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大鲨鱼微微地摆动着新月形的尾巴,悄无声息地在海里游来游去。它的嘴巴张得大大的,正好让激起的海水冲刷过鱼鳃。它时而微微上下摆动胸鳍来调整看似毫无目的的航向,就像鸟儿改变飞行方向时一翼倾斜一翼举起一样,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动作。它的眼睛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其他感官也没有给它又小又简单的大脑传递任何特别的信息。要不是多少万年延续下来的受本能支配的游动,它就和睡着了没有两样!它没有别的鱼类一样的鱼鳔让它在水中浮起,也没有鳃盖去不断扇动带氧的海水透过鱼鳃,只是靠不停地游动才得以生存。一旦停止游动,它就会沉入海底,缺氧而死。
由于没有月光,地面似乎和大海一样漆黑,唯一能分出陆地与海洋的是一片狭长而笔直的海滩,沙滩的沙子白得发光。在杂草斑驳的沙丘的背面有一所房子,屋里有灯光,屋外沙滩上映射着黄色的微光。
房子的前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男一女。他们在木制门廊里站着凝望了一会儿大海,拥抱了一下,跳跳蹦蹦地奔下台阶来到沙滩上。男的醉了,在下最后一级台阶时绊了一下。女的笑起来,抓住他的手,然后两人朝海边跑去。
“先游游水,”女的说,“让你的脑袋清醒清醒。”
男的说:“先别管我的脑袋吧!”他傻笑着拉着女的往后一仰,倒在沙滩上。黑暗中两人摸索着脱下衣服,四肢交织在一起,怀着急迫的热情在阴凉的沙子上翻来滚去。
过后,男的躺在那儿合上了眼。女的对他瞧瞧,笑了笑:“现在好去游水了吧?”
“你先去吧,我在这儿等你。”
女的站起身来走到海边,海浪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脚踝。时令是六月中旬,海水比夜间的空气温度还要冷。女的回过头来喊道:“你真的不想游了吗?”男的已经睡着了,没有回答。
她往后退了几步,然后跑进水里。起先她步子跨得很大,姿态也很优美,可随即一阵小浪冲向膝头,她一个踉跄,然后站稳了脚跟,又向接踵而来的齐腰浪头冲去。海水只不过才到臀部,她站在水里,把挂在眼睛上的头发掠到两边,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海水淹没了肩头。她开始游了起来——头露出水面,手脚笨拙地划着,显然没有受过专门训练。
在离岸一百码远的海里,鲨鱼感觉到海洋律动发生了变化,但它看不见也嗅不出那女的。它周身充满黏液的纤细管道上面散布的神经末梢,测出了海水的颤动,向大脑发出了信号。于是鲨鱼便转向岸边游来。
女人继续游离海滩,时而停下来凭借房屋里透出的灯光来确定她的方位。正是平潮时分,所以她没有在海滩的水中大起大落。不过她倒有点儿累了,于是停下来踩踩水,歇了一会儿,然后就游回海岸。 颤动增强了,鲨鱼意识到有东西可以捕食,于是尾巴的摆动加快起来,推动庞大的躯体急速向前冲去,搅动水里发磷光的小海鱼四处逃散,发出白光,而鲨鱼好似裹了一层发光的幔子。
它向女人靠近,在离她身边十几英尺远不到六英尺深的水下一冲而过。女人只感到一股推力把她从水里抬起又放下。她停下来屏息了一会儿,发现没有什么,就又东倒西歪地游起来。
鲨鱼嗅出她来了,而她游泳带来的慌乱急促的颤动让鲨鱼觉得这次捕食会有点儿棘手。鲨鱼绕着圈子向女人靠近,背鳍劈开海水,咝咝地来回划破明净的水面,同时一阵阵战栗掠过它的全身。
女人头一次感到了害怕,虽然她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肾上腺素迅速冲向她的躯干与四肢,使她一阵发热,促使她加速度往前游。她估计自己离海岸还有五十码,都可以看见海浪拍打海滩时形成的一长条白沫,也看见了屋里的灯光,还觉得看到了一个人影在窗前掠过,心头不禁感到片刻的宽慰。
鲨鱼游到女人身边大约五十码左右,突然左转一头栽进深水,尾巴飞速地摆动了两下,够到她了。 起先,她还以为是块岩石或漂浮的木头绊了她,只是右腿被猛地拉了一下,并无甚痛楚。她用左腿踩着水,头部向上抬起,在黑暗中用左手去摸脚,摸来摸去摸不到,再去摸腿,摸到的却是一节骨头和撕碎的肌肉,随即领悟到那一股股透过手指淌进寒冷海水里的热流是她自己的血!她立刻感到一阵眩晕与恶心。
她又痛又怕,头向后一仰,喉头发出一声恐怖的喊叫。
P3-5
读这部小说时你好让自己变得勇敢,因为它不适合胆小鬼。
——《费城询问报》
这部讲述食人鲨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已经流行了35年。看过电影却不熟悉小说的人,会在书中找到很多惊喜。
——《书单》
《大白鲨》更为人所知的身份也许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经典同名电影的改编原著,但实际上它本身也早已成为了悬疑小说中的珍品。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一本超级惊悚小说,你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会被它吓到颤抖。
——《纽约邮报》
冒险故事和道德寓言完美结合,叙事紧凑,刻画堪称完美,小说高潮部分的鲨鱼猎杀过程是人类所能想到的最为精彩的海洋故事。
——《图书馆杂志》
在一个没有月光的黑漆漆的夜晚,一头硕大无朋的“怪物”似幽灵一般悄然无声地游到避暑小城阿米蒂的海滨。一位年轻女郎下海游泳,那头“怪物”感觉到海洋律动的变化,便向女郎发起突然袭击。它张开血盆大口,先咬断了她的一条腿,接着吞噬了她的大半个身躯。女郎残缺不全的尸体被海水冲刷到岸边的沙滩上……
这就是美国当代作家彼得·本奇利的长篇小说《大白鲨》开头描绘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小说中的庞然大物是一种嗜血噬人的巨鲨——大白鲨,体重五六千磅,长二十多英尺,凶猛异常,它在短短的几天里就制造了三起骇人听闻的血案。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与鲨、人与人之间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这部长篇小说一问世即被抢购一空,还被搬上了银幕。小说的作者本奇利也因此名噪一时。小说的情节恐怖离奇吗?是的。描写扣人心弦吗?是的。但这些都不是这部畅销小说轰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真正原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小说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许多小说家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消极影响,写可怖的凶杀,写露骨的色情,写变态的心理,写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的软弱无力;要么消极避世,要么悲观绝望。当时的美国读者对此已经感到厌倦了。恰好在这个时候,本奇利的《大白鲨》问世了。书中既没有悲观厌世的抱怨,也没有荒谬透顶的梦呓,它给予了读者与大自然和社会上邪恶势力进行搏斗的勇气和力量。正如当时美国有的读者指出的那样:“为什么大家对地震、火灾、沉船,以及吓人的鲨鱼这样关注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面对许多重要问题。”
小说塑造了善良、耿直、忠于职守的警察局长布罗迪的形象。面对噬人巨鲨和社会上邪恶势力的严重威胁,布罗迪进行了一系列勇敢的斗争。当大白鲨吃掉第一个人之后,他立即采取措施,下令关闭海滨浴场,以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使之不再受到鲨鱼的戕害。可是,以市长沃恩为代表的政客和资本家们,却全然不顾民众的死活。他们心目中想到的只是,关闭海滨浴场,就等于打破了他们从游客身上捞取大量钱财的美梦。在沃恩的威逼下,布罗迪只得作出让步。然而,在海滨浴场重新开放之后,又有两人丧生于巨鲨之口。布罗迪又一次下令关闭了海滨浴场。死者的鲜血无声地控诉着美国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冷酷无情。大白鲨的袭击给民众带来了灾难,可是在资本家们看来,这是他们发财的大好机会。市长沃恩是阿米蒂最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商,他和他的幕后操纵者趁鲨鱼威胁之机,投资百万美元,大量买进价格猛跌的房地产,企图等到海滨浴场重新开放时,统统抛出去,从中牟取暴利。对于他们的罪恶行径,布罗迪是深恶痛绝的。他想改变这种状况,却无能为力。作者借报社编辑梅多斯之口说:“真正要证实他们在进行违法活动倒他妈的不容易呢。”在市政管理委员会上,沃恩一伙凭借手中的权力,对布罗迪施加种种压力,威逼他重新开放海滨浴场,否则就要罢他的官,还要用木棍把他赶出阿米蒂市。其实市长沃恩不过是一个台前的跳梁小丑,那个从未出场的泰诺·拉索才是“真正的决策人”。他就是美国社会里的一条吃人的“大白鲨”。在英语里,shark(鲨鱼)一词也有“贪婪狡猾的人”“勒索者”“诈骗者”之意。作者创造噬人巨鲨这一形象,无疑是有深刻的寓意的。书中第十一章所描写的鲨鱼混战、相互吞食的场面,不正是美国社会里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真实写照吗?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对人与大白鲨搏斗的场面的描写。尽管有人说,这条可怕的噬人巨鲨突然游到阿米蒂海滨“是一次异常事件”,是“上帝的旨意”,布罗迪自己也感到它似乎是一个“怪物”,一个“噩梦”中的“恶魔”,可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布罗迪挺身而出,与海洋鱼类学家胡珀和渔人昆特一起迎战这个“白色死神”。人在凶恶的大白鲨面前不是弱者,而是勇士。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大白鲨终于被征服了。然而,胡珀和昆特却在这场搏斗中葬身大海。唯有布罗迪鲨口余生,只身游向海岸。这说明人与邪恶势力搏斗要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
作者通过对布罗迪夫人埃伦的描写,提出了美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对人的异化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埃伦出身名门望族,只因同一名警察结了婚而遭人白眼、冷落,被排挤出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后虽几经努力,仍落得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结局。埃伦苦闷彷徨,不理解布罗迪的正义行为,对原本美满的婚姻产生了动摇和怀疑,抑制不住自己重新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强烈欲望,企图在年轻的胡珀身上追回往日的欢乐,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作者在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埃伦的这种“心理冲突”时,并没有让她完全陷入精神空虚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埃伦在与胡珀鬼混过一阵之后,不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幸福,反而感到深深的愧疚。最后她战胜了自己,领悟到了“与布罗迪结合的真正价值”。这样的描写应该说是健康的、发人深省的。这种弘扬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立意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是不同凡响的。
应当指出的是,存在主义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对本书有着明显的影响。大白鲨的出现就像一个谜,一个神奇的“怪物”,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者对此也“很难解释清楚”。实际上,这正好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作者揭露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但对产生这些弊病的根源以及美国的出路,他自己也难以说清。他只是把征服大自然、战胜社会上邪恶势力的希望寄托在布罗迪这样的“英雄”身上。这难道是美国社会的真正出路吗?由于作者在描写大白鲨危害人类时,极力渲染了它的恐怖,却没有从社会本质上进行剖析,难免使一些读者不能理解作者的用心。例如有的美国读者说:“看看别人受苦受难,可以减少自己的恐惧。同使千万人遭受灭顶之灾的地震或把人体撕裂成碎片的鲨害相比,当前食物匮乏、能源短缺、通货膨胀,以及失业危机,似乎都不那么可怕了。”小说这种局限性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彼得·本奇利一九四〇年五月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书香世家,祖孙三代都是作家。他曾就学于埃克塞特的菲利普研究院和哈佛大学,并先后担任《华盛顿邮报》记者、《新闻周刊》副主编和已故总统林登·约翰逊的新闻撰稿人。《大白鲨》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九七四年问世后,轰动美国和西方世界,被列为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十大畅销书之一,先后印刷发行了九百多万册。该书出版不久即被改编成电影。影片一九七五年上映后获得巨大成功。美国评论家说,一位年轻作家的头一部长篇小说赢得的声誉之巨大,在美国文学史上罕见。一九七六年他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深海潜行》(The Deep),也得到了比较热烈的反响。一九七九年他的新作《海岛》(The Island)出版,又一次被列为美国畅销小说,并被拍成电影。
彼得·本奇利擅长写以大海为题材的小说。他的文笔自然流畅,描写细致人微,富有生活气息。他的小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还善于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个性,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美国评论家认为,《大白鲨》“极其成功地将惊险故事和道德寓言结合起来”,作者运用了“比喻”,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和心理的冲突”。相信我国读者一定会被这部小说的情节所吸引,并能从中了解到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获得对当代美国文学尤其是流行小说的认识。
二〇一六年五月于南京
彼得·本奇利著的《大白鲨》讲述:阿米蒂是一座依靠海滨旅游业而得以兴旺的小镇,一条吃人大白鲨的出现在小镇上引起轩然大波。这条嗜血噬人的巨鲨体重五六千磅,长二十多英尺,凶猛异常。警察局长布罗迪虽有容易自卑和喜好猜怨等小毛病,但本性善良、耿直,他坚持要关闭海滨浴场。以市长沃恩为代表的政客和资本家们,却全然不顾民众的死活,只想从游客身上捞钱,他们逼迫布罗迪开放浴场,致使鲨鱼吃人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人与鲨、人与人的较量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部令人喟叹的故事。美国评论家认为,《大白鲨》“极其成功地将惊险故事和道德寓言结合起来”,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和心理的冲突”。
绝版10年,重现江湖!
斯皮尔伯格经典电影《大白鲨》改编原著!
流行了近半个世纪的人与鲨较量的经典小说!
一场比《老人与海》更刺激更惊悚的人鲨大战,40年后再度掀起!
读彼得·本奇利著的这部《大白鲨》时你最好让自己变得勇敢,因为它不适合胆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