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热衷于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写成文学式著作的生物学家何止一个法布尔,可是能够被誉为传奇经典的却只有《昆虫记》。作为一本科普渎物,它的趣味性超越了一些小说、戏剧,这是难能可贵的。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做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作者以人性的眼光关注虫性,书中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作者又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法布尔著的这本《昆虫记(名家精读版)》是一部科学与激情的文学冷静碰撞后的产物,是一部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完美典范!
法布尔著的这本《昆虫记(名家精读版)》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蝉的地下小屋
临近夏至,一条条小路上开始出现一个个圆洞,那是蝉的蛴螬
从地下爬回地面的通道。通常来说,这些圆洞都在比较干热的地方,常出现在道路两旁。蛴螬爪子锐利,可以穿透泥沙和干黏土,所以它们会挑比较硬的土地挖洞。
我家花园的一条道路上就有许多这样的圆洞。六月底时,我想观察这些地洞的内部构造,却发现土地硬得很,只得用镐来刨。
这些地洞洞口直径大约2.5厘米,洞深约40厘米,呈垂直的圆柱形,上下畅通无阻。底部是个死胡同,四壁光洁,像一间宽敞的小屋。
从洞的深度和直径来看,挖出的土堆起来应该跟一个普通橘子大小差不多。但在洞口周围,我并没有看到挖出来的任何浮土。那么,这些土都跑哪儿去了呢?在干燥的土中挖洞,洞的四壁应该是粉末状的,并且很容易坍塌。可是,我惊讶地发现,洞壁表面涂了一层泥浆,好似被粉刷过的墙壁。那些粉土就像浸了黏合剂,被黏附在墙壁上了。
因为爪子带有钩子,所以蛴螬向上爬的时候就会刮下土来,导致通道堵塞,结果就是出不去。现在,有了这层刷在洞壁上的泥浆,地道就不会堵塞了。
在蜕变成蝉前,蛴螬会先从洞口出来,然后爬到近旁的一根树枝上。如果这时受到我的惊扰,蛴螬就会立刻爬下树枝,躲回地下小屋。如此看来,即使蛴螬即将放弃地下小屋了,也不会把它填起来的。
蛴螬的地下小屋不是匆忙赶制而成的住宅,而是一座货真价实
的城堡。通过对墙壁进行粉刷加工,蛴螬修建了一座长期的居所。如果这只是一个临时住处的话,它就没有必要这么费事了。地下小屋也是一个气象观测站,蛴螬在里面可以探知外面的天气。深深的地下,外面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合蜕变难以判断,而那是蛴螬蜕变前所必须了解的。
接连几个星期到几个月,蛴螬耐心地挖掘、粉刷地道,在洞底精心修建了一间小屋。地道与地表之间留了一指厚的土层,有了这层土层,它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感知外界天气。如果稍微预感到天气晴朗.蛴螬就爬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透过这层薄土盖子,探测外面的温度和湿度如何。如果感到外面有暴雨或者狂风,它就小心谨慎地回到屋内歇息;如果感到外面阳光和煦,它就用爪子打碎土层,爬出地道。
有一天,我刨出了一只正在挖洞的蛴螬。比起出洞时的幼虫,这只蛴螬的眼睛更大更白,并且浑浊无比,不能看清东西。在黑暗的地下,视力是没用的,所以直到出洞时,蛴螬的眼睛才发育完全,能看清东西。蜕变前,蛴螬需要寻找个合适的地方,有时候会爬得很远,这时候视力就很重要了。
另外,由于体内充满液体,这只蛴螬比出洞时的蛴螬个头还大。如果用手指头捏住它,就会看到清亮的液体从它的尾部渗出。这种液体是蛴螬的尿液,还是食物消化后的残汁?我不得而知,但为了方便表达,我们就称之为尿吧。
挖土时,聪明的蛴螬如同矿工,用尿液润湿粉土,使其成为泥浆,再用肥重的身子压上去,把泥浆压进干土缝隙里。如此一来,所有粉土都牢牢地贴在洞壁上,坑道就变得畅通无阻了。
蛴螬就这样在湿漉漉的泥浆中干活,出来时总是浑身淤泥。蜕变成蝉后,虽然不需要再当矿工,但它也不会丢弃尿袋,而是将其当作武器。如果有谁离蝉太近,蝉就向对方射出一泡尿,然后飞走。
不过,蛴螬的尿液是不够粉刷整个地道的,要是干涸了,就得重新蓄水。那么,蛴螬要从哪里蓄水,怎么蓄水呢?
为了解开这个困惑,我小心翼翼地挖开几个地洞,发现小屋墙壁上都有几根树根,有的像铅笔一样粗,有的和麦秸管一样细。露出来的部分短小得很,只有几毫米,剩下的部分都植在周围的土里。我想,这根须就是蛴螬蓄水的源泉。尿液用光后,蛴螬就回到自己的小屋,把细嘴捅进根须吸水,从而把尿袋灌满。
如果没有源泉,而蛴螬的尿袋又干涸了,情况会怎样呢?我决定做个实验。我抓住了一只刚从地下爬出来的幼虫,它的尿袋已经干涸了。我将其放进一只试管底部,再填人疏松的干土。这个土柱子高约15厘米,比蛴螬的地洞矮得多,土质也要疏松得多。我想知道,这只蛴螬还能爬出来吗?在通常情况下,它肯定能爬出来,因为疏松的干土比硬土容易挖多了。
不幸的是,干土一经拨弄,就塌了下来。三天后,蛴螬连一个拇指高都没爬上来,第四天就死了。
如果尿袋是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又做了同样的实验,这次的蛴螬尿液很充足。对它来说,逃离试管简直是小菜一碟。它用少许尿液润湿干土,把土和成泥浆,再把泥浆抹到土墙上,用身体压实,修出一条地道。因为所用的尿液不多,随着蛴螬不断往上爬,身后的地道也被堵上了。看来蛴螬知道没有水源补给,所以它对仅有的尿液精打细算。十多天后,它终于爬出了试管。
一般来说,爬出地洞后,蛴螬就在附近寻找垂下来的树枝,譬如细荆条、百里香丛、禾蒿秆儿、灌木枝权。找到之后,蛴螬就爬上去,用前爪牢牢地抓住树枝,一动不动。没过多久,蜕变就开始了。外层的皮先从背上裂开,露出里面淡绿色的躯体,再露出上面的头,接着是细嘴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翅膀。
半个小时之后,蛴螬的模样儿全变了!它的双翼湿润透明,有一条条浅绿色的脉络。除了胸部略呈褐色,其余部分都是浅绿色,还缀着白斑。新出来的蝉是那么脆弱,稍有微风吹来,就在半空飘飘荡荡。沐浴在空气与阳光之中,蝉的体色逐渐加深,越来越黑。半个小时之后,它全身都会变黑,不会再改变,蜕变也结束了。我曾经看到一只蛴螬从上午九点就一直悬在树枝上,直到十二点半时,才丢弃旧壳飞走了。
除了背部的裂缝之外,蝉壳毫发无损,牢牢地挂在树枝上,晚秋的风风雨雨都没法把它吹落。据我观察,有的蝉壳一挂就是好几个月,冬天还挂在那里,看起来就像蝉的替身。P5-9
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经典著作。它们涉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等各个学科。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日趋繁荣,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而文学作品无疑是人类文明宝库中非常重要的瑰宝。阅读名著对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由此,我们推出了《语文新课标指定必渎丛书》。
《昆虫记》系丛书系列之一。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法布尔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昆虫记》作者法布尔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1911年,法布尔被法国文学界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做到无障碍阅读,我们邀请了全国各地知名的一线教师组成编委会,他们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出发,从宏观阅读和微观阅读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精读赏析,在完整呈现名著原貌的基础上,又从以下角度加以解读。
导读:对作者及其作品做了初步的介绍,便于同学们在阅读前,对作品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旁批:对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语段给予提示和解释,以引起同学们由此及彼的思考。
注释:对原著正文中涉及的一些字词、成语、地名、人名等加以解释。
名师赏析:具体分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旨精神,并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典型语言等进行了鉴赏。
延伸思考: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出发,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后做更深入的思考。
留一点儿时间给读书,多一点儿空闲给思考。从名著中汲取知识和智慧,在读书中感悟人生、成长成材。与名著同行,与经典为伴,相信这样的人牛会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