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太太的厨房(山河小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舒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山河小岁月》姊妹篇,又一部呈现民国文化大师生活故事的读物;打开民国名人家门,一窥他们的饮食生活。

从新颖的角度描述大师们的“私人空间”。其中包括沈从文、鲁迅、张爱玲、胡适、张大千等几代人耳熟能详的名人。

24个故事,作者多年来的一手采访资料,忠实还原大师们的厨房、餐桌和点心匣子,以及各种饮食趣事。

24道充满民国时代风情别样菜谱,可照样烹制,感受大师饮食心情。

《民国太太的厨房》的作者李舒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吴宓、黄侃、钱锺书、张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并以此理出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难得的“陌生”。

内容推荐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民国太太的厨房》的作者李舒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吴宓、黄侃、钱锺书、张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并以此理出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难得的“陌生”。款款细述间,将这些大师再次予以生动描画、使之丰满。浓浓烟火气息中,这些文人的吃货本色一览无余——这,才是真实的他们。

目录

自序

1.张爱玲的美食地图

2.张大千的牛肉面

3.张学良和他的“转转会”

4.宋美龄的沙拉和蒋介石的臭苋菜梗

5.馋人黄侃

6.张恨水:其实你不懂火腿

7.唐鲁孙的火车餐

8.西南联大的蒙自下午茶

9.吴宓教授的“恩格尔指数”

10.朱自清是饿死的吗?

11.王世襄的巧克力圣代

12.甜到哀伤的周氏兄弟

13.爱下馆子的鲁迅和不爱下馆子的沈从文

14.沈从文的湘行美味

15.郁达夫的胃口

16.胡适的狮吼牌烧杂烩

17.四大名旦与酒

18.杜月笙的草头圈子

19.钱锺书的海外月子餐

20.俞平伯家外的楼外楼

21.邵洵美巴黎寻亲记

22.邵洵美念念不忘的“功德林”

23.厨神杨步伟

24.康有为的流亡美食之旅

食单二十四味

1.张爱玲的下午茶里,怎么少得了可颂?

2.一碗川味面,吃出张大千的乡愁

3.王世襄牌葱花蛋,重要的是用心

4.洋芋火腿青豆饭,张恨水不懂,希望你懂

5.方召麐风格的红烧排骨

6.要美丽,跟着美龄拌沙拉吧

7.早安,来份蒋总统菜泡饭

8.手冲一杯咖啡,遥想西南联大

9.汽锅鸡,首先你需要一个汽锅

10.不蒸馒头蒸窝头

11.过桥米线,吃了变个沈从文

12.河东狮吼的蛋饺,你敢吃吗?

13.红酒炖梨,小醉怡情

14.甜到哀伤的红豆白玉乳

15.王映霞牌醒酒汤

16.谢寿康,你认识这条黄鱼吗?

17.赵元任家的大白菜清汤翅

18.美人汪精卫的美人肝

19.红烧肉也是有流派的

20.很想推荐给赵四小姐的醉虾

21.草头圈子,吃完像杜月笙那样霸气

22.鲁迅常吃的酿豆腐

23.康同璧牌罗宋汤

24.猜猜黄侃最后的晚餐

试读章节

张大千的牛肉面

去了趟台北。 街头巷尾, 最不会缺的是“ 川味” 红烧牛肉面的招牌, 小小一条永康街, 居然能有三四家。 奇怪的是, 到了四川去问, 当地人会鄙夷地告诉你, 并无此味。 内地人更熟悉的自然是兰州的牛肉拉面, 上海人则爱喝清炖牛肉汤, 连不善于做饭的张爱玲都知道, 要是生病了, 可以喝这个—好得快。

台北的“ 川味” 牛肉面, 源头当然出自眷村, 而以冈山的眷村可能性最大。 冈山是空军官校所在, 官校自成都迁来, 眷属多半为四川人。 丈夫们每天驾驶飞机出门—也许到了晚上, 便回不来了。在家等候的眷属们一边提心吊胆地听着天上的点点滴滴, 一边做着最熟悉的家乡味道。 我买过一次冈山辣豆瓣酱, 味道不坏, 有非常浓郁的郫县豆瓣酱的味道, 当然多了一点甜味, 那是眷属们用自己的方式思念着故土。 来台初期, 大家的日子自然是艰苦的, 他们一边想着“ 什么时候能够回去”, 一边努力维持着家务, 让家人孩子们尽可能地补充营养。 牛肉面的牛肉, 也有成都小吃“ 红汤牛肉” 的风格, 这样的一碗面, 浓郁而能饱腹, 是绝对的眷村菜。

以这样的心情吃那碗红烧牛肉面, 会突然地感受到一种异乡的滋味, 身体中有某种情绪被唤醒, 然后转换着, 突然便有一种酸楚的感情。 也许因为这种来自家乡的特殊情绪, 回到台湾的张大千,才会特别爱用这道菜招待客人, 画家的牛肉面, 丰富而充满想象,是那种豪放的乐观。 张大千之红烧牛肉面(正确名称应是“ 黄焖”,不可加酱油) 做法如下 :

1. 先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酱

2. 放入两小片姜, 葱节子数段

3. 牛肉四斤, 切块入锅

4. 花雕酒半斤至一斤

5. 酒酿酌量

6. 花椒十至二十颗

7. 撒盐

8. 烧至大滚, 再以小火炖, 约四小时

9. 煮面

10. 分盘上桌

11. 可佐以芫荽、 红辣椒丝炒绿豆芽、 盐、 糖、 醋、 胡椒、 酱油、 辣油

张大千很喜欢牛肉, 除了这道红烧牛肉面, 他还做过一道摩耶生炒牛肉, 摩耶是他在台北精舍的名字, 这道菜最大的特色是炒出来的牛肉洁白晶亮, 与木耳黑白分明。 据说某次有人向画家求秘方,画家说, 把里脊牛肉切成薄片, 用筛子在水龙头下洗冲 20 分钟, 加少许芡粉调水, 然后急火热油与发好的木耳同时下锅, 便会有此效果。 张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则是四川小吃粉蒸牛肉, 这道菜香浓味鲜, 里面要放大量豆瓣和花椒, 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 以增加香辣。 但是张大千不满意普通的干辣椒面, 他用的辣椒面一定要自己做, 吃的时候要专门到牛市口买著名的椒盐锅盔, 用锅盔来夹着粉蒸牛肉吃。 爱吃到这种地步, 难怪画家曾经自负地说 :“ 以艺术而论, 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对于美食的热爱, 似乎从很久之前就已经结成。 他在上海时, 常常住在浙江宁波富商李茂昌家。 一次, 他吃了 15 只大闸蟹,然后又偷跑到街上吃了 8 个冰激凌球, 结果到了晚上肠胃炎发作上吐下泻。 深夜前来照顾他的, 是李茂昌的女儿李秋君。

一个女人在深夜照顾一个男人, 是情意的最高体现, 所以, 当被请来出诊的医生看到李秋君着急的样子, 也急忙安慰她说 :“ 太太, 不要紧的小毛病, 您请放心。” 当然, 李秋君并不是张大千的太太。 这让张大千很不好意思, 又不好解释,“ 心想总是自己不好, 令李秋君又吃了哑巴亏” 1。 第二天病一好, 他急忙向李秋君道歉, 李秋君却只是微微一笑 :“ 医生误会了也难怪, 不是太太, 谁在床边侍候你? 我要解释吧, 也难以说得清, 反正太太不太太, 我们自己明白,也用不着对外人解释。”P12-14

序言

自序

张爱玲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三十年来,我的审美水平和相府老太太保持高度一致,看什么都看个吃。

比起宝黛爱情,我其实更关心芳官嚷着“油腻腻的谁吃”的那碟胭脂鹅脯究竟是什么味道;林冲风雪山神庙令人唏嘘英雄末路,但我念念不忘的,是之前荷叶包着的二斤熟牛肉,是油卤还是酱香;大名鼎鼎的“潘金莲醉闹葡萄架”我也翻过,有工夫研究什么是勉铃,还不如试试宋惠莲一根柴火烧猪头肉的可行性呢!

奇怪的是,如果失去了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美食本身的趣味便又减了几分,孤零零的,少了滋味。

食物是必须与人在一起的。

因为承载的是记忆。

之前写《山河小岁月》的时候,与老先生们做访谈。去时总是下午,待他们午睡醒来,在书房里歪着和我说话。天渐渐黑下来,我沉浸在他们的老故事里,他们也沉浸在自己的过往岁月里。

说得最多的仍旧是吃。

启功先生认为最好喝的饮料是雪碧,喝完一杯要用水涮涮,“不能浪费”。周有光先生则觉得,可乐鸡翅是人类跨世纪的一大发明,比任何佳肴都要美味。贺友直先生抱怨现在外面卖的油豆腐线粉有股奇怪的油耗气,从前游乐场的油豆腐线粉和鸭血粉丝汤都极美味,现在有钱也买不到了。甘纹轩老师给我讲严凤英和她哥哥甘律之的往事,讲着讲着,忽然绕到她们姑嫂偶然吃到的路边鸭油烧饼:“是嫂嫂先发现的,一咬一嘴油,我到现在都记得,舌头被烫了!”夏衍的孙女沈芸说,“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二流堂”的那些“死不悔改的走资派”已经开始偷偷活动,大人们兴奋地聊什么,沈芸已经不记得,她只记得那只炖得酥烂滑糯的白汁蹄髈,那是她人生的第一只蹄髈……

人与食物的关系,总是如此奇妙。明明前一秒还是爱恨情仇,后一秒倏然插入一碗昏黄灯光下的赤豆糖粥,就多了许多柔情。

民国太太的客厅固然是人来人往,声影曼妙,但这次,我更想进入太太的厨房,从一饭一蔬,一只小小的牛角包,一碗加了辣油的小馄饨……去看那个令人着迷的时代。在这里,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饭在桌上,菜已出锅,酒亦温妥,等你来。

丙申年仲夏于金台夕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