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芝风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建平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艺术家评传丛书”中的《戏曲卷》分类丛书,本套丛书将推出中国戏曲艺术家中对剧种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那些不可遗忘的人物。作者打算用十年时间,持续推出京昆艺术家当中的重要人物传记,推出越剧、黄梅戏和豫剧、粤剧和全国各大地方剧种之领军人物的传记,持续推进。积之以时日,继之以心力,伴随着梨园界各方贤达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中国戏曲艺术家的三百余种系列评传,就一定能够在太平盛世当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共同托举出中华文化中戏曲艺术家的辉煌群像。陈建平著谢柏梁主编的《胡芝风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为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二百年来,风云变幻,梨园天地,名家辈出。陈建平著谢柏梁主编的《胡芝风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评述传主胡芝风的艺术成就,又呈现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历程。

目录

引子:结缘“胡旋风

第一章 梅兰芳的关门女弟子——生平志趣

 一、”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父亲的熏陶和支持

 (1938年-1951年)

 二、周府小剧场的”特约演员“——麒派的滋养

 (1952年初-1956年夏)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从清华园到羊城京剧团

 (1956年秋-1959年11月)

 四、”大学生,小徒弟“——梅大师身边的日子

 (1959年12月-1960夏)

 五、梅花香自苦寒来——苏州京剧团的磨砺

 (1960年8月-1985年8月)

 六、学海扬帆再迎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新长征

 (1985年9月至今)

第二章 戏曲剧本改编

 一、京剧《李慧娘》:博采众长、锐意创新

 二、京剧《百花公主》:家国义与儿女情的纠缠

 三、京剧《灰阑记》:人心若无真情意,母子血缘也枉然

 四、甬剧《双玉蝉》:寻寻觅觅玉蝉梦,针针线线嫁衣冢

 五、越剧《杜十娘》:可叹烟花多薄命,堂堂正正做人难

第三章 艺术的享受——导演生涯

 一、话剧《高加索灰阑记》:戏曲化与现代化的交汇

 二、赣剧《送饭斩娥》:技与情的交融

 三、蒲剧《黄鹤楼》《周仁哭坟》《寇老西升堂》:

 精妙传神、别具一格

 四、评剧《闯法场》:舍命闯行、新人耳目

 五、评剧《窦娥冤》:刚柔相济、撼人心魄

 六、河北梆子《杜十娘》:推陈出新、美听美视

 七、越剧《蔡锷与小凤仙》:层层铺垫、丝丝人扣

 八、河北梆子《梦蝶劈棺》:戏推物理、曲尽人情

 九、河北梆子《大脚皇后》:以微见著、情趣盎然

 十、粤剧《双教子》:寓教于乐、张弛有致

第四章 实践出真知——戏曲表导演理论研究

 一、《艺海风帆——我的艺术道路》: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二、《胡芝风谈艺》:当代戏曲创作评论

 三、《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论》:戏曲表演体系的深入探索

 四、《戏曲艺术二度创作论》:

 艺术实践中孕生的导演理论

 五、《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当代戏曲舞台创作的全方位审视

附录一:胡芝风大事年表

附录二:胡芝风研究资料索引

附录三:胡芝风担任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时间表

附录四:胡芝风源流谱系

附录五:经胡芝风指导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

试读章节

这个新的经济中心,也成就了近代京剧最大的演出市场。对当时的伶人而言,以往“人宫作内廷供奉”的诱人道路已不复存在,而“南下跑码头”则渐渐变得风光迫切起来,“京伶之名角,且视海上为外府。而营戏园业者,亦争以邀角为能事。故一岁中必有若许京角南下”①。“新三鼎甲”(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四大坤旦”(新艳秋、雪艳琴、章遏云、胡碧兰)、“金霸王”金少山等这些闻名大江南北的梨园名角,都在上海的戏曲舞台上留下了令无数戏迷神魂颠倒的风姿,使得上海“梨园之盛,甲于天下”②,成为继北京以后的又一个京剧演出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街道上漫步,常能听到“好多店家收音机喇叭筒里都播放着电台的京戏唱片节目,这家《追韩信》,那家《玉堂春》”,此种风习堪比今日遍布大街小巷的时尚音乐。

胡芝风诞生时的上海恰是这样一个以京剧为时尚,且洋味十足、锐意进取的大都市。

当时的上海租界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女伶登台和妇女观戏。女伶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戏曲舞台上须生独领风骚的局面,而且由于更加注重女性情感的诉求和女性审美的独立,从而赢得了更多女性观众的追捧。同时,租界内华洋杂处、中西交融的现实环境,使得人们的思想更为开放、包容,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了戏曲观众的行列,加入了“捧角”的疯狂大军。著名京剧武生杨月楼,就曾以其精湛的演技和英武的外形俘获了无数佳人的芳心:“每当白日西坠,红灯夕张,鬓影钗光,衣香人语,沓来纷至。座上客常满,红粉居多”④。另据胡芝风在自传《艺海风帆》中的描述,她的外婆也是这样一位痴迷的戏剧粉丝:“外婆家住在上海天津路,那里附近有个小小的戏馆,叫天香剧场,总共只有四百多个座位。当时的越剧叫‘绍兴戏’,又叫‘的笃班’,是女子剧团,她们长年就在天香剧场这样的小戏馆演出。我外婆是她们的忠实观众,每个月要去光顾二十多场。”④即便是女儿生下外孙女后,都没能阻挡住外婆看戏的脚步——她常常抱着包在“蜡烛包”里的小外孙女一起去看戏。所以,天香剧场从此又多了一个襁褓里的“小观众”。

胡芝风,正是沐浴着上海租界这种戏园林立、笙歌不绝、诸腔竞奏、女性意识觉醒的社会氛围,从蹒跚学步起,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早把戏曲的种子埋在胡芝风幼小心田的,当非外婆莫属。因为胡芝风出生后便与外婆住在了一起,而外婆又是这样一位铁杆戏迷,再加上当时他们居住在繁华热闹的二马路永安公司后门,附近聚集了中国大戏院、大舞台、共舞台、大上海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浙江大戏院、皇后大戏院等剧场,所以酷爱看戏的外婆,就常常带着外孙女一同看戏。而小芝风也乐此不疲,舞台上花花绿绿的衣衫、流光溢彩的头饰、色泽鲜艳的翎子、翩翩起舞的身姿……无不让充满好奇心的孩童流连忘返,甚至自己在家中还悄悄地用红纸蘸了唾液,往脸上擦“胭脂”,并学着戏台上的表演一扭一扭地唱起来,引得四邻八舍的公公婆婆们常常笑弯了腰②。

如果说,是外婆把戏曲艺术的种子悄悄埋进了胡芝风的心田;那么,父亲胡选斌,则是引导胡芝风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促成者。胡选斌青年时期就对京剧产生了兴趣。1930年,16岁的胡选斌还在北京白纸坊印刷厂当学徒时,即随师父参与了业余京剧社的活动;后来,工作虽屡有变动,但对京剧的爱好始终不变。他不仅自己清唱,还粉墨登场,在《坐宫》中扮演过铁镜公主,在《黄鹤楼》中扮演过周瑜。新中国成立后,还一度担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秘书。

P7-8

序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无疑是最有灵性的星球之一。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其源远流长的创造与发展变化的历史,主要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样的奋斗历程所体现。

在美丽地球的东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大家们,一向以对各式各类人物事迹的记述与描摹作为己任。我国的人物传记体裁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纪传(皇家大事记)、文传(文学化传记)、史传(历史家所写人物传记)、志传(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本地人物传记)这四大类别。四类传记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传记文化的多元谱系。

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业化分工,到《左传》《国语》《战国策》式的整体氛围感的描述,最后由司马迁振臂一呼,以人物传记体为中心的《史记》横空出世。《史记》记载了地球东方的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华夏历史。概述历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废的三十世家,描摹重大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使之成为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的夹谷会盟中,孔夫子面对“优倡侏儒为戏而前”的表演场面,在非常严肃而力图放松的外交场合下.做出了特别粗暴野蛮的极端化处理。这也成为历代梨园界对于孔子不够恭敬的源头。此后历代史书方志,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优伶们的言行事迹。

魏晋以降,文史两家由混成到分野,自一体而两适。文者重藻饰心曲,史家倡材料事实,各臻其至,泾渭分明。隋唐而后,碑铭行传,五花八门,高手操觚,佳作如云。韩愈《祭十二郎文》情深委婉,柳宗元为慧能所作碑文机趣横生。

北宋乐史作《太平寰宇记》,分地区而织入姓氏人物,因人物又详及诗词、官职,“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世界,因人物而繁盛;梨园天地,赖优伶而生存。

美妙绝伦的中华戏曲艺术从唐代的梨园开始,至少存在了漫长的10个世纪。千百年以来,戏曲艺术一直在蓬勃兴旺地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雅俗共赏的朵朵奇葩、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类、戏剧天地内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国际社会审美天地中的东方奇观。

较旱对优伶进行分类撰述的史书,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该书包含了分类列传45卷,这种分类传的体例较有特色,其中就包括了《伶官传》。

一向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还被收入到中学教科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云:“《书》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尽管欧阳修的本意是说祸患之起乃多方面的原因所累积爆发而成,但还是对表演艺术家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与东土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西方世界对于戏剧艺术家的看法与评价完全不一样。对于以三大悲剧家和一大喜剧家作为代表的古希腊戏剧家,对于以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的西方戏剧界的灿烂星座,西方人给予无限崇敬和由衷热爱。

晚清以来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读书的官员士子。当他们瞻仰到西洋剧院的建筑艺术之华关绝伦、内部装饰之金碧辉煌后,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美,感叹西洋剧院其“规模壮阔逾于王宫”,特别是舞台上的机关布景之生动逼真,变幻无穷,“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至于西方的戏剧艺术家地位之高贵,更是令国人叹为观止: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直与王公争衡”!

人类的艺术天地原本皆是可以共同分享的,何以东西方对于戏剧艺术家的认同度与景仰度,相差之大犹若天壤之别呢?泱泱中华,文明古国,难道就没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振臂一呼,为戏剧艺术家们说几句公道话吗?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非终有识者论。

我国历史上,首度给予戏曲艺术家们全方位高度评价的文人。是元代的钟嗣成(约1279年一约1360年。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士,长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学读书,师从于邓文原、曹鉴、刘凄等名家宿儒,又与对戏曲有着共同爱好的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李齐贤等人同窗攻书,其乐融融。有记载说,钟嗣成曾一度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他自己写过《寄情韩翊章台柳》《讥货赂鲁褒钱神论》《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孝谏郑庄公》《韩信泯水斩陈余》《汉高祖诈游云梦》《冯罐烧券》等7种杂剧,但不知为何皆已散佚。

真正使得钟嗣成开宗立派、名传青史的著作,还是其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代剧作家描容写心、传神存照、树碑立传的《录鬼簿》。 《录鬼簿》上卷分“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三类,这三类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处辗转所得,故“未尽其详”。下卷分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四类。这上下两卷书大体依据时代之先后加以排列,一共记述了出的现场风采了。  更有甚者,我们与《中国京剧》的朋友们总是在计划某月某日去采访某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可是每当我们如期去实地采访时,常常会发现老人家年事已高,对于昔日的风采与精彩的艺术,已经很难清楚地加以表述了。英雄暮年,情何以堪?

至于有时候看到讣告上的名家,原本已经列入我们要拜访的日程表上,但是拜访者尚未成行,受访者却已经远行,远行到另外一个遥远不可及的世界中去也!天壤永隔,沟通万难,那就更属于永远的遗憾了。

有鉴于此,我们提倡两次写传法或曰多次写传法。此次先写名家的壮年时期,未来再补足传主的晚年事迹,这样的传记,也许更加齐备可靠一些。若必要年老而可写,若必等盖棺而论定,却使后人对前辈艺术家知之甚少,叙之渺渺,称之信史,恐也非理想之传记。

评传的生命力在于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演出一幕幕人生的大戏。但是如何讲好故事,怎样使得故事讲得精彩动人,令人读后余香满口,味道袭人,实属不易。《史通》说:“夫史之称关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斁。”

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富于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却还是一位凡人,或者说往往是一位烦恼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各色才子佳人、贤士高官和其他或正或邪的人物形象有机地对接起来,更是亟需在传记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难关。 评传包括家族身世、教育承传、艺术人生和舞台创造等部分,也酌选精彩而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以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评传强调文献记载、口述历史与适度评述相结合。附录包括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每位传主的评传大约十五万字,俱以单行本方式印行出版。

二百年来,风云变幻,梨园天地,名家辈出。区区一套丛书,尽管编者力图使之相对完整系统一些,但挂一漏万、沧海遗珠的现象,还是不能避免。即便收入本丛书中的名家大师,由于多侧面历史的诸多误会以及材料的相对匮乏,编撰者的经验不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学问一道,有所长进;梨园群星,光芒璀璨。这也正好呼应了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理想,那就是写人物应当从感情气势上具备“强烈色彩”“栩栩如生”,力求达到恩格斯关于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的审美理想。

尽管为梨园界的艺术家们作传,从理论上看厥功甚伟,但是实际工作却常常会举步维艰,甚至梨园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传主的家属学生,也都会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想法。尽管前路漫漫,云雾遮蔽,甚至常常山重水复,坎坷难行,但是坚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还是会历经千辛万苦,抹去一路风尘,汇聚锦绣文章,迎来晨曦微明。  彼时彼刻,仰望戏曲艺术的长空,那一颗颗晶莹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华。晨钟响起,无限芳馨远播,那正是全体传记写作人和得以分享传记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本套丛书的戏迷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无量福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