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腔无声血(献给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丁小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追忆库里申科

1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俄罗斯两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双方在这一年共同举办纪念活动,牢记历史,继往开来。这是一件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事情。

习近平同志出任国家主席后,第一站访问的就是俄罗斯。2013年3月23日,习主席在莫科斯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并讲了一件感人的事情: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作战牺牲,一对普通中国母子为他守墓半个多世纪……

1955年,苏联莫斯科机床机械学院迎来了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一天,一位中国留学生向班长依娜·格里高利耶夫娜·库里申科问了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人们一直缅怀着一位苏联飞行员,他的姓和你一样,不知你是不是他的亲属?”

瞬间,依娜泪奔成雨,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16年了,她终于听到了有关自己父亲的消息。

时间上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抗日战场,让我们一点点去找寻苏联飞行大队长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的生命轨迹。

美国飞虎队和陈纳德将军之名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最早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量援助的是苏联人民,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昆明,发色各异的飞虎队洋小伙们,经常在街上开着吉普车兜风。

在汉口,苏联飞行员也喜欢开着敞篷汽车在大街上溜达。一次,一群女大学生发现了他们,其中一个女生大声呼喊:“塔瓦里希!”(俄语“同志”的意思),苏联飞行员也大声回答:“塔瓦里希!”“塔瓦里希!”

这些有趣的故事,至今还留存在经历过那场战争的老人们记忆里。

苏联空军在抗战初期来华参战时,陈纳德正担任国民政府空军顾问,但他当时还一架飞机都没有。这位脑子里装着全新空战理论的飞虎将军,此时还只是一个在东方国度观战的人。他在回忆录里记下了曾经目睹的一场苏联空军与日本空军的交战:“9架日本双翼战斗机飞临南京上空,5架苏联飞机和一架中国飞机拦截了它们……苏联飞行员在20分钟的空战中,展示了精湛的防卫技术,摆脱了日本战机,但双方谁也不承认战败。这时,只见一名苏联飞行员和一名日本飞行员从混战中飞出,进行一场双人决斗。其他人都停止了对抗,观看这场史诗般的格斗,那情景令我终生难忘。”

抗战前夕,中国空军刚刚统一起来,仅有从国外购买的各类作战飞机305架,且只有一半勉强能参加作战。加之缺乏有效的维修和保养,实际上能参加战斗的飞机少之又少。日本空军则拥有飞机2625架,其中投入中国战场的陆军航空兵飞机约300架,海军航空兵飞机550架。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具备源源不断地研发和生产新战斗机的能力。P1-3

目录

王选的细菌战调查和对日诉讼之路

让死亡工厂成为和平圣地

他们的劳工岁月

为民族留下不屈的记忆

打开微观抗战史的秘境之门

战斗在日本的中共海外流亡支部

三个日本女人

后记:那些尘埃里的抗战史

追忆库里申科

长城屹立在太行

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

举起诗的枪刺

英雄平山团

镜头里的铁血荣光

见证老兵不死

仁安羌,那一场逆袭之战

序言

序言——抗战精神的英雄底色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一次全民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反侵略战争胜利。"70年过去了,那场战争的战火硝烟依旧在中国人心头升腾弥漫,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唯物史观的立场核心是“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从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就战争而言,其主体永远是战争中的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在为数众多的反映抗战史的作品大量涌现之时,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作家丁小炜站在着力表现战争中人的精神历程和人的生存状态这个写作立场上,努力寻找和采访战争的经历者、见证者和研究者,并以他们的亲历故事和精神沉淀为根基,采用非虚构写作方法,使我们得以见到这样一部内容鲜活、描述生动、感人至深的新著《一腔无声血》。这部作品的出版,不但是丁小炜文学创作上辛勤耕耘的一个新收获,也给关注抗战史读物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颇具精神价值的阅读选择。

毫无疑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漫长历程中,每一个有所建树的民族,都努力将自身历史打造成为一部英雄史。民族英雄史是支撑一个民族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一卷永远在续写进程中的民族英雄图谱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部英雄图谱中,“英雄”二字和今日流行的“精英”二字有着巨大而明显的内涵差异。凡是为本民族整体利益无私奉献自己一切的人,无论其社会地位、家庭出身和财富多寡,都将进入英雄名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一腔无声血》是一曲英雄的颂歌。书中所记述的这些经历抗战的人物,尽管他们社会身份各异,但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并为维护民族尊严而甘洒热血、不怕牺牲。18岁的陈辉是一位酷爱诗歌的爱国青年,在民族需要的时刻,他涉过重重险阻,从沅水河畔来到延安参加了抗日队伍。24岁时,作为武工队政委的他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中被敌人包围,最后时刻用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丁小炜的笔下,无论战争如何残酷,但陈辉依然保持着某种诗意和审美的生活方式,为此作家动情地赞颂“历史的真实纹理正被这些伟大的灵魂照亮”——马克·布洛赫在他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这样说道:“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很明显,所谓“历史的诗意”,就是“英雄颂歌的诗意”。就今日中国的写作与阅读而言,无论作为作家还是读者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如何用一颗诚挚之心抚摸那些“历史的真实纹理”?面对纷杂的现实,我们对“历史的诗意”的失去究竟还存有多少警惕之心?

在丁小炜笔下,那些如同陈辉一样的普通人——抗战老兵、国际友人、劳工和战俘——都是《一腔无声血》记述的对象。作家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的曲折人生经历而折射出了那个年代民族命运的跌宕变化,宏大的叙事由此变得具体直观,显现出一种冷静客观的叙事方式。作家在记述牺牲于中国抗日战场的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时,着力记述了一对普通中国母子为其守墓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使得普通中国百姓的寻常日子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在记述被押送到日本本土做苦役的八路军战俘袁甦忱时,作家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了袁甦忱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秘密地把战俘们组织起来,如何团结一致进行不屈的抗争,这种不屈的抗争是极度黑暗中一抹耀眼的光亮,中华英雄谱因此熠熠生辉。

为了寻求历史的本来面目,丁小炜进行了大量的艰苦采访,尽力在亲历者中找寻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又与许多历史研究者进行过深入交流,对每个历史细节都进行了反复斟酌。因此,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白求恩在牺牲前每一天的活动经历,看到了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张双兵的坚韧执着,看到了照顾远征军老兵的志愿者蒲寒的含辛茹苦,看到了展开对细菌战调查和诉讼的王选的凛然正气,看到了致力于打造和平圣地的七三一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的自觉承担——个人的精神汇聚成为群体的精神,群体的精神集合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人类整体的心路历程。而那些被世俗惯性淹没在尘埃里的“小人物”,真真切切地作为主角留存于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里,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涂上了一层浓重的英雄底色,这层底色,正是走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动力之源。

就今日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而言,期望在寻常日子里对这种英雄底色产生和保持一种精神需求,或许这是作家写作这本书的最为真切的目的。但愿这个目的能够得以实现。

是为小序。

王树增

内容推荐

丁小炜编著的《一腔无声血(献给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这些人物,每个人身后都隐藏着无比精彩的故事,这一群体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的良心。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推出这部著作,将为读者开辟一条走入历史硝烟的捷径,以文字的力量激发普通民众的爱国之情。该书文字风格追求朴素沉稳、诗意解读,将那些饱含人间正义、使人血脉贲张的人与事娓娓道来。书中同时配发一些珍贵图片,以史实呈现中国抗战的历史断面。

编辑推荐

丁小炜编著的《一腔无声血(献给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一本纪实文学。该书通过采访与抗战史有关的人物:戈叔亚、余戈、崔永元、王树增、樊建川、孙冕、王选等,以随笔的形式,对这些心怀良知、充满爱国情怀的人物进行描写。以他们的活动为线索,将七十年前一些鲜为人知的抗战往事铺陈在读者面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