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邓小平的南昌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泽先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蒋泽先著的《邓小平的南昌岁月》是一本描述人民之子邓小平的书,写的既是邓小平的一段特殊经历,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历程。这便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被“打倒”的人生逆境中,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在江西度过的一段日子。描述了邓小平在逆境中仍然乐观自信,仍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从小事反映伟人的品格。

内容推荐

蒋泽先著的《邓小平的南昌岁月》是一本描述人民之子——邓小平的书,写的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被“打倒”的人生逆境中,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在江西度过的一段日子。本书描述了邓小平在逆境中仍然乐观自信,仍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从小事反映伟人的品格。

目录

心中的丰碑

悦读前启:渐远渐淡的历史小事/1

小事起底:讲述从“一”开始……/5

 1.一个厂:“老邓”平民生活开始的地方/5

 2.一个人:禁锢中等待的总书记/l 5

 3.一个家:支离破碎,亲情不散/20

 4.一件事:留给历史的思考/29

小事新说:小平小厂小道/35

第一章 南下孤旅千里外一言一语总关情/35

 1.毛泽东说:无论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

 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35

 2.一样的南下不一样的“礼遇”/40

 3.不知归日是何年/48

第二章 那年那厂那些事暖人暖心暖世间/53

 1.隐形欢迎,无声祝福/53

 2.车间里那些琐碎事儿/66

 3.就“怕你左”,就“十白你右”,左左右右的两个人/84

第三章 八千里路血与火三十年婚姻情和爱/93

 1.从邓先圣到邓小平/93

 2.浦家凡女,一世真情/107

 3.风雨情深,珠婚到金婚/124

第四章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1 37

 1.“妈,爸,我回来了!”/137

 2.爱情花儿门前开/149

 3.涌不尽的慈父情/166

第五章 忧心痛心爱民情长思短思国家事/1 85

 1.柴米油盐酱醋茶/185

 2.厂事家事件件事,亲情友情殷殷情/198

 3.蓬门今始为君开/218

第六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长风波浪会有时/234

 1.冷浴散步读书三件宝/234

 2.一信一笺连南北/245

 3.青春作伴返京城/258

往事忆旧:故土故都故人/263

第七章 金秋相伴上井冈新景旧址谈笑还/263

 1.历史是这样安排的。/263

 2.身体零件都很好,井冈精神不能丢/267

第八章 三十八年弹指间故地重来情更添/277

 1.兴国的思念于都的情/277

 2.会昌瑞金一书记/285

 3.宁都、广昌长相忆/297

 4.一路牵挂百姓有没有饭吃…··/304

寻找尾声:小道延伸的远方是梦乡/31 6

搁笔小记:事小情深/324

试读章节

1962年,他意外地接到了重新安排工作的通知书。一纸调令,从西到东,从北到中,他来到了江西南昌。

报到那天,他站在江西省农垦厅门口,想:一切从头开始吧!他被安排在农垦厅调查设计处任处长。任职一年,转到物价委员会任主任。同年冬,又返回农垦厅,到其下属的蚕桑垦殖场任党委书记。“文革,,开始,他是“走资派”,照例打倒,照例罢官,照例下放劳动。

那时,陈昌奉已调江西任独立师师长,后升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司令员亲自来厂布置任务,作为下级一个小厂长,应该有光荣的、重大的责任感。“互不相识”全是为了工作。严肃、凝重,才是安排接受这项任务的正常心态。罗朋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后,坦然了。

坦然过后是欣慰。

欣慰的是能和邓政委再次相见,能由自己负责接待,尤其是在邓小平的落难时刻。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考验。这种考验不同于下放到青海,不同于“靠边站”,不同于降级使用。

他来厂当工人,他不是工人;他已不是领导,他依然是领导。

他不相信报纸上批判的材料。在他心中,邓小平是永远的邓政委.永沅的总书记,永远的老首长。

是历史抑或是命运,给了他这次机遇,他要担当起这样的使命。

他本可以晚一点“解放”;“解放”后,他本可以安排在蚕桑垦殖场场部工作。新祺周划归新建县不久,新建县革委会完全可以安排新建本县同志来这家厂担任革委会主任,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他?

他无暇多想。眼下要紧的不是问为什么,要紧的是要知道做什么。迫在眉睫的是要清楚怎么做,怎么做好。他静悄悄地走出了办公室,走向厂区。

这是1969年10月20日的秋夜,一个令他难忘的、激动不安的秋夜。陈昌奉副司令员布置任务后的第四个小时。时间依然在一分钟一分钟平静地走着。深夜秋风,阵阵凉意。罗朋披着外套,戴着军帽,走出办公室,走向厂区,走到厂的尽头。翻过墙是步校;再往前,墙外是县级公路,联系着乡镇,每天都有往返南昌市的公交车。

这厂的确小。1958年创办时只有12个人,十年后,还不足百人,大都是年轻人,中层干部也都刚过而立之年。厂区不大,6幢半平房,4幢是车间,一幢是食堂兼礼堂,一幢是家属宿舍,半幢是行政办公楼。宿舍是筒子间结构,每家18平方米,绝对平均,南北朝向,前后两间,这样的筒子间在当年算是宽绰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西医学院的讲师们才能有资格申请一套。门前一排是共用的自来水龙头,房尽头是单身宿舍和卫生间,男女分厕。厂里最出彩的风景线就是早上上厕所排的长长队伍。  车间分两排,面对面,中间是厂区大路,车间与车间之间是小路。左边一排是翻砂、钣金、金工三个车间。家属宿舍在三个车间后面。右边一排是行政楼和修理车间。 邓政委来干什么活儿呢? 翻砂车间有12个工人,活儿累,环境差;钣金、金工车间各有30个工人,工作繁重,都是力气活儿,更吃不消。修理车间工种多,厂房大,还有几个年轻的女师傅。如果卓琳大姐一起来,可以叮嘱女工照顾她,这是没问题的。排长(那个年代军事化管理,车间为排,厂部为连,职务按部队称呼,车间主任叫排长)陶端缙是农民后代,老实巴交,工人涂宗礼、涂怀定,都只有二十八九、三十岁,均是共产党员,是当地农民的后代。程红杏这姑娘不错,共青团员,二十刚出头,心地善良,能说会道,善解人意,还是个文艺青年……呵呵,厂里还有几个造反派,天天在高呼打倒刘邓陶,这两三个人怎么对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伤透脑筋的事……

任职以来,他头一次把厂里每一个人都放进自己心上细细地掂了掂,头一次把四个车间每一个角落放进自己心里大清扫了一遍。

寒冷的夜风往肉里钻,很凉。他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平静。

眼前的、长远的、群众的、个体的、邓政委的、卓琳的,他都想了一遍。P11-13

序言

这是一本描述人民之子邓小平的书,写的既是邓小平的一段特殊经历,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历程。这便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被“打倒”的人生逆境中,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在江西度过的一段日子。

说到人生逆境,可以说既普通又特殊。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是人人皆会遇到的寻常事。说它特殊,是因为有大挫折与小挫折之分,有些人遇到的人生逆境,恐怕是寻常人难以想见的。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遇到的人生逆境,既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党与国家的不幸。本书作者的笔触也就从这里开始。

纪实叙事,既可以居高来写,也可以贴近来写。作者选取了后者。为什么呢?作者自言:伟人也有小事,抓住伟人小事,也能彰显人间真情,回归历史真实。因此,这本书的故事,就从“一个厂”、“一个人”、“一个家”、“一件事”娓娓道来。我以为,这恰恰是这本书的感人与真实之处,也是它的耐人寻味之处。

人生逆境,沦落他乡,人最容易沉沦。然而,邓小平并没有沉沦。往返于“邓小平小道”,他想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在复出之后,先是治理整顿,继而改革开放,掀起了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又一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大变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邓小平的心中,始终装着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始终与之同生死、共患难、共兴亡。从另一面来说,在邓小平眼里,始终没有把“文化大革命”看作是所谓“权力斗争”,是所谓“恩怨之争”、“派系之争”,因而能够得大道、成正果,深深地懂得只有彻底冲破“左”的思想禁锢,冲破传统观念的思想禁锢,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开辟新道路。所以他才会在1 992年南方谈话中发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的肺腑之言。这恰恰是“文化大革命”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

邓小平的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经历过逆境与挫折,但他始终对两点充满信心。一是他对人民充满信心。在同“四人帮”作斗争之时,他坚信“不能低估‘四人帮’的影响。但要看到,97%~98%的广大人民对‘四人帮’的罪行是痛恨的”。在改革开放之中,他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大政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二是他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率先破除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由此推动了改革开放一次又一次大跨越。与此同时,他在东欧剧变之时又坚定地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在他身后,留下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个丰碑,不仅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印刻在了人民的心中,化作永远的心碑。我感觉,作者用心写下这本书,也是要向世人说明这一点。这本书证明了,小事、小书,也可以反映大事件,做出大文章,留下心碑的一角。我诚心诚意地祝贺、祝愿作者的成功!

后记

搁笔小记:事小情深

听到“常回家看看”这支歌时,我会想到毛毛、飞飞奔向将军楼的那个场景:“爸,妈,我们回来啦!”

看“我爱我家”电视剧时,我会想到,孙子们跑到邓小平办公室嬉戏,把老爷子挤到墙角头审读文件的镜头。孙子们穷追不舍,居然爬上他老人家肩上背上,老爷子报以慈祥的微笑。

夕阳西下,我仿佛看到老爷子还在将军楼下散步,几只母鸡似乎在他身边发出“咕咕”的叫声。

在桂花树下,我仿佛听见老爷子在叫:“卓琳,快来看哟,丝瓜开花哕!”

一个中国普通家庭,一个中国普通老人的形象清晰地存在心间。 邓小平无疑是一代伟人。 老爷子无疑是一位可亲的中国老人。 在我们这个世纪,在地球村的东西方,都没有出现过邓小平这样经历坎坷,又卓有成就的伟人。

同样也找不出一位这样可亲可敬的爱家、爱亲人的老人。

邓小平在回答一个西方记者的提问时曾说,他的成功源于“信仰与忍耐”。邓小平在“落”时始终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表现出惊人的韧性。遇挫折而不馁,临大难而不苟,他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处常人之不能处;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做随声附和的应声虫;他始终保持“勿赋碧云黄花词”的乐观主义和“但求心境平如水”的达观主义,这都是他能屡陷逆境而不灰心、愈受挫折奋斗愈坚强的原因。他把这些挫折当成对自己的磨炼,用信仰把磨难转换为动力,永不放弃的同时,对过去作冷静的反思,对将来作合理的预测。置个人生死、荣辱、得失、进退于度外。

毫无疑义,是信仰支撑下的自信,精神、意志推着他登上人生的顶峰。

同样,不必置疑,是家庭的温暖和谐护佑了他登上人生顶峰。

可以说,信仰和亲情是他不倒的两大精神支柱。

他曾风趣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置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

他还说过,如果有最佳爷爷的诺贝尔奖评选的话,他一定参选。

两个开玩笑的评奖,让后人都可以清楚地认识邓小平,认识这位可亲的老爷子。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

各地亲友赶来北京为邓小平送行。

卓琳对大家说:“我知道你们是来怀念邓小平同志的,你们从那样远的地方赶来悼念他,我首先对你们表示感谢。你们知道,小平丧事从简,所以我们家没有设立灵堂,只是将他的书房简单布置了一下,你们可以去看一看。”

那天,她对晚辈们讲述了自己对人生道路选择的心路历程:  ……我们姐妹是可以不走那条路的,我们家不是穷人,我们完全可以像你们从书中看到的小姐那样活下去。但是,我们没有,我们选择了延安。为什么呢?很简单: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们那个时候,社会很黑暗,广大妇女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我们就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中国妇女的解放才参加革命的。这方面,我的两个姐姐给了我很大推动……不管那时还是现在,我都是非常感谢她们的。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姐妹三人感情很深,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总是互相关照。这是非常宝贵的感情。

我和你们说这些,是希望你们记住,你们的上一辈人是怎样生活的。同时也希望你们想一想,你们作为新的一代人,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一个大问题。我知道你们很怀念邓小平同志,你们跑那么远的路赶到北京来吊唁他,可以看出他在你们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既然这样,我想要求你们,一定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时时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情,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怀念。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念书的好好念书,工作的好好工作,做一个好党员、好公民……

卓琳青春时光的想法很简单: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邓小平的想法也很简单: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情。

正是他们俩的想法对接无缝,才有了这幸福和谐的家,才有了在任何时候都分不开的亲情,才在落难江西时,走出一条小平小道,一条系着爱国爱民之情,也融入夫妻之情、爱子亲情的小道。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于四川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1916年4月6日,卓琳诞生于云南宣威,他们都是属龙的。邓小平的一生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生活在南昌的日子,只是他人生中一个小小插曲。希望这本书能记录好这些往事。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纪念日,谨用这本书表达我对两位世纪老人的怀念与敬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