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上编 审美范畴“和”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奠基时期(先秦)
第一节 人文地理的沾溉
第二节 五行杂错之“和”
第三节 儒家的“中和”之美
第四节 道家的“和以天倪”
第五节 儒道之“和”的融汇——《吕氏春秋》论“和”
第二章 演进时期(两汉)
第一节 天人系统与“中和”之美
第二节 “温柔敦厚”与诗教
第三节 围绕《离骚》公案的“中和”与非“中和”之争
第三章 深化时期(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从人格之“和”到宇宙之“和”
第二节 乐论之“和”
第三节 “和”与艺术辩证法
第四章 成熟时期(隋唐五代)
第一节 初唐史家的折中文质
第二节 皎然论“诗之中道”
第三节 司空图的“饮之太和”
第五章 转折时期(宋代)
第一节 幽淡和谐的社会审美理想
第二节 理学家论“中和”之美
第三节 诗教的重振
第六章 衰变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 金元时期的余绪
第二节 清代的回光返照
第三节 近代的余响
下编 审美范畴“和”的结构解析
第一章 审美对象之“和”
第一节 天地自然之“和”
第二节 社会与艺术之“和”
第三节 审美对象形式之“和”
第二章 审美心态之“和”
第一节 情志的和谐
第二节 “温柔敦厚”与人格涵养
第三节 超越功利的“大和”心态
第三章 审美主客体的相和
第一节 物我合一——“我”的存在
第二节 物我合一——“我”的消匿
第四章 审美与艺术协调社会的功用
第一节 艺术怡和身心的功能
第二节 艺术调协个人与社会的作用
第五章 实现“和”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第二节 以一总万,统观全局
第六章 关于审美范畴“和”的古今评价
第一节 伸张个性,冲破蕴藉
第二节 拯危救乱,以悲为美
第三节 呼唤风雷,除去平和
第四节 中西之“和”的比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