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跑调当创新》是由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沙区文联主席黄健生撰写的一系列文艺随笔。黄健生先生是一名书法家、画家,在其数十年的书画创作过程中,作者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思考和批判。本书收录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写的100篇艺术随笔,有对艺术的感悟,有对人生的感怀,也有对现象的批判。每一篇小文读来都回令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 书名 | 不要把跑调当创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黄健生 |
| 出版社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要把跑调当创新》是由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沙区文联主席黄健生撰写的一系列文艺随笔。黄健生先生是一名书法家、画家,在其数十年的书画创作过程中,作者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思考和批判。本书收录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写的100篇艺术随笔,有对艺术的感悟,有对人生的感怀,也有对现象的批判。每一篇小文读来都回令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内容推荐 黄健生著的《不要把跑调当创新》为画家的砚边随笔,作者以短篇的形式把对艺术追求的心得和体会,用犀利的笔触和幽默的语调表达出来;强调艺术必须遵循传统,创新一定要在传统的基础之下进行,托古改新,变古为新。各篇主题独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适合于今天碎片化阅读的节奏。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一本艺术普及型读物,读过之后能对艺术,尤其是对中国画、对书法有个一般性认知;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很好的科研提纲,可以,作为继续挖掘和探讨的学术性指引。该书既可以是艺术院校师生提高艺术素养的辅助读物,也可以用作相关专业研究生课题选择的参考书目。 目录 艺道贵通 不要把“跑调”当创新 文人画:心灵皈依的彼岸 唯画是务,焉知其余 艺术传承需要“漂移” 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 不要把个人的特点画成“个人行画” 看粤剧、读书与修养 艺道方长新意为趣 画展到底为了谁 山水画家的林泉之致 说说题画诗的淡泊趣远 艺道贵通 中国画发展要坚持民族性 听粤曲话审美 文人画,说声爱你不容易 “我自用我法”的快乐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大制作与小趣味 书画家的胸中雅量 骨子里蹦出来的艺术 艺术就在生活里 点赞之后的焦虑 想当画家的你准备好了吗?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中国画要求时代与精神的和谐 说说中国画的意境 写生归来话写生 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怎样欣赏写意画 闲聊艺术主流 也聊中国画艺术 万物在天地中天地在我意中 艺术评判的权力还是交给时间吧 从《南粤禅林图》说到禅画 技术+,才是中国画 笔墨随时代与画家的社会责任 关于诗情与画意 巧读诗 主题创作要有筋骨情 雨雾中寻找心法 中国画的气韵与“审美引力波” 画家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艺术小心被“美好前景”误导 从“笔墨当随时代”看中国画发展 书画价值纵横谈 画耶?照片耶? 有故事的作品才有灵魂 关于临摹 寻找缺失的艺术精神 石鲁不朽的艺术精神 艺术心灵和空灵 山水画要有故事可讲 “遇鬼”轶事说画画状态 只学会“可以学会”的还不是画家 成年人学国画 崇高艺术必须是“唯一” 怎样谈艺术的“唯一性”才有意义 峨眉写生话“笔墨” 写生无套路 不同才是艺术 潘天寿的艺术精神在于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引人向善 感悟书法 书法艺术复兴,可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书法艺术与汉字的时代危机 感悟书法:且写且珍爱 且把书画当余事 浅谈书画艺术之本真 艺术的无奈 书法教育关系到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 滥用PPT对书法传承的影响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写字就是写字 体现书法价值须得先有书法传承 习字,路漫漫兮 普及教育是书法传承的根本 构建没有围墙的书法培训班一 从《局事帖》说到书法之美 弘扬书法重在应用 以文载道 真学问是坚持出来的 美术馆是放飞心情的好去处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把诗性激活 看画展不是赶“嘉年华” 文化气质是社会正能量的助推器 文艺批评的高贵姿态 艺术教育需要反思 红豆要飘香 再说红豆飘香 读不懂的陈永锵 看戏需要一种心境 心态平和才有好作品 说点“壶”话 百姓渴望“过年看大戏” 戏剧之美在于精神享受 一次颠覆性的音乐会 让经典艺术走进嘉年华 读书日说点读书事 过年读书乐 最能体现年味的是春联 艺术家的表达边界 一一读黄健生兄艺术随笔集有感 白岚 试读章节 不要把“跑调”当创新 在音乐里面,按照乐谱准确演奏或演唱出来的旋律会让人感到悦耳舒适。但演奏或演唱者偏离音准,俗称“跑调”,那么听者自然会感觉不爽,甚至难受。当下有的画家把这种类似音乐的“跑调”当成创新,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画家除笔墨技法需要长期训练外,良好的文化素养不可缺,当下有不少画家无视文化底蕴的“薄弱”,大谈中国画“创新”,甚至把“无厘头”也当创新,越来越偏离笔墨本源与艺术的精神属性。 虽然中国画在当下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异域的文化以及各种绘画门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袭进来,并不断地融合到中国画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影响到传统的中国画,如果能很好地吸收和融合那也无可厚非。 创新是近年来比较时髦的文化现象,既然创“新”,则必然要去“旧”。在一般人眼里“新”就是好的,“旧”就是不好的。例如“文革”期间的“破旧立新”就几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掉,但却没有创造出什么有用的“新”,那时几乎全国人民都感到心满意足,实际却很悲哀。 在当下的中国画界,不论画家、评论家,或者画展大赛的评委,见着从来未有过的新样式就会叫好。有位颇有地位并经常担任评委的大家就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赛事,动辄数千张到数万张的参赛作品,评委就那么几位,至多也就十几位,他们在每幅作品上停留的时间也就几秒钟,甚至不足一秒钟,几乎与看电影无异,瞬间就必须对参赛作品行使生杀大权。假如你的作品没有新样式,是很难进入评委法眼的,而有新样式的作品,根本上也没有时间允许你去思考对与错。这“新”岂不重要。因此,为了新,画家就只能想着法子逞怪炫奇,弄出很多离奇古怪的东西来。于是乎,表面上新意盎然,实则怪象丛生。 元代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而事实上赵孟燎是当时画坛变革的先锋,他自己的作品又何曾古呢?他是“托古改新”“变古为新”。清“四王”主张“复古”,诸多作品都以仿董源、仿巨然、仿大痴……但真正上讲“干笔渴墨”,讲“下笔如有金刚之杵”,完全与前人的追求不一样,画法大相径庭。这种不说新而新,才是中国画中的新旧之辨。比之于言“新”而脱离生活,脱离情感本质的作品,古人们似乎更要来得明白,只不过古人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做文章,始终把握住中国画的笔墨特质。 所以说,中国画的发展首先应当强调“正宗”意识。因为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民族性的画种,所反映的是一个独特性的文化空问,不能正确解读和缺乏自身修养而谈中国画创新,实质上是在舍本逐末。 “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说的是中国画的发展要有新意,要具备时代的气息与风貌,但绘画的实质性还必须要画家个人的综合素养作为支撑。 创新在历史上看,每个时期都会产生新的艺术表现和新的画风。隋唐之前,中国画以线描为主;宋代之后,随着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大写意的艺术风格。之后历代又不同程度地反映各自时代人文思想与艺术特色,无论在技法上、取材上以及人文精神上的变化上,无不体现时代的特征。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也不是单纯以“笔墨”来论时代,而是站在中国传统哲学上的一种高瞻远瞩的理论。对于当代人文精神与科技进步来讲,下功夫体察和理解中国画固有的哲学思想,结合新的艺术方法才能创新出“随时代”,表现出时代气息、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 “笔墨当随时代”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脱离表现中国画的艺术生命与价值。不能空喊“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口号,并夹杂进诸多无厘头,甚至有悖于中国画传统的幼稚思维。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笔墨当随时代”的典范作品,既表现出宋代山水技法,又能体现当时市井风俗特征,是为反映时代的作品。 随着当今时代的巨变,中国画要发展,画家要清晰“笔墨当随时代”的内涵,需要不断追求画外的功夫。艺术欣赏的饶有兴味处,在于令参观者从作品中感受到那些原本在生活中他们也有所感,却又写不出,画不出的佳构妙想。无论何时的作品都要能贴切着我们的生活,体现出强烈的艺术生命力的佳作。要想创作出更加贴近时代的作品,就一定要把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扩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生活常识和艺术理论的视野;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善于感受生活的种种氛围,尤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氛围;深刻悟出社会潮流,时代信息和生活本质。也就是说,“创新”只有遵循乐谱的节奏和音准,才能让人有美的感受。P1-3 序言 在我认识的中年一辈画家朋友中,黄健生属于很有个性的一个。除了无须怀疑的才情之外,他的直率、真诚、能干、幽默、善言谈以及有主见,都给人留下相当深的印象。这种个性的生成,固然有先天因素使然,但与后天的经历恐怕也大有关系。在此前较长的岁月里,他因工作的缘故,曾对不同的层级、不同的人事、不同的场面,都有广泛的接触和体验,并在此经历中,磨练出颇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执行能力。而这种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修养,恐怕就不是一般画家所具备的。但最为特别的是,具有这种“资历”的他,对于所谓“仕途”,又超乎常人的淡泊,而着魔般醉心于绘画、书法等艺事。为此之故,他不仅专注于技法笔墨的研习,而且对美术发展的动向、对于社会风气以及各种事件,都随时随地加以留心,并有着自己的思考。 人就这样,既然有会于心,就难免要形之于言。而日积月累的结果,便攒下了一批文稿,并准备于近日付梓出版。为此,又照例要找一个有先睹之幸的读者写上几句,大抵因为我过从较多,于是不免首先受到他的“错爱”。 眼前这一叠文稿固然不算厚,但也不算太薄。我粗略翻一翻,也有一百篇之多。文章无疑都不长,多数也就千把字左右,短则甚至只有几百字,不过内容却相当丰富。有自身创作的感悟,有学术问题的讨论,有对古今画家的品评,有对画坛不良风气的针砭,有对群众创作的推介,其中有若干篇甚至溢出了绘画、书法的范围,旁及到粤剧和教育方面去。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说来惭愧,健生的画我平日看得不少,可以说比较熟悉。但对于他的文章,以往却读得不多。因此对这篇序言如何写,起初心中其实没底。不过当我读了文稿的开头几篇之后,便释然了。我发觉这批文章的确称得上短小而精悍。以我的经验,写文章,长篇大论固然不容易,但短文章尤其难以讨好。它既要求做到短而不空,言之有物,又要求文笔灵动、摇曳多姿。这是对作者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技巧的双重考验。健生的这批文章,虽然不能说每篇都精致完美、无可挑剔,但大多数都做到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要言不烦,加上谋篇布局变化颇多,行文叙事时见风趣,特别是其中颇多独得之见。因此使人细读之余,每每生出许多兴味。其中颇令我意外的是,他平日虽然专力于书画创作,并不以评论鸣世,但在文章中对中外画论的引用,对历代画家生平事迹的追述,却做到随手拈来,如数家珍。而且举证恰切,足以与所论相映发。这无疑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他作为画家的学术素养。同时也为这本文集增加了份量。 健生与我一样,本是一个文人,并不是美术院校出身的画家。但由于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再加上十分勤奋,通过多方尝试和实践寻找自身的艺术道路,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他的一幅国画作品《南海Ⅰ号出浴图》,最近入选《其命维新——广东百年美术大展》。而这本文集的出版,则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他的艺术底蕴,相信不论是行里还是行外的读者,都会从这本别具特色的文集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