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临夏红色记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马廉朴//肖俊仁//马礼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马廉朴、肖俊仁、马礼编著的《临夏红色记忆》一书通过深度采访在临的老红军、抗日战争老兵和参加过抗美援朝老战士,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抢救挖掘出了一批鲜活的临夏籍革命军人和抗日爱国将士的资料,反映了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抗美援朝的具体情形。这些口述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宏大背景相吻合,又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细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马廉朴、肖俊仁、马礼编著的《临夏红色记忆》时间跨度80多年。第一部分为“红西路军:血肉筑起的悲壮丰碑”,记述了9位红军战士事迹;第二部分“抗战:中华民族的刻骨记忆”,记录了13位老战士的事迹;第三部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寻访入朝作战的临夏老兵”,记述了28位老战士的英雄事迹。

目录

红西路军:血肉筑起的悲壮丰碑

 红西路军:血肉筑起的悲壮丰碑

 康乐:边地出现的红色政权

 马文彪:一个西路军战士的经历

 马明德:藏回两族救我命

 李国静:拽着马尾长征

 张绍青:一位女红军的坎坷经历

 马海迪车:巧手飞针制军装

 冯培珍:举家长征,以党为娘家

 马福才:作红军无线电台通讯员的岁月

 李英德:一名红军枪械士的悲欢

 林桂珍:万人坑中的幸存者

 长征:丰厚的精神宝库

 红军长征纪念碑

 流落在临夏的红军西路军人员

抗战:中华民族的刻骨记忆

 五月的鲜花——谨以此文献给在抗战中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民族尊严的人们

 李树文:一个回民支队队员的抗战故事

 张化水:少年交通员的故事

 丁文祥:从“青年训练生”到抗日战士

 张福清:回民支队有血性

 段得信:留守团的艰苦岁月

 马中清:无勋章的抗日老兵

 拜成福:抗日铁骑驰骋中原

 范耀庭:为前线训练新兵

 刘宝珊:绥西日军投降目击记

 马泳:延安三学府学习记

 马光辉:亲历抗战与起义

 马世福:目击国军投敌

 杨兴龙:陕甘边区求学记

 总结篇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寻访入朝作战的临夏老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李献西:沙土一半是弹片

 王杰:九死一生战美军

 包海祥:活捉美军飞行员

 宋占荣:在朝鲜见到家乡亲人

 马如山:钢铁运输线上的汽车兵

 李仲凡:朝鲜战场一工兵

 马玉良:枪林弹雨救伤员

 丁章仁:一个文化教员的回忆

 贾登乾:用双手挖掘地下长城

 康纪信:援朝八年

 谢登科:家中独苗参军记

 魁昌:挖出敌人的地雷

 何宗福:西海岸生死对峙

 张占学:没有枪声的战斗

 陈国治:我为前线做保障

 马维成:勇打坦克

 卡应海:誓与阵地共存亡

 丁万才:化险为夷擒特工

 米占林:五次手术仍有悔

 马福海:争夺老秃山高地

 马进成:高射炮显神威

 马占奎:炒面袋子换大米

 马长清:三八线上狙击战

 马占才:血战铁原气如山

 马生仓:七处伤痕话战事

 何保禄:英勇无畏拆弹兵

 马纪才:殊死鏖战桂湖洞

 唐万成:从放羊娃到将军

 铁二师:生命铸成运输线

 总结篇

后记

试读章节

康乐:边地出现的红色政权

天高云淡,蓝天如洗。远处隐隐的莲花山被白云笼罩,不见真面目。9月6日,在康乐县民政局一位姓任的优抚干事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新修的临(洮)冶(力关)公路来到离康乐县城20多公里的景古镇,来瞻仰红四方面军当年驻扎休整的村庄,凭吊在临夏地区最早建立中华苏维埃乡级政权的这片土地和遗迹。

在景古缐家楼附近,问了几个年轻人,都已不知当年中华苏维埃区景古政府主席、副主席为何人。他们帮我们找到了六十八年前景古区苏维埃政府干事之一闻多仁的儿子。但遗憾的是,这位童年时代见过红军,目睹过景古苏维埃的人已年过古稀,耳聋眼花,吐字不清,无法接受采访。正在此时,领我们来的年轻人指着行色匆匆的一个人说,这是村支部王书记。军人出身的王书记非常热心,他说金家山的黄文彩老人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并整理、书写过这段历史。我们跟他上山。途中得知这位村支书1970年代曾在军队服务,看押过国民党战犯要员,他记得对战犯大赦的情况。

六十八年前的古历六月下旬,一位景古金家山的木匠黄庆元背着小儿子来到景古城王朝佐家。在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小孩黄文彩眼中,街上多了些头戴八角帽、背着枪的人,王朝佐家门口右边高高地插上了一面红旗,缐家楼上也插有红旗,几个小兵在练习吹号,显得那么神奇。进入王朝佐家,他对大人们攒在一起说话(开会)没有兴趣,唯独对王朝佐家的一对太师椅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更让他感到新奇的是在回家的路上,石家楼的门口有女兵,拿着小“把缸儿”(缸子)在吃午饭。原来她们是红军工兵营的,带着缝纫机器,专门给红军做衣服。她们住在石家楼,红军供给部设在孙家楼。据史载,红军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朱德、陈昌浩与二方向车的贺龙、萧克都拥护中央北上决议,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攻占腊子口后,欲攻岷县,在临潭、康乐一带驻扎。朱德、徐向前总部驻扎在临潭新城城隍庙。敌机曾对此轰炸过几次,因山势影响未造成重大损失。红四方面军总部在临潭召开了洮州会议。

黄文彩一下子明白,这些人就是一年来人们说的“红色妖魔”。一年前的春天,国民党康乐县设治局督促各乡在各山头修建碉堡20多处,并抽壮丁与保安大队在朱家山、竹子关、营盘山、王朝山、虎狼关等要隘挖壕抵御红军北上。那时,传言四起,说红军是“红眼睛,绿头发,腰里别的死娃娃”。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谣言起处,人心惶惶,红军到来时,一些人家携家带口,上山躲逃了。

眼见为实。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到达莲麓、景古,驻扎在山神庙至丁家滩的33个村庄里,师部在地寺坪小学内。据地寺坪的丁谦讲,朱德曾到过小寨,在小寨向群众询问过临洮的路线。“行上西北气昂然,长征万里实可怜。抗日反蒋星夜渡,为国跋涉到临潭。”朱德总司令在治力关附近写的这首诗,在康乐传诵甚广,据说是朱总司令曾夜宿康乐的明证。纪律严明、秋毫不犯的红军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当地人民带来了信赖和希望。红军所到之处,散发传单,公布纪律,广泛宣传政治主张。“不做亡国奴,反蒋抗日”、“严明政治纪律”、“工农红军是穷苦人民的武装”等标语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红军在景古原来的校场(军队的操场)内搭台开会,向当地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据当地群众介绍:当年红军曾在景古城古楼寺大殿门前写了“奋斗中间莫放手,牺牲到底不回头”的对联。

为了防止敌人的进攻,红军在地寺坪的山头上挖了长达1.5公里的战壕。驻景古的红军在西起拉石山大插牌,东至丁家沟阴洼山整修了国民党溃逃时的碉堡,在碉堡周围开挖交通壕,构筑掩体。

不到几天,外逃的农民回家了,红军和人民亲如一家。景古城在明代曾作为防务要塞,布兵镇守过,又处交通要道,明清时形成重要集镇。当时城内有着大商贾十余家,当铺、斗行、饭馆、银匠、粉坊应有尽有。十几家以主人姓氏命名的楼房全部由红军借住。黄文彩老人又讲述了当年他听到的红军的故事。一天,下着如桶倒般的大雨,四个站岗的红军战士轮流躲雨。乡亲们把村外躲雨的红军拉进屋内,让他们上炕暖和暖和时。红军战士怎么也不上炕,也不吃老乡的东西,只在地下火盆前烤烤被淋透的衣服,喝了杯滚烫的开水。

在红军的发动和帮助下,景古城人民组建了“甘肃省康乐设治局景古区苏维埃政府”,公推王朝佐、张鸿儒为正、副主席,杜增壁、杨珍山、张有礼、汪存厚、瓦得功、常成文、闻多仕、乔存娃等为委员、干事,并在地寺坪、缐家滩、丁家村等成立了6个乡苏维埃政权。红军还帮助景古人民组建了农民武装——景古独立营(营长杨生华、副营长赵国俊)、斜角滩独立营(营长汪世英、副营长马明昆)、地寺坪独立营(营长丁保山)。

贫苦的农民协助红军打富豪,没收了个别恶劣富户和义仓的粮共50余石,向个别富裕群众借粮30石,并买了大量的粮食。地寺坪的贫困农民赵瓦匠和妻子给红军磨面、打草鞋,两个儿子帮红军打土豪。苏维埃政府人员还充当红军的采买委员,筹集粮款,在一个月时间里为红军征集粮食46万多斤,经费4970元,食油2000多斤,牲畜100头,羊350只,还有布匹等。据当地老人们讲,当地名绅孙继武一人就给红军捐献大洋800元。

红军在景古一线休整得兵强马壮,朱家山一带驻扎的国民党军队未敢轻举妄动,只发生过些零星的遭遇战和试探性的攻城战,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一直到中秋节月圆之夜,红军突然奉命从峡城渡洮河继续北上。

红军走后,帮助过红军的农民和苏维埃主席、独立营的营长都被国民党投入临洮大牢,百般折磨,或被民团立马谋害。王朝佐被关押后上夹棍、打板子,吃尽了苦头。“西安事变”后,国共结成抗日统一战线,他被放回后不久便死亡。据黄文彩说,王朝佐被捕前将苏维埃政府大印交给他的父亲黄庆元存放,少年不经事的他曾偷偷地将大印盖在两方大纸上,贴在门上炫耀。家长发现后,打了他一顿,并将这可引来毁灭全家大祸的大印在马家军清乡前烧掉了,他至今仍记着方形大印和字样。P7-9

序言

中共临夏州委书记 周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四周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独立自由、民主富强、伟大复兴的重任。九十四年来,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临夏是党的革命火种在西北地区最早播撒的地区之一,早在1924年,临夏进步青年胡廷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临夏籍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27年,他以特派员的身份到临夏,组织在临的共产党员成立了“中共导河特支”,建立了临夏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红军长征经过临夏时,在康乐县景古、莲麓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许多临夏青年纷纷加入到革命队伍之中。西路红军从河西走廊兵败后,不少西路军战士流落在临夏,临夏各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收留了他们。这一段段历史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总结党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党的历史的鉴今资政作用,是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要求。”《临夏红色记忆》一书是《民族日报》社联合州民政局,本着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教育年轻一代毋忘先烈、勿忘历史的宗旨,编撰的一部重要地方党史资料著作。《临夏红色记忆》一书通过深度采访在临的老红军、抗日战争老兵和参加过抗美援朝老战士,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抢救挖掘出了一批鲜活的临夏籍革命军人和抗日爱国将士的资料,反映了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抗美援朝的具体情形。这些口述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宏大背景相吻合,又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细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曾讲:“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本着以史为鉴、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宗旨来看,这本书恰好就是我们学习党史的良好的营养剂。

随着时间的飞逝,许多亲历过那些重要革命历史事件的先辈们已经离我们而去,幸存下来的经历者也正在逐渐老去,随着他们谢世,他们亲历的种种历史细节极有可能永远消失,而他们的经历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临夏红色记忆》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党的革命历史,学习包括群众路线在内的党的各种优良传统的最生动、最有乡土味的辅助材料。这本书也对我们了解临夏的过去提供有益的帮助,更让我们对未来临夏的发展充满了自信。因为有史可鉴、有精神可激励、有鲜活的历史人物来讲述,使读者能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从这本书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找到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的“三个选择”: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必然的;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必然的;中国各族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通过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细节,读者一定会找出这“三个必然”的连贯性和人民选择的必然性。

是为序。

2015年1月15日

后记

这本小册子发轫于2002年,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创刊1年多的《民族日报·晚刊》推出了《长征——不朽和记忆》专栏,对健在的临夏西路红军进行了专题采访。专栏用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了流落临夏的西路红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一系列报道推出后,立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许多学者专门打来电话索要报纸。著名作家张承志等到临夏看望这些健在的西路红军;著名作家、时任空军政治部副政委的刘亚洲还为西路红军战士冯培珍寄来1万元稿费,表示慰问。

200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机,《民族日报·晚刊》又精心策划推出了《抗战一民族的记忆》大型报道,同样运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参战老兵记忆中的抗战情形。更让人难忘的是,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民党军队士兵,当他们领到一枚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时,一位老兵抓住记者的手说,你们的报道是对我一生抗战的肯定,这个纪念章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奖赏。

201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停战60周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500名临夏将士远赴朝鲜浴血奋战,晚刊又一次将笔触对准这些老战士,推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型报道。

这三次专题报道,时间间隔11年,叙述的是中国现代史中三个不同的重要历史时刻,作为个体临夏人的亲历亲闻。三个系列用相似的写作方法,起到了弘扬主旋律的作用。这三个系列报道均获当年甘肃省新闻奖二等奖。

这三个系列报道以《临夏红色记忆》结集出版时,受到州委书记周强的亲切关心,他为本书亲自题写了序言,马维刚、马进辉、宗玉良担任了编委会主任、副主任。

尤其让我们感动地是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管卫中先生亲自担任本书责任编辑,仔细修改文稿,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作为拥军优属主管部门的州民政局,在这三个系列报道中积极参与,提供了大量线索,并积极协调帮助,为完成这些报道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为出版此书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作为一张报纸首先刊登的作品,凝聚着许多编采人员的心血,马泽成、雍桂花、祁金芬编辑文稿,史有勇、马幸福、马龙、李斌、郭正武等参与写作,马晓萍参与打印。

作为记者,由于报纸时效所限,加之水平有限,写作中难免有种种不足,殷切期待着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4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0: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