1915年12月28日]
致梁思顺[1915年12月29日]
致梁思顺[1916年1月2日]
致梁思顺[1916年1月7日]
致梁思顺[1916年1月21日]
致梁思顺[1916年1月24日]
致梁思顺[1916年1月25日]
致梁思顺[1916年1月31日]
致梁思顺[1916年2月7日]
致梁思顺[1916年2月8日]
致梁思顺[1916年2月13日]
致梁思顺[1916年2月17日]
致梁思顺[1916年2月18日]
致梁思顺[1916年2月22日]
致梁思顺[1916年2月28日]
致梁思顺[1916年3月3日]
致梁思顺[1916年3月7日]
致梁思顺[1916年3月12日]
致梁思顺[1916年3月17目]
致梁思顺[1916年3月18日]
致梁思顺[1916年3月20、21日]
致梁思顺[1916年3月25日]
致梁思顺[1916年3月26日]
致梁思顺[1916年3月27日]
致梁思顺[1916年4月3日]
致梁思顺[1916年4月6日]
致梁思顺[1916年4月27日]
致梁思顺[1916年5月3日]
致梁思成、梁思永[1916年6月22日]
致梁思成、梁思永[1916年6月26日]
致梁思顺[1916年7月14日]
致诸儿[1916年7月14日]
致梁思顺[1916年7月16、18日]
致梁思顺[1916年8月7日]
致诸儿[1916年8月16日]
致梁思顺[1916年8月24日]
致梁思顺[1916年8月27日]
致梁思顺[1916年9月23日]
致梁思顺[1916年9月26日]
致梁思顺[1916年10月11日]
致梁思顺[1916年10月16日]
致梁思顺等[1916年10月24日]
致梁思顺[1918年12月10日]
致梁思顺[1918年12月19日]
致梁思顺[1919年2月6日]
致梁思顺[1919年2月11日]
致梁思顺[1919年2月11日]
致梁思顺[1919年2月13日]
致梁思顺[1919年3月7日]
致梁思顺[1919年6月16日]
致梁思顺[1919年7月12日]
致梁思顺[1919年7月26日]
致梁思顺[1919年8月4日]
致梁思顺[1919年9月5日]
致梁思顺[1919年9月9日]
致梁思顺[1919年10月4日]
致梁思顺[1919年10月6日]
致梁思顺[1919年11月5日]
致梁思顺[1919年12月2日]
致梁思顺[1919年12月13日]
致梁思顺[1919年12月14日]
致梁思顺[1919年12月22日]
致梁思顺[1919年12月24日]
致梁思顺[1920年1月7日]
致梁思顺[1920年3月25日]
致梁思顺[1920年4月20日]
致梁思顺[1920年7月20日]
致梁思顺[1920年12月18日]
致梁思顺[1921年5月16日]
致梁思顺[1921年5月30日]
致梁思顺[1921年6月24日]
致梁思顺[1921年7月22日]
致梁思顺[1922年9月26日]
致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1922年11月23日]
致梁思顺[1922年11月26、28、29日]
致梁思顺[1922年12月2日]
致梁思顺[1922年12月3日]
致梁思顺[1922年12月18日]
致梁思顺[1922年12月25日]
致梁思顺[1923年1月7日]
致梁思顺[1923年1月15日]
致梁思顺[1923年1月21日]
致梁思顺[1923年1月24日]
致梁思顺[1923年1月29日]
致梁思顺[1923年2月24日]
致梁思顺[1923年5月8日]
致梁思顺[1923年5月10日]
致梁思顺[1923年5月11日]
致梁思顺[1923年5月17日]
致梁思顺[1923年5月18日]
致梁思成[1923年5月]
致梁思顺[1923年6月1日]
致梁思顺[1923年6月13日]
致梁思成[1923年7月26日]
致梁思顺[1923年7月26日]
致梁思顺[1923年8月1日]
致梁思顺[1923年8月8日]
致梁思顺[1923年8月22日]
致梁思顺[1923年9月6日]
致梁思顺[1923年9月10日]
致梁思顺[1923年9月15日]
致梁思顺[1923年10月6日]
致梁思顺[1923年11月1日]
致梁思顺[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顺[1923年11月16日]
致梁思顺[1923年11月20日]
致梁思顺[1923年11月27日]
致梁思顺[1923年12月18日]
致梁思顺[1924年1月6日]
致梁思顺[1924年2月2日]
致梁思顺[1924年4月2日]
致梁思顺[1924年4月4日]
致梁思顺[1924年4月9日]
致梁思顺[1924年4月16日]
致梁思顺[1924年4月19日]
致梁思顺[1924年4月19日]
致梁思顺[1924年4月21日]
致梁思顺[1924年6月6日]
致梁思顺、梁思庄[1925年4月17日]
致梁思顺[1925年5月1日]
致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1925年5月9日]
致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1925年5月11日]
致梁思顺等[约1925年5月]
致孩子们[1925年7月10日]
致孩子们[1925年8月3日]
致梁思顺[1925年8月12日]
致梁思顺[1925年8月16日]
致梁思顺[1925年9月3日]
致孩子们[1925年9月13日]
致孩子们[1925年9月14日]
致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1925年9月20、21日]
致梁思顺[1925年9月24日]
致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1925年9月29日]
致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1925年10月3日]
致孩子们[1925年10月4日]
致孩子们[1925年11月9日]
致梁思成[1925年12月27日]
致梁思成[1926年1月5、7日]
致孩子们[1926年2月9日]
致孩子们[1926年2月18日]
致孩子们[1926年2月27日]
致梁思顺[1926年3月7日]
致孩子们[1926年3月10日]
致梁思顺[1926年4月19日]
致梁思顺[1926年6月5日]
致梁思顺[1926年6月11日]
致梁思忠[1926年8月14日]
致梁思忠[1926年8月16日]
致孩子们[1926年8月18日]
致孩子们[1926年8月22日]
致孩子们[1926年9月4日]
致孩子们[1926年9月14日]
致孩子们[1926年9月26日]
致孩子们[1926年9月27日]
致孩子们[1926年9月29日]
致孩子们[1926年10月4日]
致梁思顺[1926年10月7日]
致孩子们[1926年10月14日]
致孩子们[1926年10月19日]
致孩子们[1926年10月22日]
致梁思永[1926年12月10日]
致孩子们[1926年12月20日]
致孩子们[1927年1月2日]
致梁思永[1927年1月10日]
致孩子们[1927年1月13日]
致孩子们[1927年1月18、25、26日]
致孩子们[1927年1月27日]
致梁思顺[1927年1月30日]
致孩子们[1927年2月6、10、15、16日]
致孩子们[1927年2月23日]
致孩子们[1927年2月28目、3月1日]
致梁思成[1927年3月1日]
致孩子们[1927年3月9日]
致孩子们[1927年3月10日]
致孩子们[1927年3月21日]
致孩子们[1927年3月29日]
致孩子们[1927年3月30日]
致梁思顺[1927年4月2日]
致孩子们[1927年4月19日]
致孩子们[1927年4月19、20日]
致梁思永[1927年4月21日]
致梁思永[1927年4月25日]
致梁思永[1927年4月27日]
致梁思顺[1927年5月4日]
致孩子们[1927年5月5日]
致梁思顺[1927年5月11日]
致梁思顺[1927年5月13日]
致孩子们[1927年5月26日]
致孩子们[1927年5月31日]
致孩子们[1927年6月14、15日]
致梁思顺[1927年6月23日]
致梁思顺[1927年7月3日]
致孩子们[1927年8月29日]
致孩子们[1927年10月11日]
致孩子们[1927年10月29、31日,11月15日]
致孩子们[1927年11月23、24日,12月5日]
致孩子们[1927年12月上旬]
致孩子们[1927年12月12日]
致梁思顺[1927年12月13、21日]
致梁思成[1927年12月18日]
致梁思顺[1927年12月19日]
致梁思顺[1927年12月24日]
致孩子们[1928年1月22日]
致梁思达[1928年1月]
致梁思顺[1928年2月2日]
致梁思成[1928年2月12日]
致梁思永[1928年4月3日]
致梁思成、林徽音[1928年4月26、28日]
致梁思顺[1928年4月28日]
致梁思成[1928年5月4日]
致梁思顺[1928年5月4日]
致梁思顺[1928年5月5日]
致梁思成[1928年5月8日]
致梁思顺[1928年5月8日]
致梁思顺[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成、林徽音[1928年5月14日]
致梁思成[1928年6月10日]
致梁思顺[1928年6月19日]
致梁思顺[1928年6月23日]
致梁思顺[1928年8月22日]
致梁思顺[1928年9月2日]
致梁思顺[1928年10月12日]
致梁思成[1928年10月17日]
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1904年4月18日至1928年]
致梁启勋[1904年4月18日]
致梁启勋[1905年4月25日]
致梁启勋[1905年10月14日]
致梁启勋[1905年10月20日]
致梁启勋[1905年11月16日]
致梁启勋[1909年7月12日]
致梁启勋[1909年9月8日]
致梁启勋[1909年10月21日]
致梁启勋[1909年11月5日]
代拟申请书[1909年]
致梁启勋[1910年5月28日]
致梁启勋[1910年8月17日]
致梁启勋[1912年]
致梁启勋[1913年]
致梁启勋[1914年]
致梁启勋[1915年4月17日]
致某[1915年6月19日]
上大总统书[1915年9月1日]
致梁启勋[1915年]
致梁启勋[约1915年]
致梁启勋[约1915年]
致梁启勋[约1915年]
致梁启勋[约1915年]
致梁启勋[约1915年]
致梁启勋[约1915年]
上父书[1916年3月18日]
上父书[1916年4月15日]
致梁启勋[约1916年4月29日]
致梁启勋[1916年5月8日]
致梁启勋[1916年5月16日]
上父书[1916年5月18日]
上父书[1916年5月23日]
致乐斋[1916年5月24日]
致梁启勋[1916年5月]
致梁启勋[1916年10月20日]
致华帅[约1916年12月]
致梁启勋[1916年]
致梁启勋[1916年]
致梁启勋[1916年]
致梁启勋[约1916年]
致梁启勋[约1916年]
致某[约1916年]
致汤觉顿[约1916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7年]
致梁启勋[1918年7、8月间]
致梁启勋[1918年8月12日]
致梁启勋[1918年8月26日]
致梁启勋[1918年9月3日]
致梁启勋[1918年9月15日]
致梁启勋[1918年9月23日]
致梁启勋[1918年9月24月]
致梁启勋[1918年9月25日]
致梁启勋[1918年9月30日]
致梁启勋[1918年10月8日]
致梁启勋[1918年10月13日]
致梁启勋[约1918年10月18日]
致梁启勋[1918年10月23日]
致梁启勋[约1918年12月12日]
致梁启勋[约1918年底]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8年]
致梁启勋[1919年2月11日]
致汪大燮、林长民[1919年7月1日]
致梁启勋[1919年12月6日]
致梁启勋[1920年6月15日]
致梁启勋[约1920年6月16日]
致梁启勋[1921年3月29日]
致梁启勋[1921年5月26日]
致梁启勋[1921年]
致梁启勋[1921年]
致梁启勋[约1921年]
致梁启勋[约1921年]
致梁启勋[约1921年]
致梁启勋[约1921年]
致梁启勋[约1921年]
致梁启勋[约1921年]
致梁启勋[约1921年]
致梁启勋[1922年2月15日]
致梁启勋[1922年7月25日]
致梁启勋[1922年11月25日]
致梁启勋[1924年3月14日]
致梁启勋[1924年4月19、22日]
致梁启勋[约1924年6月6日]
致梁启勋[1924年12月3日]
致梁启勋[1924年12月13日]
致梁启勋[约1924年底]
致梁启勋[约1924年底]
致梁启勋[约1924年底]
致梁启勋[约1924年底]
致梁思永[1924年后]
致梁启勋[1925年7月19日]
致梁启勋[1925年7月20日]
致梁启勋[约1925年8月1日]
致梁启勋[1925年8月2日]
致梁启勋[1925年8月7日]
致梁启勋[1925年8月7曰]
致梁启勋[1925年8月8日]
致梁启勋[1925年8月14日]
致梁启勋[1925年9月22日]
致梁启勋[约1925年]
致梁启勋[约1925年]
致梁启勋[约1925年]
致梁启勋[约1925年]
致梁启勋[1926年3月20日]
致梁启勋[1926年4月19日]
致梁启勋[1926年6月30日]
致梁启勋[1926年上半年]
致梁启勋[1926年7月6日]
致梁启勋[1926年7月11日]
致梁启勋[1926年7月26日]
致梁启勋[1926年8月13日]
致梁启勋[1926年8月16日]
致梁启勋、梁启雄[1926年8月17日]
致梁启勋[1926年8月17日]
致梁启勋、梁启雄[1926年8月18日]
致梁启勋[1926年8月21日]
致梁启勋、梁启雄[1926年8月22日]
致梁启勋[1926年8月24日]
致梁启勋、梁启雄[1926年8月27日]
致梁启勋[1926年8月28日]
致梁启勋[1926年10月2日]
致梁启勋[1926年10月3日]
致梁启勋[1926年10月24日]
致梁启勋[1926年11月23日]
致梁启勋[1926年]
致梁启勋[1926年]
致梁启勋[1926年]
致梁启勋[1926年]
致梁启勋[约1926年]
致梁启勋[约1926年]
致某[约1926年]
致梁启勋[约1927年初]
致梁启勋[约1927年初]
致梁启勋[1927年3月5日]
致梁启勋[1927年4月15日]
致梁启勋[1927年5月21日]
致梁启勋[1927年6月15日]
致梁启勋[1927年6月22日]
致梁启勋[1927年6月23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1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2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2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7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11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12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14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19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20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21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30日]
致梁启勋[1927年7月]
致梁启勋[1927年8月3日]
致梁启勋[约1927年8月21日]
致梁启勋[1927年8月29日]
致梁启勋[1927年8月前]
致梁启勋[1927年9月2日]
致梁启勋[1927年10月15日]
致梁启勋[约1927年10月31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2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6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9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lO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11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14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14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20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21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22日]
致梁启勋[1927年11月30日]
致梁启勋[1927年12月2、3日]
致梁启勋[1927年12月7日]
致梁启勋[1927年12月17日]
致梁启勋[1927年12月19日]
致梁启勋[1927年12月28日]
致梁启勋[1927年12月30日]
致梁启勋[1927年]
致梁启勋[约1927年]
致梁启勋[约1927年]
致梁启勋[约1927年]
致梁启勋[约1927年]
致梁启勋[约1927年]
致梁启勋[约1927年]
致罗文干[约1928年前]
致梁启勋[1928年3月6日]
致梁启勋[1928年3月14日]
致梁启勋[1928年3月23日]
致梁启勋[1928年3月26日]
致梁启勋[1928年4月4日]
致梁启勋[1928年4月18日]
致梁启勋[1928年4月23日]
致梁启勋[1928年5月23日]
致梁启勋[1928年6月前]
致梁启勋[1928年7月31日]
致梁启勋[]928年9月15日]
致梁启勋[1928年10月8日]
致梁启勋[1928年10月25日]
致梁启勋[1928年]
致梁启勋[约1928年]
致梁启勋[时间不详]
致孙传芳[时间不详]
致梁思成、林徽音
[1928年4月26、28日]
思成、徽音:
我将近两个月没有写“孩子们”的信了,今最可以告慰你们的,是我的体子静养极有进步,半月前入协和灌血并检查,灌血后红血球竟增至四百二十万,和平常健康人一样了。你们远游中得此消息,一定高兴百倍。
思成和你们姊姊报告结婚情形的信,都收到了,一家的冢嗣,成此大礼,老人欣悦情怀可想而知。尤其令我喜欢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你们结婚后,我有两件新希望:头一件,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癖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两种希望,我想总能达到的。近来成绩如何?我盼望在没有和你们见面之前,先得着满意的报告。
你们游历路程计画如何?预定约某月可以到家?归途从海道抑从陆路?想已有报告在途。若还未报告,则得此信时,务必立刻回信详叙,若是西伯利亚路,尤其要早些通知我,当托人在满洲里招呼你们人国境。
你们回来的职业,正在向各方面筹画进行,虽然未知你们自己打何主意。一是东北大学教授,东北为势最顺,但你们去也有许多不方便处,若你能得清华,徽音能得燕京,那是最好不过了。一是清华学校教授,成否皆未可知,思永当别有详函报告。另外还有一件“非职业的职业”——上海有一位大藏画家庞莱臣,其家有六朝唐画十馀轴,宋元画近千轴,明清名作不计其数,这位老先生六十多岁了,我想托人介绍你拜他门,已托叶葵初。当他几个月的义务书记,若办得到,倒是你学问前途一个大机会。你的意思如何?亦盼望到家以前先用信表示。
你们既已成学,组织新家庭,立刻须找职业,求自立,自是正办,但以现在时局之混乱,职业能否一定找着,也很是问题。我的意思,一面尽人事去找,找得着当然最好,找不着也不妨,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式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一般毕业青年中大多数立刻要靠自己的劳作去养老亲,或抚育弟妹,不管什么职业得就便就,那是无法的事。你们算是天幸,不在这种境遇之下,纵令一时得不着职业,便在家里跟着我再当一两年学生,在别人或正是求之不得的。也没什么要紧。所差者,以徽音现在的境遇,该迎养他的娘娘才是正办,若你们未得职业上独立,这一点很感困难。但现在觅业之艰,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
《中国宫室史》诚然是一件大事业,但据我看,一时很难成功,因为古建筑什九被破坏,其有现存的,因兵乱影响,无从到内地实地调查,除了靠书本上资料外,书本上资料我有些可以供给你,尤其是从文字学上研究中国初民建筑,我有些少颇有趣的意见,可惜未能成片段,你将来或者因我所举的例继续研究得有更好的成绩。只有北京一地可以着手。幸而北京资料不少,用科学的眼光整理出来,也很够你费一两年工作。所以我盼望你注意你的副产工作——即《中国美术史》。这项工作,我很可以指导你一部分,还可以设法令你看见许多历代名家作品。我所能指导你的,是将各派别提出个纲领,及将各大作家之性行及其时代背景详细告诉你。名家作品家里头虽然藏得很少,也有些佳品为别家所无。但现在故宫开放以及各私家所藏,我总可以设法令你得特别摩挲研究的机会,这便是你比别人便宜的地方。所以我盼望你在旅行中便做这项工作的预备。所谓预备者,其一是多读欧人美术史的名著,以备采用他们的体例,关于这类书,认为必要时,不妨多买几部;其二是在欧洲各博物馆、各画苑中见有所藏中国作品,特别注意记录。
回来时立刻得有职业固好,不然便用一两年工夫,在著述上造出将来自己的学术地位,也是大佳事。
你来信总是太少了,老人爱怜儿女,在养病中以得你们的信为最大乐事,你在旅行中尤盼将所历者随时告我,明信片也好。以当卧游,又极盼新得的女儿常有信给我。
四月廿六日 爹爹
P349-351
一
今年4月14日,梁启超九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梁思礼与世长辞,享年91岁。梁启超逝世时,梁思礼只有5岁。梁启超特别疼爱他,称“老白鼻”(老Baby)。在回忆父亲时,梁思礼说:“我出生时父亲已51岁,虽然他非常爱我,但我没有机会能像我的大兄姐们那样亲身从父亲那里获得直接教导。……有人曾问我:‘你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爱国!’‘爱国’也是我们全体兄弟姐妹们所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九人中有七人在海外学习,个个学业优秀,但是我们没有一个留在国外,个个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在“致孩子们书”中,不乏梁启超告诫子女认真读书、学成报效祖国的话语,可谓情深意长,但没有鼓励孩子读名校,去升官发财,也没有强迫孩子去学所谓的“热门专业”。如1927年8月29日信中,梁启超叮嘱女儿思庄学成后早日归国,“可以做爹爹一个大帮手,我将来许多著作,还要请你做顾问哩”。此时思庄正在国外攻读生物学,一年预科读完,升二年级,梁启超非常高兴,因为此前“你们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因为这门学问与一切人文科学有密切关系”。梁启超多么期盼几年后女儿学成归国,与女儿共同探讨、研究学问。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又各有所长,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其中梁思成是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永、梁思礼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
梁启超信札的另一亮点是:梁启超在世的最后三年,不顾重病缠身、党派纠缠,夜以继日地工作。“致孩子们书”中,处处流露出梁启超爱国救国的心声,他说:“所以我打算在最近期间内把我全部分的主张堂堂正正著出一两部书来,却是团体组织我绝对不加入,因为我根本就不相信那种东西能救中国。”
摧残梁启超身心最直接、最严重的,当属北京协和医院对肾病的误诊。伍连德医学博士很快就知道割去右肾是误诊引起的,“致孩子们书”中这样说:“已证明手术是协和孟浪错误了,割掉的右肾,他已看过,并没有丝毫病态,他很责备协和粗忽,以人命为儿戏,协和已自承认了。这病根本是内科,不是外科。”伍连德对梁启超“下很严重的警告”,他说:“割掉一个肾,情节很是重大,必须俟左肾慢慢生长,长到大能完全兼代右肾的权能,才算复原。”“当这内部生理大变化时期中,左肾极吃力,极辛苦,极娇嫩,易出毛病,非十分小心保护不可。”他还下了戒令:“节劳一切工作,最多只能做从前一半。”
肾部手术满一年后,梁启超去协和医院住院“切实检查一番”。在1927年4月2日致梁思顺信说:“据称肾的功能已完全回复,其他各部分都很好,‘赤化’虽未殄灭,于身体完全无伤,不理他便是。他们说惟一的药,只有节劳,此亦老生常谈。”
1927冬季,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使梁启超身体受到极大伤害。11月14日致梁启勋函说:“日来旧恙微发,大抵因连作两文一、《〈王静安纪念号〉序》,二、《张子武〈墨经通解〉序》。之故。”
次日,给梁思顺的信说:“我的体气底子本来极强,这点小病算什么。况且我已经绝对采用你们的劝告,把养病当一件大事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呢?”又告诉女儿:“近来著述之兴大动,今晚本又想执笔,被王姨捣乱干涉。”看似挺矛盾的信前信后,实际不矛盾,梁启超“养病”只是说说而已,著书立说才是首要。病情无情地加重,梁启超并没预感到所剩余的时光不多,他还劝在加拿大的女儿不要急着回国探亲,说:“外交部又不调动你们,你索性等到我六十岁时才回来祝寿也不迟哩。”
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自己。12月17日致梁启勋函说:“一昨又小小发烧,静眠廿余小时乃愈。老态渐露,动辄有小病,殊可厌也。”月底再函:“吾数日来旧恙又剧发。”
在国外或身边的子女无不规劝父亲以养身为重,工作的事可缓就缓。梁思成事后说:“家人苦谏节劳,然以学问欲太强,不听也。”
梁启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清楚的,1927年7月1日给梁启勋的信说:“至于病的远因,恐怕总是因为一个腰子,分泌力到底差些,所以易出毛病。”
四月初,“头晕接连两日,呕吐只一次,今日已全愈了。原因是在四五日前,精神太好,著述兴味太浓,一时忘了形,接连两晚破戒,晚上也做些工作,以致睡不着,而早上又已起早惯了,因此睡眠不足,胃的消化力便弱起来。头晕全是胃的关系。”
六月中旬,还是因过劳,“因为批阅清华学生成绩,一连赶了三天,便立刻发生影响,真是逼着我做纯粹的老太爷生活了”
辞去北平图书馆馆长职务,还继续操劳《中国图书大辞典》的编纂,1928年8月22日在给梁思顺的信中说:“这件事我本来做得津津有味,但近来廷灿屡次力谏我,说我拖着一件有责任的职业,常常工作过度,于养病不相宜。”此时的疾病已相当严重了,“一个不提防,却会大发。一次发起来虽无妨碍,但经两三天的苦痛,元气总不免损伤”,所以“已决意容纳廷灿的忠告,连这一点首尾,也斩钉截铁的辞掉”
北平图书馆的职务是6月辞去的,同时,还辞去清华研究院的工作,在5月8日给梁思顺的信中述说心中的极不情愿,想继续撑着。“我清华事到底不能摆脱,我觉得日来体子已渐复元,虽不能摆脱,亦无妨,因为我极舍不得清华研究院。”
1929年1月2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57岁。梁启超在世的最后三年,虽已重病缠身,又备受工作、党派纠缠,但他仍以自己一贯的做法——著书立说、授课演说救中国。
梁启超的家书,不是一般的家书,而是充满爱国爱家的家书。在“家书”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的爱,也可以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只有祖国强大,孩子们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他的“著书立说”,正是为了救中国。
三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中的梁启超函札。
南长街54号,是梁启超、梁启勋兄弟在北京的故居,梁启超经常往返于京津之间,南长街54号便是梁启超著述、会客、休息的地方,也遗留下一批书籍、手稿和信札等物件。由梁启勋及其后人珍藏,尘封近百年,经整理后,公布于世。
2012年10月24日至26日,汤志钧出席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华书局、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协办的“梁启超与现代中国”研讨会,作题为“关于梁启超遗著”的学术报告,并为新公开的“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作鉴定,在“梁氏档案特展”开幕仪式上演讲并剪彩。
汤志钧在研讨会上说:“今天有幸看到‘南长街54号’里面收藏的东西,感到非常重要。梁启超一生年龄不大,但是留下来的东西很多,而现在看到的珍藏材料就感觉到非常珍贵。第一封信谈关于广智书局的情况,澳洲的情况;《时报》当时是上海的第二名,第一名是《新闻报》,也谈到《国风报》的情况,都是梁启超非常重要的报纸。另外比如说1914年对冯国璋的情况,关于林长民所做的一些事情。”还说:“手稿当中我感觉最有价值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清代学术概论》之前的准备工作。里面提出清代学者开山之石的一些人物,下面有很多派别,清代的新派、文学派、浙派、易理派等等,从这里边看出梁启超在写书时候的准备工作,也正是写《清代学术概论》时候的准备工作,可以很好地在这些方面研究一下。”
“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中有梁启超信札241通,许多信札是首次披露的。汤志钧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序》中说:“《档案》搜录了大量手札,其中很多是写给他的弟弟梁启勋的。梁启勋追随兄长历时甚久,从书信中不但可以考察梁氏行踪、交谊,还可看到他在晚清、民初‘家事、党事、国事无不令人气尽’的感受。”新发现的梁启超信札,为即将出版的《梁启超全集》增添了新内容,为学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为此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