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吓鬼
许南金是南皮人,为人颇有胆量。有一段时间,他在寺庙里刻苦读书,其间与一位朋友同睡一张床。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寺庙里一片静寂,只能听见虫鸣的声音。就在许南金与朋友准备入寝之时,突然发现北边的墙壁上出现了两盏火炬。
许南金和朋友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人的面孔从北边的墙壁上伸了出来,这副面孔大得像一把簸箕,而那两个火炬就是那副面孔上的两个眼睛。一看到这幅吓人的场景,躺在许南金旁边的朋友双腿马上开始颤抖起来,一副快要吓瘫的样子。
出人意料的是,许南金却慢慢地坐了起来,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说道:“我正想要读一会儿书呢,苦于没有蜡烛,你来的正是时候。”许南金说完,拿起一本书借助那怪物的眼睛散射出来的光读了起来,没过多久还大声地朗诵了起来。
还没有等许南金读上几页,墙壁上的那张巨大的面孔便慢慢消失了。屋子里的光线一下子暗了下去,没法再读书了,许南金马上走到北边的墙壁前开始捶打起来,并不停地喊道:“快出来,快出来,我都没法读书了,一点光亮都没有!”可是那个鬼怪就是不出来。
此后的很多天,那个可怕的鬼怪再也没有出现过。就在他们以为那个有一张巨大面孔的鬼怪被吓跑了之后,一天晚上,那个鬼怪又突然出现了。当时,许南金正带着小书童去茅房解手,刚一进茅房,那个鬼怪的巨幅面孔突然破地而出,两只大眼睛冒着火光,看上去穷凶极恶。跟在许南金身后的小书童被吓得趴在了地上,其手里的蜡烛也滚落在了一边。
这个时候,许南金并没有慌乱,而是捡起掉落在地上的蜡烛放在那个鬼怪的大脸盘上,说道:“你这次又来得恰到好处,正好茅房里缺一个烛台。”随后,许南金开始解手,而那个鬼怪的眼神里却流露出惊诧的目光。看着鬼怪的眼睛,许南金哈哈大笑着说道:“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呢?总是要出现在这里呢?我曾听闻海上有一种专门追逐臭东西的人,难道就是你吗?如果真是你的话,那可真不能辜负你的苦心啊!”
许南金说完,便将草纸在巨脸鬼怪的嘴唇上擦拭了一圈。那鬼怪没有想到许南金会这么干,大声地狂呕起来,呕吐完后甩掉脸上的蜡烛马上消失不见了。许南金曾经说过:“我平生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之事,一直是一个非常检点的人,所以我看到鬼魅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害怕。”
【妙语点评】俗语有云: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滚滚红尘,善恶是非终有报。人行走在天地之间,只要品行端正,不做亏欠别人之事,就能够胸怀坦荡而不畏鬼神。所谓鬼怪,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犯下的错误的影子,这个影子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心间,令我们坐卧不安,神思焦虑,生活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最终憔悴焦虑而殒。如果我们心中没有愧疚之事,自然也不要胆子太小,遇到可恶之人、可恶之事,不要惧怕,因为自己没有做错,没有错误就没有把柄留于他人之手,任何时候都是有理的一方,自然无须害怕。
2.夜宿鬼宅
唐朝元和年间,有一位叫作冯媪的妇人,因为家庭贫困且是一个寡妇,所以总是被乡邻们瞧不起。元和四年(809年),淮楚一带发生了罕见的天灾,地里庄稼歉收,冯媪只好外出讨饭。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正走在荒山野地里的冯媪只好四处找避雨的地方。幸好,没走多远,她就看见了一间闪烁着微弱灯火的屋子。于是,冯媪赶忙上去敲门。
门开了,门里站着的是一位年约二十岁的美丽妇人,她衣饰华美,旁边站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不过,这个美丽妇人的脸上却挂满了泪珠,正在倚门哭泣。等冯媪走进了屋子,看见屋里还有一位老头和一位老太太,两人也是神情凄楚。不过,他们正在窃窃私语,听上去好像是在逼迫妇人向他们交出钱财。
看到冯媪走了进来,老头和老太太便默默地转过身走开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站在门口的美丽妇人才擦了擦眼泪,进去准备晚饭和收拾床铺,随后邀请冯媪吃饭休息。
看到这一幕,冯媪忍不住向那妇人问道:“你们为什么都是一副凄楚难过的样子呢?”那妇人听到冯媪的问话,又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回答道:“这个孩子的父亲,就是我的丈夫,他明天就要娶新妻子了。”冯媪又接着问道:“刚才坐在这里的那两位老人是谁呢?他们在向你索要什么东西呢?”那妇人回答道:“他们两位是我的公公和婆婆。现在他们的儿子要娶新的妻子,他们就向我索要筐筥刀尺和祭祀用的旧物,送给新娘,我不忍心给他们。”
冯媪接着问道:“那你的丈夫在哪里呢?”
那妇人回答道:“我是淮阳县县令的女儿,我的丈夫姓董,我嫁入董家已经七年了,为他生下了两男一女。现在,男孩都跟了他们的父亲,只有这个女儿跟着我。现在前边邑中的董江,就是我的丈夫。董江的官位是酂丞,家里积蓄巨额财产。”
听了这位妇人的泣诉,冯媪一点儿都没有怀疑,本想着安慰安慰她,可是已经累了一天的她一沾着床就睡着了。
冯媪熟睡之后,那妇人还是在哭泣,一直哭泣到天亮。天亮后,冯媪便起身告辞。日上三竿的时候,冯媪已经走了二十多里地了,到了桐城县。冯媪走到县城东边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很豪华的大宅子,门口客来客往,挂着大红的喜帖,一看就是有人成亲。冯媪便向旁边的人打听,今天这里是谁成亲。旁边有个人告诉她:“今天官家大婚,结婚的人就是酂丞董江。”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