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冯骥才艺术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骥才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冯骥才艺术谈》是人文艺术板块的最新力作,收录了冯骥才先生对于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散文随笔和思辨文章,洋洋数十万字,并贯中西,融汇古今,意向博大,境存高远,道艺术家之所不能言说,画文学家之所欲言,是一部艺术家的心史、文学家的心迹。

内容推荐

《冯骥才艺术谈》收录了冯骥才先生关于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的散文随笔和思辩文字,让读者看到一个他们一直以为仅仅是小说家的冯骥才先生,对于艺术的真知灼见以及小说家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

目录

对话

 文人画问答

 诗画天下之魅

 一个作家的“画语录”

自叙

 文人画说

 笔耕人画语

 我非画家

 遵从生命

 表白的快意

 文人的书法

 我的书法生活

 自我的小品

 诗笺

 片简

 丹青小品

 绘画是文学的梦

 水墨文字

 砚农自语

 我与故宫 深远的情缘

 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随想

 作画

 灵感忽至

 画飞瀑记

 画枝条说

 树后边是太阳

 吻

 听水

 往事

 《老夫老妻》记

 静寂

 薄冥

 林之光

 雪夜

 秋之苦

 雪地上的阳光

 心之舟

 细雨无声

 月光曲

 低烟

 花之乡

 泰山中天门写生画稿题记

 《心居图》题跋

随笔

 天一阁观画记

 台北故宫看画小记

 名画亲历记

 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内的断想

 冬宫里的达·芬奇

 吉美博物馆里的西域神女

 搬回敦煌

 俄罗斯的现代绘画

 沉醉于星空的断想

 重光西斯廷

 原作的力量

杂谈

 如果没有艺术

 艺术在哪里?

 话说中国画

 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

 民间审美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中国雕塑史四题

 关于敦煌的艺术样式

 绵山彩塑记

 唐卡立档的缘起与意义

评说

 关于艺术家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对一位背对市场艺术家的精神探访

 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

 短命的天才

 一个画家和一个国家

 法国人肚子里的中国画家

 永恒的震撼

 大话美林

 儒雅最是步武君

 平山郁夫的境界

 一生都付母亲河

人物

 最后的梵·高

 孤独者的自由

 燃烧的石头

 神奇的左手

 文学大师们的另一支笔

 郭熙《早春图》

 苏轼《怪石枯木图》

 马远《踏歌图》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刘贯道《消夏图》

 王冕《墨梅图》

 沈周《东庄图册》

 仇英《竹院品古》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金农《自画像》

 齐白石《荷花影》

 林风眠《舞》

试读章节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与精英艺术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因时而变,因人而变,而且是主动地变。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石涛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然而,民间艺术却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但是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或是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汀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纳西古乐和河南的泥泥狗,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即使变,也会非常缓慢。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

从民间艺术史来看,民间艺术的全面发生变异是在近代。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它们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愈是挨近城市的地方,民间艺术的变异就愈明显。这种变异是不可克制的,也是正常的文化现象。

然而,更强烈的变异却发生在当代——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同有的民间艺术发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这是我们都看到的;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各个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是真是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特点就是旅游的最大卖点。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同时,旅游产业也必须拥有这一份巨大的必不可少和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表面看,好像是题材与风格发生了变化——唐老鸭与圣诞老人进入了剪纸,迪斯科的动律渗入了民族舞蹈。其实远非如此。从深层看,民间艺术中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便是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过去乡间妇女在缝布老虎时,心中想着的是生命的阳刚之气与避邪之威,现在却和批量地加工布娃娃没有两样。

商品化是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这种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其实我们现在这种将民间文化直接而功利地转化商品的做法来源于美国。这只要到夏威夷看一看美国人如何将土著人的民间舞蹈转化为穿着草裙为游客廉价地表演就行。他们是设法把民间艺术变成美元。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在欧洲和日本,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民间艺术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我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就其目的来说,就是——不止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

二〇〇三年十月七日

P308-310

序言

书名解

何谓艺术谈?艺术谈是书面语,口语就是谈艺术。

谈艺术的方式多种多样,也自由。有的闲话,有的随笔,有的带点研究或者论一论。反正每遇艺术精粹,艺坛异人,逢到某些作品奇思妙想,精艺绝技,总会谈之论之,禁不住时还要动笔。这类文字多是有感而发,有所发现,有所悟得,其中充满被关的灵性的触动。

我一生谈艺术的文章不少。我喜欢自己这类文章,一是谈艺术就是谈美,一是谈艺术一定要用美文——这都是发自于情和发自于心的文章吧。故而,这本小书,称得上我心中的金银绯紫。倘若读者也有这般感受,当是我的知音。

是为序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