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传记丛书》作为青少年读物,在严谨、科学的基础上,不以学术性和厚重感为最大追求,而以青少年能够“读得懂、想要读”为追求,尽量以故事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叙述呈现诺奖得主的人生华彩。语言生动活泼,能够使孩子迅速代入。本丛书旨在引导、启示、帮助正值成长中的青少年,向孩子们传递认知上的“正能量”,引领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树立高远的理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能够学习到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和人生经验,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这本由姜瑜创作的《请用一支玫瑰纪念我(马尔克斯传)》讲述了马尔克斯的故事。
昨晚,他写信时突然停下笔,最后看了她一眼,说:“请用一枝玫瑰纪念我。”……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把永远无法被征服的生之艰辛和死之孤独写成了神话……姜瑜创作的《请用一支玫瑰纪念我(马尔克斯传)》告诉我们他的一生比小说更魔幻、更精彩、更动人。
主编的话
第一章 在阿拉卡塔卡的日子(1927—1936)
不知道出生年份的作家
电报报务员和上校女儿的爱情
只留下“枯枝败叶”的阿拉卡塔卡镇
幽灵出没的“大宅”
讲“鬼故事”的外婆
牵着外公的手
认识“母亲”和“父亲”
最初的爱好——画画
第一个老师——罗莎·艾莱娜
第一本书——《一千零一夜》
第二章 从巴兰基亚到苏克雷(1937—1942)
离开阿拉卡塔卡的日子
写招牌的大作家
离开巴兰基亚,去往苏克雷
圣约瑟中学的“小老头”
第一次性经历
第三章 锡帕基腊的“诗人”(1943—1946)
十六岁出门远行
生命中最糟糕的时刻
波哥大第一夜
幸逢“贵人”
抽奖抽到一只老虎
“文学麻疹”
“石头与天空”诗派
崭露头角
向梅塞德斯“求婚”
成功的“预言者”
国立男中的“舔斗鸡主义者”
第四章 波哥大的大学生活(1947—1948)
“无可救药”的法学系学生
总是差五分钱
有轨电车上的读诗人
遭遇卡夫卡
“一位优秀的新作家诞生了”
盖坦被刺
第五章 卡塔赫纳的记者生活(1948—1949)
卡塔赫纳第一夜
大学没有毕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宇宙报》的“廉价劳动力”
卡塔赫纳小组
《百年孤独》的雏形——《家》
膜拜索福克勒斯
终生好友——阿尔瓦罗·姆蒂斯
遇到“山洞里的舔斗鸡主义者”
第六章 巴兰基亚的燃情岁月(1949—1950)
最好的朋友——巴兰基亚小组
《先锋报》的“长颈鹿”
“摩天大楼”里的疯子
寻根之旅
第七章 逃离卡塔赫纳,漫游瓜希拉(1951—1953)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苏克雷的匿名帖
“你最后会只剩纸可吃!”
逃离卡塔赫纳
重创
卖百科全书的游走书商
一张三十年的欠条
“拉响一根爆破筒”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时间神话
“你外公杀了我外公”
回城
第八章 波哥大的王牌记者(1954—1955)
重回波哥大
《观察家报》的新职员
第一个独立影评人
波哥大屠杀学生事件
麦德林市的城区地面塌陷事件
乔科省罢工事件
没有人给他们写信的老兵
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
《枯枝败叶》出版
流亡欧洲
第九章 欧洲之行(1955—1957)
欧洲之行(一)——罗马时期
欧洲之行(二)——巴黎时期
欧洲之行(三)——铁幕之内
第十章 拉美风云(1957—1961)
《时刻》杂志的年轻人
神秘预感
推翻独裁者
战败军人的形象
终成眷属
新婚生活
失业
色情杂志的主编
古巴革命
真相行动
拉丁关洲通讯社
第一个孩子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出版
在哈瓦那的紧张岁月
破译密电
“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铁床”
危机四伏的纽约
宗派之战
“猪湾事件”
离开拉丁关洲通讯社
走进福克纳的世界
第十一章 墨西哥的电影梦(196l—1965)
姆蒂斯的笑脸
海明威之死
又到无尽等待时
著书都为稻粱谋
杀鸡也要用牛刀
《恶时辰》带来的喜从天降
《佩德罗·巴拉莫》
四处讨薪的大作家
打开电影的大门
卡洛斯·富恩特斯
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第七艺术的魅惑
小康生活
“迷途知返”
写作瓶颈
位列拉美十大作家
自以为是的小作家
一百五十年的版权代理期
神一样的第一句
第十二章 “大魔术师”(1965—1967)
“黑手党洞穴”里的“魔术”
喝热巧克力升空的神父
皓首穷经的“考据学家”
“谋杀”妻子
乘上“雷梅黛丝的床单”
“杀死上校”
捕猎到最完美的狮子
放飞希望
完美的作品
《百年孤独》横空出世
写错字的封面
一夜成名
第十三章 在文学与政治之间(1967—1981)
移居巴塞罗那
重访巴黎
好友病故
9·11事件
《族长的秋天》
新闻和政治的战场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第十四章 巅峰时刻(1982—1983)
“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
《拉丁美洲的孤独》
戴黄玫瑰、穿利奇利奇的获奖者
名声像永远不熄灭的灯
第十五章 后《百年孤独》时期
《霍乱时期的爱情》
《迷宫里的将军》
《十二篇异国旅行的故事》
《爱情与其他魔鬼》
《绑架》
第十六章 最后的岁月
开始思考死亡
抗拒死亡
最后一本书
一切已到尾声
华丽谢幕
附录
马尔克斯获奖理由
马尔克斯获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
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年表
参考书目
加博出生时,他的父亲加夫列尔·埃利希奥·加西亚并不在身边。
1924年7月一个炎热的日子,一个年轻人作为新的电报报务员来到了阿拉卡塔卡镇,这就是后来成为加博父亲的埃利希奥。他皮肤黝黑,身材修长,是个英俊的男人。他带着一位神父的推荐信出现在了马尔克斯上校的客厅里。这位神父把信交给他时说:“你到上校家会给他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因为你是有教养的年轻人,讨人喜欢,小提琴拉得好,会作诗。你甚至可能成为他家庭的成员,因为他有一个很俊俏的女儿。”
埃利希奥是里奥阿查县辛塞镇人。他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但家境贫困。在亲友资助之下读完了中学,之后只身一人来到卡塔赫纳,在卡塔赫纳大学医学院刻苦读书。原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拿到大学文凭,改善家境,但是天不从人愿。家境日益贫困,而亲友中也没有人能够再资助他读书。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学校。经过两年的奔波劳碌之后,他谋到了一份电报报务员的工作。这个工作辛苦、薪水微薄,但是由于需要依赖现代科技,并且要求较高的读写能力,所以在当时的下层阶级很受尊重。
到阿拉卡塔卡镇来的年轻人当时二十三岁。一到上校家,因为神父与上校早年的交情,再加上埃利希奥谈吐幽默、口齿伶俐,以好客闻名的上校热情接待了他。第二天带他到了圣玛尔塔,上校全家人在此避暑。在圣玛尔塔的车站,上校买了一只云雀交给埃利希奥,让他作为礼物送给女儿路易莎。这是上校犯的第一个错误。
上校的女儿路易莎是家中的掌上明珠。路易莎被送到圣玛尔塔最受尊敬的修道院学校“显灵学校”读书。路易莎多才多艺,会用标准的西班牙语写作,会缝纫、会弹钢琴,容貌娇美,举止优雅,人称“俏姑娘”。电报报务员和上校的女儿见面之后倒也并没有立即擦出爱的火花。用埃利希奥的说法:“路易莎虽然非常美丽,但一开始我对她并不是那么的印象深刻。”而路易莎对他也没有什么特别印象。
电报报务员对怎么讨女人欢心很有一套。他善于言谈,自信,英俊,还会写诗,很快在当地就有了一位被传与他有了婚约的姑娘——罗莎·埃莱娜。这个美丽温柔的姑娘后来成了小加博的启蒙老师。在一个庆典上,路易莎打趣埃利希奥,问他什么时候和罗莎结婚。埃利希奥爽快地说:“很快。路易莎小姐,您将会是我的伴娘。”从此二人以“伴娘”和“教子”互称。这种称呼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在调侃和嬉笑的掩护下打情骂俏。
有一天“伴娘”生病了,她听从医生的建议离开阿拉卡塔卡,去了一个偏远而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休养。“伴娘”的突然离开,让这两个人的态度由漫不经心突变为强烈的相互思念。一个月后,“伴娘”回来了,她的“教子”穿上最好的衣服去火车站接她。同行的还有好些人。“教子”故作镇定地握了握她的手以示寒暄,她也非常镇定地以同样的方式回应,还把带回的糖果送给他,甚至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埃利希奥却从她颤抖的手察觉到她跟自己一样激动的心情。
他们开始在周日做弥撒的时候,越过众多教民的脑袋,交换热切的眼神。埃利希奥发挥他写诗的专长,炮制出一封封热辣辣的情诗。多年以后,当路易莎已经成为九旬老太太的时候,她还能对其中的一些记忆犹新。
1925年3月,埃利希奥来到阿拉卡塔卡镇八个月,他大概是觉得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了。一个炎热的下午,他伫立在路易莎家门前的巴旦杏树下向她求婚。
“听啊,路易莎,我整晚醒着,想着我急需结婚,我心里的女人就是你,没有别人。告诉我你的灵魂是否对我有意,但别认为你一定要同意,因为我对你并非至死不渝。我给你二十四小时考虑。”
这番表白因为弗朗西丝卡姑妈的到来而被打断。弗朗西丝卡姑妈一直形影不离地跟随着路易莎,把所有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全部赶走,所以她成了所有想追求俏姑娘的小伙子们的灾星。埃利希奥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刻耳柏洛斯。这是在古希腊神话中守卫地狱之门的长着三个头的恶狗的名字。P1-4
对于当下互联网时代青年人的文学阅读,我有着一份近乎悲观的认识——当代青年处于一个并不“景气”的文学阅读场域中,升学考试的压力、求职谋业的压力让年轻学子们的阅读生活被各种繁冗的教科书和枯燥无味的考证考级书占据着;发达媒介语境下由电视、电影构成的强大的影像文本成为比纸媒文本更有吸引力的阅读对象,因而很多年轻人知道许三多而不知道许三观(注:“许三多”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王宝强饰演的傻大兵;“许三观”是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更为致命的是,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Kindle等新型电子阅读器的出现,传统纸媒时代的静态文学阅读成为了一种移动阅读和“轻阅读”,阅读的快餐化、轻逸化甚至浅显化更为突出。
也许有人会说我杞人忧天。我的工作经历和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当代青年人的文学阅读并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话题。我在一所“211”大学教学,我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每年两学期交替给学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每年的这两门课上,我都会针对学生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阅读(包括影视),进行一种较为详细的调查。除了少部分学生有还算可观的文学阅读面和阅读量外,大部分学生的文学阅读相当可怜,很多学生的阅读记忆还停留在初中、高中时的教材内容,不少学生的影视库存要远远多于文学库存。这些重点高校的学子们,都属于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的阅读现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当代青年群体的阅读情况。可以说,大学时代的阅读匮乏根源于小学和中学时代阅读的匮乏与缺失。我不想去臧否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褫夺了学生的文学阅读时间和阅读热情,使他们异化为考试机器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升学压力和考试制度限制了中小学生对不同类型书籍的自由阅读,功利的教育方式和考试竞争机制,造成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缺失。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为中国未来而读卅014阅读论坛”上提醒我们: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确实,阅读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汲取、视野拓展和素质的提升,应该把阅读习惯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来培育。
在我看来,阅读,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世故和精明,而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有教养,为了让我们在喧闹的尘宇间觅得一份心灵的自由放牧和想象的天马行空;阅读关乎功用,为积累知识增长见识,阅读又无关乎功利,更为了提升智慧,或成为想象的狂人、思想的超人和精神的贵族。阅读有不同的境界或定位,有的人让阅读成为一种知识来源,有的人把阅读当做一种娱乐方式,有的人将阅读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可以让我们从无知变得有智,让我们从蛮野变得优雅,从稚气变得成熟。对于当代青年来讲,阅读更是关乎到精神成长的大问题。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在《为什么我们的未来建立在图书馆、阅读和幻想之上》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能够确保孩子变得有知识、有文化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他们读书,让他们知道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确实,阅读是一个关乎青年人精神成长的行为。如若让当下青年朋友的阅读处于一种无序、随意的状态,强劲而有巨大吸引力的日韩和欧美动漫会对青年的文学阅读形成巨大挤压,视觉时代的图像伦理和网络时代的快餐阅读都会成为影响当下青年文学阅读的重要方面。
那么,当代青年读者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其实,从人的知识结构的完备和精神成长的角度来看,书读得越多越好、越杂越好。除了专业的书之外,读闲书、读杂书,自由地读、广博地读,这才是文学阅读应该有的状态。高尔基语云: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当代青少年,自由阅读是一件奢侈而较难实现的精神事件,这种自我与“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心灵的自由云游因为现实的种种羁绊而颇有难度。我的女儿今年六岁,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是,女儿年龄不大却拥有相当数量的藏书量,在共用的书橱里,她的花花绿绿的图书已近六百余本,女儿不断增多的图书霸道地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我不断搬出自己的书,腾出新的空间让她的新书进驻。幼儿园进行了一次幼儿图书量的调查,女儿以不菲的藏书量拿回了一个奖状。给女儿买书是我们养成的习惯,埋头看书成了女儿的日常习惯和惯常肖像。说是看书,其实她还不识字,看图画更准确些,小家伙甚至能一两个小时坐在那安静地看书。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这是我们的一种自觉实践。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在哪儿生活,有书陪伴,喜欢阅读,总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吧。
这套丛书总题为《诺贝尔奖得主传记丛书》,丛书的发行对象主要是当代青少年。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得主是在各自领域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诺奖得主的人生经验和成功之道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品味。纵观当前图书市场,以诺奖获得者为题制作的图书有好多种,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传略》《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诺奖得主人文译丛》等等,这些书基本都是面向成人读者,书的内容大体厚重而学术性强,体例上囊括获得者的成长经历、专业或领域成就、人生大事纪年等等内容。因而,现有图书市场缺少面向广大青少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丛书或系列读物。青少年是我国图书市场的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青少年也是人类优秀文明的重要习得者和继承者。以诺贝尔奖得主们的成长和奋斗经历为内容,为广大青少年提供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是本套丛书编撰的目的和宗旨之所在。因而,这套丛书与以往的诺奖获得者丛书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以学术性为最大诉求,而务求通俗性和可读性,不以厚重的高头讲章为样本,而力求图书的轻便、耐读和趣味。
丛书所涉及到的诺贝尔奖得主,皆是流传深远、普及面较广的世界名人,如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通过对这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名人的人生回顾、成功之道、领域华章、历史贡献、人格风范等诸方面的总结和提炼,力图对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人生成长形成引领和促进作用。本丛书的特色大致有这样几点:第一:读者群体的定向性和针对性。本套丛书的主旨就是精选具有世界影响的世界名人,通过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成功之道,激发青少年的成才欲望,引领他们走向成功。青少年是本套丛书最大的服务群体。因而,丛书的体例、语言、版式、字数等等都会针对青少年而精心打磨和考量。第二:图书内容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本套丛书作为青少年读物,在严谨、科学的基础上,不以学术性和厚重感为最大追求,而以青少年能够“读得懂、想要读”为追求,尽量以故事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叙述呈现诺奖得主的人生华彩。在图书中,除了文字之外,配以部分照片或图画。第三:教育功能的引领性和示范性。本套丛书区别于一般的科普读物或畅销读物,丛书通过对青少年有启示、示范性质的世界名人的人生传略和缩写,试图通过世界名人的成长和成才对当代青年有所启示,因而,本套图书是试图向当代青年传递认知上的“正能量”,也即教育功能上的引领性是本套书的内在追求。
负责撰写这一辑五本丛书的作者有:姜瑜、王婷、徐珊珊、刘驰、苑增智。他们有的是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有的是攻读学位的中文专业的研究生,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较为丰富的青少年读物编著经验。从选题的遴选和确立,资料收集,形成提纲,正文撰写,到核对书稿、润色加工,时间长达一年,期问五位作者付出的艰辛劳动可想而知。
作为主编,我在这套丛书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首席检察官”和“后勤部长”的角色;从第一次的编创人员的交流会到撰写初期每人两章的试写,以及对每本书进度的跟踪关注,我都较为严厉地传达着丛书的编写标准,并以此检阅或校正着每个人的写作内容,试图在体例、风格等方面达到约略的统一,是谓检察官之意。所谓后勤部长,是指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注意倾听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及时交流,及时在出版社和创作者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解决疑惑和实际困难。遗憾的是,由于手头事务繁多,这次我未能参与到丛书的具体写作中,我想以后这套丛书出第二辑、第三辑时也许我会参与到写作中去。特别感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聂斌,她的热情、周到、专业使这本书的后期制作更为精湛而高效,衷心感谢!
看到一个有趣而极具启发性意义的事情:纽约监狱行业是如何预测十五年后有多少罪犯的?只要问问现在十到十一岁的孩子们不读书的孩子的比例是多少。我们国家的国民阅读率并不高,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也不容乐观。本套丛书算是为青少年的阅读创造一点“食粮”,更希望读者们在阅读诺贝尔奖得主们的丰富人生时,从他们的非凡成就、悲欢喜乐、低谷和高峰、磨难与毅力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饱览胜境和美景时,努力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南京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