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很难不遇到那些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无比纠结,但又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孩子喜欢打闹该怎么办?玩耍、识字哪个更重要?如何面对孩子失控的情绪?孩子就是不喜欢跟别人分享该怎么办?孩子总是拒绝别人怎么办?孩子爱说难听话、谎话怎么办?……
希瑟·舒梅克著的《不分享也OK(培养孩子能力和同情心的29条叛逆法则)》所提出的一系列“叛逆法则”,也就是与当下盛行的很多育儿理念相反的一些法则,旨在让家长了解并接受孩子的当下。我们需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当下的交际需求和情感需求上。只有认识到孩子现在所处的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满足,这才是真正在为他们的未来打好基础。
《不分享也OK(培养孩子能力和同情心的29条叛逆法则)》作者希瑟·舒梅克在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又通过吸纳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同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全新的亲子养育观点,以对抗传统的所谓“正确”的观点。这些被作者成为“叛逆法则”的观点包括:不分享也没问题;让孩子自由玩耍;只有没有伤害到人或物,孩子做什么都可以等。
为何有效?
不同的孩子,成长也千差万别,特别是在小的时候,差别更大。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喜欢运动,有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喜爱读书,有的孩子需要不停地喊叫蹦跳,有的孩子则会待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仔细观察。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独特的节奏来成长,孩提阶段应该让孩子在所有方面——情感、社交、体能和认知能力——都得到成长的机会。
如今,大脑科学家都在强调孩子玩耍的重要性。他们发现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玩耍有助于孩子锻炼社交能力,增强记忆能力,启迪情感意识,开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灵活性,增强自控能力;玩耍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美国儿科学会、诸多的医生、心理学家、神经学家都持相同观点,认为玩耍是培养孩子成长最好的方法。美国有线新闻网曾经头条发文说:“希望你家孩子能上大学吗?那就让他们玩耍!”此外,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也曾经就“传统游戏培养大技能”做过专题报道。
精神专家、心理学专家以及其他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表明,玩耍是孩子的必需品——缺少玩耍的孩子无法正常成长。但是父母们却对此持怀疑态度。
一天,在公园里,我听到一位妈妈在诉苦:“我真为我家孩子担心,他的书包里面没什么练习题,这样他怎么能达到学前班的要求呢?”不光是这个妈妈,很多妈妈都有同样的担忧。“他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我是不是应该锻炼他的书写技能?”“……艾希莉真让我担心,她连10以内的数都会弄混。”
我们的孩子会被落下吗?他们必须为未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做准备吗?事实上,我们根本不需要为此忧虑。在许多国家(包括文明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大部分欧洲国家),孩子们都在玩耍。在瑞典、芬兰和波兰,七岁以后的孩子才开始正规的阅读训练。为什么在七岁后开始呢?那是因为七岁被认为是孩子“理性年龄”的开始。在这个年纪,世界各国的孩子都会经历大脑发育的显著变化。儿童精神学家西奥多·夏皮罗和理查德·佩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七岁现象”。在诸多文化中,人们认为七岁的孩子开始具备新的能力。在芬兰,孩子七岁开始上学,天主教允许七岁的孩子开始参加圣餐仪式。七岁儿童的大脑已经为正规学习做好了准备,七岁的孩子会进入一个新的思考阶段。
在记忆中,我六岁的时候只能看书中的插图。我不认识字,也不想识字。文字对我来说是很烦的一个事情。但是我到了七岁就可以独自阅读《夏洛的网》这本书,并对它爱不释手。一个真正为学习做好了准备的孩子能很快接受学校里的课程。所以,希望是有的,只是我们需要给孩子时间。
但是,孩子现在玩耍的时间远远不够。时光不可逆。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四岁仅有一次,他却在努力地满足父母的期望。不要把未来的学习任务强加于他。如果他现在可以真正玩耍——随性玩耍,有足够的空间让他奔跑、蹦跳、喊叫、跳舞、画画、摔跤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么他一定会为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当孩子在幼儿园培养起社交和情感技能,并建立起自信心,他日后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就会跟上来。P6-7
本书中所提出的“叛逆法则”并不完全是我个人的育儿理念,这些想法最初源自一个规模很小但是勇于创新的幼儿园,是那里的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小幼儿园就坐落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奥伦丹吉河边。
在这个鲜为人知的角落,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搏击、摔跤,可以把胳膊染成蓝色,也可以随意爬树。他们不需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也不需要非得分享他们的玩具。但正是由于这种叛逆方法,这所名叫“幼儿学校”(the School for Young Children)的小幼儿园在40年间培养了一大批自信而又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如何调解矛盾,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我非常了解这一切,因为我小的时候就是在这所幼儿园里度过的。我的妈妈是“幼儿学校”的一名教师,她在那里执教近40年。如今,我也遵循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来抚养我的孩子。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意识到“幼儿学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在别处非常少见。单单这本书的题目——“不分享也OK”,就与我们很多根深蒂固的育儿观念背道而驰。
那么,“幼儿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叛逆”的呢?
● 叛逆法则允许一个孩子可以一整天都占着一个玩具,直到她玩够了才给别人。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孩子的分享意识,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分享。
● 当一个孩子不小心伤到别人的时候,叛逆法则鼓励孩子向对方表示同情,而不是简单地说句“对不起”。
● 不要在孩子们安安静静坐着的时候教他们学习ABC。叛逆法则建议,当孩子们在屋里嬉笑打闹的时候,老师这时应拿起一支笔,给他们即兴上一堂识字课。
● 当两个孩子开始摔跤打架的时候,不要拉开他们,叛逆法则建议给他们一个摔跤垫,甚至给他们一副拳击手套。
表面上看,这些观点有些颠倒是非,但是,它们在深层次上却又十分合理,因为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以儿童的成长规律为基础的。这些观点并非是走极端,它们只是区别于传统的育儿理念而已。
当我第一次把这本书的题目告诉简·沃特斯的时候,她立刻说不行。简的教龄跟我妈妈差不多,而且还在“幼儿学校”担任了17年的主管工作。“这些理念根本就不是叛逆!”她说道,“它们一点也不叛逆或者桀骜不驯。”“话虽如此,但是,它们的确不同于传统的育儿理念,”我说道。“这一点你得承认吧。”简则继续说道,“它们是良好、古老且行之有效的儿童成长法则,就用这个做你的书名吧。”
有很多育儿书籍针对孩子的营养、如厕训练等内容做了详细的阐释,而这本书的选题不同于这些常规的育儿书。叛逆法则关注的对象不是那些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育儿知识,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些有争议的育儿理念之上:早期学习、冲突、打人、踢人、“女孩莫入”、社交拒绝和玩伴排斥等。本书中的叛逆法则鼓励疯玩的游戏,直面一些棘手的育儿问题,比如撒谎、诅咒、武器游戏、性别互换游戏(想想男孩子穿裙子)、性教育和死亡等问题,书中就这些问题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从1969年开始,这些叛逆法则就得到了践行,而我是那一年才出生的,所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创新。1969年,李·罗(Lee Row)和珍妮特·斯托克(Janet Stocker)着手创办了一所新型幼儿园。这所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以儿童的权利为基础的。这些权利包括:玩耍时不受干扰的权利、选择玩伴的权利、不分享的权利,以及获得安全感的权利。这么多年以来,很多法则都在逐步改进(比如:“穿内裤”和“吃光你的午餐”),但是,有一条根本法则从未改变过其指导性的地位,那就是:只要没有伤害到人或物就没问题。
“幼儿学校”从早期幼儿教育的先驱者那里汲取了很多智慧,其教学理念主要得益于著名作家和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 Ginott)以及俄亥俄州幼儿教师玛丽·尼科莱森(Mary Nicholaysen)的育儿理念和实践。此外,学校的办学理念还受到了很多人的影响,包括多萝西·布瑞格斯(Dorothy Briggs),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塞尔玛·弗雷伯格(Selma Fraiberg),艾达·勒善(Eda LeShan),薇薇安·帕雷(Vivian Paley),以及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邻居》的创办人弗雷德·罗杰斯(Fred Rogers)。多年以来,“幼儿学校”得到了很多朋友和教育家的帮助,比如贝武·波斯(Bev Bos),海达·撒若潘(Hedda Sharapan)。此外,随着神经学的日益发展,儿童的游戏和儿童的情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幼儿学校”也从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
很多人都问我,这么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校,难道就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其办学理念吗?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目前这只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育儿理念,如果非要给它起个名称的话,我提议称之为“游戏学校”理念,因为这些理念主要是基于儿童的游戏,并且根植于对孩子深层的信任之中。
随着我家老大慢慢长大,他要上幼儿园了,我就想在自己家附近找一所如“幼儿学校”一般的幼儿园。我家距离哥伦布市有四百英里远,所以我不可能送孩子去母校学习,于是我就在附近寻找。但是我去的幼儿园越多,我就变得越失望。在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小孩子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几乎没有机会自己随意玩耍。该怎么玩由大人们规定,孩子之间有了矛盾也由大人们来解决。无论到哪个幼儿园,我发现它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阅读、写字和数数上,但是孩子们真正想做的是蹦跳、疯跑、咯咯大笑和游戏。
在寻找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的过程中,我又回到了哥伦布市,重新来到了“幼儿学校”。眼前的一切再一次让我感到震惊。这里的教学理念如此大胆,孩子们真的可以热烈地拥抱自己的童年。他们的每一天都在冒险和创新。这里鼓励孩子疯玩,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勇气。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亲眼看见三四岁的孩子展现出的高超社交技巧和复杂的调解能力,我震惊了,由此,我也下定决心要把这里的育儿理念分享出来。
事实上,我们所住的社区并没有一所像“幼儿学校”这样的幼儿园,但是教育理念是可以传播的。每个星期,在公园里或者学校的操场上,我都会遇见一些家长,他们渴望不一样的育儿理念。一些家长为孩子的行为感到苦恼,一些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学校对孩子的社交期望感到无奈。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我们都在尽力把孩子养育成为有爱心、有能力、有同情心的年轻人。然而,这需要我们集合大家的育儿智慧。
这本书分享了“幼儿学校”很多独有的理念,也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本书的受众面很广,无论你是家长、老师、祖父母或者其他照顾孩子的人,只要你眼前有一个两岁到六岁的孩子,这本书就适用。在书中,你能发现很多实用的技巧,可以应对育儿过程的一些问题,比如,当一个四岁的孩子跺着脚喊“我恨你,爸爸!”,当一个孩子挥舞着玩具剑假扮超人,当一个孩子喊“凯特不能跟我们玩”时,你该如何是好?书中有一些建议能帮助你直面这些情况,并保持冷静;此外,书中还会推荐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的孩子从中获取可以受益终生的人生技巧。
可以说,这本书正是时下所急需的。每天,关于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不管我们生活在哪里,孩子上什么学校,我们都希望孩子能从容应对这一切,我们都希望孩子既坚强又富有同情心,我们都希望孩子既能挺身而出对抗不公,又能心平气和地解决冲突。
这就是《不分享也OK》的精髓,也就是如何给孩子设置界限,教会他们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这些都是人和人相处的基础。叛逆法则不是鼓励贪婪和粗鲁,而是恰恰相反。一个三岁的孩子,他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给要拿走他玩具的孩子设置适当的界限。叛逆法则与当前很多流行的育儿理念有所差异,但是它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在育儿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同情心。
这些叛逆法则同时也是对破坏儿童成长节奏的一种矫正。在美国,游戏和休息时间正在受到威胁。四岁的孩子要开始学习识字读书。叛逆法则让你重新发现游戏的重要性,孩子从中会学到很多重要的人生技巧—不管是应对拒绝,表达与朋友不同的观点,处理过激情绪,或者控制自己的冲动等等。孩子通过游戏来学习这些人生技巧,而且这永远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
本书中的叛逆法则分享了很多有效的育儿方法。这些方法被几代人采用,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这也是75位早期教育工作者在40年里的集体智慧结晶。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可能已经忘了那些传统游戏是个什么样。这些游戏是那么大胆,那么充满冒险,那么充满情感,那么有力量。但是为了孩子,我们不能忘记。孩子需要通过疯玩来培养自己的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本书包含了29条叛逆法则,但是本质上都可以用一条法则来概括,这就是我所说的黄金叛逆法则:只要没有伤害到人或物就没问题。当你被孩子闹得焦头烂额,对自己的育儿理念产生怀疑的时候,想想这条法则。我有一个三岁和一个六岁的孩子,所以我知道时间对父母来说是多么紧张、多么珍贵。所以,为了能够帮大家尽快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本书列出了一系列容易记住的法则、其背后的原因,以及你实践这些方法时需要对孩子使用的“试试这么说”。
你并不需要赞同书中所讲到的所有法则,一些观点需要我们花时间慢慢接受,或许,你在当下还用不到其中的某些观点,但是当你的孩子慢慢长大或者另外一个不同性格的孩子来到你身边时,你可能需要再看一看这些法则。不同的家庭文化就有不同的育儿理念,我们必须尊重每个家庭自己不同的风格和价值观念。同时,我也知道,父母们有很多育儿理念可以互相分享,也可以相互学习,他们当然也会有很多收获。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我所分享的并不只是我的育儿经验,而是一个早期教育团队集体的智慧和经验。
当你开始成为一个“叛逆”父母时,你要相信你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因为有几千个家庭都采用过这种育儿方式,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幼儿学校”。一个妈妈曾经写道:“我孩子对玩具枪和玩具炸弹超级迷恋,我要特别感谢你们教会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纯粹而彻底的和平主义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一个父母写道:“谢谢你们触碰到了杰克的灵魂,他的自我意识,他的情绪—啊,他的愤怒—他很清楚自己的问题。他会说:‘我现在特别生气,我真想打你!’但是他从未这么做过,每当这一幕发生时,我内心充满感激之情。一个四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了不起啊!”另外一位妈妈写道:“我对‘幼儿学校’的爱如同我对父母为我安排的婚姻一样,我了解得越多,我就越喜欢它。”有位父亲甚至直接说:“你们让我保持理性,没有对索菲的勃然大怒失去理智。”
有时候,写一本育儿方面的书也会让我感到尴尬,我的孩子们总是让我大伤脑筋。很多时候,我并不是一个模范妈妈,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我母亲和“幼儿学校”教给我的知识也会给我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每当孩子们把我弄得晕头转向、茫然无措的时候,我就会向自己的专有热线—我的妈妈—求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么一个专有热线。这本叛逆法则的书就是你的专有热线。希望它能够帮助你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孩子,带给你耳目一新的育儿理念,教给你切实可行的育儿方法,帮助你培养出一个自信而充满同情心的孩子!
勇敢,非传统,而且非常实用!通过科学、故事和她的“叛逆法则”,舒梅克出色地为我们揭示了,作为父母,为什么让孩子成为孩子或许是我们能做的重要的事情。
——安东尼·迪本德,《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作者之一
从“玩具炸弹、玩具枪、扮演坏蛋都可以”到“‘我恨你’并没有针对性”这些章节,单单是浏览目录中的这些小标题,我已经被深深地吸引。我看到了一个好妈妈的形象,希瑟·舒梅克—而且,只要你理解了她的逻辑,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像她那样的好妈妈。
——保拉·斯宾塞,《相信你是一个好妈妈》作者
这些“叛逆法则”是对的,它们直入你的内心,让你希望自己也能这样养育孩子。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所以,千万不要让它从你的育儿书单中溜走。
——蓓姬·贝利博士,《有意识的纪律》和《爱很简单,约束很难》作者
这本书充分考虑了男孩和学龄前儿童好动的特点,可以帮助父母正确处理孩子激烈的情绪和打闹行为,书中提供了及时、冷静的方法帮助父母们应对育儿中棘手的问题。我诚恳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迈克尔·古里安,《男孩的奇迹》和《好儿子》作者
《不分享也OK》让人耳目一新。在书中,作者并未着重批判父母对孩子过多的控制,而是着重强调,父母要根据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叛逆法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玩耍,让他们自由表达内心的情感,给孩子自由玩耍时的选择权,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理解。虽然孩子并不总是保持安静或者得体的举止,但这的确是他们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并且你的生活绝不会平淡无聊!
——劳伦斯·J.科恩博士,《游戏力》作者,《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作者之一
这是父母和老师的必读书。终于,出现了这样一位作者,她摸清了儿童成长的规律,认可了育儿中实践的必要性。希瑟鼓励孩子们玩耍,并且告诉我们如何为孩子的自由玩耍创造空间,为他们提供必需的人生游戏课程。家长必须要遵守这些“叛逆法则”。能打动我的章节包括:“‘我恨你’并没有针对性”“让她一整天都占着那个玩具”“不打不相交”等。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已经有计划,或者你的工作就是跟孩子打交道,那么,这本书一定会是你一直希望带在身边的那一本。
——丹尼尔·霍金斯,《男孩:改变教室而不是孩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