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盛宣怀系清廷重臣李鸿章之得力干才,洋务巨擘,曾创办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汉冶萍公司和卢汉铁路等骨干实业,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洋务实践使盛氏发现,要强大洋务,中兴国运,必须培养新式创造人才,其根本即在兴创新学。故而1895年,盛氏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中西学堂(天津大学前身)。次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二者互为姊妹,区别在北洋重工艺,以造机械、矿业、电机等工程人才为主,南洋重政学,以造行政、外交、法律等法政人才为主;北洋只设头、二等学堂,南洋设上院、中院、外院相互衔接,辅以师范院,为较完备的新式教育体系。
“南洋公学”其名意涵深邃。“南洋”,一方面与“北洋”相呼应,指称地理范围,是清末民初对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域泛称;另一方面,指学校办学品质。时值西学东渐之风盛行,“洋”字实为对西方前沿、潮流、先进事物的“美称”。顾名思义,“南洋”要办中国最先进教育,如兴学之初,盛氏延请“知名华洋教习分别教学”,以“法国国政学堂为鹄专治政学”,“搜罗世界先进大学章程”拟定办学方略等等,尽显“南洋”立意之宏。“公学”之“公”为南洋“官督商办”之办学新理念。
盛宣怀动议兴办南洋公学之时,正值中国八股盛行、科举腐朽的教育时局。而南洋公学以招商、电报局等洋务中坚为财力支撑,以兴学强国的教育思想和造就中西兼长专才为办学目标,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着破除旧制、拓荒蒙昧的历史重任。
1897年是南洋公学成立的第二年,实为公学起航之年。这一年,学校开启的多个第一,不但在校内为先河,有些在中国近代教育中亦为创举。
这一年,学校迎来第一任总理(相当于校长一职)何嗣煜(1843—1901)。何嗣煜,字梅生,1897年春至1901年初任公学总理。在任期间主持购地建屋,进行校园规划,制定管理规范;开办师范院、外院、中院、译书院,选派留学生,为学校发展作出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这一年,学校下设的师范院正式招生上课,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堪称师范教育之源头。学校为师范院学生作院歌——《警醒歌》,由学生自谱宫调,浓缩了公学创立时的国内外政治局势与学校的办学思想,意在唤醒青年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被后人公认为学校的第一首校歌。
这一年,学校仿照西国师范院校附属实验小学的做法开办外院,成为我国新式小学教育的先行者。学校专门为外院学生谱写了院歌——《四勉歌》,分为“和厚”“肃静”“勤奋”“整洁”四章,被后人誉为学校的第一个校训。
这一年,师范生自编了教科书《蒙学课本》,教育史学界赞之为中国人自编小学教科书的开端。
这一年,学校聘请第一位洋教习福开森担任监院,地位仅在总理之下。福开森出身于美国一个传教士家庭,曾创办南京汇文书院,有学者将其与马可波罗、白求恩等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位洋人之一。他在公学任职四年,负责设计修建了中院、上院等校舍建筑,是学校西学教育的实际主持者。
这一年,学校第一枚公务印章“总理南洋公学关防”启用。
诸多第一,昭示着南洋公学必将扬帆远航;未来壮举,诠释出这所学府不止于鹤立沪上,更能闪耀四方。
P2-3
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之一。为迎接建校1 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庆典,依照学校党委思想文化工作部署,在主管校领导宫辉副书记策划安排下,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组织、推出了“校史故事365”官网连载栏目。
在校史故事编写过程中,作为从事校史研究工作的新人,面对浩瀚渊广的校史文化,既感其博大精深、亟需发扬,又恐己才疏学浅、难尽其义,唯有勤勉学习精心准备,以期圆满完成此项工作。好在原档案馆馆长、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贾箭鸣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二附院医务部主任杨龙、期刊中心副主任张丛、原图书馆退休教师孙民柱,以及档案馆、宣传部、校医院的许多老师和一些校史专家,积极撰写文章,给予大力支持,为“校史故事365”增色不少。校史故事以图文并茂、每日一篇的形式在校官网持续推送一年,累计点击量超过32.5万次。所写文章分别被宣传部、校友部、校庆办等多家校内单位转载、宣传,得到师生校友的广泛关注。
此后,编者对校史故事进行整理选编,又从已出版的书籍资料中精选少量文章,以使所述主题更趋完整与全面。全书分设“长河撷英”“西迁华章”“科学奥府”“先生之风”“英俊济跄”“真理之花”“文脉承传”和“学府古韵”八个篇章,收录文章近二百篇,配以珍贵历史图片三百余幅。
在图书编辑过程中,新任档案馆馆长、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大良老师给予很多指导;校史专家房立民、任庆昌、李志杰老师提出许多宝贵建议;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做了许多工作。文中用图除特别说明外,大部分来自校档案馆馆藏,另有校教工摄影协会会员作品和校外一些资料图片,未及一一列述出处,在此一并致谢!因编者学识、经验与能力所限,难免有错误、欠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长河撷英
盛宣怀与南洋公学初创
蔡元培与南洋公学
张元济与南洋公学译书院
福开森与南洋西学道路的开辟
社会科举废南洋实学兴
“后南洋”时期初与交通结缘
定名“交通大学”
“Crfiao—Tung University”之意
孙中山父子与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的“黄金时代”
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在抗战大后方崛起的“新”交大
山重水复沪上再起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征程
西迁抗战——扎根建设大西北的医学高等教育先行者
徒步翻越秦岭——医学院抗战迁徙的一次壮举
“白区抗大”的财经星火
西迁华章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兴庆宫阙新校起
八方“交”子聚古城
一校两地拓业东西
定名“西安交通大学”
周恩来与交通大学西迁
国家视野中的“交大西迁”
迁校时的难忘记忆
扎根西部科技新兴
迁校十年谱新篇
风雨岁月赓续传统
进入国家重点建设时期
大西北的灿烂明珠
立足西部走向世界
三校合一著华章
悠久的非洲情谊——医疗工作支援苏丹、马拉维、瓦努阿图概况
科学奥府
师范院:中国师范教育之滥觞
铁路科:交大高等工程教育的探索之路
电机科:中国高等电机工程教育的肇端
航海科: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奠基
国文科:交大工文并重办学传统之开端
铁路管理科:中国现代管理人才培养之源头
工业研究所:国内最早的大学研究机构
裘维裕与交大曾有的科学学院
陈柱与交大中国文学系
机械工程教育与那时的名教授们
航空工程教育: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的摇篮
电信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学硕士授予最多的单位
交大电气教育发展回眸
交大管理教育发展回眸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历史溯源
交大计算机学科发展回眸
交大研究生教育纪事
浅话交大少年班
医学教育抗战迁陕八十年
三校合并前的财经教育发展路
先生之风
辜鸿铭在交大
唐文治与交通大学
谢尔顿:老交大历史上执教时间最长的外教
张廷金:中国无线电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交大“老夫子”陈石英
叔侄并肩向西而行
徐诵明:中国高校西迁抗战的一面旗帜
蹇先器:西北联大医学院的奠基者
徐佐夏:西北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拓荒者
凌鸿勋:交通大学培养出的我国最年轻校长
唐庆诒:国学世家走出的英语大师
杜定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
颜守民:中国现代儿科学宗师
侯宗濂:著名医学教育家暨生理学大师
王景槐:西北联大医学院临时附属诊所首任所长
君心一片磁针石——深切缅怀敬爱的彭康校长
钟兆琳:中国电机之父
毛鸿志:西北地区病理学发展奠基人
一代文理大师顾毓绣与西安交大之缘
朱公谨:我国高等数学教育的奠基者
张同和:我国外科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陈大燮:中国热力工程的先驱
潘作新:我国现代眼科学重要开拓者
赵富鑫:交大物理学优良教学传统的奠基者
刘蔚同:中国现代皮肤病学重要奠基者
严睃: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及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创始人
陈季丹:我国电介质物理课程的开创者
殷大钧先生其人其事
沈尚贤:中国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教育的奠基者
周惠久和他的“金花”科研成果
张鸿对交大基础教学传统的贡献
邢润雨:中国金融理论发展的核心奠基人
徐桂芳:中国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的开拓者
黄席椿、黄席棠兄弟与交大物理学发展
方亮:中国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
顾崇衔:我国机械制造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来虔:西安交大机械原理课程建设的奠基人
乐兑谦:我国齿轮刀具专家
陈学俊:“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的杰出科学家
蒋咏秋:我国工程力学和材料力学科教领域的先驱
朱城:我国工程力学专业的奠基者
阳含和: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的奠基者
董淑芬:创造美的全国著名颌面外科专家
魏明中:杰出的高等医学教育领导者
王季梅:中国真空电器之父
蒋大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
苗永淼:“共负中兴业、力薄一份情”
杨晋揩:抗战老兵、西迁元老
杨宗昌:新中国会计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之一
杨世铭:我国传热学教学的开拓者之一
程敬之与中国第一台复合型相控阵超声诊断仪
郑守淇与中国第一台智能计算机
杨延篪:用行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学者
汪应洛:以“治国之道”开创中国管理事业的管理学大师
江其务:中国银行信贷管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屈梁生:我国机械故障诊断领域的开创者
闵宗陶:我国物资价格理论的核心奠基人
一代力学大师唐照千
林宗虎与“林氏公式”
谢友柏:中国机械摩擦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孟庆集:改革新时期中央落实优秀知识分子政策的典型
姚熹:中国铁电陶瓷领域的奠基人
英俊济跄
父携子就学沪上
胡氏四杰与交通大学
沈心工:中国音乐教育第一人
黄炎培在南洋公学特班
李叔同: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
谁是李复几
“和平老人”邵力子
谢无量:南洋公学走出的孙中山秘书
邹韬奋:工科大学走出的文化巨子
申国权:交大参加奥运会第一人
支秉渊:中国汽车之父
杨左陶:从交通大学走出的动画专家
交通大学早期的陕西籍学生马师亮
陆定一关怀母校发展
钱学森的母校情缘
老交大“学霸”钱钟韩
张光斗:土木工程学院走出的最受崇敬校友
孪生兄弟交大七年度同窗
黄志千: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开创者
爱国侨领董寅初
胡声求和他的“旧金山中国飞机制造厂”
“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
徐光宪:交大人永远的骄傲
“华人之光”王安
夏培肃: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
江泽民学长回母校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卢燕:第一代圆梦好莱坞的华裔女星
金凤:从交大走上革命道路的女记者
丁关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卓越领导人
为中国首枚火箭成功发射作出重大贡献的交大人
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
李义怀: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研制者
蒋正华在母校的日子
王选父子的交大情结
交大新时期造就的科技工程“巨匠”
陈惠波:敢于挑战世界权威的技术专家
韩启德在陕西的难忘岁月
侯义斌: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
付春钢:少年班走出的电机专家
张玮: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榜样
江小涓:中国工业经济专业第一位女博士
陆薇:从女学霸到女总裁
真理之花
五四精神与交大学生运动
交大最早的党组织建设及光荣的革命传统
交大地下党组织发展记
“五卅运动”中的交大学生
了不起的护校运动
“五二。惨案”后的交大民主运动
交大学生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墨水瓶事件”与中国学运
白毓岜:为辛亥革命喋血滦州的南洋骄子
蔡锷:中华民国国葬第一人
共产党人侯绍裘与南洋义务学校
穆汉祥、史霄雯:“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的革命英烈
刘文善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
文脉承传
南洋学子的话剧潮
从昔日体育运动到今日赛艇挑战赛
巨匠严中求,真功实处谋——史上“最严”的实习制度
百廿交大社团寻宗——交大早期的社团活动
话说老交大讲演传统
校门沧桑话交大
对钱学森图书馆前雕塑的回忆
“饮水思源”情拳拳爱校心
交大校训中的文化精义
弦歌百廿再忆校歌
意蕴深长的交大校徽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
为世界之光:交大精神的历史解读
西迁精神的光辉
彰示伟大的“抗战迁陕”精神
学府古韵
校园土地的历史地理风貌
盛唐丝绸之路的起点
交大二附院正位唐太宗登基处
漫游白居易东亭故居
白居易与交大虾蟆陵
开元盛世时的“天安门”广场
兴庆宫——开元盛世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心
交大汉墓——“日月星辰”在这里闪耀
交大校址上发现的明代墓园
中国历史“第一岳父”留下的遗迹
参考文献
后记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拥有1 21年光辉历史,桃李满天下,盛誉冠四海的著名学府。从创建南洋公学,拓荒蒙昧以培植“桢干大材”,到转实业求“一等”学问,成为享有“东方MlT”美誉的交通大学;从抗战时在重庆大后方艰难崛起,到新中国建设时擎起“向科学进军”大旗,扎根祖国西部;从医学、财经教育抗战迁陕、播传薪火,到世纪之交三校合并、争创一流。跨越三个世纪的西安交通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弦歌不辍,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廿载悠悠岁月栉风沐雨,双甲子巍巍吾校桃李四方。
这里名师云集,一批先贤英才无悔地耕耘在三尺讲台,甘为人梯。这里以培育工程师著称,却也滋养出堪为一流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新闻出版家,等等。漫长办学历史的不同时期,交通大学的精神,取中外教育之长,教育熏陶了几代学子。一代代交大人在校园里留下的殷殷往事和奋斗足迹,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和人生经验,正是交大优良办学传统与厚重文化底蕴的折射与写照。这种优良的学风、校风和光荣的传统、精神,不仅仅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也属于整个教育界,属于整个社会。
心系过往,方能借鉴而后行之。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学里有说不完的经典故事,应使那些震人心魄、令人难忘的老故事焕发青春活力,播撒师生心田。2015年4月8日始,学校推出了“校史故事365”官网专栏,以每日一篇文章,持续推送一年的方式,来梳理交大两甲子走过的恢弘历程,展现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颂扬杰出校友的光荣事迹,成为体现交大智力、智慧、智能的载体之一,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前辈先贤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中,励精图治、传承薪火的艰辛与不易,感动于交大人对事业的执著、热爱与奉献,更能体味出一种中兴民族的使命情怀、严谨精致的卓越追求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如今,将这些文章精选成册,希望通过留存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来重现那份属于西安交大的记忆,彰示那份属于西安交大特有的文化品质。
2016年,学校全面推进“思想交大”建设,以期通过思想建设之魂领航学校科学发展之船。从大学的自我教育和大学的社会传承两个角度看,开展校史与大学文化的探讨研究,编写发行文化出版物,正是思想交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以一个史官的责任、素养和心态,用比较包容的、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学习、研究、撰写历史,使之成为后人的精神动力,成为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成为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力量。 精神贵在传承,文化需经积淀,历史衔接未来!期待此书之后,能够产出更多的校史文化成果,以加强大学精神塑造,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西安交大的思想、文化、学术品质。让我们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前进动力,握好手中的接力棒,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西安交通大学已有121年的办学历史,流传许多经典的故事。为使那些老故事焕发青春活力、播撒师生心田,学校于双甲子校庆时推出“校史故事365”官网专栏。
宫辉主编的《双甲子弦歌--西安交通大学校史故事365选编》精选网络推送文章近二百篇,配以珍贵历史图片三百余幅,围绕西安交通大学的办学历程、学科源流、师生校友、革命传统、文化精神等八个主题加以编排。以此梳理西安交通大学两甲子的恢弘历程,展现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和杰出校友的光荣事迹,弘扬蕴含其中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
在西安交大的历史长河中,书写着许多如抗战军兴弦歌不辍、西迁功绩令人称颂的壮丽诗篇,也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时代风云人物。这些人和事如天上的繁星点点,抬头仰望之时,亦能光照四方、启迪后世。在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宫辉主编的《双甲子弦歌--西安交通大学校史故事365选编》以365个校史故事连载的形式,引领广大读者,在璀璨星河中探访前人足迹,重温那远去的岁月、沉积的经典,让老一辈交大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再现蓬勃生机,以激励当代交大人奋勇拼搏,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