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墙垣边的人类(从建筑艺术看人类文明)》熔建筑艺术、文化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于一炉,对人类文明历程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作者尉陈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对“建筑”这一文化对象的诸多属性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史典故、美学观点进行讲解的同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细部差异及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阐述。
| 书名 | 墙垣边的人类(从建筑艺术看人类文明) |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 作者 | 尉陈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建筑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墙垣边的人类(从建筑艺术看人类文明)》熔建筑艺术、文化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于一炉,对人类文明历程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作者尉陈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对“建筑”这一文化对象的诸多属性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史典故、美学观点进行讲解的同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细部差异及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阐述。 内容推荐 尉陈著的这本《墙垣边的人类(从建筑艺术看人类文明)》以人类各大文明中的精美建筑艺术为切入点,系统而生动地讲述了一遍人类的故事:巨石阵中的迷离往事、金字塔畔的绚丽传奇、导致了语言变乱的巴比伦通天塔事件、引发了宗教改革的梵蒂冈圣彼得教堂风波……于是乎,一部人类文明史,“稍不留神”就写成了一本建筑故事书。 目录 第一章 史前时代 艺术的起源及其合法性问题 第二章 古代埃及 尼罗河畔的飞扬与落寞 第三章 古代西亚 千年鹿鼎记 第四章 古代印度 几度轮回的佛陀故里 第五章 古代华夏 红尘浪里的天朝上国 第六章 古代希腊 日光之下最美的童年 第七章 古代罗马 狼裔帝国的兴废 第八章 中世纪 废墟上的十字光芒 第九章 伊斯兰 新月如钩 第十章 宗教改革 开创新局的复古运动 跋 试读章节 谈过了巴别塔本尊,我们再说回其身后的各种山寨版——美索不达米亚的多神教庙塔。要知道,庙塔建筑并非两河流域某一个特定时期的阶段性产物(如金字塔仅见于埃及古王国时期),它并没有随着苏美尔或是古巴比伦的覆亡而寿终正寝,而是一以贯之地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朝朝修建、代代更新,到新巴比伦时期,庙塔建筑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91米高,占地面积8281平方米,比起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来它虽然逊色得多,但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这样缺木少石的冲积平原上,营造出这样高耸入云的庞然大物来已经堪称奇迹了。可惜没有一座庙塔像埃及金字塔那样留存至今,昔日令人倾倒的壮丽景观早已随雨打风吹去,只将芳草萋萋的废墟和诸多难解的谜团留给了我们,巴比伦灿烂的文明早已是明日黄花。 古巴比伦的衰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雄才大略的国王汉谟拉比辞世的公元前1708年起,帝国便开始盛极而衰,之后更是江河日下,最糟糕时非但国都巴比伦城惨遭洗劫,就连主神马尔杜克的巨大神像都曾被仇敌掠走过。赫梯人、卡西迪人、伊朗埃拉米特人等相继风云一时,直到公元前9世纪左右,一支来自西北边陲(即底格里斯河上游)的凶悍游牧部族——亚述人几乎一统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这是一群令人闻风丧胆的野蛮生番,他们久处化外,无知无畏,在战争中所采取的是最简单也最痛快的方法,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抢不走的放火烧光,亚述人的疯狂与骁勇使他们很快便无敌于两河,在不长的时间内,他们不光取代了巴比伦人在这一区域的霸主地位,还灭掉了包括北国以色列在内的一系列西亚小国,又迫使埃及也俯首称臣(艾萨尔哈东时期),建立起一个威名赫赫的军事帝国,又一个“通天塔”问世了。 亚述帝国的主要建设集中在其都城萨冈之堡(后来迁至尼尼微)。亚述人在文化上虽然也受到了些许苏美尔传统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延续了他们自己民族的精神气质,如他们完全不具备苏美尔人对宗教的那种虔诚,恰恰相反,他们是一个过于沉溺于眼见的民族,享受掳来的战利品与尘世的欢乐对他们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整个亚述时期,几乎没留下什么像样的陵墓建筑,也未见宏伟壮观的宗教建筑,但国王的宫殿建筑却是空前的辉煌,代表性建筑当属新都赫沙巴德的萨尔贡二世王宫。 王宫位于赫沙巴德西北角,整个宫殿建在一个约300米见方、18米高的人工砌筑的夯土高台上。位于王宫东南面、由3个门洞组成的主入口(即宫门)是这座宫殿建筑的一个重点,其形制采用两河下游典型样式,三个拱门被四座方形碉楼所夹,墙上满贴绚丽的琉璃。宫门两侧的墙裙3米高,刻有精美的浮雕。值得一提的是,在宫门洞口两侧和碉楼转角处的石板墙裙上,都雕有巨大(约1.8米高)的人首牛身的守护神石像,它们有着蓄须武士的头、牛的腿、鹰的翅膀和狮子的身体,造型相当怪异,与埃及的雕塑风格迥然不同。由于神像所处的位置,观者可从正侧两面看它,从正面看,它属于不折不扣的圆雕艺术,而从侧面看它又是正儿八经的浮雕作品,很有趣味。而最有趣的是为了使人于正侧两面都能完整地感受神像,建筑师在像的侧面生生地多添了一足,真乃煞费苦心。 宫殿整体分为三大部分:帝王行政和起居区域、后宫和殿务性区域,以及设在宫殿之西的天塔。天塔平面占地约43米见方,它的建造很有可能是受了两河流域庙塔传统的影响,但亚述人不再单独建塔来作为礼仪中心,而是把它置于国王宫殿的一隅,反映着曾经至高无上的教权在这个军事帝国中的边缘化处境。 P40-41 序言 尉陈的这本《墙垣边的人类》是其首部文字结集《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的修订再版。在当今这个文化濒临复兴的年代,一位青年学者的非娱乐性著作不仅能出版发行,更能在几年之后再版更新,可见必有其独到之处。 阅读书稿时,我觉得自己似乎乘坐一架小型飞机穿越了千年,沿着作为大多数人类之故乡的地球北纬30°线环行了一周。这飞行的高度既不能太低,以致乘客被各种细节弄花了眼,也不能太高——至少要让人能看清那形形色色的建筑。如何找准这个适宜的距离感,并保持这旅程始终在历史天空的平流层当中,便是作为驾驶员的作者功力之所在了。 是的,这首先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然而正如初版书名中的那个“不只”所公开暗示的那样,建筑只是主线罢了,丰富的副本可能才是作者的用心所在。这一用心在此次再版的书名中更是昭然若揭:“建筑”本身,已经由主语变为了副词。 当然,这建筑的主线仍是明显的。远古之洞、埃及之塔、中东之殿、希腊之柱、罗马之拱、印度之窟、中国之庙各自特色何在?为何欧洲建材喜石,中东、北非好砖,华夏则独钟情于木?本书绘声绘色之间为你娓娓道来。多学科的材料作者信手拈来,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仍能不失趣味性。此为本书“物”的层面。 然而建筑并非风化或进化而成的自然现象,它是文化,它与人类密不可分。每种建筑的背后都有着人类的故事。作者于此用力颇多,因此,无论是遥望金字塔默想永生的埃及法老,还是驻跸悬苑意气风发的亚历山大,是窣堵波旁放下屠刀的阿育王,还是阿房宫畔梦想万世一系的秦始皇,都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一个个粉墨登场细述生平,令人悠然神往,亦能从别样角度再度领略主线风景。此为本书“人”的层面。 然而终于没有令本书停留在坊间不少同样花团锦簇的二维读物水准的,是其“物”“人”之后的“道”。 作者开宗明义便讨论了作为建筑所身处的更大门类——即广义的“艺术”——其“真正起源”这个深刻的问题。曾与作者交流,他坦承这是困扰他多年的一个严肃命题。而在作者几年前心灵经历了巨大变化之后,这命题才真正开始有了获解的可能。由此出发,作者最终在本书中尝试给出的真正主线,才是再版与初版最大不同之所在。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了英国著名文学家、评论家和神学家G·K。切斯特顿之艺术发生论作为其本人艺术观——至少是建筑艺术观——的基石之一。他有意识地拒绝将人“物化”和将人“神化”这两种堕落趋势,而尽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透过建筑谈文化,透过文化谈人,并最终谈及那指向终极的万事由来。 无论这本书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作者的初衷或读者的期望,它都堪称一次值得注意并给予赞赏的尝试。 是为序。 2012年11月29日,阳光城 后记 2009年,这本书曾以《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的名字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刊行过,三年来,整体反响还不错,反倒是我自己后来对它十分地不满意,甚至不好意思送给弟兄姐妹,就盼着能有机会修订一次,出一个不令自己太脸红的版本。 今年暑期收到崔编辑来信,说09版的书已经卖得差不多,可以再版了。于是从八月份开始着手修订,停停续续,直到今日始告完工。因增删改动的幅度很大,过程中的确挺辛苦,但拿到这个结果后我觉得很值。盼望读者诸君也能喜欢它,并从中受益。 是为跋。 尉陈 2012年11月16日,净月潭畔 补记一:《墙垣边的人类》首印3000册,六月份发行后很快售罄,出版社准备加印,借此机会,我又对它进行了一点必要的修订,弥补之前的疏忽,心中甚是感恩。 尉陈 2013年7月22日,锦阳阁中 补记二:去年我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又修订了一遍,我确信这就是它的应然面貌了。盼望这个“定本”能有益于人。 尉陈 2017年5月18日,台州后蛟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