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托马斯·林奇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一个为某种力量所主宰的世界,并非所有结局都美满,每句话都是吉祥的祝福。但每一次死亡总有一些补救;每一次丧失,总有一个写着我们姓名的复活节;每一次悲伤,总有爱作为安慰。托马斯·林奇的特殊职业带给他不一样的对生死,人生,得失的领悟,他用细腻的笔法写就了这本《殡葬人手记》,希望读者从中看尽人间悲欢,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内容推荐

像所有诗人一样,托马斯·林奇以死亡为主题,但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仪馆从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在这本书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症患者,有情人,有自杀,有残酷的、不幸的死亡,也有更多并非残酷和不幸的、令人动容的故事。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却催人泪下。《殡葬人手记》中充满了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死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终会懂得的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传达了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目录

译序

生死如梦

格莱斯顿的名言

发明抽水马桶的人

基督的右手

道成了肉身

高尔夫墓场

寻梦的人

诗人和食客斯威尼

万圣节之夜

艾迪大叔的公司

杰茜卡、“新闻猎犬”和棺材

在冬天上路

致谢

试读章节

我的童年平淡无奇。母亲视孩子如珍宝,父亲则总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危险无处不在,灾难随时发生。它们就像念着我们名字的幽灵,徘徊在周围,等待父母疏忽的一瞬间,把我们席卷而去。甚至在最单纯无害的事情中,父亲也能看到危险。橄榄球赛使他想到撞裂的脾脏;后院的游泳池,使他想到淹死人;擦伤使他想到白血病,蹦蹦床使他想到折断的脖子;而每一个小疹子或虫子的叮咬,都使他想到致命的水痘或高烧。

原因还是殡葬。

作为殡仪员,他习惯了意外和看似不可能的伤害。他学会了担惊受怕。

母亲把大事托付给上帝。她最喜欢对我们说,“原先计划”只生一个孩子,结果生了九个,多出来的,都是上帝的礼物——当然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原因她自己明白——因此还得靠上帝来保佑。我敢肯定,她坚信,上帝的守护天使就陪伴在我们身边,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可是父亲却从那些婴儿、幼童和少男少女的遗体上,看到了上帝依照自然法则存在并依从其律例的明证,不管这法则是何等残酷。孩子们因为重力、因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因为物竞天择而天亡。车祸、麻疹、插在烤面包机里的刀、家用毒剂、实弹的枪、绑架犯、连环杀手、阑尾炎、蜂蜇、卡喉的硬糖、未得到治疗的哮吼病,凡此等等,他目睹了太多的事例,全是上帝无意干预自然秩序的例证,除了飓风、陨石和其他自然灾害,最残酷的一项,就是儿童们遭受的那些异乎寻常的劫难。

唯其如此,每当我和兄弟姐妹们请求去某个地方玩这玩那时,父亲总是脱口而出:“不行!”他刚刚埋葬了的孩子,正是因为这个才惨遭不幸的。

那些男孩子有的死于玩火柴、打棒球没戴头盔,有的死于钓鱼没穿救生衣,或是吃了陌生人给的糖果。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一天天长大,导致那些孩子死伤的行为也越来越成人化。他们不再死于意外或自然的灾变,不知不觉间,他们越来越多地死于微妙的人际关系。儿童被雷击的故事逐渐让位于失恋自杀,让位于少年人因开飞车、酗酒和吸毒而丧生,以及数不清的只是因为不小心而导致的死亡,一句话,他们不该在错误的时间置身于错误的地点。

母亲对祈祷的力量和自己的爱护能力深信不疑,对于父亲的禁阻常加以否决。“哦,埃德,”晚餐上她会这么反驳,“由他们去吧!他们得自己学点儿东西啊。”有一次,我想去对街一个朋友家过夜,父亲不同意,母亲不客气地说:“别犯傻了,埃德。你是不是要说,你刚安葬了一个因为在吉米·谢洛克家过夜而完蛋的倒霉家伙?”

父亲从不把母亲的干预当作顶撞,而是看成这个疯狂世界里的理性声音。也就是说,母亲以其坚定的信仰战胜了他的忧虑。每当母亲拿出有力的证据反驳他时,他的反应就像醉汉接过一杯凉水或热咖啡,像是在说:谢了,正需要呢。

然而他的恐惧不是装出来的,亦非毫无道理。就算是郊区那些备受宠爱、备受呵护的孩子,谁也不能担保不出事。社区里少不了得了狂犬病的狗,能传染疟疾的蚊子,和冒充邮差与教师的歹徒。日常经验告诉他,最糟糕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在父亲看来,就连蝴蝶也难逃嫌疑。

所以,当母亲做完祈祷,像个上帝的孩子一样安然入睡时,父亲却一直警觉着、提防着,电话和收音机都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准备随时接听殡仪馆半夜打来的电话,并监听打给警察局和消防队的求救电话。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没有一天早晨他不是守候在床前等我们醒来,没有一个夜晚不是直等到我们回家才回房就寝。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我十九岁。(p67-69)

序言

五十年代,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顾名思义,我以为,殡葬的意思就是埋到下面。父亲是殡葬师,我的兄弟姊妹有好几个。殡葬师,在那些和我一起玩的孩子的眼里,比在我眼里更神秘。

“你爸爸到底做什么?”其中一个会问,“他怎么弄的?”

我说,肯定先有个坑,挖个大坑,再就是那些尸体,死人的尸体。

“把他们埋起来。懂吗?埋到土里。”

这就够了,他们不说话了。

尽管嘴上说得理直气壮,我心里并不踏实。我很奇怪,殡葬的字面意思是“带到下面”(undertaker),为什么不是“放到下面”(underputter)呢?说实话,对于死人,“带”字总让人感到有点大词小用。“带”有陪伴的意思,而死人一路上不需要别人陪伴。你可以“带”你妹妹去商店,而自行车呢,你把它“放”在车库。我喜欢在这些字眼上较真。

七岁那年,家里送我去学拉丁文。当祭童非懂拉丁文不可。这是妈的主意。她说,如果我对主不敬,主也不会对我好。我对此坚信不疑。在我看来,妈的话即便算不得真理,也是最接近真理的。拉丁文神奇而有魅力,元音多,念起来响亮。每个星期二,下午四点,我跟着圣克伦班教堂的肯尼神父学发音。他给我一张卡片,神父要念的部分用红字表示,我的部分用黑字。肯尼神父来自爱尔兰,和我叔祖是神学院的同学。叔祖年纪轻轻死于肺结核,我的名字就是由他来的。我隐隐约约知道一点妈和肯尼神父“密谋”的计划,就是想一步步把我培养成神职人员。多年以后,肯尼神父退休回到家乡戈尔韦。的盐山,我听他原原本本地讲过这事。世界变化太大,教会迥异于往昔,肯尼已经无法适应了。

我记得有一次他和父亲在教堂后面见面。那时我时常提前回家,在葬礼上帮忙。父亲一丝不苟地穿着晨礼服,抬棺人戴着手套,翻领的扣眼里别着白花。院子里停放着棕色棺材,旁边是抽泣不止的死者遗属,亲友们肃立在他们身后。

教会的规则修改了,全盘英国化,法衣由黑色改为白色。对此,肯尼神父不以为然。

他走出教堂,气冲冲地对父亲大叫:“爱德华,听说这葬礼改为庆祝。了。既然如此,脸上还挂着一副严肃表情干什么?赶紧告诉格林玛尔迪太太,主教大人希望他们在她丈夫的葬礼上能快活起来。”

格林玛尔迪一家对肯尼神父的冷嘲热讽司空见惯,不为所动。

我穿着法衣和白色法袍,手捧圣水,站在一身白袍的神父和一身黑衣的父亲之间。

肯尼神父还在温习他的台词:“下面,我们将要进行浸礼以哀悼……”

父亲提醒他:“神父,到时间了。”  神父闻言,向棺材上洒了圣水,转身走向圣坛。一袭白色长袍的神父面色严峻。风琴师刚刚弹出新圣诗集中一段昂扬的曲调,就被肯尼神父用狠狠的一瞪制止了。神父鼓动着鼻翼深吸气,用他那爱尔兰式的伤感男高音唱起《在天堂里》,一首悲哀的安魂衄。

他明白,一切都不像从前那样了。

通过这样的耳濡目染,我逐渐懂得了,父亲的职业,意义不在于我们对死者做了什么,而在于表明,活着的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中会有人死去的现实。

在咬文嚼字者的笔下,父亲从事的工作有很多时新的叫法。

殡仪员(mortician):父亲不喜欢这个称呼,它听起来像是什么新奇的、科学的玩意儿,汽车呀,电视机呀,这些……多“哀歌”(elegiac poems),希尼反问道:除了哀歌,还有别的诗吗?叶芝写给庞德——或是庞德写给叶芝,我记不清了——的信中说:“性和死,是诗人写作的唯一主题。”性很美,死亡则比比皆是。这些,我自问,对于那些诗人教授、诗人编辑、诗人家庭主妇或诗人爸爸,有什么不同吗?

哪种葬仪不是寻求更多地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呢?

尽管如此,父亲的问题还是问得好。他知道葬仪是如何塑造了他的生活,使他成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成为他自己。他知道,别人的悲伤,别人的漠然,别人的绝望、希望和信仰,他们互相护持、选购棺材的方式,他们献花和道别的方式,他们怎样哭和笑,怎样饮酒和戒酒,都使他得以更深地了解自己,他的禀性,他的家族,他的上帝。我想他一定知道,二十二年前的今日,我搬到米尔福德,我的生活也将那样被形成、改变和塑造。

做殡葬师就是让自己献身于一项事业,保证或者允诺一定会完成它。有朝一日他离去了,我也将这么做。我告诉他我会写一本书,我心中的这本书是写给诗人看的,他们对我们做的事存有疑问;或是写给读诗的人,他们探求诗意,想知道更多。父亲心目中的书是写给我们这个阴森行业的从业者的:一身黑衣的男人以及女人,在周末和假日工作,将车辆排好,准备安葬死者的遗体;他们在深夜被唤醒,有人死了或者有人求助,他们必须匆忙赶去,尽他们的职责。

此时此刻,就在这里,束缚松开,不那么严肃的许诺兑现了,誓言实现了,葬礼完成了。

托马斯·林奇

米尔福德.密歇根

1996年6月13日

书评(媒体评论)

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国作家):

一本詹姆斯·乔伊斯将乐于称之为“葬礼喜剧”的书。

《国家》(The Nation):

最积极乐观的作品之……·在人性的微光中不乏调侃和坦率。

《今日美国》(USA TODAY):

林奇生动的文字所具有的张力只属于这样的写作:它们告诉我们在社会的秘密角落发生了什么——在心灵的秘密角落发生了什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