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孟昭忠与孟昭华两兄弟在战乱中失散,加入国共不同阵营。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联手,在解放战争中对抗,后来,一个在新疆剿匪,一个随国民党溃退台湾,历经苦难沧桑,但手足之情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孔立文著的长篇小说《秋水长天》讲述了两个亲兄弟的风雨飘摇战乱青春,一代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苦难人生。这部小说从亲情、爱情、友情出发,写家国情怀,春秋大义,内容厚重,寓意深远。
| 书名 | 秋水长天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孔立文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44年,孟昭忠与孟昭华两兄弟在战乱中失散,加入国共不同阵营。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联手,在解放战争中对抗,后来,一个在新疆剿匪,一个随国民党溃退台湾,历经苦难沧桑,但手足之情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孔立文著的长篇小说《秋水长天》讲述了两个亲兄弟的风雨飘摇战乱青春,一代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苦难人生。这部小说从亲情、爱情、友情出发,写家国情怀,春秋大义,内容厚重,寓意深远。 内容推荐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骨肉相亲。家国同理。这是文学书写不能也不该遗落的厚重题材。 小说主人公孟昭忠、孟昭华两兄弟在战争中离散,相遇时已隶属于不同阵营。特定的年代里,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各自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同胞兄弟天各一方,在历次运动中俱因对方原因而备受折磨打击。那种痛苦、无奈与煎熬,是难以承受却必须承受的生命之重。 战火中风雨飘摇的青春与成长,乱世里悲欢离合的苦难和抗争。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仿佛有着某种宿命,欲说不能,隐忍执着,同样的残缺,同样的凄美,同样的感人至深。孔立文著的《秋水长天》对于生命、伦理和情感的拷问真实而彻底,人性的光辉在战争与动荡的背景之下显得尤为璀璨。 目录 序 正文 后记 试读章节 故事就从那个夏日的荷塘说起吧。这也是孟昭忠和孟昭华人生记忆里一个共同的断点。在孟昭华眼里,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十五的那个正午,整个荷塘是凝固着的。荷是凝固的,水是凝固的,就连时间也是凝固了的。只有白色的光,刺目的白光。在这静止的时光中,一只蝴蝶轻盈地落在孟昭华眼前的花瓣上。粉色花瓣微微轻颤,孟昭华感觉心尖也随之颤了一下。汗水如串珠一般从脸颊上滑落下来。他半蹲在水中,右手紧紧地托着那只老式木质猎枪。蝴蝶伫立在花瓣上,翅膀硕大,纹理清晰。“鬼子来了!”孟昭忠的声音压得很低,似乎整个荷花荡都听到了。果不其然,轰隆隆的声音由远及近铺陈而来。透过层层叠叠的荷叶,可见马路上一队军车在尘土弥漫中正向这边疾驶,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突然,马路上传来一声嘎响,随之嘎声一片。孟昭华感觉头发快要竖起来了。这种感觉只是稍作停留,随即便异常清醒。是的,没有恐惧,只有誓死一拼的专注与豪迈。此刻,眼前的白色蝴蝶正悠闲地轻摇着头顶的两根长须。没错,是日本人的军车。那些穿着土黄色军装的日本兵端着枪哇啦哇啦跳下车。他们有的亢奋地笑着,有的叽里咕噜地抱怨,有的阴沉着脸,虽然表情各异,但都做起同一个动作,那就是对着荷塘撒尿。哗哗的声响中掺杂着一股浓浓的尿臊味。孟昭华不自觉地举起了枪。透过荷叶间的缝隙,他能清晰地看到不远处那些鬼子。有个脸膛寡白长相英俊的小子,还在夸张地抖着刚尿完的下体。“爆了你的鸟,狗日的鬼子。”孟昭华把枪口直接瞄向了小鬼子那个黑黢黢的东西,食指轻轻预压上了扳机。“别动!”旁边的孟昭忠低声喝止。两个人中间只隔了三两片荷叶。孟昭忠打起手语,孟昭华哼了一下鼻子,很不情愿地把枪递了过去。孟昭忠小心翼翼接过枪,隐伏于荷叶下面。忽然,一阵清脆的枪声响起。荷塘的上空仿佛被划了一道口子。两个年轻人敏捷地钻入水中。原来,日本兵在下车方便后陆续上了车,但最后上车的那个寡白脸不知为何突然端起机关枪,鬼使神差地朝荷塘这边横扫了一通。刺耳的枪声瞬间响彻天宇。那个霸道的鬼子射了几个连发,又癲狂地大笑了几声,这才慢悠悠地上了车。日本人的军车渐行渐远。茫茫的荷塘重新归于宁静。藏在水里的两个人几乎同时从水里冒了出来。狗日的鬼子,搞什么名堂?孟昭华抹了一把脸上的水,愤愤地说。孟昭忠没有回应,屏住呼吸向路边凝望。孟昭华拨开荷叶猛地站起来,孟昭忠显然是不放心,狠劲地拉了他一下。略显清瘦的孟昭华差点坐到水里,他边撑起身子边兴奋地叫着:“鬼子的车,向南边去了。”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浅浅的荷塘,密密匝匝的荷叶发出细细碎响,缕缕荷香弥漫开来。孟昭华脸色绯红,剑眉蹙起,乌黑发亮的眼睛里透着倔强。就在荷塘边上,他跟孟昭忠发生了激烈争吵。这在过去是极少有过的。几天前刚过完十七岁生日的他现在俨然成了一个男子汉,白色立领的对襟背心半敞着,胸部肌肉起起伏伏,“为什么跟着我,为什么不相信我?”孟昭忠着一身无袖粗布马褂,臂膀紧绷掩不住激动,“我要是不过来,刚才你就跟鬼子撞上了!”孟昭忠说得没错,如果不是他发现日军车队及时把孟昭华拉进荷花荡,孟昭华极有可能难逃一劫。“那也不用你管!”孟昭华呼呼地喘着粗气,直挺的鼻梁上闪动着亮晶晶的汗滴。……P1-3 序言 这是一部书写家国情怀暨反省民族罹难的小说。 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会晤中曾满含深情地说:“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一番话道出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秋水长天》这部小说写的就是这样一对兄弟,骨肉分离,终生相望,命运多舛,血脉相连。 我是心怀疑虑地面对这部长篇小说新作的。当代文学长期以来在两岸关系国共历史等敏感题材上异见频仍,鲜有创作者一试身手。硕士研究生孔立文同学第一次写长篇就敢于触及这样的题材,勇气可嘉,可驾驭得如何呢?当我用一天时间通读了小说之后,深深舒出了一口长气,欣慰和喜悦油然而生。这是一部将同胞亲情、家国情结、人类情感与战争反人类本质揭示融为一体的作品。乍读起来,它是在写战争给一对同胞兄弟带来的离乱故事,但深入读进去会发现,那是人类对和平家园的深情向往,对战争反人类本质的深刻反省。其中人物关系丰富合理,人性挖掘深入准确,情感描写细腻感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孟昭忠、孟昭华两兄弟,在战争中离散,一次次找寻,一次次错过,相遇之时面对的却是生死对决。亲情和信仰的两难抉择,让人看到人性的本真面目和人类精神生存中的悖论与困境。作者穿越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判断,较为真实地再现了溃退台湾国民党老兵的生活情状。这是一个特殊的生命群体,他们劫波渡尽的生命历程及其深挚哀婉的乡愁,是中华民族苦难命运中不该被遗忘的沉重记忆。政治即命运,作为政治衍生物的战争将每一位身陷其中的个体置于如此困窘不堪、生离死别的境地。这篇小说是一面镜子,它把那段历史中普通人遭受的心灵沧桑呈现得如此真切、刻骨铭心。以孟昭华为代表的那一代抗日将士,那一批曾经为民族大义而战的鲜活生命,经历战后的岁月漂泊,在悲怆中枯萎了,隐去了,但他们曾经遭受的离乱之苦与心灵挣扎,却不断点亮人们反思的良知,在文学家笔下一再昭示出警示未来的价值。 历史是沉甸甸的,今天的我们正在书写更具厚重的历史。习马会本身就是对和平的现实书写。在今天两岸交往日趋密切、和平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秋水长天》恰逢其时,它超越政治党派,在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中写骨肉之情,写思乡恋祖之情,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心灵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小说以主人公苦难颠沛的青春,折射民族的沧桑历史,彰显浓烈的家国情结。而其叙事方式也深得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之精髓。语言风格质朴晓畅,故事情节跌宕自然。质朴之中见奇巧,流畅之间有深味。 军旅作家孔立文是新疆边防的一名普通武警,所在部队长年担负一线反恐任务,因参与部队维稳行动,他曾经请假休学一年。是军人对使命的忠贞和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让他顽强地坚持下来,在学业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同时,为大家奉献出这部饱蘸心血与梦想的文学作品。我们由衷地为这位文学追梦人祈祷,愿《秋水长天》成为其一个好的起点,从这里出发,走上更加宽阔更加生机勃勃的文学之路。 是为序。 2016年1月6日 后记 2000年深秋的某个下午,在部队驻地新疆伊宁小镇的一个邮电局,一位七十岁上下的老人被几个人围拢着,颤颤巍巍地在看一封信。信是从台湾寄来的。信纸打着红色竖条格,书写顺序从上到下、从右至左,字是繁体字。 我至今能记起老人神情里带着的那份紧张不安。目光狐疑而警觉,说话的语气打着颤音,好像生怕有人去告发似的。写信人也是一样,据说是老人的兄弟,一个随国军溃退台湾的国民党老兵。在信里他说现在台湾政治环境不好,有些话不敢大声讲,搞不好就会遭遇报复。在信的最后他小心翼翼地强调,信不要轻易让别人看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彼时已是二十一世纪的初年,可是,因为政治,因为战争,海峡两岸的这对苦命兄弟却依然活得如此战战兢兢。当时我就想他们一定是有故事的人。我知道,台湾两百万老兵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的人生如浮萍,没有任何选择,只有背井离乡。这还不算,他们中很多人在大陆的家庭也受到牵连。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一个白色恐怖,一个十年浩劫。不同的选择,却有着某种相同的命运悲苦。但是,很遗憾,我却无缘再碰到这位老人。但当时他那种不加掩饰的恐惧感,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直到2010年,在乌鲁木齐我读到作家张慧敏的长篇小说《回家》,这个难忘的印象再次跳了出来。《回家》是祖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以台湾老兵为视角叙述这一代人六十年生活情状的长篇小说。正是这个小说勾起了我的写作欲望,心里面开始酝酿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两岸兄弟原本就是一家人的故事。断断续续的,故事的框架很快就搭起来了。但是因为工作原因始终静不下心,期间大多奔波在基层一线,辗转于乌鲁木齐、伊犁、和田、阿克苏、哈密等地,故事框架虽然有了,但却迟迟不敢动笔,这样一耽搁就差不多五年。 五年未写一个字,除了时间问题,主要是不敢下笔,不知从何写起。直至到军艺读书,我的导师张婷婷教授在《艺术创作经验论》课上讲的一段话,让我一下子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她说写作要融入一种生命体验,导师的原话已经不记得了,大体意思就是说你写什么你就要成为什么,所有的思想和状态就是你要写的东西。于是我一下子就有了动笔的冲动。小说一开头,我就把自己和主人公融入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情境当中。这个情境的画面很美,曾经多次出现在我的幻影里。它缘于我的一段家史。在荷塘里躲避鬼子,这本来就是一幅画,惊心动魄的画。那种自然的美与人间的丑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个刻骨铭心的情境最终让我写到了小说的开头。《秋水长天》是我的第一个长篇,写作的感觉是在学和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许是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有限,一开始我总是静不下心,经常写不下去,好似一直进入不了最佳状态,写作几乎变成了一场跋涉。曾经的梦想为什么会如此疲乏,有时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从事文学创作。正是军艺文学系老师的授课不时地触动我,让我在写作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我没有快乐,一点都没有。旁人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种一身轻松的感觉,我都没有。有的只是平静,甚至惶恐。对故事本身的惶恐,对小说文字的惶恐,对有负军艺人称谓的惶恐。 《秋水长天》这部小说是上天和军艺共同赐予我的礼物。军艺是我心底永远充满膜拜的文学殿堂,在军艺读研是我一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要感谢军艺,感谢军艺文学系。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婷婷教授,她课上及课下的辅导都使我受益匪浅,她的肯定和鼓励也增加了我写作的信心,她的博学和人品值得我终身学习。我要感谢我的各位授课老师,文学系主任徐贵祥老师、副主任廖建斌副教授,以及朱向前教授、黄献国教授、刑军纪教授、许福芦教授、张志强副教授、陈曦教授、谭晓明副教授、谷海慧副教授、黄茂文副教授、陈小玲教授、张雪梅教授、孙海燕老师等等。我要感谢阅读了这部小说并给予我鼓励和鞭策的武警北京指挥学院学报编辑张慧敏老师、新疆人民出版社编辑李颖超老师、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黄丹主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策划部王强副主任、《解放军文艺》杂志殷实副主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发行部侯建飞主任。我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简以宁老师,她的工作效率和节奏让我钦敬,她的古道侠肠更让我感动。同时她还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作为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她给予我的这份信任和扶持,让我甚至对文学都增添了更多的执着和热爱。在此也要特别感谢杨灿编辑,她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钦敬。 最后我要虔诚地感谢文学。因为文学,让我觉得自己拥有梦想,拥有孜孜以求的未来,拥有无限的潜能和向上的力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