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比特/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国)辛克莱·刘易斯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

天顶市的大厦,在晨霭中高耸入云。钢筋混凝土和石灰石筑成的大厦,似悬崖峭壁般冷峻,却又像银饰般精致。这些高楼,既不是城堡,也不是教堂,而是整洁明亮的办公楼。

在迷雾中,经过岁月蹉跎的高楼显得分外孤独:邮局的木瓦房顶已经老化,带有用耀眼的红砖砌成的鳞次栉比的尖塔的房屋,窗户既小又脏,以至于无法让人透过它看到外面的世界。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公寓住宅终于变得灰暗,失去了往日的绚丽。在这座城市,奇形怪状的建筑无处不在,但是崭新的大厦硬是挤了进来,从此成了新的巨头。城外郊区的小山坡随之出现了新的建筑,供一些家庭居住,看起来似乎充满幸福和宁谧。

一辆车身修长的豪华轿车,飞快地驶过混凝土桥,引擎毫无噪声。车上的人穿着晚礼服,正从彩排戏剧的小剧院回家去。这场彩排整整耗费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足量的香槟酒,让这些优雅的“票友”们神采奕奕。桥下,那弯曲的铁路,一闪一闪的色彩艳丽的信号灯让人眼花缭乱。纽约特快列车轰隆隆地驶过,顿时二十多道炫目而闪亮的钢轨闪出与天相接的白光。

在一座摩天高楼里,美联社的线路才关掉。话务员与巴黎和北京通话了一个通宵后,疲惫地把赛璐珞眼罩推到了前额。打杂的女工打着哈欠,拖着陈旧的拖鞋在大楼里走来走去。晨雾已渐渐散去。成群的工人携着饭盒,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那座庞大的新工厂。在这有大玻璃、空心瓦和闪亮机械的车间里有至少五千名工人在工作,制造出高价值的产品。它们远销幼发拉底河流域及南非草原。汽笛齐鸣,像四月的清晨那般和谐与欢乐,快活地奏出和谐的旋律,仿佛是为工人们而唱的劳动之歌。

2

天顶市花岗住宅区有栋荷兰殖民时期的房屋,回廊里的那个人,睡眼惺忪,懒散地躺着,他的表情看起来是那么宁静与安详。

他就是乔治·福·巴比特。现在是1920年4月,他已经过完了四十五岁生日。他没有特别的成就,既不做面包、皮鞋,也不作诗,他唯一做的是向人们推销高价的房子。

他脸的肤色白里透红,褐色的头发稀少而干枯,脸上布满了皱纹,眼镜在鼻梁上留下两块深深的红印,睡眠时脸上带着孩童的稚气。他虽然营养很好,但也不怎么胖;唯独那腮帮子向两边鼓起,像塞了什么东西似的;显得胖乎乎的手平稳地放在米黄色的毯子上,皮肤看上去细腻光滑。看样子他非常富足、对婚姻很是忠诚,但不懂得浪漫;卧榻放在这个回廊里更显得他古板。魁梧的榆树就在外面站着,院子里还有两块过得去的草坪,一条水泥车道和一间波浪纹铁皮屋顶的车房。巴比特又做梦了,又一次梦见了小仙女。梦中海市蜃楼的风景比银白海洋旁边绯红的宝塔更加奇幻与美丽。

这些年,小仙女总会跑到梦中与他相会。除了小仙女,其他人看到的只是乔治·福·巴比特,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好小伙。她在那神秘的小森林的隐蔽处等着他。终于,他抓住机会从那拥挤不堪的家悄悄地溜了出来,迫不及待地朝小仙女飞奔而去。他的妻子和朋友试图追他,但都被他给甩下了。小仙女跟他一起飞奔着,他俩坐在一处静谧的山坡上,彼此相靠着。她是那么苗条,那么苍白,那么亲切!她称赞他英勇豪爽,她会等着他,他们一起扬帆起航……

送牛奶的卡车行驶声和车门撞击声一并响着。

巴比特叹着气翻了个身,拼命地想回到梦境中去。现在,他只能看到云雾缭绕的对岸印着的她的脸蛋。负责烧火炉的工人“砰”地关上了地下室的门。隔壁院子里的狗正在狂叫着。当巴比特满足地即将沉入朦胧婉转的暖流中时,吹着口哨的送报员来了,用《鼓吹报》敲打着大门。巴比特被惊醒了,身子猛抽了一下,他才开始松弛,那令人讨厌而熟悉的福特引擎发动声又传来了:吧嗒,吧嗒,吧嗒,吧嗒。巴比特自己是个爱车如命的人,然后他跟着那个素未谋面的驾驶员一起把乔着方向盘,一起迫不及待地将车开走,为熄火而懊恼,接着又耐心地发动车子。那“吧嗒,吧嗒”的声音枯燥而洪亮,在清冷的早晨,这声音叫人抓狂而又无法回避。等到引擎声震耳欲聋的时候,他知道这福特车已启动了,紧绷着的神经这才放松下来。他瞥了一眼心爱的榆树,泛黄的树枝与谷金色的天空相接应,他迷糊地搜索着,好像在追寻那最后的睡意。他曾经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男孩,但如今他不再对或许发生但又充满幻想的新奇事物那么好奇了。

直到七时二十分,闹钟响后,他才迷迷糊糊地回到了现实中。

P3-6

目录

巴比特

附录

 刘易斯年表

序言

颁奖辞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卡尔费尔德

193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是来自美国索克中心镇的辛克莱·刘易斯,在他闻名世界的小说《大街》中,对这个小镇有着极为精彩的描写。如果仔细思考,此地与瑞典移民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个位于美国玉米的主产地明尼苏达州,大约有两千户居住的小镇,是除环境之外,美国淘金时期成长起来的各个小镇中普通的一个。广沃的原野,地貌波状起伏,有沼泽、湖泊还有各类橡树丛,让刘易斯把它描述为“戈弗草原”。与美国其他小镇一样,淘金者来到镇上可以贩卖他们的货物,镇上的商店有补给品提供,银行可以贷款给他们,还有医生可以给他们治疗,甚至还有牧师来平息他们平时积攒的怒火。这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虽然可以满足需要,让城市与这种小镇产生合作的关系,但纷争是不可避免的。思想和处事风格的不同,让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到底是城市要依赖乡镇生存,还是乡镇为了城市而存在?

美国的大草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联想。瑞典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猛烈的暴风雪在小镇宽广的街道和低矮的房屋之间肆虐,缺乏阴沟的小镇夏天热得让人难以透气,混乱不堪还散发出一股被熏烤的臭味。就算是这样,世界上每一个新生小镇几乎都一样,感觉自己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可傲视一切。这种自认为掌握经济枢纽、树立文化中心的优越感从何而来?是新生事物带来的。美国文化糅合了外来因素,瑞典则属于日耳曼民族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所融合形成的文化。

以上这些文化把小镇居民们的思想牢牢禁锢,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独立自由与民主政治的信念,并依据这些信念规划出自己的生活和乐趣。在这样一个满足于自动化给小镇带来的大量福特车,满足于健全的商业道德,满足于自身的阶级设定的小镇上,任何人想给他们带来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阻力。刘易斯把一个充满激情和叛逆的年轻女子设定到小镇上,想对陈腐的思想与制度加以彻底改革,最终自身却湮没在这场改革的尝试之中。

如果没有这种故事的设定,单就描写小镇的生活来说,《大街》的成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小说中的小镇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镇,前面我们说过它与我们瑞典,甚至整个欧洲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异曲同工,体现在小镇的精神环境上。就像作者刘易斯所表达的意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坚持已经扎根在脑海中的一些丑陋的东西,如思想和精神状态。固有的精神状态被打破,就像一阵嘲讽肯定会引起居民的激烈反抗,这种反抗不是很激烈。我们可以看到在刘易斯的笔下,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娓娓道来的温和来形容和描绘故乡小镇的群众的。

然而矛盾的地方在于,镇民们一方面满足沉醉在“戈弗草原”表面落后的繁荣和内心的固执迂腐,一方面又潜藏着对真正大城市的嫉妒。对比像圣保罗和明尼阿波利斯这些耸立在平原边缘的城市,它们比“戈弗草原”更像小小的都市中心。因为在镇民瞪大的双眼中,这些城市摩天大楼的窗户上白天折射的阳光和夜晚闪烁的霓虹灯,是他们嫉妒心扩大的来源,虚荣本质的最终展现。他们也渴望“戈弗草原”能够变成这样的城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时机赚钱,大肆提高战时小麦的价格,以种种方式进行个人和小镇的扩展。

群众需要上帝的指引,需要精神食粮。于是,一位号称是“政治演说家”的家伙被引荐进来。他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引导大家的思想;他用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雄辩来获得支持;他让镇民们相信,让“戈弗草原”迅速发展起来,并达到20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规模是压根不费吹灰之力的。

我们下面来谈谈这位来自一个小城市的快乐的居民,来自另一部小说《巴比特》中完美的幻想家巴比特先生——乔治·福·巴比特。小说中把巴比特先生的故乡泽尼思市称为“天顶市”,好吧,这个有着广阔地平线的城市你根本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它。这一点是刘易斯用最委婉的表达方式对普遍的美国精神领域进行了重点批判。

巴比特先生的故乡天顶市被其具体化,号称比“戈弗草原”大100倍。通过他构建和幻想的新精神与乐观主义,让这个新生的极富美国精神和自大自满的美国小镇的镇民们,认为受到了上帝的指引。

巴比特其实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是美国中产阶级寻求理想和未来的典型。他们的信条很简单,就是把相关的商业道德与私人行为列为行动准则,都是上帝给予的指引,上帝要求他们努力工作,努力挣钱,从而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物质生活。只要是服从了上帝的旨意,固守戒律,这批人就会与社会和谐相处。

巴比特的身份是房地产商,在美国当时算是最高尚的职业之一。在天顶市郊区的家里,树林丛荫,绿草如茵,里里外外的装修都达到了一流标准。车并不是老旧的福特,而是符合他身份地位的好车,他驾着它呼啸着穿越街区时,就像一个不怕任何危险的英雄少年。巴比特的家庭生活,也跟普遍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一样,妻子忍着他大男人式的牢骚,孩子们也理所当然的粗鲁又没礼貌。

巴比特的身体很强壮,办事灵活,性格温和,这源自他良好的饮食状况和每天健身放松压力。他放松压力的方式很多,每天在俱乐部里吃午饭,还会谈一些工作上和刺激性的话题来取乐。巴比特不但有城府、有人缘,而且非常擅长演讲。这种天赋让他记得所有国家煽动性的口号。在公开场合中,巴比特能把他丰富的知识和灵活的三寸不烂之舌非常娴熟地发挥到极致。在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上,他也不缺少能与之共鸣的崇拜者。曾经有一个拥有高年薪的诗人克蒙得利·弗林克与巴比特走得很近。这位诗人曾经让他的聪明才智运用在广告学方面,给各类商店带来利润,巴比特受弗林克的思想熏陶很深。

巴比特其实不能理解的是,那些凡夫俗子成倍增长的幸福感从何而来。自从创业那一天起,像巴比特这种拥有社会地位的人就已经习惯了幸福的感觉。马上,巴比特就因好友的入狱而发现了被自己长期忽视的潜意识的恶行为——应该补充说,并非完全没有引起他的重视。拥有高收入和高地位的他在50岁生日到来之际,才想起要弥补曾经忽视的恶行为。巴比特自掘坟墓般参与了一系列与他地位不相符的恶行为:一个令人唾弃的轻浮青年团和一个不干正事的小团体,他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慷慨大方的慈父般的角色。朋友们不明白他在做什么,这种自毁前程的自由主义让他丢掉了进步社团的委员职务,也丢掉了近在眼前的去纽约和芝加哥的锦绣前程。教训是深刻的,巴比特跪在牧师的书房以求上帝宽恕,终于找回了自我。从此以后,巴比特又恢复了从前的日子,这一回他彻底忏悔了,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和生意上。他的故事到此便善始善终了。

刘易斯在著作中将讽刺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他深刻地批判了人们潜意识里以理想为标榜的党派社团,个人的描写却并非针对个人。他作品里的艺术技巧是文学上独一无二的尝试,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塑造出的小人物巴比特,既代表了傲慢的功利主义,又有着可爱的个人主义,在世俗的环境里,巴比特的宿命也就是我们的宿命。

诚然,巴比特只是一个上帝的信徒,是上帝支撑了他的理念。总之,纯朴、乐天派、天天朝气蓬勃、富有想象力和雄辩的口才的巴比特是个好人,他是美国大多数人所拥有的所谓美国精神还有其生命力的典型。其实,在许多国家里都有这样的典型,各种投机商暴发户和粗俗卑鄙的人,只要他们有一半能跟巴比特一样得到大家的喜爱就够了。

刘易斯用他在文字上无与伦比的天赋向我们展示了不止一个巴比特这样性格显著的人物。例如,书中几个旅行推销员在开往纽约特快车的普通车厢中的对话。他们对销售的理解是无比透彻的,“他们眼中罗曼蒂克的英雄,不是骑士、吟游诗人、西部牛仔、无人机飞行员或者主持正义的年轻地方律师,而是他们的上司,伟大的销售经理。在经理用的透明玻璃垫的木制办公桌上,总有分析不完的市场问题分析表。经理的积极争取是给他的最好嘉奖。他率领年轻团队,献身于永无止境的销售大业——做到最后,已不单是为了推销某种特殊的物品给特殊的人,而纯粹是为了销售业务而做事”。

在刘易斯另一部作品《阿罗史密斯》里,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美国医学界的弊病,一个理想主义的医生跃然纸上。我们知道的是,当今美国在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医学界的研究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该国科学家也曾多次公开受到赞扬。原因就在于美国国力的强大,持续不断的发展,其原动力来自政府和那些有钱又有责任感的捐助机构。

私人想要创造工业财富,必须依靠不断革新的科学发明。科学与投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投机分子不失时机地想要利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从中攫取丰厚的利润。例如,研究细菌的科学家费了很大的力气研究出治病救人、防止细菌扩散的疫苗,而商人只是想着如何把疫苗从科学家手中用最小的成本夺过来,大批量地生产以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阿罗史密斯》马丁·阿罗史密斯受他恩师的感染,也继承了恩师的优点:才华横溢且富有良知。他是一个科学的理想主义者,严谨的态度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可也导致了一个他的悲剧:他完成了一项划时代的发明之后,为了再做一次验证实验,耽误了发明的公布日期,结果被一个来自巴斯特研究中心的法国人抢先了。

《阿罗史密斯》揭示了医学界不为人知的一面,把医学学者的芸芸众生相刻画得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浮世绘。其中包括彼此钩心斗角的医学院教授,外表上冠冕堂皇、一脸正气似乎独立工作的研究员……实际上这些人没什么权力,而且必须要为纳税人和商业利益团体服务,被那些机构控制,像被用鞭子抽着来为这些机构的荣誉工作。这让我们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大街》里那位谦逊的乡下医生,他所认为的荣誉就是和病人打成一片,做他们精神上的安慰者与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创办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与社会福利,思想与行动是一致的。

阿罗史密斯那富有良知和才华的恩师哥德利伯是一个德国籍的犹太人。在这混乱不堪的众生相中,他却扮演着鹤立鸡群的角色。他属于一个典型的温厚且受人尊敬的人,洁身自好、正直,同时又流亡海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无政府主义者与冷漠的厌世者。他不善于沟通,怀疑一切,他觉得他获得的赞助和捐款不符合人道主义要求,他对待某些人就像对待实验室里的动物一样冷漠。在之后的小说里,还有一位瑞典籍的医师,名叫高斯达夫·颂得利司。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勇气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哼着歌直捣黑死病的“虎穴”,为了让整个世界彻底根除带菌的老鼠,毁灭被传染的村庄。在临行的酒会上,他举杯痛饮并四处传播他的信条:卫生健康的学问注定要根除医术。

在刘易斯的描述下,阿罗史密斯的个人经历并不完美,甚至性格上的缺陷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科学家,阿罗史密斯做事莽撞,经常得罪权贵,在金钱至上的医学界,他总是固守着自己的理想,然而这种理想,却得到了一位少女的青睐。这位少女是他在医院中邂逅的实习护士。当阿罗史密斯还是个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医科学生时,他跑到西部一个小村庄去找她,并使她成了他的妻子。身为一个男人,他并没有保护好妻子。即使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并支持他的工作,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即使她极具耐心地在那西部小村庄里孤独地等待着被科学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所迷惑的丈夫。

随后,当阿罗史密斯主动要求去西印度群岛那黑死病蔓延的地方时,她欣然跟随前往。阿罗史密斯在试验血清的时候又一次陷入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两难境地之下,善良的妻子却因意外死于一间废弃的屋中,而她的丈夫却漠视着这一切。这个白白牺牲的可怜女子,就这样结束了她轻如鸿毛的生命,却又从精神层面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成为本书中最可歌可泣、至高无上的精神代表。

刘易斯有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知识储备,文字如行云流水,而这都是基于灵感的进发。《阿罗史密斯》这部书达到了专家的水准,丰富的学识从字里行间流露,让人不由得怀疑刘易斯是否是真正的医生。刘易斯的这个“假医生”完全区别于为金钱而生的医生和庸医。刘易斯对细枝末节的探讨,只会像阿罗史密斯或哥德利伯那样富有学术性且细心。这部著作为真正的医生树立了一座纪念碑,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事实。

刘易斯的另一部引人瞩目的作品是《埃尔默·甘特利》。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宗教生活的虚伪和混乱,就像给这个看似精美的社会中最精美的部分动了一次外科手术一般。这部书通过读者们认为的“邪恶”的胜利,来含蓄地表达了对美的同情。例如,当世界上根本找寻不到六根清净的清教徒和他们所拥有的美德时,那么,美国某些古老角落里的宗教遗毒就会扎根在我们的思想当中。这种宗教以上帝的名义不允许再婚,更不允许放贷收利息。传教士们改变不了宗教,但能够缓和这种思想和宗教的僵化。这些遍布于美国各地的传教士们,以没有固定模式的传教方式到处出击(如“你好!魔鬼先生!”)。他们把人们丑恶的事情掩在教堂大门的后面,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条条已经变质腐烂恶臭的鱼。甘特利就是这些传教士中的典型代表。刘易斯不能否认,也更不愿给这种行为添加任何虚伪的面具。但就纯文笔而言,《埃尔默·甘特利》的艺术价值依然是空前的。刘易斯灵巧地、纯朴地、有力地且富有幽默情趣地抨击着这样一种伪善。用沉闷的、普通的嘲讽总是不会引起注意,我们不用到处寻找这种注意去揭发伪善的蔓延,否则就如同把自己置于九头怪兽面前,危险不言而喻。

辛克莱·刘易斯最后一部闻名世界的大作是《多兹沃兹》,与书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山姆·多兹沃兹是一个高贵又富有的“高级贵族”,是巴比特这种天顶市中产阶级一生也达不到的高度。这种富有的贵族,就算三百年过去,他也觉得自己身上流着的应该是英国贵族的血,但他是个五十多岁的美国人。他的妻子法兰就不同,四十岁出头的年纪,表面看上去是一朵冷艳的花朵,却势利、好摆架子,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十足,沉湎于灯红酒绿的贵族生活中不可自拔,以致曾经爱她的多兹沃兹离她而去,任其自生自灭,直到她弥留之际。

离开法兰的那段时间,多兹沃思思考过“欧洲和美国”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想弄清楚这究竟是为什么,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令他满意的解释。不过,有一个浮于表面的观察结果便是,欧洲这片土地上还有着往日时光的痕迹,旧贵族的气息,这却是美国,这块被无休止征服开发过的土地上所蔑视的。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它是属于中产阶级大胆实验创新的国家。我们可以从刘易斯的小说中看到,当多兹沃思回到美国的时候,作者无疑是在赞同他的行为。

没错,辛克莱·刘易斯用一种美国人特有的口吻,代表着1.2亿年轻的生灵来讲述这个尚不完美的国家所经受的思想变革。他希望美国在精神层面成熟起来,度过这动荡不安的“青春期”,成为一个有别于欧洲的,综合意义上高度发达的国家。

是的,辛克莱·刘易斯有着令人欣喜的天赋,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不朽的新鲜的美国文学,更能用文字这种工具将美国自征服这片土地以来所经历的种种思想上的境地一一刻画完全,不仅用稳健的笔,而且能让人面带笑容地去接受。在美国的新移民,都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并且善于自我批判,这种思想风格在这片未开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刘易斯就是开路先锋。

辛克莱·刘易斯先生,你所创造的财富不止局限于美国,你更值得我们向瑞典、向全世界推广你的精神财富。在这个隆重的场合下,我用你所不了解的语言讲述着你的事迹。我本来可以“鸡蛋里挑骨头”地指出你的缺点,但这并不能掩盖你是一个伟大的美国新文学家、年轻却又知识渊博的文坛巨匠。你出生在美国,这里也有你的同胞。在你的著作中,你也曾用谦逊友善的措辞提到过他们。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看到你,也很高兴我们的国家颁发给你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现在,我邀请您和我一起起身,从我们的国王手中,接受此项荣誉。

内容推荐

《巴比特》是一部反映美国商业文化繁盛时期城市商人生活的小说,作品漫画式地表现出美国20世纪初商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文化观照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价值。

《巴比特》这本书对于研究美国商业的发展,甚至美国人的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描写了深入人心的“巴比特”荒谬可笑的形象,更体现了商业发展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作者辛克莱·刘易斯描写巴比特生活的角度十分特别,他从侧面简略刻画,语言生动、风格明快、充满隐喻,凑成了一个美国商业城市的万花筒,将中产阶级的特性与想法一一点破,让美国精神文化有迹可循。

编辑推荐

《巴比特》是美国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反映了美国商业文化繁盛时期城市商人的生活。主人公巴比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人,过着富足而又平凡的中产阶级生活。然而他受到空虚的袭击,企图寻找另一种“真正的生活”。为此,他外出漫游,尝试过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甚至染上了革命情绪。但巴比特又没有勇气去承受随之而来的社会冷落,于是,他重新投入了家庭生活和商人生涯的怀抱。在小说的结尾,巴比特将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这本小说不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形象“巴比特”,还漫画式地表现出美国20世纪20年代商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文化观照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