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苏轼、沈从文、余光中、穆旦、梭罗……名家云集,尽显人文之美!
《古文观止》《诗经》《猎人笔记》《复活》……名作荟萃,尽显文字之美!打开历史学者的翻书笔记,循着一位智者的阅读轨迹,
走近经典作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获得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寻找语文之美(上下)》由傅国涌著。
| 书名 | 寻找语文之美(上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白、苏轼、沈从文、余光中、穆旦、梭罗……名家云集,尽显人文之美! 《古文观止》《诗经》《猎人笔记》《复活》……名作荟萃,尽显文字之美!打开历史学者的翻书笔记,循着一位智者的阅读轨迹, 走近经典作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获得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寻找语文之美(上下)》由傅国涌著。 内容推荐 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学,而要更为辽阔,更为高远,更为深不可测。《寻找语文之美(上下)》作者傅国涌打破了文体界限与学科界限,古今中外、文史哲科,文言白话,旧诗新诗,散文小说,学术论文,独白对话,皆有收入,以语文之魂来统领每一个主题。透过这些文章,我们将一步步拓宽自己的人文世界,打开了自己的文明视野,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书读得多了,总会有不一样的生命体验。本书中所选文章皆为名家名作,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都市白领,都可从随手翻阅中获得一次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的机会,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参与到一场名家云集的盛宴,于潜移默化中,这些文字将滋养我们的一生。 目录 一、时间 子在川上日 沉思录(节选) [古罗马]马可·奧勒留 生年不满百 [汉]佚名 前赤壁赋 [宋]苏轼 最神秘的莫过于时间 [英]托马斯·卡莱尔 对话 [俄]屠格涅夫 论时光 [黎巴嫩]纪伯伦 “今” 李大钊 匆匆 朱自清 时间是根本之谜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中国诗中的时、空与我(节选) [美]刘若愚 二、天问 天问(节选) 屈原 屈赋考源(节选) 游国恩 逍遥游(节选) 庄子 逍遥游 余光中 日出入行 [唐]李白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上帝与自然哲学(节选) [英]牛顿 爱因斯坦与泰戈尔的对话 “绝对的地平线”——给奥尔嘉的信 [捷]瓦茨拉夫·哈维尔 三、望月 月出 明月何皎皎 [汉]佚名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宫体诗的自赎(节选) 闻一多 把酒问月 [唐]李白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对月 [德] 歌德 夜与月光 [美]梭罗 月亮的哀愁 [法]波德莱尔 月夜的美感 [日]高山樗牛 卢沟晓月 王统照 初升之月的魅力 [美]彼得·斯坦哈特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 月迹 贾平凹 四、迫日 夸父逐日 追日 江河 击壤歌 日出行 [唐]李贺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后出塞五首(其二) [唐]杜甫 晓日 [唐]韩促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日出 徐志摩 哈尔茨山游记(节选) [德]海涅 白氏草场(节选) [俄]屠格涅夫 太阳 艾青 落日 林遐 日落合欢山 林清玄 朝阳出山 吴岩 五、听 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春雨 [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喜雨亭记 [宋]苏轼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东关 [宋]陆游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古屋听雨(节选) [美]霍桑 七月十九日八美]约翰·缪尔 雨 [曰]德富芦花 苦雨 周作人 雨 郁达夫 芭蕉雨 蒋屏风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雨 [美]许达然 六、季 节 四时行焉 : 一片树叶 [日]东山魁夷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春天 [俄]列夫·托尔斯泰 四月 [英]艾略特 乡下人的春天,老向 春天和蜜蜂 穆旦 桃花渡续曲 金剑 春天·夏天·老舍 雁湖古刹 [明]章九仪 都门秋思 [清]黄仲则 古屋杂忆(节选) [美]霍桑 秋日八奧地利]里尔克 田园之秋 陈冠学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 合欢山印象(节选),林清玄 七、山 水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答谢中书书 [南朝·宋]陶弘景 三峡,[北魏]郦道元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王维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贺新郎 [宋]辛弃疾 大龙湫记 [元]李孝光 石门坎日记 [英]柏格理 像山那样思考+[美]奧尔多·利奥波德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徐志摩 钓台的春昼 郁达夫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冰心 山之子 李广田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历史是一条河 沈从文 西湖 张爱玲 西湖 无名氏 山盟 余光中 八、草 木 绿竹 采葛 桃夭 木瓜 鹿 蜉蝣 子非鱼 庄子 种谷(节选) [北魏]贾思勰 爱莲说八宋]周敦颐 给云雀 [英]雪莱 夜莺颂 [英]济慈 草原(节选) [俄]契诃夫 蝉和蚁 [法]法布尔 鸟兽若比邻(节选) [美]梭罗 柳树(节选) [美]梭罗 牵牛花 叶圣陶 鹰之歌 丽尼 人间草木 汪曾祺 昆虫备忘录 汪曾棋 九、故乡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东晋]陶渊明 江行 [明]金诚 赠吴之山 [明]王问 华盛顿书信选八美]乔治。华盛顿 返乡——致亲人 [德]荷尔德林 月亮和六便士(节选) [英]毛姆 藕与莼菜 叶圣陶 故乡甲菜 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故土 [前苏联]阿赫玛托娃 水心 王鼎钧 梦里家山 高尔泰 衣食 周素子 愁乡石 晓风 十、美哉 “吾与点也”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宗白华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意]伽利略 审美教育书简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 论美 [美]爱默生 美的赞歌 [法]波德莱尔 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节选) [德]海伦·娜丝蒂兹 美的亲证 [印度]泰戈尔 人间词话(节选) 王国维 美与爱 沈从文 试读章节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最可宝贵。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它爱它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它是“今”是“现在”,它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地把它丢掉,岂不可惜? 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人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个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 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唯一的希望在复古。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虚无缥缈的空玄境界。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足阻滞进化的。 乐“今”的人大概是些无志趣、无意识的人,是些对于“现在”一切满足的人。他们觉得所处境遇可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图进取,再为创造。这种人丧失“今”的好处,阻滞进化的潮流,同厌“今”派毫无区别。 原来厌“今”为人类的通性。大凡一境尚未实现以前,觉得此境有无限的佳趣,有无疆的福利。一旦身陷其境,却觉不过尔尔,随即起一种失望的念,厌“今”的心。又如吾人方处一境,觉得无甚可乐;而一旦其境变易,却又觉得其境可恋,其情可思。前者为企望“将来”的动机,后者为反顾“过去”的动机。但是回想“过去”,毫无效用,且空耗努力的时间。若以企望“将来”的动机,而尽“现在”的努力,则厌“今”思想却大足为进化的原动力。乐“今”是一种惰性,须再进一步,了解“今”之所以可爱的原因,全在凭他可以为创造“将来”的努力,绝不在得他可以安乐无为。 热心复古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说“现在”的境象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恶若何深重,祸患若何剧烈。要晓得“现在”的境象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这样剧烈,也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断断不是“现在”造的。全归咎于“现在”是断断不能受的。要想改变他,但当努力以创造未来,不当努力以回复“过去”。 照这个道理讲起来,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远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随着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进转,以为发展。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陈独秀先生曾于《一九一六年》一文中说过,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 P18-20 序言 我生之时,正是“文革”初起,山村寂寞荒僻,朝朝暮暮,唯面对青山、背靠青山,坚硬的崖壁保持着千年万年的沉默,在我出生之前六百二十余年,元代文学家李孝光还在与我家相去只有三五里的山洞里读书养气,他的传世之作《雁山十记》开篇写的即是我家后门的石梁洞,他为横亘空中的石梁感动,为生长其上红如踯躅花的秋叶感动,六七百年来山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一样的贫瘠,一样的冷清,野花自开自落,白云自卷自舒,唯有迎客僧,屹立在山谷间的那块高大的石头,在春花秋月、风雨云雾之中,迎来送往,目睹了徐霞客两次进山,目睹了林琴南、张大干、黄宾虹等写生的画客,目睹了蔡元培、张元济.、康有为、黄炎培的行迹匆匆。当我生时,谢公岭依然是入山的主要通道之一。 山中岁月无古今,与六七百年前,与沈括落笔写《梦溪笔谈》的九百多年前保持着几乎相似的节奏。山中的生活依然艰辛,山地多石子,没有大片的沃土,只能种番薯,我小时候的主食就是番薯,不仅物质的粮食匮乏,精神的粮食更为匮乏。自我幼时起就特别渴慕有字的读物,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因在教室外偷听而识得不少字的母亲,为满足我的渴慕,总是千3-百计去宁波的大舅舅家给我找一些小儿书来,那是我表哥、表姐们看过的残缺不全常常没有封面的。我记得我接触的最早的一本小儿书就是《吴越风云》,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那时我还不识字,虽然看不懂,但一遍一遍地翻,母亲和姐姐也一遍遍地讲给我听,内容从小就滚瓜烂熟了。 我的大舅舅李一瑾在宁波教育局工作,自我少年时代起,他就不断地给我寄印刷品,从语文资料、语文辅导练习题和其他资料。我的第一本正式的课外书《历代作家简介》也是他买了寄给我的,至今我仍保存着这本书。那时我已上初中了。更早,大约还在我上小学时,1972年到1977年间,我母亲每年冬天几乎都要托大舅舅买下他们单位的旧报刊,加工以后用来包梨子,免得蚊子、虫子叮咬.这便成为我每年的精神大餐,我贪婪地在大堆的旧报刊中狩猎,寻找我感兴趣的文字,剪下来装订保存,从刊物上剪下来的历史小说《秦始皇传》《乌江东去》(关于刘邦项羽楚汉之争)。以及《李恕雪夜入蔡州》,还保存得好好的,曾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过的。去年,我与郑也夫先生说起此事,他说这是当年《学习与批判》上发表的,这大约是“文革”后期,Js-的刊物。从《吴越风云》到这些剪报,培养了我最初对历史的兴趣,虽然这些文字本身带着浓重的意识形态痕迹。但在一个封闭社会里,尤其在一个文化极度匮乏的山村,这些文字毕竟给了我最初星星点点的历史知识。 崔卫平老师曾经写过一篇《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说她童年时代偶然接触到一套1958年的《民间文学》,她正是1958年生人。从那以后她开始了奇妙的阅读之旅,直到译出哈维尔、米奇尼克这些东欧转型思想家的著作。 我小时候读到过的东西虽然不足以建造起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却激发了我对阅读刻骨铭心的兴趣,没有读物的日子是我难以忍受的。我知道书中有一个辽阔无边、深不可测的世界,我眼前的世界却是狭小、无趣、荒芜、寂寞的,我要在书中找到一个别样的世界,`一个充满诱惑、挑战,可以救我脱离无聊、无趣、无情现实的世界。打小我就这样相信。故乡雁荡的山水石头树木野花和书上的点点滴滴,一同拓展着我的精神天地,我不知道将来往哪里去,我只想多读书,越多越好。从小学四年级初次接触(水浒传》,到高一时,我差不多把当时能找到的古典小说都读完了,只是《红楼梦》读不进去。那时我读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梦想写一本更完整的中国小说史。 1983年冬天对我是个重要的起点,《名作欣赏》《文史知识》这些期刊成为我的指路者,已故的徐志摩、闻一多、海峡对岸的余光中,他们的诗篇、散文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进入我的视野的。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辛弃疾李清照、三苏,我尤其偏爱的郁达夫沈从文、黄仲则苏曼殊纳兰容若,雪莱、拜伦、济慈、歌德、莎士比亚、波德莱尔,泰戈尔、纪伯伦、屠格涅夫、东山魁夷等也都是此时起逐渐进入我的生命中的,后来我又被《人间词话》《美的历程》《美学散步》吸引,甚至啃起了干涩的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这些在我的笔记本中都留下了印痕。 1984年夏天,我第一次北京之行,在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宿舍住了十来天,那是我小舅舅李邦河的家,他是个数学家,当时还不是中科院院士,但在拓扑微分领域已崭露头角,深受吴文俊、陈省身等数学界前辈的赏识。我在他家废弃的印刷品中发现了一份《中国诗中的时、空与我》,大喜过望。这份薄薄的只有十多页的印刷品,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内部出的《文学动态》,三十二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并一次次地阅读,至少读过几十次,每次重读都有新鲜的感动,刘先生对中国古诗中的时空观的理解,大大拓展了我对时空的认识。大约也是那个时候,我在一本散文杂志上读到日本风景画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他从一片树叶看见的不只是时间的流变,季节的轮回,还有生命的盛衰,世界的起伏。以一叶见宇宙,画家的心灵在文字之间流淌,让我一次次低回不已。余光中的《山盟》《听听那冷雨》使我看到汉语穿越古典与现代的奇妙历程,消失的唐宋可以在他的笔下明亮而略带忧郁地复活。那时《名作欣赏》《读者》上的许多文章都曾让我欣喜不已。许达然是这样遇到的,《初升之月的魅力》《月亮的美学》是这样遇到的,《审美与人的自由》《天空红得像马赛曲》《重访卡普里》都是这样遇到的,我将这些文章或全文抄录,或剪贴成册,视为珍宝地收藏至今。这些都成为我生命中带有体温的记忆,已超越简单的阅读体验,深入生命的深处,化为了人生的一部分。一想到这些文字,我的少年、青年的时光就静静地停留在那里,仿佛院子中的橘花、茄花、丝瓜花、南瓜花还在悄悄绽放,白发的母亲还在忙里忙外,篱笆外鸡飞狗跳,苦楝树上时不时掉落几颗苦楝子。我在老屋楼上的小窗前,面对青山,读呀写呀。如果时光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山中岁月虽然寂寞,我也乐意,母爱环绕着我,在燕子的呢喃或乌鸦的嘎嘎声中,在对山外世界的渴望中,在带着魔力的一页页白纸黑字间,时间日日夜夜地啃噬着我。带走了我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时代。 我为鲁迅《野草》中的文字所折磨,更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些活蹦乱跳的文字每次都让我心跳不已——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见了一片高远的天空,看见了人类走过的崎岖曲折的道路,也看见了人类一路上洒下的汗水与智慧。 十年前,我应约写过一篇《星星的思想可以与太阳媲美》,回顾了我少年以来三十年的阅读史,题目起源于1986夏天写的一句诗: 星星的思想 开始与太阳 媲关 我于1983年冬天到1984年上半年,曾在雁荡三折瀑下住过,纯净的山水给了我一个读书养气的好地方,特别是春夏之交桐花开落,满树的繁华和满地的繁华,洁白的桐花与三折瀑一起,给我心灵注入的生命能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审美感受。我的诗句就是对那段时光的怀想。 1978年。我翻越谢公岭到雁荡中学上初一,开始在练习本上做一些读书笔记,主要是把写景的段落抄在本子上,真正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1984年,从那时起,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我疯狂读书的一二十年间,我做了大量的笔记,保存下来的还有好几十本。1989年初春,在通往县城的公路上丢失的一袋笔记本和日记本,成为我半生之痛。 去年,回到故乡山村的老屋,翻到了一本1986年的笔记本,蓦然发现当年抄写的一些文章真是美啊,即使三十年后读来依然心动不已。三十多年来,正是这些滋养过我、感动过我、激励过我的文字,陪伴我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阶段,也继续陪伴着我,它们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看着自己当年的笔迹,满心欢喜,满心感恩。不正是我手抄的这些文字,我剪贴的这些文字,成全了我,让我得以继续在精神上存活吗?事实上,正是它们构成了我心灵史、精神史重要的一部分。我跟亲近的朋友说起这些旧笔记本,他们建议我编一本书,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自去年9月起,我就认真思考这件事。今年上半年,终于初步编成了。这些文章是我从小到大读书留下的痕迹,是我一个人的阅读体验,是我生命中的相遇。去年在江西弋阳的《教师博览》首届阅读论坛上,我讲“人生最美是相遇”,首先就是人与人的相遇,一个人一生遇到什么样的读物,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满怀感念的是,这些读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漫长的时光中将我从精神的幽暗中带出来,带进光明之地。我愿意编出来分享给这个时代的少年和青年。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