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因素定量研究》这本书中,赵军博士以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因素为对象,利用定量方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7章的书稿中,不仅对如何利用定量方法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问题做了论述,还深入探讨了家庭及社区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不良交往、不良资讯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专门论述了如何对犯罪相关因素进行整体性分析的问题,阐述了如何研究特殊类型犯罪的相关因素的问题等。这些内容覆盖面较广,一些论述较为深入,并且融合了赵军博士自己进行定量研究的具体结果和心得体会,因而不同于纯粹“纸上谈兵”式的介绍性书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赵军著的这本《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因素定量研究》的主体部分是围绕一般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内容涉及家庭状况、社区环境、学校教育、不良交往、不良资讯等常见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风险的影响,对社会控制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紧张理论、差别交往理论、日常生活理论、一般犯罪理论等主要西方犯罪学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本土检验,也对诸如法制教育抑制未成年人犯罪、“严是爱、宽是害”等本土性犯罪预防观展开了定量检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目标与路径
一、主题:为什么是“相关因素”而非“犯罪原因”?
二、方式:为什么要定量?
三、方案:如何取样?
第二节 工具与变量
一、工具:调查问卷是怎样设计的?
二、变量:本研究测量了哪些具体内容?
第三节 理论与分析
一、理论:本研究采取了怎样的分析框架?
二、分析:本研究采用了哪些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 家庭及社区因素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晚近研究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二、借鉴:本研究将回避晚近研究的哪些不足?
三、设计:本研究拟用哪些变量研究哪些问题?
第二节 家庭基本状态
一、家庭因素的整体权重:家庭预防究竟有多重要?
二、家庭状况:什么样的家庭会加大子女的犯罪风险?
三、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晚婚晚育真的就很好吗?
第三节 居住(社区)环境
一、居住环境的整体权重:“择邻而居”究竟有多大意义?
二、软环境:当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三、硬环境:居民区要有什么?不要有什么?
第四节 父母教养方式
一、整体权重:父母教养有多重要?
二、具体数据:各种教养方式的作用如何?
三、发现: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第三章 学校教育因素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晚近研究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二、设计:本研究怎么做?
第二节 学校联系紧密度
一、基础数据:辍学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吗?
二、相关分析:旷课、逃学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吗?
三、自我陈述: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学校联系紧密度?
四、回归分析:影响学校联系紧密度的相关因素究竟是什么?
五、因果关系之反证:学校联系紧密度背后的原因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三节 学校与犯罪风险
一、整体权重:学校预防究竟有多重要?
二、心理位置:学校在未成年人心目的地位有多重要?
三、人际关系:校园情感互动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犯罪风险吗?
四、教育方式:老师该怎么教?
五、课业学习:成绩重要还是兴趣重要?
六、思想教育:真的有效吗?
七、校内秩序: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良交往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晚近研究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二、设计:本研究怎么做?
第二节 不良交往与未成年人犯罪
一、基本情况: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在“团伙”中发生的
二、控制变量:交往因素之外的影响因子
三、交往性质:什么样的交往是正面的?什么样的交往是负面的?
四、交往对象: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五、少年帮派:当如何对待?
第三节 不良交往的促成
一、家庭:子女的不良交往是如何形成的?
二、学校:学生的不良交往是如何形成的?
三、生活方式:哪些日常活动可能促成不良交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良资讯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晚近研究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二、设计:本研究怎么做?
第二节 色情资讯
一、相关性:色情资讯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吗?
二、控制变量:色情资讯以外的影响因子
三、犯罪风险:色情资讯是否促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四、犯罪类型:色情资讯是否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性犯罪风险产生了影响?
第三节 暴力资讯
一、控制变量:暴力资讯以外的影响因子
二、犯罪风险:暴力资讯是否促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三、犯罪类型:暴力资讯是否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暴力犯罪倾向发生了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犯罪相关因素的整体性分析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晚近研究有哪些缺憾?
二、设计:本研究如何展开?
第二节 通径模型
一、学校教育
二、家庭因素
三、休闲活动及不良资讯
四、社区环境
五、价值观
六、学校联结与不良交往
第三节 分析讨论
一、若干西方犯罪理论的本土适合性
二、相关因素的实际作用及相应对策的应然着力点
三、未获支持的“主流观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特殊类型犯罪的相关因素
第一节 选题及研究设计
一、选题:为什么要围绕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分裂倾向展开专门研究?
二、设计:如何展开调查?
第二节 有序回归
一、经济因素
二、就业、就学状况
三、文化程度/汉语能力
四、民族交往/干群关系
五、族际冲突
六、非法宗教/暴恐资讯/“极端表现”
七、现代化问题
八、国家认同
第三节 分析讨论
一、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分裂倾向的社会治理必须标本兼治
二、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分裂倾向的促成有一定特殊性
三、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分裂倾向的具体治理方案必须立足新疆实情
本章小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