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之道不是固定的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这一章非常重要,它对贯穿于整个八十一章的老子思想进行了总结。要正确理解这一章,需从如何解释开头的“道”字这一问题着手。
道分“天道”和“人道”。所谓天道,老子解释为:自以为聪明的人类的智慧所不能到达的自然无为的道。所谓人道,就是儒教训诫人们的“不该做什么”之道。《老子》第一章里的“可道”指的是“人道”,就是老子所说的“人命名的道,不是天道,不是永远不变的道”。把“可道”之“道”看成道德也好,常识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人定出来的。如此被束缚在人为的自我规范中,自己苦累自己的就是人类。
那么,这一自我规范是绝对的吗?否。比如说,根据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习惯和思考方式就会完全不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或与同事的关系也一样,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好,归根结底还是成长的环境和教育不同所致。职场也一样,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的差异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如果不注意这些,以“以自己的观念至高无上”去和对方相处的话,肯定会引起冲突或中断交往。
所谓人道,从某些意义上说,就是指仅数十年就改变的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执政者制定的规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朝令夕改”这句熟语,说的就是人为的规范是如何易于蛮换。
老子认为该如何生活呢?这需要详细解释,但其要点就是无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换言之,就是放弃固执于人为之道而自己苦累自己的愚蠢的观念,如果总认为自己正确,那么谁会认为自己不正确呢?
人们从古代就开始追求真理,很多哲学家也创立了各种学说,但这其中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真理呢?即使伟大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的学说也有同样的疑问,宗教也是如此。现在世界上很多纷争都跟宗教有瓜葛,从中可见此等宗教所说的“道”是多么虚无。
常听到有人说,老子的学说既否定道德又否定常识。这是一种误解。实践老子学说的道家学派并非如此,而是强调不固执。道家把这称为放弃我执。因为人们拘泥于各种事情而变得苦累,如果抛弃执着,人生就会变得快乐。
对“名可名……”这段话,如果明白了道的含义就不用解释了。所谓名,也有语言的意思,不管是名还是语言,都是人类出现后才有的东西,理解为同道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就可以。
对于“无名天地之始……”这段话,老子说的是万物的生生息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老子的“无的哲学”是说,探究有,结果发现在此之先只有未知和无限,唯有这一“无”,才是掌控万物生息的根源。而且,“有”还具有返回“无”的作用。
如果懂得无是原本这一道理,就再快乐不过了。无所有、无我执、无差别这一老子思想,就是产生于这一有无同根之处。这一有无浑然一体的世界就是所谓的“玄”。玄就是“玄关”的意思,“玄之又玄”是说像夜空一样广袤无垠,从这里产生了万物。
P3-6
詹石窗
前些时候,日本道观住持早岛妙瑞道长与日本道观副住持早岛妙听道长都希望我能够把日本道观开创者早岛天来先生的《(道德经)大智慧》引荐到中国大陆出版。我感觉到责任重大。
首先是对读者的责任。当今社会,由于《道德经》的影响力,一些人刚刚接触《道德经》不久,就企图对《道德经》进行注释,甚至宣称自己已经掌握了《道德经》的真谛,急急忙忙地要把自己一知半解的《道德经》注释本推销给读者。所以,我们看到在书店里、地摊上关于《道德经》的注释本简直是汗牛充栋。不过,在大量存在的此类解说本和所谓研究性著述之中,有不少是鱼目混珠的货色。这些书不看还好,看了反而会把自己的思想搞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向出版社介绍什么样的解说本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因此,我首先是怀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来推荐早岛天来先生这部著作的。经过反复阅读和比较之后,我认为早岛天来先生所撰写的这部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书是值得推荐的。
其次是对早岛天来先生的责任。早岛天来先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学习《道德经》、领悟《道德经》精神,通过解说、讲授《道德经》来传播道家文化。他这个解说本是经过了很多次揣摩和修订之后定下来的,它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生活的检验。如此用心撰写的著作,实在很值得推荐给中国读者,但推荐给什么出版社,我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我觉得应该找一家学风严谨、办事认真并且有比较畅通发行渠道的出版社来出版此书。基于这样的想法,我首先想到了人民出版社。的确,人民出版社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我策划或编撰的许多论著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都有很好的反响,这就是我将早岛天来先生这部著作交给人民出版社的理由。
再次是对人民出版社的责任。作为一家老牌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在海内外已经享有很好的声誉。由于人民出版社与我本人有着密切关系,维护人民出版社的声誉也是我作为长期受益于这家出版社的一个学者所应该做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就不能将一部不够格的书稿交给人民出版社。当然,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自身是有判断能力的。如果书稿不好,即使我推荐了,也是没有用的。但是,对于我来讲,如果我自己读了书稿觉得不行了,却还向这样老牌的出版社推荐,那就会浪费出版社编辑的时间,就不够朋友了。我之所以敢于推荐早岛天来这部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书,就是在上述方面做了权衡的。我也希望我的眼力与出版社编辑是一致的,从而使得这个计划能够实现。
最后,还应该说明的是,早岛天来这部稿子的中译本是由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日本道观北京办事处的徐萌、杨姗、岑明具体做了翻译工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此外,人民出版社编审方国根先生自始至终非常关心本书的编纂。原书名为《老子(道德经)解读——教诲人生理想生存之八十一章》,现依据内容,酌改为《(道德经)大智慧——人类理想生存妙诀》。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谨对上述方面略作记录,以示不忘。
谨识于四川大学
2016年元旦
自序
《老子》指引我们走在幸福的大道上——早岛天来先生著《(道德经)大智慧》刊行寄语
第一编 何谓人之道,何谓天之道
第一章 人之道不是固定的
第二章 美的事物也有丑的一面
第三章 欲望是纷争的根源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母性永恒
第七章 以退为进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杯满酒则溢
第十章 学习天道
第十一章 无用之用
第十二章 莫迷失在人为做作之中
第十三章 圣人不追逐荣辱
第十四章 去我执便能明道
第十五章 得道之人
第十六章 静乃一切之本
第二编 什么是理想的人生
第十七章 理想社会不束缚人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顺其自然为上
第二十章 不要以貌取人
第二十一章 精气乃生命之源
第二十二章 人生因不完美而快乐
第二十三章 人为不能持久
第二十四章 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五章 学习伟大的道
第二十六章 戒轻薄
第二十七章 自然人生
第二十八章 不自夸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 战争的悲剧
第三十一章 兵器乃不祥之兆
第三十二章 守道则无争
第三十三章 人类智慧的局限
第三编 心系何处
第三十四章 道乃万物之源
第三十五章 道使用后才能产生价值
第三十六章 弦紧易断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仁、义、礼、智是虚饰
第三十九章 贵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大道循环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气之作用
第四十三章 向水学习
第四十四章 贪得无厌只能自取灭亡
第四十五章 人不可貌相
第四十六章 知足
第四十七章 双眼纵观全局
第四十八章 无为和有所作为
第四编 如何舍弃我执
第四十九章 诚信政治
第五十章 执着于生反而缩短寿命
第五十一章“父母之道”亦为道
第五十二章 莫为欲望所吞噬
第五十三章 盗贼的骄奢
第五十四章 理想社会
第五十五章 学会休息
第五十六章 得道者勿自夸
第五十七章“小政府”强于“大政府”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依
第五十九章 人生万事唯“适度”二字
第六十章 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位于下流
第六十二章 得道则万事如意
第六十三章“无为”之作用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五编 何为美好人生
第六十五章 政治的理想状态
第六十六章 逞强便会遭遇挫折
第六十七章 道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兵法之精髓
第七十章 穿粗布衣服而身怀美玉
第七十一章 最高的智慧
第七十二章 良政非有意为之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人没有制裁别人的资格
第七十五章 税重则民饥
第七十六章 柔能制刚
第七十七章 天道与人道
第七十八章 柔弱之水的启迪
第七十九章 从开始杜绝怨恨
第八十章 桃花源
第八十一章 真实之言
附录
早岛天来(正雄)先生《<道德经>大智慧》评介
一部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好书——读早岛天来先生《<道德经>大智慧》有感
跋
[日]早岛天来(正雄)
道家思想的基点,不用说就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该书又称《老子》。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道德经》又讲的是什么呢?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乃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史记》中还记载:孔子请求老子赐教后,对弟子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兽类,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使用网捉,会游的可以使用钓绳钓,会飞的可以使用箭射。可唯有驾云而升天的龙我不曾见过。我今天见到老子,觉得他简直就像龙一样。”
所以,如果老子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应该和孔子同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人。所谓真实存在,一是因为老子的生卒年代不确定,再就是从《道德经》的内容和文体看,并非出自一个人的思想,而是集那时道家思想大成之作。
然而退一步讲,即便老子并非实有其人,也不会降低老子思想的价值。相反,与儒教的孔子、佛教的释迦、基督教的耶稣的思想产生于主观相比,老子的《道德经》则产生于集体智慧,因而更具普遍性,更贴近真理。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自然”,其基本观点认为宇宙万象,包括人的生死,都有必然规律,没有丝毫人为或主观改变的余地。也就是说,所谓人类,在宇宙中就像是尘埃一样微小的存在,人生不过是不可撼动的大自然中的一瞬而已。
但是,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执念于世间的事情而天天忙碌。人生于无,死后又将归于无。属于自我的东西将一无所有。如果能悟到这一点,抛弃无聊的荣誉和贪念,人生就会变得更快乐,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在日本,老子的思想并不怎么受到重视。与孔子的儒学相比,可以说是受到了冷遇。这是因为,对当时的执政者来说,一切都以儒家为宜。在封建时代的阶级社会中,“修身治国”这一套儒学说教很受欢迎,而不会接受“放弃执念,快乐地生活”这种道家思想。
时过境迁,如今道家思想却开始润物细无声地流行。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很多人由于过度享受物质文明的成果而失去了精神家园。何谓人生?何谓幸福?谁都给不出明确的答案。财富、名誉,在人死后都将会不复存在。所以,答案不就是健康快乐地活着吗?这才是人生的基点。这就是道家,这就是老子所倡导的。
的确,老子还活在我们中间,从没有任何时代像如今这样重视老子的思想。这本书以一种谁都读得懂的方式去解读《老子道德经》,需要说明的是,《道德经》里的“道德”,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着无法人为改变的法则,万物从道中给予本性(德),但这里的德并不是道德的意思。 1989年11月
《道德经》属于我国道家和道教的一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人生智慧,影响广远。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皆对《道德经》进行了不同解读,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日本也如此,存在不少注本和解读本。本书就是日本道观开创者早岛天来先生对《道德经》的注解。1989年由日本道观初版,原题《活出最精彩的人生:解读<老子道德经>81章》;2011年2月,作者诞辰100周年之际,日本道观再版该书,定名《解读<老子道德经>》。作者早岛天来通过自己长期学习和体悟,依据《道德经》内容,将其具分为何谓人之道、何谓天之道,什么是理想的人生,心系何处,如何舍弃我执,行为美好人生五编。《道德经大智慧——人类理想生存妙诀(精)》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逐章进行解说、讲授,阐明人世间浅显明了的人生道理,彰显了道家文化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本书翻译权威,通俗易懂,颇具可读性,既有助于普通读者对《道德经》的理解,又可从一侧面审视日本学者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道德经》的,颇具启迪性。
老子《道德经》作为我国道家和道教经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影响广泛而深远,很早就传播到日本。自古至今,诸多学人皆对《道德经》的进行解读,可谓汗牛充栋。本书就是由日本道观开创者早岛天来先生对《道德经》的注解。早岛天来,笔名早岛正雄,1910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城的医学世家。1980年为了弘扬道家思想,他在福岛磐市,创立了日本道观,人称天来大师,在日本及东南亚都很有影响。《道德经大智慧——人类理想生存妙诀(精)》作者通过自己长期地学习和领悟《道德经》精神,将《道德经》八十一章,依内容分为何谓人之道,何谓天之道、什么是理想的人生、心系何处、如何舍弃我执、何谓美好人生五编,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逐章进行解说、讲授,以传播《道德经》的丰富内涵和大智慧,彰显道家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