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
一个心底明媚的人往往也会是内心强大的,是温柔的、微笑的、韧性的、眼神清澈的,他们活得不卑不亢、沉着而淡定。
我小的时候,没有很清楚的学习意识,祖祖辈辈生活在牧场上。我舅舅认字,也读过很多的书,姨母不认字,却也懂得很多,还会诵读很多的经文,人人都喜欢她。附近的邻居,包括我的其他家人,也都是没有学过太多的知识,都是在农村或牧场长大,没有哪家人想主动去学习。从平时的生活来看,他们基本上分辨不出来读书和不读书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大家都认为只要生活过得好,没有出什么问题就可以了。另外,那时候的教育非常落后,整个乡镇只有一个学校,从家里到学校要走几十公里,白天好像都在路上,晚上才能回到家,所以我的童年没有受过多少校园教育。在内地孩子们都在校园学习的年龄,我所有的学习几乎都来自佛学院的佛法教育,没有语文、数学、地理、英语……后来,离开家乡,我来到内地,深圳、北京、上海……很快就发现,在山外的世界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几乎就等于没有一切。家乡的孩子不可能像过去一样一辈子都不离开自己的家乡,一辈子都不接触变化快速的世界,山里给他们的东西,已经不够用了。起码他们应该跟山外的孩子受一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对未来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体验过孤独和无助。每次跟上师回到家乡,看到那些孤儿和跟羊群长大的孩子,心里都会有点儿难过,自然而然会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也不希望他们在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可能因为童年在上学的时候,我没有真正体验过学校的乐趣,反倒是在大学时发现校园的珍贵,以及知识和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不可或缺。后来回到新龙,总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我和上师就有了资助贫困孩子和创办学校的想法。
那段时间我和上师想的都是如何给孩子办学校。很快我们就开始了艰难的助学、办校之旅,奔走在各地,陪同上师传播慈愿,考察学校,确定校址,广结善缘。在众多居士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下,爱心协会成立了。
办学校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办学校更要难一些。当时甘孜藏族聚居区一些学校的主要问题是生源较少而且流失严重,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学生无法上学。比如学生家庭条件太差买不起文具、图书,有的需要帮助家里务农,或者离家太远交通不便,等等。即使上了学,也有不少孩子不得不中途辍学,坚持学习到毕业的比较少。
最初,上师和我的资助方式主要是给一些学校和贫困的孩子捐钱、送学习用具和图书。但是这种持续却又零散的资助作用十分有限,它不能在那些贫困的学生退学后仍然有效,更不能阻止学生主动退学,这让我们惋惜和心痛。于是建设学校的发愿就更加坚定了,我们下定决心,要在新龙建立一所福利学校,实行全日制,学生的吃、住都在学校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辍学的问题了。
开始先是建了一栋两层小楼,上面都是木头盖的,一个房间可以容纳几十个学生。这是第一次办学,用寺院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学校肯定是不行的。我于是每到一个城市都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学校是怎么办的,我去了丽江、河南、内蒙古还有北京等,参观了20 多所学校,收获很大。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是从沈阳请来的,后来又陆续请来了几位优秀的老师。第一批寄宿学生很快就招满了,一共40 多人,第二批又招到了100 多名学生。教室开始变得拥挤,很快就不够用了,我们必须尽快加盖校舍。而建新校舍的经费一直都很紧张,盖了一半的时候不得不停工。最艰难的那段时间,连学生的生活费都成了问题。待经费真正到位,新校舍停工已经一年多了。
慢慢地,学校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轨。老师基本固定下来,可以正常教学,学生的生活也变得安定了。孩子们脸色红润,身体健康,也学会了相互关心,大孩子愿意照顾小孩子,校园的气氛越来越好。这让所有付出努力的人都很欣慰。后来,有些能回家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家了,要跑到学校来寄宿。更让协会感到开心的是,大家办学仅有三年,这所学校就成为县城里最好的学校之一。
办教育不像其他的事情,这是日复一日周期性很长的工作。学生毕业了要走出校门,新的孩子又走进学校,这是一条需要耐心经营的路。在学校,我和老师们一起调整心态,把教导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很多人说有了钱就可以办学校,可是要办好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方方面面的大小事情繁杂琐碎,其中的辛苦办过教育的人都会有很深刻的体会。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好的成绩,体会着孩子们日渐成长的满足,大家对孩子的感情都越来越深,觉得学校的孩子样样都很棒。在办学的时候,协会的理念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一是,这里是“贵族学校”。什么是贵族呢?就是进了校门,孩子们就是主人,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准备的,也是被所有教职员共同呵护的对象。学校的学习环境很平等,每个孩子都会得到相同的教育和尊重,他们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也就是精神上的贵族。记得之前去过一些福利学校,那里的孩子们要被动配合经营者募捐,外面来了客人或是参观者就被要求去迎接,或是不乐意也要表演节目,有些孩子会养成跟客人索要东西的习惯。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一直是在被“同情”的氛围中长大的,这会让孩子自己产生“我很可怜”的自卑心理。这点我小时候有过很深的体会,父母很早就走了,不管是当面或是私下里,都会有人说“他很可怜,是个孤儿”这样的话,让我心里很难过。所以,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尊重每一个孩子”,不能用可怜的口气说“他是孤儿”“他们家没有人了”,等等。在介绍孩子的时候从来不允许提“这个孩子是孤儿”或是“他家里很穷”之类的。有时候看到电视节目,里面的主持人或嘉宾当着大家的面说“这个孩子很可怜,是孤儿”,如果换作是我,虽然希望得到帮助,却宁可忍饥挨饿生活在贫困中也不愿意这样被大家同情和可怜。我们尽可能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不让他们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知道自己是主人、是被宠爱的,所以心态很健康,也绝不会向访客要东西,只会比较礼貌地打招呼。遇上特别热情的来访者送上礼物,他们也很自然地交给老师再共同分给大家。这些几乎没有人特意教导过,是他们自然而然养成的习惯。所以,我总认为这些孩子很有气质、有尊严,不会因为家里贫穷、没有父母或是生长在单亲家庭而自卑。
二是,孩子在生长期,一定要吃好、穿好、玩好。孩子们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一碗不够两碗,两碗不够三碗,吃饱为止。学校的配菜,放多少蔬菜多少肉都有比较科学的参照比例。营养也会尽可能地搭配好,要不然学生们的身体会出状况。一年四季学校的服装都各不一样,可以经常换着穿。篮球场、图书馆、电影放映室一应俱全。除了有很多书可以看以外,每个周末都会给孩子们放一部电影。有时候老师们会带学生到草原上玩,也会轮流带他们到内地走走。最后,是学习。这并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而是只有当前面的两点都满足了,才有可能真正做好这一点,大家不希望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是身心不健康的神童。哪怕学习成绩没有那么突出,但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健康康的才是最重要的。让大家欣慰的是,这里的孩子都比较能吃苦,学习上没有特别让人担心的,成绩反而是整个县城里最好的。
这一切都是好多善良的人共同努力不懈坚持的结果,正是因为这些善缘才能够让学校在2008 年9 月正式开学。现在包括远近的孤儿和来自贫困农民家庭的子女一共300 多名学生都在这里学习。在近30 位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生们能够得到跟正常学校一样的教育。除了九年制教育的课程还有藏语、三语教学等,共十门课程。与一般学校不同的是,福利学校没有一年两次离开校园的假期,因为学生大部分是孤儿,节假日无家可归。所以大部分学生要一直住在这里,即使是在假期,也会在校园里生活、游戏,依然不会跟这个大家庭分离。
直到现在,协会已经在甘孜新龙、云南香格里拉、青海雅江、西藏共建立、资助了7 所学校。接触过办学或是福利院的朋友可能会理解,教育和抚养是一个很特别的工程,相对于建立学校的艰辛,维持学校的良性运转更不容易,是一项更加需要耐心和乐观的事业。不做的时候不很清楚,真正做起来,需要特别用心,这个工程没有结束的日期。不管是作为管理者还是老师,不管是福利院还是希望学校,要陪伴着一批批孩子长大离开,迎接一批批孩子不断加入。在精心陪伴之后,孩子长大,以后有能力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继而帮助其他人。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正业循环。这个过程带给人内心的喜悦和快乐,用言语无法形容。就好像是母亲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经历犯错、赞美、快乐,摔倒再爬起来,之后慢慢懂事,成家立业,真正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母亲就会充满自豪感。
再次感谢所有付出努力的人,特别是持续关注和付出努力的人。
P19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