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纳兰性德编著的《纳兰词》,鸿恩主编的这本《纳兰词图解详析(超值全彩珍藏版)》设置了注释、赏析、点评等栏目,从多角度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及作家境况全面地展示出来,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掌握其精华。
书中数百幅精美图片,包括人物画像、山水景物等,与文字相辅相成,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受,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
科学简明的体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现存词作349首,刊印为《饮水集》和《侧帽集》,后多称《纳兰词》。词风淡雅又不乏真情实意,哀感顽艳却并不媚俗,感情简单质朴,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广为传唱,一时有“家家传唱饮水词”之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字里行间,真情天然流动,饱含着美好的感情和纯真的激情。
鸿恩主编的这本《纳兰词图解详析(超值全彩珍藏版)》收录的纳兰性德的词,是对纳兰性德情感的真实写照。纳兰性德是情深不寿的最佳典型,生命短暂却拥有很多故事。他用词章抒写自己所有的故事,一首首小词似乎信手拈来,却能掀起读者内心深处巨大的波澜。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不能如愿;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漩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里。
梦江南
昏鸦①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②,轻风吹到胆瓶③梅,心字④已成灰。
赏析
又是黄昏。乌鸦的翅膀再也无法安慰你这位千古伤心的书生。一声又一声,四季的风呼喊心上人的名字。你伫立的幽恨,是一泓清泉,流不进千里之外,她的眼眸。你说,柳絮是飘在春夏之交的另一场雪,是春与夏的定情信物。只是宫闱里的伊人,很难对她说,相思相见知何年,此时此夜难为情。于是,你想起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只是不知,他的这句诗,原是写在一堆骨灰上的……想你,你比银河还远。所以,就点燃自己。想你一寸,就燃烧一寸自己,就落下一寸自己的灰。
点评
此为《饮水词》开篇之作。“昏鸦尽”一句语简意明,渲染全篇气氛。古人写飞鸟,多是杜宇、金衣、乌鸦。国人谓鸦为不祥之鸟,但以鸦入境者颇多佳句、点睛之笔,如“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枯藤老树昏鸦”等。容若气势陡出,开篇即以“鸦”入境。昏鸦已逝,词人临风而立,是等候?是沉思?无言以对。
①昏鸦:黄昏时分,昏暗不明的乌鸦群。②急雪句:柳絮好像飘飞的急雪,散落到香阁里。香阁,青年女子所居之内室。③胆瓶:长颈大腹,形如悬胆之花瓶。④心字:即心字香。
“小立恨因谁”?因谁?其实词人自己知道,除了表妹谢氏,还有谁曾在他心中播下甜蜜而苦涩的种子?他与表妹青梅竹马,从小就一起玩耍嬉戏,一起吟诗作赋,虽然没有挑明爱情关系,但纳兰心中一直深深地爱着她。可如今,表妹走了,走进了皇宫,当了妃子。一场朦胧的初恋就这样成了泡影,谁人不心痛?
表妹走后,纳兰曾经装扮成僧人进宫去见过表妹一面,可此种举动,何其危险!一被康熙皇帝发现,定然杀头!匆匆一面,而且还隔着宫廷里的帏幔,回来后良久放不下,他思念表妹的心情谁又能了解呢?于是,他便经常一个人在黄昏时小立,望着宫廷的方向出神。
可是这一番守望,究竟徒劳。于是,他悲愤,他痛苦,他怨恨,他心如刀割,他心灰意冷。且看这句“心字已成灰”——“心字成灰”并非仅指心字檀香成灰,还指内心世界的黯然神伤。容若此类小令,不经雕饰,全无绮丽言语,韵味凄苦悲凉,久读伤人心深矣!
整首《梦江南》,读毕,只是一阵心痛,如此之男子,是不属于这个世间的,那么透明,如同水晶一般,让人心生爱慕。如此之男子,在世间太委屈,又发出了太夺目的光彩,以致于那么早就只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背影,还有那缠绵清婉的词,永远地离去了。 赤枣子
惊晓漏,护春眠①。格外娇慵只自怜。
寄语酿花②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赏析
窗外漏壶声滴滴答答。这一首新曲,是谁谱就?
每一个少女,都是一本唤不醒的日记。因为春暖花开,因为有些事情,她们喜欢少女闭上眼睛。满脸的睡意,也是芳龄十八岁,无法抗拒。还是起床吧。先打开你的眼睛,她的眼睛,万物已为我备好,少女的眼睛才缓缓打开。趁着明媚春光。和园中的花朵都打声招呼。告诉她们不能贪睡,要早些绽放。推开碧纱窗,让那古琴的琴声再优雅一点,飘得再远一点……
点评
此篇以少女的形象、口吻写春愁春感,写其春晓护眠,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的情态与心理。
春晨,窗外漏壶滴水的声音将她唤醒。一“惊”字分明写出了女主人公些许娇嗔恼怒之意,分明睡得香甜,谁料漏声扰人清梦,合是十分该死。本就恋梦,这一醒来方知春暖花开,正是春眠天气,遂倦意袭来,无法抗拒。且看这句“格外娇慵只自怜”,“娇慵”谓柔弱倦怠的样子,李贺《美人梳头歌》中就有“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的句子,想必本词的女主人公也同这位女子一样,满脸睡意,辗转反侧,别有一番风韵。而“格外”一词,更是把这位慵懒的女子渲染得楚楚动人,似有干般柔情。是也,春天是生命生长、万物复苏的季节,却也是春愁暗滋、风情难抑的时候,少女们面对着春日美景而暗自生冷,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现在,这位女子醒了。那么醒后干什么去呢?“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原来,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趁着明媚的阳光,和园中的花朵打招呼,催促它们早点绽放。
的确,“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是美好的,亦是短暂的。遂要这个晨起的小女子,去催促百花你争我赶竞相开放,免得错过了这春意盎然的季节而后悔不迭。然后推开碧纱窗,好让自己优雅的琴声飘得更远一些。词写到此处,这位少女的春感,已转悠远、朦胧,同时又挟有一分淡淡而莫名的愁思,可谓言尽意不尽,含蓄蕴藉而后留白深广了。
P2-5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第一次读纳兰词究于何时,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第一次被纳兰词深深吸引却是记得颇清楚的。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高考已毕,北上入学报到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无绪之中,拿来一本词选,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竟看到了纳兰性德的那首《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于是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且行且吟,感觉自己仿佛已经受了几多山程水驿,来到了北方,再也听不见故园低低的呼吸了,眼前是一更的风、一更的雪和茫茫的夜。于是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性德是谁,这首词好处在哪,却无甚心思注意到。
如今想来,这些做法固然有些孩子气。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恰如纳兰《少年游》中所言:“称意即相宜。”当然,纳兰这句说的是爱情:深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常常要问:“你喜欢我什么啊?”答案其实真的颇简单,爱就爱“称意”这两个字啊!看着你,眼睛觉得舒服;听到你,耳朵觉得舒服;摸到你,手指觉得舒服;闻着你,鼻子觉得舒服……就是称意。称意了,便即相宜了。然而以此解释我们缘何喜欢某一首诗词,我以为尚不足也。
诗词是有意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直指人的心灵和灵魂,与我们的情感最微妙之处相联,与人类的生命节奏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朦胧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荷香之淡淡、杨柳之依依。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节奏、旋律产生共鸣,每逢此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甚高明。然而,对于这两种心灵韵律的契合,我们并不总能详加体察。诗人本人风花雪月的故事,爱恨情愁的演绎反而更能打动我们。然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共振、情感的牵结、灵魂的交谈。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对于纳兰来说,尤是如此。
严格说来,纳兰的词是“仿”出来的,若依启功先生的说法:“唐前的诗是淌出来的,唐朝的诗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三百多年后我们进入纳兰的心灵世界:其“绝域生还吴季子”式的诚,“天上人间情一诺”式的真,“情在不能醒”式的“索性多情”,如斯种种至情至性,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根“一往情深深几许”的琴音,让我们为卿痴狂,“共君此夜须沉醉”。 正是在这种有些无来由的“喜欢”中,我买来了中华书局出的《饮水词笺校》,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然而有一点辛苦、一点不习惯,大概是文字是竖排的缘故吧。两个多月过去了,稿子也写得差不多了,可是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这位公子竟在何处呢?是在淅沥的风雨中,寂寂的金井旁,为伊人葬落花?还是在月明星稀的渌水亭畔,清风徐徐的合欢树下,与朋友赏花观荷?抑或在深秋的黄昏,萧瑟的西风中,怀揣一卷诗词,按剑垂鞭,慢慢地走进那半透明的深深的蓝里……然而不管在何处,就是“喜欢”,诚如一位网友所说:想去为他伤,为他悲,为他痴,为他狂,“爱”上他,是颇容易的情,一如清澈见底的溪水,照出每一个人的灵魂。譬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譬如“当时只道是寻常”,譬如“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相遇总是太美。至情如纳兰者,倾其一生,苦苦诉说,却不脱离殇二字。《楚辞》中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人的生命存在,从未永恒,总也无法超越这个平常的字眼。然而我们还有相知,一如三百年后,我们与纳兰结缘,听他,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