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琦是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烟台大学创校校长。他曾经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火纷飞和颠沛流离,也曾是光芒璀璨的西南联大1943届物理系优秀毕业生;他曾在恶劣的环境执起中学教鞭,也曾担任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他曾饱受政治运动的摧残,也曾是动乱中坚持真理的中流砥柱;1977年他有幸随文革后首次派出的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亲眼目睹了这个教育大国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并试图深入了解该体系的运转机制和管理办法。这些经验对于一辈子从事物理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他而言十分可贵,这次机遇对这位新中国物理教育发展的见证人而言也是千载难逢。1978年,他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师代表参加了由邓小平召开的科教座谈会,亲历了十年动乱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的整个过程。李军凯、沈正华、周子桓著的《格致桃李伴公卿(沈克琦传)》真实完整地记录了沈老光辉灿烂的一生。
沈克琦是中国杰出的物理教育家(1921—2015),出生于书香门第,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长期从事物理教学,为推进理科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博士后制度的建设工作;他与李政道博士一起创立并组织了历时十年的CUSPEA中美联合招考项目,选拔了众多优秀学子出国留学深造,培育了一批高端人才;他参与创建了烟台大学,为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担任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创办并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晚年的他对中国的物理学的发展和教育依然十分关注,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通过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使得人们有幸近距离接触到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教育家,采集小组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李军凯、沈正华、周子桓著的《格致桃李伴公卿(沈克琦传)》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克琦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第一章 懵懂少年 初立大志
书香门第
20世纪20年代,中国仍处在辛亥革命尚未完全成功的那段黑暗年代,腐朽陈旧的封建统治被打破,但是新的统一政权却未如期而至,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全国各地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中,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进程仍在继续,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是在二三十年代逐渐扩大和深入。就在这动荡的时期,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诞生了一个孩子,他成材之后数十年如一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这个孩子就是沈克琦。
1921年10月17日,沈克琦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即现在的常州市。沈克琦的老家在江苏省江阴市,明末崇祯年间举家逃难至常州,之后就一直定居于此。按照晋陵沈氏家谱,沈克琦是九思堂的第十三代孙。他的太祖文明公是个读书人,共有五个儿子,次子保彝公是沈克琦的祖父,但他早在沈克琦出生前就去世了。祖母较为长寿,曾与沈克琦生活在一起,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祖母一共生养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沈克琦的父亲是老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沈克琦的祖母算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她不仅读书识字,还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有时会在家中给女弟子授课,也算是半个女先生了。祖母对佛经有一定研究,常与居士、和尚讨论佛经,耳濡目染之下,沈克琦也对佛经有一些了解。此外,祖母还会算命,沈克琦出生之后,祖母就给他算过一次,说沈克琦苦命。由于祖母比较推崇读书人,因而她以为苦命便意味着沈克琦将与读书无缘,要一辈子种田务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祖母这命没有算对;可是按沈克琦自己的理解,他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与教育事业结缘,但是为教育工作操劳了近70年,其“一生辛劳”其实就是对“苦命”最恰当的诠释,可他自己却始终“甘之如饴”。1937年,也即沈克琦考上高中的第二年,由于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范围扩大,开始觊觎华东华南的土地,祖母和家人便一起到广西桂林避难。之后祖母就再也没有回到常州,最后在桂林逝世,享年70余岁。
沈克琦的父亲沈煦,字育荪,生于1891年,于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江苏省优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是当时培养师资的专科学堂,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师范学院(大专水平)。父亲在优级师范学堂广泛地接受过各类课程的教育,不仅包括数学、化学、生物、矿物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还有历史以及一些我国的传统课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中国在理科方面的师资较少,教授自然科学课程的多是一些日本教师。撇去当时中日两国的关系不谈,这些日本教师在学识上大都十分渊博,可以说,他们为西方数理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沈克琦父亲从优级师范学堂毕业之后获得了在中学任教的资格,于是他先回常州担任礼嘉桥小学校长,之后到上海中华书局从事了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最后又回到常州,担任武进县县立新坊桥小学的教务主任,在原校长壮儒珍出任武进县立中学首任校长后,父亲接任校长职务,从1931—1937年担任新坊桥小学校长共六年。
新坊桥小学创建于1902年2月(清光绪二十八年),最初名为育志小学,“育志”二字诠释了它的办学宗旨——教书育人,培养志向。沈克琦和他的兄弟都曾在这所学校学习。父亲在外工作,家里事务一应大小都由沈克琦的母亲和祖母一起操持。母亲出身于士绅家庭,书读的不多,但有极好的教养。她为人心地善良、通情达理,也善女红,品性与她的名字汪纫(娟贞)名实相符。她一生相夫教子,最终以102岁高龄辞世,沈克琦的品性深受母亲的影响,和母亲感情至深。
沈克琦共有六个兄弟姐妹,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几个弟妹曾被送到儿童教养院,直到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了工资收入后才接回家中抚养。但书香门第之家笃信“再苦不能苦教育”,尽管家境贫寒,这七个孩子后来都获得了大学学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其中有五人后来又都从事教育工作,三人曾担任高校领导。大哥沈克琳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历任南京电力学校、三门峡水电学校教务长、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务长、副校长;小弟沈克琉,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物理系,曾任辽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沈克琦本人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烟台大学校长。
P9-11
2014年7月,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传来好消息,在当地举行的第4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代表中国参赛的五名选手全部获得金牌,中国队也在代表团总分上雄踞榜首。赛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国丰硕的基础教育成果再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这丰硕的成果,固然来源于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子,但更来源于为我国教育事业界辛勤地添砖加瓦的教育工作者们。其中,参与创办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沈克琦先生正是他们的代表。从我个人的角度,沈老是此次采集工程所涉及的老科学家中较为特殊的一位,这不仅因为沈老和我本人的专业都在物理领域,也都曾经在北京大学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更因为相比于此次采集工程涉及的众多院士,沈老似乎显得比较“另类”:他并非学术科研的大师,而是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物理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
可以说,沈老自身的经历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物理教育发展史,他在我国物理教育发展史的重大关键节点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等教育,沈老担任过中学教师,长期参与审定全国中小学教材,并亲自编写教材,参与创办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对于高等教育,沈老在北大期间担任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校长,参与创建烟台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与李政道博士一起创立并组织了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和博士后制度;对于继续教育,他参与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设工作。不仅如此,沈老作为科教界30位专家之一,与周培源、苏步青、王大珩、马大猷、吴文俊、邹承鲁等一起,参加了1977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提议召开并主持的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并发言。这次座谈会无疑是中国科教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座谈会,它不仅开启了中国科技界拨乱反正的序幕,唱响了科技强国的新声,也让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国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紧接着,沈老又作为中国首次派出的高等教育代表团秘书长随团访问美国,走访了美国各大教育机构,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了美国的教育状况并撰写了详尽的总结报告,从而促使了我国在不同领域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但很少有一位能像沈老这样,其毕生的贡献涵盖面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远。沈老毕业于颇具传奇色彩的西南联大,他的同窗多数都选择投身科研岗位,其中不乏杰出人物,包括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众多两院院士。相较而言,沈老的选择具有了更特殊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亟需通过科技的进步改变长期的积贫积弱面貌,提升国人的信心和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此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另一方面,从基础和本质上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造就充足的人才后备军,才是国家保持长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这必须且只能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国家每年都给全世界带来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也产出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很容易忽视他们科学完备的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例,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非常发达,且维持着十分科学的比例。人才的培养也是丰富且多元化的。这才造就了美国不论是高精尖技术还是基础工业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国家要真正实现科技强国梦,必须要依靠教育。而沈老正是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代表。他们深知教育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性,才义无反顾地放弃其他选择,将毕生精力投身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在晚年,沈老又将自己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解汇集成文字。丰富的经历和深入的思考让沈老在晚年对我国教育未来发展又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建议,他对教育规律的总结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学习的宝贵财富。在2010年的《物理》杂志上,我看到了当时已89岁的沈老仍在撰文探讨物理教育。这样的执着和奉献很难不让人为之动容。沈老的一生在教育领域贡献卓著,但我与他的接触中却感受到他极为平易近人。正所谓“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堪称我们科教工作者的楷模。
在我写作这份序言之时,我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得知年过九旬的沈老目前已经重病入院,不能饮食,依靠输液维持生命,让我心中万分焦虑和挂念。另一方面,当我看到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军凯同志领导的采集工程小组如此出色地完成了采集任务,并将沈老一生经历汇集成了这本丰富翔实且可读性极强的传记,又感到十分欣慰。我相信的,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书真实完整地了解沈老光辉灿烂的一生,感受一位至真至诚的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也相信,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能将这份精神力量很好地延续和传承,也一定能够使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更加繁荣、兴旺、发达!
陈佳洱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1月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由国务院责成中国科协牵头,国务院科教办协助、联合中组部等11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每年采集100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旨在抢救性地保护并收集整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从接触采集工程的伊始,我便深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科技发展历史,抢救陛保护历史资料,向老科学家表达敬意,更能很好地激励当代科技工作者,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工作。由于长期在北京大学和教育岗位第一线工作,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科技发展的新生力量,通过采集工程将老科学家们投身科学研究的经历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将会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带领他们感受到学术攻关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激励他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勇敢地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因此,在得知此次采集工程筹备的消息后,我便萌生了希望能够承担其中一个项目的想法。
201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立项了“沈克琦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兴奋不已,因为从1946—1991年,沈克琦先生在北京大学工作长达45年,并曾于1978—1984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现居所距北京大学也仅数百米之遥。北京大学工学院可以说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我很快提交了项目申请书,并“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沈克琦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立项初期,我和几位主要负责人参与了中国科协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培训,详细了解了此次采集工程的背景、要求和进展情况。在培训过程中,我深感此次采集工程意义重大,对采集成果的质量要求甚高,因此,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是保证圆满完成采集任务的关键。令我充满信心的是,我曾于2013年带领工学院学生团队完成对北大多名院士的采访和传记写作工作。通过搜集资料、采访院士,完成《燕园骄子:13位北大院士的学术人生路》一书。还曾带领工学院学生团队对北大工学院多位校友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把校友们在职业规划、职业定位、求职历程、职场感悟方面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为《解密工之道:30位北大校友为你解读职场》一书。通过这两次活动,我们已经积累了开展人物访谈和资料采集所需要的建设团队、采访写作、过程管理以及编辑出版的相关工作经验,工学院已经培养出了一支善沟通、能采访、会拍摄、长写作的优秀学生团队。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团队成员还包括沈克琦先生的女儿沈正华老师。沈老师不仅掌握沈克琦先生的许多珍贵资料,更长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是资料收集、文献编目领域的专家,她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课题组的整体实力。
团队组建完成后,相关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为确保课题顺利进行,我将课题团队分为了资料组、访谈组和影音组。先后搜集了北京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烟台大学档案馆等多家档案馆中的资料,并从沈克琦先生家中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对沈克琦先生本人及其子女、同事进行了多次深入访谈,并结合已掌握的资料撰写了约15万字的研究报告(沈克琦传记);在访谈过程中,影音组随行拍摄录制了大量珍贵的音视频文件。在整个过程中团队成员辛勤付出,各方通力合作,至2014年11月下旬,采集工作基本完成。
在此过程中,我首先要深深感谢采集工程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教授对本课题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的是,陈佳洱院士百忙之中亲自为本书作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思想层次和价值水平。感谢采集工程首席专家、项目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张藜研究员对本课题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感谢吕瑞花、王春法、罗兴波、樊洪业、熊卫民等多位专家在项目中期答辩和结题验收时对课题的指导与支持!感谢项目联系人张佳静老师多次与我们沟通情况,联络信息。
我要特别感谢沈克琦先生的女儿沈正华老师,她带病坚持参与稿件审校、资料整理等工作,为此次采集工程付出了大量心血。同时,我要深深感谢参加采集工作的北京大学的学生(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之凡、王在存、王绍鑫、王瑛琪、刘璐、李佳智、李程、李慧宁、杨德晗、吴斌、沈丹妮、沈心宜、张磊、张力天、张越、张歆哲、陈星如、陈雅桐、陈婷菲、罗建阳、周子桓、赵磊、姚梦碧、骆丹媚、徐致远、翁逸帆、唐鹏飞、梁子或、樊丽彤等,由他们组成的学生团队在此次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保证了采集工作得以圆满完成!我要特别感谢访谈组负责人周子桓同学和资料组负责人王绍鑫同学,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对圆满完成采集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烟台大学档案馆姚新喜老师不仅接受了课题组的访谈,还亲自整理并提供了沈克琦先生在烟台大学期间的大量珍贵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我要再次代表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向为我国物理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沈克琦先生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我也希望广大青年学子们能够树立崇高的理想,沿着沈克琦先生的光辉足迹去践行自己对祖国的担当!
李军凯
河北大学副校长
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2017年1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但很少有一位能像沈克琦这样,其毕生的贡献涵盖面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远。沈克琦毕业于颇具传奇色彩的西南联大,他的同窗多数都选择投身科研岗位,其中不乏杰出人物,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及众多两院院士。相较而言,沈克琦的选择具有了更特殊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亟需通过科技的进步改变长期积贫积弱的面貌,提升国民的信心和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从基础和本质上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造就充足的人才后备军,使国家具有保持长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沈克琦正是这条战线上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陈佳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