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走进象牙塔
「今天的幸福,一定要感谢昨天吃过的苦。」
依傍岳麓山而居的日子,现在想来真是一个童话。那是一个女孩的绿野仙踪,那是一个孩童的仙境漫游。
杨佳特别喜欢和父母一起去爬山。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父母亲就喊她:“佳佳,走,一起爬山去!”她总是很欢快地答应着,一翻身,就从床上爬起来。“我要去看白鹤泉,我要去看爱晚亭,我要去看黄兴墓……”牵着父母亲的手,她一路提着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山路走得她气喘吁吁,但是兴致不减。等到春天杜鹃花开,红艳艳地铺满了山丘,一望无际,让人心旷神怡。山间的行人身影点点,而山下正是湖南省艺校,花鼓戏的声音随风飘来,真是热闹。
杨佳总是会对这样的情景念念不忘,它们已经成为她内心深处的珍藏。在成长岁月里,它们又成为杨佳直面生活的勇气之源。她时常会想到“大山无言”几个字,对年幼的杨佳而言,岳麓山就是一座值得仰望的大山,它用自己的深邃和美丽,让她领悟到生活的美好;它用自己的灵性,推着杨佳走向人生的另一个小高峰。
1977年,杨佳升入湖南师大附中高中部。原来分在66班,但因为成绩突出,又被调到了75班,也就是“尖子班”,还在班里做了学习委员。
至今她还记得,班主任雷放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情景;还有当年的校长常力源,总是背着手在校园里巡查。生物课上常老师带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还有英语课上从任老师嘴里飘出的歌声……历历如昨。
杨佳的视线里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异色”—经常有外宾到他们学校听公开课。任老师就教他们唱外语歌来迎宾。如果唱起了RedRiverValley(《红河谷》),那就是加拿大的外宾;如果改唱ClickGotheShears(《剪羊毛》),那就是澳大利亚的外宾。
杨佳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一样的高个子,所以在班里,她就顺理成章地坐到了最后一排。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反而给了她一个很好的便利—因为她成了全班同学里和那些外国专家距离最近的人。但凡有外宾来学校里听课,就成了她学外语的机会,因为他们都坐在后排嘛。
有一次,公开课刚刚结束,一位外国专家就过来表达他的友好:Howoldareyou?(你多大了?)那个年代,很多大人都非常含蓄,更不要说和外国人对话了,他们可能连外国人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杨佳一下子有点反应不过来。旁边的同桌很快地接过话头:“Iamfifty(我50岁了)。”
外国专家一听就笑起来。原来同学把fifteen(15岁)说成了fifty(50岁)。她到现在还一直记得这件事情,说英语不仅要流利,更要准确。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氛围,杨佳特别喜欢英语,每次做作业,她总是先把英语做完,有时候还会再看几遍课本。闲暇时,她就拿着英语词典记诵。那个年代,学英语还是一件不太受人重视的事情。有些街坊看到了,就会开她的玩笑:“杨佳,你在那里念一些什么呀?只见你嘴巴在动,可你讲的我们是一句都听不懂啊!”也有一些邻居问她,学了这些单词有什么用呢?“可以和外国人对话啊!”她还很天真。
“哪里有什么外国人哟!”一位阿姨就会四处看看,“就为了你们学校里那几个外国人,你这么刻苦地学,真的划得来吗?”
一番话说得大家都在笑,杨佳也跟着笑。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她就是喜欢,喜欢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一些东西。比如汉语里面的“苹果”,英语里面就是“apple”,多么奇妙的一件事情。
杨佳觉得,正是那时候学英语,让她逐渐明白,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人们不仅仅有一种语言,不仅仅有一种生活,也不仅仅有一条人生的道路。只要肯努力,只要肯探索,在你面对绝境的时候,一条新路会从你的脚下延伸。P9-11
人生就是承认事实,不安于事实。不怨天,不尤人。珍惜眼前,并尽量加以改善。——国学大师季羡林寄语杨佳
得知杨佳从哈佛学成归来,我非常高兴,并为她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从她身上,我又一次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2001年12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院士寄语杨佳佳,你教给了我们许多东西!——曾在白宫效力于四位美国总统的哈佛大学教授
戴维·葛根向杨佳赠书题字
杨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软实力》作者
约瑟夫·奈教授寄语杨佳
跟杨佳教授的结缘是在2011年,那天我接到通知参加一个先进事迹报告会,原本不想去的,但最终还是去了。谁知道,这竟是一场让我深感震撼的报告会,也是我迄今为止流下最多眼泪的报告会,这场报告会影响了我的一生,带给我无尽的鼓舞和砥砺。
看来,人不能老是带着消极的思维定势去妄薄一切未知未见的,傲慢和偏见要不得,它会遮蔽我们仰望灿烂星空的双眼。
杨佳教授的出场就很惊艳、很漂亮,或许将“惊艳”和“漂亮”这类夸耀女性的词汇用在杨老师身上很有些不妥帖,准确地说,杨教授给人的感觉除了漂亮之外更多是知识女性的那种儒雅、清丽和脱俗,这是一种让人一见就肃然起敬的,是多年修炼得来的,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果然,杨教授的开场白就让人禁不住心头一震:“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我是在超越自己。”
接下来,全会场的人都被杨教授娓娓道来的讲述深深感染,除了杨教授清晰明亮的声音,会场里再没有一丁点儿的杂音。不一会儿,我的眼角已禁不住有泪淌出来。用眼角的余光,我看到周围不少的朋友都在拭泪。
是的,感动自己的,也能感动别人。
我们为杨教授的遭遇感到痛心,更为杨教授面对厄运奋起的坚强所叹服,感动得泪不能抑。
一边听着杨教授的报告,心里一边自责,并暗暗发誓,再也不能虚度时光,再也不能怨天尤人,再也不能浑浑噩噩。改变,就从今天开始,就从聆听这场报告会开始。与杨佳教授的遭遇相比,我们曾遇到过的那点挫折算什么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怨自艾,不能自拔的呢?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挑战自己,活出自我的呢?
谁能永远顺利呢?杨教授用她生动、真切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失败不在于一次失败,在于一败不起;人生的成功也不在于不曾失败,在于倒下后还能起来。
报告会上,杨教授讲到,一个人在他坚信自己会活得很好的时候,就不会放弃明天,他一定会为此付出努力,也一定会过上理想的生活。
是啊,生活中、生命中,有太多太多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无论是我们期待的,还是抗拒的,我们都只能面对,并做出选择。
杨佳教授忆起失明后的那段痛苦的往事时,语气平平地述说着,波澜不惊,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那可是曾让她绝望、几近崩溃的打击啊,可在给我们讲起的时候,她没有了眼泪,笑着讲了出来。
少年时代,杨佳教授的梦想是做一个大学者、大科学家。后来,命运给她恶作剧,也给她指明了新的方向。谈到这一点,杨佳教授说,不管我们能否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都要竭尽全力,就算不能如愿,也不再遗憾,不会后悔。我们只有经历过了,才会终于心安。要先到想去的地方,再到应该去的地方。只有走了,才终于明白自己最应该去的地方。
在杨佳教授不能再用眼睛读书,随后借助软件可以听书了,并逐渐适应了盲后的生活之后,她发现,这段路,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难、那么多担心,甚至得到的比她想要的还要多。纵然跌跌撞撞走来,却是她认为最美的人生路径。所以,人生很多时候都是无法设计的,往前走,只管走,即使很艰难也要往前走就是了。路途越远,看到的美景越多。路,没有对错,走过的都是风景,坚持都能到达;事,难分好坏,淡忘的都是云烟,忆起的都是值得怀念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杨佳教授一样,也没有想到自己最终走上了一条跟当初梦想大相径庭的路。深夜猛醒,百感交集时,那些曾让我们深夜辗转抽泣的事情,还会触动我们的内心哟?
在报告会的最后,杨佳教授根据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深有感触地说,人总是在遭遇一次重创之后,才重新认识自己的坚强和能力,才幡然醒悟,才触底反弹。所以,杨佳教授建议大家,无论正在或今后遭遇什么磨难,都不要一味抱怨上苍不公平,甚至一蹶不振。请记住:人生,没有过不去,只有回不去。
结合我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虽没有遇到过杨佳教授那样大的磨难和厄运,也面临过不少挑战和挫折,曾经那些横亘在我眼前的、看似过不去的坎儿,那么强大地阻碍着我走向下一步,无情地吞噬着我的勇气、信心乃至尊严。但时光流转。它们早已消失在尘埃里,有的我也没曾想过怎样去战胜它,它就那样不战自败了,也有的深深伤了我后还依然矗立在那里,但我已经不是那时的我了,我受伤的地方也结疤了,又或者被生活中新一轮的痛苦所淡化了。总之,我已经能够很轻松地面对它、谈起它了。
以这本《换种方式看世界》的出版为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从2011年第一次聆听杨佳教授的讲座我暗下决心改变开始,到后来萌生以她的人生经历写一本书的想法,再到设法联系到杨佳教授,再到做选题策划和写作提纲,再到后来的写写停停,几易其稿,都找不到感觉,甚至到终稿,都是不满意的,至少我自己对这本书稿是不满意的,我写的远不及杨佳教授做的精彩,远没有达到我理想的结果。有几次,我也很苦恼,甚至想放弃,但我一想到杨佳教授遇到那么大的困难都能走过来,我就不甘心,等鼓足勇气后,我就又打起精神来,重新开始了。
写作这本书也让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锻炼,让我切实感受到,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或苦恼的事情时,不用焦虑,不用害怕,它总会过去的,只要我们不放弃、不倒下,不停地走、不停地努力,终究,我们会笑着说出它们的。
培松 2015年7月17日
姑苏晚报的刘放先生告诉我,他的好友培松先生写了一部非常好的书,希望我能够写一篇序言。当我知道书中所叙的主人公是杨佳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第一次见到杨佳,就被她感动得热泪盈眶。我记得那是2012年初,在中央统战部的大会议室,为推进“民主党派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深入开展,特别举行了“杨佳精神”研讨会,杨佳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杨佳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励志故事: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最年轻的英语老师,21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成为大学讲师,29岁因为眼疾失明,30岁被评为中科院副教授,37岁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用一年时间以全院最高分获得哈佛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46岁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第二次见到杨佳,是在去年的两会上。3月11日下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她身着一袭纯白衣裙,优雅从容地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的发言席,做了题为《点赞正能量厚爱正能量弘扬正能量》的发言。据介绍,她是全国政协大会有史以来第一位发言的盲人委员。我想,凡是用心感受她发言的人,不仅能够从她所讲述的内容中获取正能量,还能够从她出现的那一刻开始,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正能量。
培松先生的《换种方式看世界》所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正能量。
命运如同过山车一般,忽而助她冲上高峰,忽而带她跌入谷底,而这个高挑典雅的女性,身处高峰时没有得意忘形,在谷底时也不自怨自艾。29岁因病失明,她却把遭遇的不幸变成了对才智的磨砺,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失明之后。杨佳以心为眼去观看世界,正如她所说:“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一个人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
无独有偶,能够捕捉杨佳精神的培松先生,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培松是我们民进的会员,在出版社工作,是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的高足,策划、编辑、创作过不少好书。前不久,他创作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信仰》,还在我的第二故乡苏州的报纸上连载,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从2012年开始,他曾先后出资、募资在农村偏远中小-学捐建了六十余所“开明书屋”,我本人曾为其颁发过荣誉证书。可想而知,作者同样是以心为眼打量着世界,尤其是观赏着杨佳的世界,才有了细腻生动的文字。
《换种方式看世界》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和力量,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也像杨佳一样,学会用心灵来追抚生命、打量世界了。这种感觉很微妙,也让我很享受。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三只眼睛”吧,它帮我开启了自己身上蕴藏的潜能,也让我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
同杨佳教授一样,我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致力于新教育理论的推广和实践,努力让莘莘学子能享受到一种更新、更有效、更完美的教育模式。我们倡导换一种方式做教育,让孩子们换一种方式学习,换一种方式认识世界,换一种方式爱世界。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能感动自己的也能感动别人,所以,我乐向大家推荐这本充满正能量的好书。
我们新教育实验一直呼吁教师应该书写生命的传奇。反过来也可以说,每一个书写自身生命传奇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老师,他才能潜移默化地教育身边的人。
这部关于杨佳的传记作品,是杨佳用生命写就,经培松用文字共鸣。我希望更多读者走进书中,不仅被作品打动,更被杨佳的人生打动,并因此汲取正能量,书写自己独特而精彩的生命故事。
民进中央副主席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培松著的《换种方式看世界》讲述了知名盲人教授杨佳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故事。其15岁读完高一就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讲师,24岁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最年轻的讲师,29岁因眼疾失明,丈夫又带着女儿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
面对双重打击,杨佳选择了坚强,在37岁时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随后,她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改写了全国政协的历史。2009年,杨佳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副主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培松著的《换种方式看世界》着重展现杨佳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人生巅峰时突遭厄运坠入谷底后,是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并重新找回自我,再次赢得“春色满园”的人生的。一方面,显示了人生无常,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尽管人生之路弯弯曲曲,沿途的风景仍取决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