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为主线,精彩还原历史画面。
谐趣幽默、无厘头的文字,勾勒出立体、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这里没有枯燥无味的历史,有的是趣味的解读,好玩的故事,让历史“复活”,让你洞察人性,获得独特智慧。抛开乏味的陈词滥调体会独到的趣味历史,幽默、风趣的描述,读出满满的画面感,陈甲取著的《教科书里读不到的趣历史》中丰满、传神的历史故事,你可千万不要错过!
| 书名 | 教科书里读不到的趣历史(那些特立独行的历史人物)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陈甲取 |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为主线,精彩还原历史画面。 谐趣幽默、无厘头的文字,勾勒出立体、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这里没有枯燥无味的历史,有的是趣味的解读,好玩的故事,让历史“复活”,让你洞察人性,获得独特智慧。抛开乏味的陈词滥调体会独到的趣味历史,幽默、风趣的描述,读出满满的画面感,陈甲取著的《教科书里读不到的趣历史》中丰满、传神的历史故事,你可千万不要错过! 内容推荐 陈甲取著的《教科书里读不到的趣历史》用风趣的语言,以人物典型故事为主线串起中国历史事件,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再披以谐趣幽默而近乎无厘头的外衣,用流行文学元素和不那么严肃的小说笔法,让今人看得更轻松愉悦一些。让大众读者轻松读懂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皇帝篇 张天锡:擅长“脱口秀”,靠嘴皮子“讨生活”的皇帝 刘子业:让人瞠目结舌的另类“行为艺术家” 萧宝卷:不爱江山爱经商 萧衍:当皇帝不如当和尚 高洋:变态的“羔羊” 李显:六味帝皇太窝囊 石敬瑭:老爹多了路好走 赵匡胤:这皇帝真萌 完颜阿骨打:不会跳舞的“舞林高手” 完颜吴乞买:皇帝屁股也打得 朱厚照:囧帝囧事 朱由校:两耳不闻帝国事,一心只干木匠活 道光帝:如此节俭只为“秀” 第二章 政客篇 萧何:我贪污,您放心 古弼:不给皇帝面子的猛人 羊志:哭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杨愔:提着脑袋理朝政 高澄:皇帝,你想造反吗 虞世基:亡国鼓吹手 李恪:血统决定命运 侯知一:我要当官,不要退休 娄师德:“唾面自干”,忍者无敌 朱前疑:梦太奇,一心拍马屁 卢藏用:藏着就有用 冯道:政坛不倒翁,历事五朝十帝 张邦昌:称帝三十三天 温体仁:揭发你,成全我 梁鼎芬:铁杆遗老 冯国璋:鱼民同乐 黎元洪:总统不是小媳妇? 谭延闿:“吃货”吃出名堂 第三章 文人篇 陈子昂:炒作鼻祖 段成式:唐朝也有八卦记者 晏殊:相爷,你好萌 解缙:都是高调惹的祸 钱谦益:文豪不如女流 康有为:圣人亦是影帝 吴稚晖:伤不起的“骂人精”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胡适:怕老婆是美德 第四章 武将篇 周亚夫:地上不反地下反 郭淮:嫁人就嫁郭大郎 宇文护:“屠龙”高手反被龙屠 贺若弼:有一种嘚瑟叫饶舌 王君廓:最怕流氓没文化 王薄:唱着战歌去造反 安禄山:舞乱江山 党进:没文化,不害怕 张弘范:非著名汉奸 张宗昌:怪你过分撒野 冯玉祥:丘八诗人 第五章 怪才篇 祖珽:红与黑全面发展 东方朔:升职加薪有绝招 郭解:汉朝也有“钉子户” 侯白:隋朝相声大师 马周:“枪手”转正也给力 张元一:绰号达人 唐衢:“哭神”是怎样炼成的 温庭筠:“枪手”之殇 王安石:不修边幅的邋遢宰相 倪云林:不干净不成活 辜鸿铭: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王宠惠:蹭饭专业户 苏曼殊:一代情僧的戏梦人生 金岳霖:与情敌为友 第六章 小人篇 梁冀:好一个跋扈将军 李义府:温柔一笑,劈头一刀 来俊臣:疯狂的打手 郑愔:绝代衰神 张昌仪:卖官也要讲“信誉” 卢杞:容易受伤的男人 李绅:猜猜哥是谁 杨再思:人至贱则无敌 陶谷:最是文痞无赖 沈括: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朱熹:疑似“三俗” 蹇材望:爱国表演者 董其昌:书画大师的“小” 孙之獬:剃发“积极分子” 洪承畴:里外不是人 第七章 狂士篇 杜审言:谁能比我狂 皇甫湜:一个字都不能少 米芾:夺宝有方 金圣叹:十字街口的狂生 王闿运:当狗钻入金貂群 章太炎:最拉风的教师 熊十力:非嗔勿扰 黄侃:天下谁人真识君 刘文典:逃跑是为保存国粹 傅斯年:胖子,老虎,狂 第八章 美男篇 崔浩:别拿皇帝当好友 独孤信:史上最牛老丈人 兰陵王:人间不见白首将 崔湜:将软饭吃得风生水起 第九章 红颜篇 阴丽华:因为爱情 孙寿:萝莉偏有御姐范 鱼玄机:我本善良 后记 试读章节 赵匡胤:这皇帝真萌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儿的开国皇帝,套用当今的网络流行词,这个皇帝有点儿萌,在其日常工作生活中,萌点随处可见。 司马光著《涑水纪闻》记载:赵匡胤有个对皇帝来说略嫌不务正业的爱好,喜欢拿弹弓玩“愤怒的小鸟”。一天,他没事偷着找乐子,在皇宫后花园盘弓打鸟。正当赵匡胤玩得起劲时,太监报告说,御史张蔼有重要的国家大事需要汇报。赵匡胤以为指不定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呢,赶紧放下弹弓接见张蔼。哪知道张蔼叨叨了半天,尽汇报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赵匡胤表示很不高兴,严厉批评他小题大做,耽误自己的正事。张蔼是个直肠子,很不服气地顶撞说:“臣觉得这些才是正事,最起码也比打鸟重要吧!”赵匡胤一听更生气了,张嘴就骂道:“你还敢犟嘴,看朕不打得你满地找牙。”说着,赵匡胤就想给张蔼点颜色瞧瞧,顺手抄起身边的一把斧子,抡起斧柄吓唬性地挥向张蔼,结果力道没掌握好,一下敲掉了他的两颗牙。 再看这张蔼的反应也绝了,一声不吭,还真就趴在地上满地找起了牙,找到后珍而重之地揣进怀里。赵匡胤余怒未消,破口大骂道:“打掉就打掉了,你还找着揣起来,你想怎样,还想告发朕不成?”张蔼吐了口血水,咬着牙恨恨地说:“你是皇帝天子,臣当然没地方告你,但我要把这两颗牙拿给史官看,史官自然会记录下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公断。” 一听这话,赵匡胤顿时慌了神,使点小性子还得载入史册被后人戳脊梁骨,实在有损于自己英明神武的光辉形象。他赶紧扯住张蔼,忙不迭地卖萌:“亲,都怪朕一时没控制住脾气,误伤了你,都怪朕不够理智。你不要生气了啊!”赵匡胤好话说尽,还唯恐张蔼不同意,又赏给他一大堆现金支票以示安慰,跟在张蔼屁股后面一再追问:“亲,这些礼物还满意不,要给好评哟!”张蔼被他弄得哭笑不得,自然也不好意思再追究下去,苦笑了之。 要说赵匡胤还真是够萌的,要是换了朱元璋那样的暴君,张蔼这般顶撞皇帝还不得人头落地。可人家赵匡胤道歉不说,还“不耻下贿”堵他的嘴,就怕他给史官“告密”。为了维护个人的正面形象,竟然使出如此可爱的行动,简直萌翻啦! 在宋代以前,丞相的权力相当大,真正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丞相和皇帝开会,都可以坐着发言,不用毕恭毕敬地站着说话。赵匡胤觉得很不爽,这丞相架子也忒大了吧!就打算撤掉丞相屁股下面的椅子。为此,他耍了个充满孩子气的小花招。 据《闻见旧录》记载:一天,丞相范质正跟赵匡胤商议国事,赵匡胤忽然揉着眼睛撒娇说:“哎呀!老范,哥年纪大了老眼昏花,看不清你的报告。要不,你拿近点给联看吧!”范质就站起来,把报告呈给赵匡胤。等他退回去准备落座时,差点摔了个屁股蹾儿。范质回头一看,傻了,刚才坐的椅子消失了!再一看赵匡胤一脸狡计得逞后的坏笑。范质明白了,得了,既然不让坐着,那就站着吧!从那以后,范质等丞相再跟皇帝开会,就没椅子坐了,都得直挺挺地站着。 尽管赵匡胤为人宽厚,可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脾气,朝堂之上他还是希望能够营造出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但是偏偏在他发表重要讲话时,经常有一些不识趣的大臣喜欢在下面交流讨论。这也太不严肃了,赵匡胤很是抓狂。但赵匡胤是仁德明君啊,当众批评让人下不来台的事他可干不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无计可施了。 经过赵匡胤的冥思苦想,很快有招了,你们不是喜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吗?那朕就让你们没法私聊。他传旨让人在大臣们的纱帽后面加上铁片、竹篾做的长翅,帽子两边穿出一尺多长,要求大臣们上朝时必须戴上。这样一来,大臣们在朝堂上只能面对面交流,再也没法并排站着交头接耳了。大臣们没了脾气,赵匡胤达到了目的,于是朝堂风气为之一新。 总体来看,赵匡胤对待手下还是相当不错的。一次,赵匡胤出宫公干,经过大溪桥时,突然“咻”飞来一支冷箭。可能因相距太远,出现一点误差,箭射中车驾前的黄龙旗。面对这完全可以渲染成政治恐怖的恶性事件,护卫们都吓得魂不附体,拼命磕头请罪。赵匡胤却不当回事,摇着手让大伙赶紧起来,还使劲卖萌说:“谁射的这箭啊?这是要教朕箭法吗?谢谢啊!” 还有一次行军打仗时,赵匡胤半夜饿了,特别想吃羊肝,可他扭捏了半天也没说出口。手下看出他似有所语,就问他:“老大,有事您说话,我们一定照办!”赵匡胤边吞口水边说:“朕不说,坚决不说,朕如果说了,每天肯定得有一只羊被你们杀掉!朕就不说,朕忍着。”就这样,赵匡胤硬是忍住没说出来想吃羊肝。 史学家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大多认为赵匡胤宽厚仁恕、豁达大度,甚至像孩童一样单纯而坦率。而今重读那些史事,感觉如此诙谐扮可爱的赵匡胤,简直可以说是卖萌界的老前辈了。P22-24 序言 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 对于忙碌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很多人来说,远方,经常只能存在于书刊里、歌声里、影像里…… 近几年来,但凡有些许闲散时间,我便习惯穿行于历史的滔滔长河中,在传统文化的经纬度上做零散笔耕,大致以历史人物为经、以历史文化为纬,通过对一个个古人特征的描画,一点点摸索传统文化的脉络。 历史可谓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述兴衰之替、明治理之道的学问。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构成;历史的每一页,都写满了深刻的思索与回味。只是,历史原本就是云遮雾罩、扑朔迷离、纷繁复杂,除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的真相,那些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原始史料也许本就只是任人粉饰后的记载,模糊轮廓朦胧可辨者为数不少,隐晦歪曲、隐而不露者在所难免,其真实可靠性尚且存疑。我们所了解的真相与实际的真相,也许本就相距不啻云泥,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历史爱好者如我辈,也只能依据现有的史料,于历史的夹缝中努力翻拣出合乎己用的素材罢了。 自大学以来,我曾习法学、攻文学、事税务,只是始终忘不了的还是那史学情结。我曾翻阅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穿越千年风霜跨进历史长河,希冀能窥全貌之一斑,奈何驻足细观之下,始知个人识见浅泛粗陋,更罔论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到位的刻画、对历史事件与典故做出精准的描述了,甚是惭愧惶恐。 每于夜深人静之时坐于书桌前,任思绪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地蔓延开去,那古老历史的背景与华夏文明的残章断页一幕幕闪现,无论是厚重的底蕴、轻灵的风华、雅意的气韵、辽远的高蹈,抑或是悲悯的情怀、凄怆的激昂、铁血的壮丽,一个个鲜活灵动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仿似在述说着专属于自己的传奇。每每在冥想中,便会与其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对话,于是在他们的故事中,我已不是冷眼旁观者,而是见证者、参与者,这让我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是在体验历史的质感,那盎然的古意常常让我不安的心逐渐安静下来,不经意间便会步入纯粹的精神世界。 冥想,终究只是虚无,现实才是生活。古老历史的见证者如北京,拥有着跨越三千多年的城市底色。在这座沧桑斑驳与现代活力有机结合的帝王之都,我喜欢步履丈量在古老的大街、牌楼、胡同,乃至城门、城墙,用过客的眼光感知那沧桑斑驳的古意,深切体悟历史人文的沉重、大气与厚实。岁月无声划过,留在掌中的,除了跨越数千年的迷茫与困惑,还有那一张张见证历史过往的票根。 俄国诗人叶赛宁吟咏过一句名言:“我匆匆来到这片大地啊,就为了更快地与它离别。”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细思之,匆匆人世数十年,生而为人者皆是如此,古人今人终无可免。那些游走在历史画卷中的古人,风流也罢,凄绝也好,在浩瀚的历史洪流里,恩怨情仇、荣辱浮沉、对错得失,终究皆化作一抔黄土,随滔滔流水悄然逝去,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或深刻或含糊或虚无的一个符号。 触亘古兴衰,数千年悲喜,怎能一时尽览!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历史写作者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史德。作为一名普通史学爱好者,抛开教科书为历史人物树碑立传,我自忖有心无力,也曾试图从历史残章中努力拼凑出一个个立体鲜活生动的人物来,奈何才疏学浅识短,所知一鳞半爪,述起史来难免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刻画人物也未必精准恰当、丰满圆润,只是尽己所能将我心中的人物画像展示于人前。就好似,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漫步或疾行,间或披拣起数块亮眼的卵石,将其捧至读者面前,如能觅得两三欣赏者,引发共鸣、博人一哂,自当是莫大鼓励与鞭策,也更无憾矣! 近代史学大家钱穆曾经说过:“历史就是我们整个的人生经验,所以只要你谈到民族,谈到人生,是无法不谈到历史的。因此今天的中国人,虽然最缺乏的是历史知识,却又最喜欢谈历史。”这话大抵可作为我之侃史写照。昏昏欲睡中,偏偏更清醒;懵懵懂懂中,看得更分明。 而我写本书这些文章的初衷,是想把历史人物描述得更好玩、更逗趣一些,其人其事不求厚重全面、细致入微,但求大略真实、不悖原意。当然,这并非不着边际地任意涂抹、非议古人,而是据以多方面史料的内核,以人物为主线串起历史事件,尽可能地解构还原历史,再披以谐趣幽默而近乎无厘头的外衣,用流行文学元素和不那么严肃的小说笔法,让今人看得更轻松愉悦一些。本书如能达到这一目的,即我所愿也。 陈甲取于北京 后记 在出版人联系我,商谈两本历史类书籍的出版事宜时,老实说那一刻我是有些懵掉的,因为我几乎已经忘记了这两本书的存在。这两本书,如前两本般也是许多篇文章集合在一起的,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三年的时间吧!自从集结成册后,我自己都快忘了还有两本待出版的书。 书稿既成,早晚也得“处理”出去,能及早脱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出版社编辑的妙手操作下,两本书成了一个系列,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在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写就了两篇自序后,我的本意是不愿再写后记的,但整本书有头无尾似不甚佳,所以勉强为之。之前两本书,特意邀请了好几位我所尊崇的系统内外前辈领导题写留念。而这两本历史类书,却是前所未有的“干净”,干净到序言都是我一手包办,没有任何背书。只是不知道,这算不算也是一种返璞归真,呵呵。 对我来说,这篇后记完成后,我的历史类文章大概也就此划上一个并不太完美的句号了。 感谢所有给予过我帮助和支持的人。感谢老婆这么多年来在工作、生活和写作上一直支持我,感谢家人一直充当我坚强的后盾,感谢这几年一直关注和爱护我的领导们。感谢出版人,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感谢一切值得感谢的人和物,非常感谢! 后记撰写时,正好是我女儿诺都满一岁半的日子,庆幸的是,我能陪伴在她身边。 陈甲取干萧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