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作者鲁佳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亲身体验和对美国法学院学习生活及法律文化的感悟与思考,采用散文透视生活点滴的写法,生动记录了美国留学之旅的精彩画面和留学生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大学留学生活的丰富画卷。此外,书中也记载了作者在美国留学生活时对美国文化的观察、追问与反思。
| 书名 | 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 |
| 分类 | |
| 作者 | 鲁佳 |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作者鲁佳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亲身体验和对美国法学院学习生活及法律文化的感悟与思考,采用散文透视生活点滴的写法,生动记录了美国留学之旅的精彩画面和留学生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大学留学生活的丰富画卷。此外,书中也记载了作者在美国留学生活时对美国文化的观察、追问与反思。 内容推荐 鲁佳著的《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分为四辑。辑一《美国法学院的完美生活》,主要是通过记录我在美国法学院的学习经历与心得,描述美国法学院的学习生活。辑二《法学学子的闲情偶寄》通过对留学生在美国大学的生活与衣食住行的描写,展现美国留学生活的乐趣。辑三《法学学子的诗与远方》在音乐、美剧、电影等艺术中寻觅美国文化之道,在旅游中看美国城市与美国社会,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诗与远方的气质。辑四《法学留学的意义》通过自己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体验,思考出国留学和读美国法学院的意义。 目录 辑一 美国法学院的完美生活 让我在白发还没苍苍时流浪 完美生活:布鲁明顿的住、吃及环境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 在美国法学院选课 法学院的座位表、午餐和宪法 不到美国不知道书有多贵 传媒法:什么是你的贡献 版权法: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最美教师Madeira与她的刑法Seminar 美国法学院的考试 知识分子专用读物《纽约时报》 英语学习“吾与点也” 英文口语的面子与里子 耶鲁公开课:而亦何常师之有 IUB的学生宿舍 短暂Homestay与回归紫荆丘 辑二 法学学子的闲情偶寄 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一)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二) 如果美国没有重庆火锅 烟草的香味是乡愁的滋味 古来留学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与你席地对坐饮茶 醒来闻到咖啡香 在大国烹小鲜 图书馆也有平安夜 美国式Party BISM周末嘉年华(一) BISM周末嘉年华(二) 清谈《圣经》小伙伴宜慧 美国传统价值观守护者Alan 没有车寸步难行 理发十八刀 一本支票闯天涯 IUB的访问学者 辑三 法学学子的诗与远方 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布鲁明顿的音乐之声 或者系紧鞋带向远处歌唱 我们就这么唱,唱,唱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芝加哥再见阿甘 音乐天堂田纳西 并不只是懂花生 只是有一些威士忌格外好 《白宫风云》: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答案在风中飘扬 辑四 法学留学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中美法律不同背景下攻读美国法学硕士(LLM)的意义 成为理解并践行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 文学与留学 留学中的诗与远方 在美学法律,先关注文化 给美国LLM之旅多一些时间 旅行的意义 为什么选择IUB和IUB吸引我的七大优势 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代后记) 试读章节 让我在自发还没苍苍时流浪 耳朵里听的是《北京欢迎你》,心里面想的却是“北京欢送我”。8月8日上午,我乘坐地铁快轨到达机场。下午5点,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前往芝加哥。我在前所未有的人潮涌入北京时,悄然地离开。我想起了由筠子演唱,高晓松作词,朴树作曲的《春分》:“让我唱,让我忘,让我在白发还没苍苍时流浪。” 在出发之前,我曾经猜想我会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一堆老外中间度过12小时的飞行旅程,虽然这的确是一个绝佳的练口语的机会。但是,已经结束托福雅思考试的我,谁还稀罕这种免费外教全天陪练口语的服务呢。没有人听我说中文,这个旅程肯定很苦闷。 上了飞机以后,才发现由于买的是学生票,所以我周围坐的全部都是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左边是一位去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全奖博士MM,右边是一位去迈阿密大学的自费本科DD。这样很好,有这两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年轻男女与我相伴,路上终于可以不那么落寞了。虽然内心深处,还是会寂寞。 回想这一段时间以来,从开始准备考试,到申请学校,到准备签证,到收拾行李,我都为了一个出国的目的在拼命向前猛冲,却从未静下心来思考这个目的本身的意义。现在,当我终于踏上了赴美的飞机,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和论证这一行为的合理性。因此在飞机上,我一路波涛汹涌,心潮起伏。心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动,开始分析辞去工作,离乡背井,送我离开,千里之外,琴声何来,生死难猜,去受这份“洋罪”是否值得。 在作了种种正面和反面的假设和论证,却实在难以得出一个证明此行的确对自己真的很有利的结论以后,我想到了老罗的一句话:“我多多少少有点自毁的倾向,人生追求的是牛逼,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飞机终于在美国当地时间下午4点抵达芝加哥,此时我已经在飞机上度过了12个小时,经历了心理上的后悔恐慌和吃完飞机上提供的西餐后生理上的上吐下泻,一日千里同时也是“一泻千里”后,几近崩溃。所以当我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时,并没有像经常在电影中看到的那种躲在货舱里到达美国时悲喜交加的“美国,我来了”的壮观情景,或者像林毅夫当年抱着篮球游过台湾海峡来到北京时气势磅礴的“北大,我也来了”的英雄气概,而是赶紧在机场急找洗手间,继续面色苍白地上吐下泻。 处理好自己的私人问题后,我排在了长长的队伍后面等待入关,这个过程花掉了我3个多小时。中间不断有各个国家的人加塞插队,其中并不乏西方社会的公民。我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心中时刻牢记“在外面绝对不能丢中国人的脸”的警句,放弃了很多次可以混在中间一起加塞的机会。但也忍不住郁闷,暗自寻思这西方文明社会的人,怎么还兴插队呢?算了,排自己的队,让西方文明社会的人丢自己国家的脸去! 由于芝加哥并不是我的终点站,所以在带着四川雪茄和重庆火锅底料,担惊受怕地混过了海关以后,我并没有片刻机会欣赏这座城市的美景,而是一路在机场狂奔,换乘前往印第安纳波利斯的飞机。 在机场大厅小歇片刻,花了2.5美金买了一瓶500毫升的雪碧补充能量后,我又开始了全新和恶心的空中之旅。我记得(《新概念英语》第3册第44课曾经花大篇幅论证坐飞机“又快又舒适”,我猜那位作者可能没有出过国,也没有转过机,更没有在出国的同时转机。 晚上11点,我抵达印第安纳州的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这仍然不是我要去的终点。但此刻天色已晚,在机场与乘坐另一班飞机来自厦大的中国同学惠与邵会合后,我们在机场附近的一家旅馆住了下来,准备第二天早上再出发去我们最终的目的地,印第安纳布鲁明顿(Bloomington开花城)。 P2-4 序言 每个年轻人都有一个留学梦,可惜我就未能圆这个梦。因此,对于具有留学经历的人总是好生羡慕。好在到了儿子这一辈,留学已经不再是美梦难圆,而成为一个外语成绩和经济能力的问题。几天前,从美国留学获得JD(法律博士)学位归国从事律师业务的儿子陈博,把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法学院攻读LLM(法学硕士)时的同学鲁佳描写留学生活的作品——《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一书的电子版发给我,鲁佳邀请我为这部即将出版的作品写序。照理来说,我并不是写序的最佳人选,因为我对留学生活并不熟悉。转念又想,像我这种没有留学经历的人不正是本书的潜在读者吗?而且,本书还与我儿子陈博在美国的留学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许最适合为本书写序。 《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这个书名取得就有点意思。“诗与远方”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用语,表示某种令人向往的美好事物。而书名中的这个“也”字,可谓点睛之笔。在美国法学院读书,这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即使是美国学生也视若畏途。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鲁佳却从美国法学院的留学生活中看到了诗与远方,这就是使我感到好奇,由此而有一种阅读的冲动。在本书的自序中,鲁佳说这本书是“现场直播了我的留美体验”,这是十分形象的。正是这种现场感,使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而走进美国法学院,感受在美国法学院的留学生活。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法学院在美国法学院的排名虽然不是名列前茅,但法学院的所在地布鲁明顿——Bloomington,也可以译为“开花城”,却是一个十分有名的地方:鲜花盛放,阳光明媚。记得台湾的廖元豪写过一本《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也正好写的是布鲁明顿法学院。廖元豪是2003年获得SJD学位以后离开布鲁明顿回到台湾的,而鲁佳是在2008年到布鲁明顿开始法学院的求学生涯的,前后相差五年。廖元豪的这本书在华人世界传播了布鲁明顿的名声,也是为布鲁明顿法学院打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广告。现在,鲁佳写的《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一书即将出版,与台湾廖元豪的《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相映成趣,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观察美国法学院,具体而言是布鲁明顿法学院的不同视角。如果两书对照着看,也许更有意思。 鲁佳在本书中主要是对在美国法学院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进行了生动而有趣的描述,使读者感受到在异国他乡的有滋有味、原汁原味的留学生活。 就法学院的学习生活而言,因为中国和美国的法学教育体制不同,因此在法学院的教学安排上是存在较大区别的。中国大学的法学院目前实行的是双轨制,本科、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这个体系是承继了欧洲大学法学院的传统,以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的结合为特点。而十几年开始招收的本科非法律的法律硕士,则类似于美国的JD,具有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的特点。美国法学院具有极为明显的法律职业教育的性质,以培养律师为职责,招收的是已经获得一个本科学位的学生。这些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基本上都是法学院本科毕业生,去美国读LLM的居多。而LLM是美国法学院专门为国际学生设立的一年制为主的专业硕士项目,与为美国学生设立的JD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对于LLM项目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以较短的时间接触、感悟和体味美国法学院的法律专业训练,还不能算是十分完整的法律专业学习。因此,如果要进一步接受美国法学院的专业训练,还是有必要再读JD。当然,如果要从事法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则还要读SJD。 …… 《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对于没有留学过的人,是一个了解留学生活的窗口;而对于即将出国留学的人,则是一本预知留学生活的教科书,都值得一读。 本书作者鲁佳是一位游走于法律和文艺边缘的人。根据鲁佳给我的简历,他先后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与清华大学法学院,获英语专业文学学士与法学学士(第二学位)。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版权管理处工作。工作几年后鲁佳从中央电视台辞职,进入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攻读法学硕士(LLM)。毕业回国后鲁佳通过招考重新回到中央电视台版权管理处继续工作。在工作之余,鲁佳又于2015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MFA)学位,目前即将毕业。 从以上鲁佳的求学经历来看,他先后读了英文、中美的法律、文艺等多个学科,获得了两个本科学位、两个硕士学位。就读的学校,包括了中国两所最为著名的大学——北大和清华,以及美国布鲁明顿法学院。由此可见,鲁佳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虽然在中央电视台已经有了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但还是求学不辍,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现在,我国每年到国外留学的人数以千万计,每年归国的人也数以千万计。但这么多留学生中,能够像鲁佳这样以细腻的笔触把留学生活记录下来的,却是寥寥无几。这是令人感慨的,也是鲁佳本书的珍贵之处。难得鲁佳有此文艺范儿,将美国法学院的留学生活写得如此鲜活和传神。 这是一本令人捧上就难以放下的书,也是一本令人遐想和回味的书,一本开卷有益的书。 是为序。 谨识于北京海淀锦秋知春寓所 2017年5月22日 后记 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代后记) 这本书本来准备命名为《且听风吟》,因为我在清华法学院求学期间,曾经以一首自己原创的校园民谣《且听风吟》纪念我的毕业。这首歌在我的搭档,也是这首歌的主音吉他手,吉他水平高出我数倍的建筑系的李沂幡同学的协助下,进入了第12届清华大学校园歌手大赛总决赛。《且听风吟》是一首以毕业为主题的歌。当初写这首歌,一是因为即将毕业,以为从此就永远离开校园了,于是就写首歌来纪念一下自己的校园时光,希望能像自己所欣赏的校园民谣掌门人高晓松那样青春无悔。当时并没有想到后来我的青春岁月竟然延续得那么悠长,如果把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光都可以看作是青春岁月的话。二是因为村上春树是我最爱的作家之一,著有同名小说((且听风吟》,我以此歌名向他致敬。 在多年以后,我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毕业,并写了一本记录自己在美国的大学生活的书。我首先就想到了用当年在清华写的那首以毕业为主题的《且听风吟》来作为这本书的书名,来纪念我的又一次毕业。但后来,在我写完本书的自序后,我觉得“且听风吟”这四个字更适合作为那篇序的标题。 这本书最终被命名为《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首先是因为高晓松的这段话深得我心:“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另外,我也谈谈我自己对本书这个书名的理解。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本书以我在美国法学院的生活为主线,但书中文章并不只是停留在描述法学院学子单调的法学学习上,有更多文章描写的是我在美国留学时的各种体验与思考,这些文章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体现了一种“诗与远方”的气质。 法学院的学习与生活给人的感觉本来是相对单一、枯燥的,这是留美法学学子的共同状态,法学院似乎与“诗与远方”的关系不大。但本书想要表达的是:即使是在单调的生活中,只要怀有一颗审美的心灵,也能澄怀味象,寻到平凡生活中的那一丝丝芬芳。“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如果懂得去欣赏、去品味这一丝丝芬芳,这就是一种“诗与远方”。 很多诗人都是法学院的逃逸者。本书并非鼓励法学学子都逃离法学院去做诗人。本书想要表达的是:我们并不需要从法学院逃离,诗与远方其实并不遥远,也并不神秘。法学院也可以让人诗意地栖居。诗与远方就存在于我们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中。当下即是云水,庙堂就是山林。只要怀着审美的人生态度,所谓的“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其实可以同时存在。从“眼前的苟且”中可以看到、也可以活出“诗与远方”。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 关于这个书名的英文翻译,尤其是怎么才能译出“诗与远方”那种飘逸空灵的意象,我还颇花了几分心思。网上有很多种译法,有译为“poetry anddistance”的,有译为“poetry and the far afield”的,还有译为“poems and dreams”的,等等。其中我比较认同的是“poems and dreams”,我认为这个译法比较接近中文“诗与远方”的意境,其他译法都过于直白。我也请教了我的老友,西讯翻译的翻译总监莫乐哥,他告诉我约翰.丹佛有一首歌叫Poems,Prayers and Promises。这个歌名顿时给了我灵感,让我想到《圣经》里有一个说法叫The Promised Land,翻译成中文就是应许之地、乐土、希望之乡的意思。我觉得“The Promised Land”这个短语比较适合表达这里的“远方”,而在基督教的文化和视角中,“The Promised Land”又有了比中文的“远方”更深远的意义。此外,“poetry and the promised land”还押了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读起来比较琅琅上口。所以本书的英文名采用了这种我自己想到的译法。这是我对“诗与远方”的英文翻译的个人看法,也是一种尝试。如果读者朋友有不同的意见,欢迎与我交流,我们共同来把“诗与远方”译得更加完美。 这本书分为四辑。辑一《美国法学院的完美生活》,主要是通过记录我在美国法学院的学习经历与心得,描述美国法学院的学习生活。辑二《法学学子的闲情偶寄》通过对留学生在美国大学的生活与衣食住行的描写,展现美国留学生活的乐趣。辑三《法学学子的诗与远方》在音乐、美剧、电影等艺术中寻觅美国文化之道,在旅游中看美国城市与美国社会,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诗与远方的气质。辑四《法学留学的意义》通过自己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体验,思考出国留学和读美国法学院的意义。 根据这四辑的不同命名,读者朋友们自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偏好的阅读内容。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偏爱第四辑,本辑以议论文为主,是我关于法学留学的意义的思考。我个人认为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我也特别希望就本辑的一些观点与各位朋友做进一步的交流,共同探讨留学和人生的意义。 感谢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陈兴良老师不吝笔墨为本书作序。陈老师深入透彻、生动幽默、细致而又精彩的点评是这本书能够得到的最完美的对待,也是我能想到的这本描写布鲁明顿法学院生活的书的最合适的归宿。 感谢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周光权老师和陈建民老师。我在清华法学院求学期间,二位老师分别担任我的《刑法学》和《知识产权法学》的授课老师。也正是因为有了二位老师当年为我写的推荐信,我才有了远赴美国法学院留学的可能。 感谢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学生》杂志的副主编周娟娟老师。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在《留学生》杂志发表时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后来周老师竟然还在《留学生》杂志为我开辟了专栏,让我持续地在《留学生》杂志发表文章,这给了我一直写下去的动力和信心,也才有了这本书的雏形。 感谢《课堂内外》《留学》《两岸视点》《中国青年报》《旺报》《广州日报》《北美留学生日报》,感谢这些报刊为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感谢这本书的编辑李佳女士和张津女士,她们的认真严谨和精益求精让这本书的问世终于从梦想成为了现实。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 感谢这本书的读者朋友。这些文字有缘被你们读到,在作者和读者的心中就建立起了某种奇妙的联系,很庆幸我们之间能够建立起这种联系。如果书中文章还能引起你们的共鸣、思考或批评,那就是我作为作者最大的幸运。我的邮箱是lujia01@tsinghua.org.cn,欢迎读者朋友与我交流。 最后附上《且听风吟》的歌词,纪念我们的每一次毕业。这首歌的歌词由我与本科时的室友陈佳共同完成,作曲由我完成。在清华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时,建筑系的李沂幡同学一直以他高超的吉他技艺把这首歌和其他歌都诠释得有声有色。那些在川外和清华一起弹琴唱歌的青春岁月,我至今还深深记得。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鲁佳是一位游走于法律和文艺边缘的人。在这么多留学生中,能够像鲁佳这样以细腻的笔触把留学生活记录下来的人和书,却是寥寥无几。这是令人感慨的,也是鲁佳本书的珍贵之处。难得鲁佳有此文艺范儿,将美国法学院的留学生活写得如此鲜活和传神。 《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对于没有留学过的人,是一个了解留学生活的窗口;而对于即将出国留学的人,则是一本预知留学生活的教科书,都值得一读。 ——北大法学院兴发岩梅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 作者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朋友,这本书我也比较熟悉,其中一些文章曾刊载于《留学生》杂志。 留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远赴重洋去追寻诗与远方? 这本书会告诉你,留学是另一种成长的经历,是另一种人生的体验,也是另一种选择和锻炼。从迈出国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开始学会自己掌握未来的舵盘。而在此之前,留学的见识和经验,我们要从别人的故事中吸取。 世界那么大,故事那么多。或许,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今天,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明天。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学生》杂志副主编周娟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