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慧著的《我在伏龙芝学军事》首次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向广大读者揭开了这所著名军事院校的神秘面纱。全书共分为留学往事、战略思考两篇,从1996年走进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第一印象说起,直到2016年重访伏龙芝军事学院、再次感悟俄罗斯,所记述的内容都是我在留学期间课堂内外的真情实感和回国以后有关俄罗斯、战略研究的深入思考,图文并茂,夹叙夹议,纪实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
| 书名 |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郝智慧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郝智慧著的《我在伏龙芝学军事》首次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向广大读者揭开了这所著名军事院校的神秘面纱。全书共分为留学往事、战略思考两篇,从1996年走进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第一印象说起,直到2016年重访伏龙芝军事学院、再次感悟俄罗斯,所记述的内容都是我在留学期间课堂内外的真情实感和回国以后有关俄罗斯、战略研究的深入思考,图文并茂,夹叙夹议,纪实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 内容推荐 郝智慧著的《我在伏龙芝学军事》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记述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3年的亲身经历及其感悟启示、战略思考的书。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军委做出了选派解放军优秀军官到国外军事院校学习深造的重大决策。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作者与其他11名校级军官被派往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战役战术专业。 伏龙芝军事学院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圣西尔军校统称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但这几所军校的最大区别是伏龙芝军事学院是培训将校军官的最高学府,其他几所军校多是培养连排级尉官的陆军初级指挥学院。 本书以作者留学的亲身经历,以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以及大量图片资料为材料,对伏龙芝军事学院实战化教学法,俄罗斯的军事传统、战略思维、战略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这一留学经历还加深了作者对俄罗斯社会转型、民族性格、战争历史和解放军建设改革、国家安全战略等问题的认识思考,这些在书中都有翔实可信的论说。 目录 第一篇 留学往事 第一章 将帅的摇篮:走进伏龙芝军事学院 踏上“新大陆” “世上没有救世主” 没有围墙的学府 开学第一天 辉煌的伏龙芝校史 杰出的伏龙芝毕业生 中国将领在伏龙芝 第二章 “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外语高杆”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 终生难忘的女外教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异国他乡庆新年 第三章 “轮番轰炸”:当好一个指挥员太难了! 敲开军事学习的大门 从疲于应付到游刃有余 不准说“大概…‘也许”! 第四章 一条主线:学条令、用条令、按条令办事 为什么战斗条令是红色封皮? 俄军官兵的规矩意识 第五章 切身感受俄军的保密制度:就是列宁也不能例外 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被卫兵阻拦 丢失涉密材料可能被遣返! 第六章 ‘‘考试如过节”:别具一格的军官培训机制 治军先治将,练兵先练将 考试也能充满节日气氛 “上刑场”一般的毕业考试 为中国军人的荣耀而战! 第七章 不到俄罗斯,不知道寒冷的滋味 超负荷运转也要坚持下去 “如果你不想打仗,就要准备好打仗” 第八章 崇尚英雄的社会莫大的人文关怀 军官证犹如“特别通行证” 毕业典礼隆重而热烈 短暂而温馨的探亲之行 第九章 “谜中之谜”:用常规思维无法理解的俄罗斯人 双头鹰一般的俄罗斯人 崇尚艺术的国度 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第十章 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美国、德国与苏联的 有种感情叫爱恨交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俄罗斯不相信眼泪 第十一章 震撼之旅:坐火车穿越欧亚大陆的六天五夜 震撼、绿色的神奇之旅 犹如绿色海洋的蒙古国 我们流连忘返在贝加尔湖畔 从西伯利亚到东欧大陆 第十二章 古战场纪行:拿破仑曾兵败于此 决定俄罗斯命运的大决战 “俄罗斯士兵勇气和胆量的永恒丰碑” “博罗季诺”黑面包 第十三章 拜谒“二战”英雄城市:“我将会死去,但决不投降。” 莫斯科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 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 库尔斯克 图拉 斯摩棱斯克 明斯克 布列斯特 第二篇 战略思考 第十四章 以史为鉴:俄罗斯转型的阵痛 切身感受俄罗斯转型之痛 不可小觑的战斗民族 第十五章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军队 打牢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基础,创新军事教学和科研模式 突出院校地位,依法从严治军 第十六章 打赢现代化战争,官兵分管分训势在必行 “两眼_睁,忙到熄灯”的基层生活 在新世纪如何提升部队战斗力 官兵分管分训是大势所趋 第十七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关键 俄罗斯少将谈孙子“非战”思想 非战争军事行动在当代 遇非常之事,用非常之策 如何应对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威胁 第十八章 旧话重提:“向苏联军队学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从中俄首次“和平使命”联合军演说起 互信互惠念旧企新 第十九章 头脑风暴:“中国军事智库说” 跟踪俄、美等大国智库的战略研究 世界著名智库关注下的中国军事议题 从香山论坛看“中国军事智库说” 第二十章 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下一代战争” 从“2015里加会议”说起 21世纪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 中国的国防政策与军事战略 “军种战略”概念需慎用 第二十一章 重返伏龙芝:国家安全战略精要 二十年后重返莫斯科 俄罗斯的兴衰沉浮与战略特性 大国安全战略异同 国家安全战略是如何制定的 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理念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此外,20世纪20年代末期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代表人物还有刘畴西、刘伯坚、王如痴等红军将领。刘畴西,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29年入院学习,曾任红10军团军团长,参谋长为粟裕,与方志敏率部北上抗日途中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堵,被捕后英勇就义;刘伯坚,曾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赣南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壮烈牺牲,时年40岁,1938年毛泽东评价说:刘伯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在20世纪30年代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代表人物有:林彪,黄埔军校四期毕业,1938年赴苏联养伤期间进入共产国际党校与伏龙芝军事学院合办的军事班学习,1955年元帅,曾任八路军115师师长、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刘亚楼,1955年上将,曾任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李天佑,1955年上将,曾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杨至成,黄埔军校五期毕业,1955年上将,曾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钟赤兵,1955年中将,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谭家述,1955年中将,曾任空军副司令员;卢冬生,回国后任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松、?T军区司令员,1945年12月在哈尔滨阻止苏联红军士兵抢劫时被害,殉职时年37岁。此外,还有东北抗日联军的李兆麟、魏拯民、陈龙、刘英等高级将领。 在20世纪40-60年代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代表人物有: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41年入院学习,毕业后参加苏军大反攻进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牺牲;陈中民,1954年入院学习,1961年少将,曾任军事学院副院长;赵华清,1954年入院学习,1964.年少将,曾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研究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梁中玉,1954年入院学习,1964.年少将,曾任第14军军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张荣森,1957年入院学习,1964年少将,曾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等等。 令人遗感的是,我们在参观伏龙芝军事学院院史馆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当年中国军官在此学习的任何遗迹,只有20世纪50年代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赠给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一幅南京市地形地貌挂图(约4米长、3米高),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代表团到访学院时赠送的纪念徽章。在国内,一些有关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书籍、文章等著述存有较多错误,连学院的主要建筑物照片都是错的,近些年中国赴俄旅游团组导游告之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大楼也是张冠李戴,不知者不怪也! 在院史馆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巴拉绍夫上校又简要地介绍了一下学院的现状。他说,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全称是“荣获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苏沃洛夫勋章和红旗勋章,以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命名的军事学院”目前,学院有合成指挥、陆军兵种部队、内务部队、边防部队和外国军官培训5个系,有战役、合成兵团(部队)战术、司令部勤务与战时部队管理、部队日常管理(军事训练与行政管理)、外军与侦察、电子对抗、炮兵与火箭兵、防空兵、通信兵、工程兵、战时部队后勤、核生化武器防护、空军、空降兵、战争与军事学术史、装备技术保障、人文与社会经济、武器与战斗效能、俄语与外语、体育与体能培训、边防部队战术与作战运用、内务部队战术与作战运用等24个教研室,主要培养陆军诸兵种合成部队(团)、兵团(师、旅)和侦察兵、空降兵、电子对抗等兵种及内务、边防部队的中级指挥军官和参谋军官,并招收培养军事学副博士和博士,还有军官函授班、研修班等,其中研修班主要担负陆军临时集训任务。 外训系主任助理米鲁什基少校补充说,学院的教学设施、教学水平都是一流的。当然,你们的学习将是很辛苦的,3年要上30门左右的课程,还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和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不过,我相信你们会学得很出色,因为你们能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就说明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最后,在院史馆的伏龙芝半身雕像旁边,中国、韩国、叙利亚等国军官与巴拉绍夫上校、米鲁什基少校合了一个影。 这就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也是我感受俄罗斯、俄罗斯军队的开始。第一印象令人难以忘怀,但比这更强烈和深刻的,是随之而来的学业压力、文化冲击和思想震撼。 P22-23 序言 这是一位中国解放军大校记述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3年的亲身经历及其感悟启示、战略思考的书。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军委做出了选派优秀军官到国外军事院校学习深造的重大决策。1996年9月,来自解放军总部机关和各军区、军兵种部队及院校的42名校级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飞赴俄罗斯,分别进入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5所军事学院,开始了为期1年或3年的军事留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断军事留学生派遣工作30年后的第一次,在解放军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时至今日,中国已向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的100多所军事院校派遣了军事留学生,一批批吃过洋面包又满怀抱负的军事人才回国后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走出国门的军事留学亲历者,我感觉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志趣将这一留学过程及其感悟启示记述下来,以感恩时代、感恩军队、感恩母校,发挥存史、咨询、启迪后人和温故知新的作用。 伏龙芝军事学院享誉世界,在中国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军事家刘伯承元帅、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和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屈武、空军原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原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李天佑上将、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杨至成上将、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钟赤兵中将等将帅都毕业于这所学院,军事家林彪元帅也曾在1938年赴苏联养伤期间进入共产国际党校与伏龙芝军事学院合办的军事班学习。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的贺衷寒、杜从戎、王懋功、周明、陆瑞荣等国民党军官回国后,有的成为国民党省政府主席、战区司令长官。1996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12名解放军军官中,也产生了国防大学校长郑和中将和赵文华、姚小旋、李维亚等少将,以及解放军高级机关局长、军分区司令员、驻外武官、博士生导师等大校。现在,许多中国人都将伏龙芝军事学院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圣西尔军校统称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但这几所军校的最大区别是伏龙芝军事学院是培训将校军官的最高学府(1936年后改为陆军中级指挥学院),其他几所军校多是培养连排级尉官的陆军初级指挥学院,也就是士兵或高中生在军队任职之前接受的军事学历教育。 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我与来自原总参谋部和北京、南京、成都、济南、广州、兰州等军区机关部队及国防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11名校级军官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战役战术专业。3年留学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是伏龙芝军事学院对学员作战思想与指挥能力进行的“魔鬼式”实战化教学法,从营战术到集团军战役的跨级合成、技指合一、技理融合、饱和精准、军种联合培训,从知识、理念、流程和方法等维度突出指挥员在组织指挥打仗中必须具备的听、说、看、算、画、写、变等“怎么做”实际问题,目的性、程序性、操作性极强。经过数道关卡、艰辛磨炼之后,我们深刻领悟了“忠诚.英勇·荣誉”校训的精神实质,都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感慨:俄罗斯人太较真儿了,当好一个合格的指挥员太难了!每当想起20年前不带翻译的超负荷专业学习、犹如“上刑场”“跑马拉松”似的连续40多天毕业考试,都让人感慨万千。 军事留学不仅在课堂,这一经历还加深了我对俄罗斯社会转型、战略文化、战争历史、中俄关系和解放军建设改革等问题的认识思考。即便是留学回国已过去近20年的今天,回过头看当年的总体认识和主要感悟依然如旧。对俄罗斯这个大国和邻国,绝不可小觑,合作与竞争始终是大国关系发展的主题和常态。 全书共分为留学往事、战略思考两篇,从1996年走进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第一印象说起,直到2016年重访伏龙芝军事学院、再次感悟俄罗斯,所记述的内容都是我在留学期间课堂内外的真情实感和回国以后有关俄罗斯、战略研究的深入思考,图文并茂,夹叙夹议,纪实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文以载道,我力求在尊重史实、记述经历的基础上,追本溯源、比较借鉴、探究规律和寻求解决中罔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问题之策,从发展演进、现实需求的视角述说出军事留学及其给我带来的视野拓展、思想震撼、文化冲击、机遇事缘、研究心得……书中选配的照片都是我、家人和同学同事所拍,一些当年胶片相纸照片仅仅进行了手机翻拍处理,没有专业水准,只想反映原汁原味的留学经历和真情实景。希望本书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军事留学历史、世界著名军校、认识今昔俄罗斯、把握世界军事和国家安全战略发展趋势提供一种视角,为后人研究留下一点有益的资料,为巩同国防和强军胜战做一点有意义的工作。 郝智慧 2017年11月于北京 军事科学院 后记 时间都去哪儿,1996年9月赴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至今已过去了整整21个春秋。这是我依据伏龙芝军事学院出版的2本院史书、自己所作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和20年来战略思考所著述的军事留学真情实感、俄罗斯研究心得、战略管窥精要,更是一种经历、心路、情结与感悟的汇集。 早在留学期间,我就产生了写一本有关军事留学亲身经历、俄罗斯研究思考的书,坚持不断记录着留学课堂内外的点点滴滴,并在1999年回国后半年内趁热打铁、加班加点完成了书稿的主体部分。然而,基于保密、资料、时间和思考深度等方面考量,加上科研任务繁重、出国工作多年,写书之事一拖再拖。近20年来,持续补充完善、核实校订,尤其在记述事实的准确性和研究思考的深度上下了较大功夫。2016年4月,我作为专家组成员随解放军高级代表团赴俄罗斯出席第五届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再次感悟俄罗斯、重访伏龙芝军事学院,今昔对比、回忆思考促使我下定决心尽快完成这部书稿。同年8月,《俄语之家》微信公众号面向国内外举行“我与留学”征文大赛活动,我抱着一种尝试的心理,将书稿的开头序篇《走进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第一印象》文稿压缩后投了过去。没想到,标题经编辑改为《解密!伏龙芝军事学院》一文亮相后仅一天时间就有6600余人点击阅读,同时被新浪微博军事类排名第一的《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和《俄罗斯什么值得买》公众号推送后24小时的点击量接近10万人次,截至9月初的阅读量已有23万。我的文章在征文竞赛中荣获唯一的一等奖,一些领导、同事和留学同学及普通读者纷纷表示称赞,期待后续文稿发表。在全部书稿付梓出版之际,既感如愿以偿,又觉忐忑不安,毕竟个人视野和水平有限,难免存有不妥、不准、不全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领导、同学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感恩时代、感恩军队、感恩母校,是时代给了我上大学、考研究生、解放思想的条件,是军队给了我出国深造、驻外工作、塑造自我的机会,是母校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和军事科学院给了我厚学识、上档次、长能力和实现梦想的舞台。留学回国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和解放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近些年的国力军力快速发展令人振奋、欣喜,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一名军事科研战线的老兵,愿为早日实现伟大的强国梦、强军梦再立新功。 感谢所有给予我真诚关怀帮助过的首长、导师、战友、朋友和同学们,祝福一起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郑和、赵文华、姚小旋、李维亚、张国安、刘黔生、陈富平、盛跃忠、刘迪安、朱崇毅、刘万珠,祝愿我的学生杜建军、陈瑜、周磊、袁帅、杜思彤、秦中华前程似锦,感谢妻子姜学群20多年来的默默奉献和理解支持及女儿郝冰娜给我带来的快乐、鼓励。 最后,感谢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感谢责任编辑张霆、邸中兴和评审专家王晓彬、于淑杰、闫文虎,以及推荐评价名家名师罗援、张召忠、彭光谦、陈舟、杜文龙、戴旭,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同时你们的敬业精神、修改意见和殷切寄语也使我受益良多。 郝智慧 2017年1 1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书若其人,乃智慧之结晶。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论图谱中传承有苏联红军的基因,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今天作者将智慧接续,理论弘发,成就此书,相信一定会碰撞出新的智慧之光。 ——著名安全战略专家、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退役陆军少将罗援 作者用20年时问写成此书,实属不易。祝贺《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出版,能让读者获得新知和有益启示。 ——著名央视防务观察主持人、国防大学教授、退役海军少将张召忠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全面、详尽、生动记述了中国军事战略学者留学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习生活、文化冲击、思想激荡、研究心得。文风朴实,语言隽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无穷回味。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退役陆军少将彭光谦 作为改革开放后解放军首批军事留学生,作者以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亲身经历,生动展示了俄罗斯民族的军事传统和战略文化,并对未来解放军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有价值的战略思考。 ——历次《中国国防白皮书》拟制专家组组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陆军少将陈舟 秦始皇时代的军人就认为:伤在背后是耻辱的。在中国军队从大到强的转型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伏龙芝版的珍贵视角,未来战争陌生格局下的“新勇敢”,或许就是我们寻求的正解。 ——著名央视军事评论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陆军大校杜文龙 这是中国最权威军事研究机构与俄罗斯最著名军事学府的一次最新对视,尽管是通过个人完成的。作者以诚实的笔触,记录下20年前的一份真实观感,生动而幽远。转型中的中国军队需要镜鉴他山之石。本书的价值历久弥新。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空军大校戴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