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在大桥上来往不停的人群(至少是不用纳税的那些桥上)。在美好的黄昏,许多人停在桥上,懒洋洋地俯视流水,迷离恍惚地意识到:河水渐渐流淌,绿色的河岸越见拓宽,河水终究汇流到浩瀚的海洋。另外一些人,他们背着沉重的负荷,停在桥上是为了休息片刻。他们凭栏远眺,心生遐想:人的一生能抽抽烟,过得逍遥自在,在阳光下,躺在热烘烘的油布上睡觉,任凭小船滞缓而懒洋洋地流淌,那是何等的幸福啊!停在桥上的还有一部分人,属于完全不同的阶级,他们的心情更加沉重。此时此刻,他们想起了往日听人说过或是从什么书上看到过:溺水而死并非难事,在众多的自杀方式当中,是轻而易举的最佳选择。
科文特加登市场。那里也说一下。每当旭日东升,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空气中四处弥漫着扑鼻的花香,荡涤了头天晚上残留的污秽的酒肉气息;通宵悬挂在阁楼窗外面的画眉,已经萎靡不振,这时候也乐得像疯了似的,这可怜的鸟儿!对于周围许多别的小俘虏来说,它是它们唯一同病相怜的伙伴。在那些小俘虏当中,有的已经垂头丧气,把身子匍匐在地,想躲避醉汉买主那灼热的手;而另外一些挨在一起,由于挨得太挤,一个一个显得毫无生气,正等着浸水,振作起精神,好让比较清醒的伙伴心情舒畅一些。老店员上班路过这里,见到它们那副模样,不免奇怪:它们本来充满着对原野的憧憬,如今那胸膛里装的是什么呢?
但是,我现在并不想用过多的笔墨来详述我在散步中的见闻,只是我即将叙述的本书中的故事发端于我这样的一次漫游,因此我要有所交代,并以此作为本书故事的引言。
一天晚上,我漫步进了城里,像平常一样,我信步缓行,头脑里在思考着许多问题。突然,一个询问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询问的是什么内容,我一时并没有理会,但那询问的对象似乎是对着我,尤其是那声音听起来非常悦耳,又柔软又甜蜜。我赶紧转过身,只见身旁站着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她要求我告诉她,怎么才能到达离当地很远的一条街道那里。的确,那条街位于城里另一个不同的街区。
“孩子,离这儿远着呢。”我说。
“先生,我知道,”姑娘说起话来有点胆怯,“恐怕是很远很远,因为我今天晚上就是从那儿来的。”
“就你一个人?”我不免有些诧异。
“唔,是我一个人,我并不在乎。可是这一下我有点害怕了,因为我迷了路。”
“你怎么想到要问我呢?要是我对你指错了路,那可怎么办哪?”
“我相信你不会干出那种事,”小姑娘说,“你年纪大,有身份,走路又那么斯文。”
姑娘的吁请,以及那聚精会神的姿势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我无法用语言描绘。她精力过于集中,那明亮的眸子里已闪动着泪珠。当她抬头仰望我的时候,那瘦弱的身子在微微颤抖。
“那好吧,我送你去。”我说。
她用手牵着我的手,对我那么信任,仿佛她从孩提时代就已经认识了我。我们俩一道,缓慢地向前走:她使自己的步子与我的相适应,那样子倒不像我在保护她,而是她在引导我、照顾我。我注意到,她不时地偷偷看我,挺好奇地打量我的表情,仿佛要完全弄明白:我不是在骗她。那种目光(也非常敏锐、非常热切)每重复一次,她的信心似乎便随之增强。
对我来说,我和孩子至少有着同样的好奇心和兴趣。她倒的确是个孩子,可是根据我的观察,尽管她生得瘦小纤弱,但那外表上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年轻人的气息。她身上穿的显得过于单薄,但非常整洁,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很穷困或是无人照顾。
“你一个人走得这么远,谁叫你出来的?”
“先生,叫我出门的人对我非常慈爱。”(P2-3)
总的来说。我们深信《老古玩店》是狄更斯作品中最优秀的,怎么夸奖它都不会过分。从各个方面看,这个故事都为它的作者赢得了每个天才人物应得的热情景仰。
——[美国]爱伦·坡
译本序
古绪满
一八四一年,狄更斯的《老古玩店》一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在小说发表的当年,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就在《格莱姆杂志》的五月号上发表了评论,就小说的书名评论说:“这种构思实在很美,简洁朴素,而又崇高宏伟。我们对这部作品全面地加以研究,越研究就越加完全相信那种创作此书的天才,具有高尚的品质。但是,狄更斯先生最初是否打算让它以现在这种质朴的形式出现,很值得怀疑。我们从故事的标题可以肯定,最初绝不是如此。他在开始把它称做《老古玩店》的时候,他的计划就与故事完成后我们看到的形式很不相同。显然,如果他现在给故事起名,他就不会用这个名称;因为这个店本身完全是属于第二位的。只是在开头的地方提起。”
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辛未艾先生认为:“书名《老古玩店》,看来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这家‘老古玩店’就开在伦敦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这是‘一个古旧和珍奇东西的收藏所’。这里有一套一套的甲胄,从寺庙里搬来的斑斓雕刻,有各种生锈的兵器,有残缺了的瓷、木、铁和象牙的造像。这些东西都是店主吐伦特老头从古老的教堂、坟墓和废宅中搜集来的。这样一家衰败老朽的老古玩店,正是已经日暮途穷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它自然经不起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
上述两种看法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狄更斯这部小说内容和书名之间的关系。第一,狄更斯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其主导思想非常明确,即通过“老古玩店”控诉资本主义的罪恶。第二,我们知道,狄更斯在创作时有一种倾向,他往往并不按照计划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他虽然有明确的主导思想,但并无细节的构思;他深知自己总的框架要向读者展现的是什么,至于如何实现这一点,他听凭自己的创作冲动;在创作时他并不沿着固定的路子写下去,而是听凭自然,信手写来。第三,狄更斯是在为期刊写小说,这种创作显然有许多不足,有许多本来可以补救的缺点;就全书来说,他总会感到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改才能使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林琴南先生曾经把狄更斯这部小说与我国的《红楼梦》相比较。这个比较是否允当,姑且不论,但是,他把书名译为《孝女耐儿传》倒名副其实。
狄更斯在小说中着力刻画了耐儿,幼年落孤,几经磨难,与这小小年纪的少年天真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对主人公耐儿表示了深刻的同情,与她同呼吸,为她的受苦受难而哭泣,对她的善良而美好的品德表示虔诚的崇敬,对她身处困境中的乐观精神推崇备至,欣喜若狂。
耐儿生得娟秀,心地善良。她母亲因婚姻不幸早亡,她就跟着外祖父吐伦特老头儿在一起生活。吐伦特疼爱外孙女,与她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由于他自己贫病交加,深知贫穷的滋味,因此一心想攒很多的钱留给耐儿,指望她日后能过上舒服的日子。可是他又没有赚钱的手段,竞糊涂愚昧地热衷于赌场,一次又一次地向奎尔普借高利贷,终究落入了圈套而不能自拔,使得“老古玩店”为奎尔普吞并,自己落得身无立锥之地。
耐儿爱花爱鸟,热爱大自然,这样纯洁的少女本来应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合乎情理。可是在阶级日益分化的英国社会中,她的命途多舛,在生活的道路上处处遇着凶险和磨难。一方面穷凶极恶的奎尔普在虎视眈眈地窥伺,另一方面有积恶成性的哥哥福来德.吐伦特在打她的主意——要把她嫁给斯威夫勒,以为借此可以得到想象中的一大笔钱财。
耐儿虽然年小,但是在无父无母、与年迈糊涂的外祖父共同生活的特殊环境中,她得到了生活的磨炼。她不但不逆来顺受,反而培养了勇往直前、顶风逆浪的大无畏性格。在“老古玩店”为奎尔普霸占以后,她毅然规劝外祖父离店出走,过着颠沛流离的乞讨生活;途中外祖父受到赌棍的诱惑,要偷钱去赌,差点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耐儿发现以后及时作了纠正,使糊涂的外祖父完全被征服了,他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外孙女,而是“超人”。耐儿在说服和劝阻外祖父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生活中她处处显得比外祖父更有主见。外祖父不得不承认:“我是孩子,她是大人。”
耐儿和外祖父在流浪中遭受了种种折磨,饱受了人生的苦难。沿途虽然也得到了一些善良人的慰藉和怜悯,比如,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乡村教师同情他们,免费给他们提供住所;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巡回展览蜡像的乍莱太太收容了他们;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流浪到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时,炉火工人借给他们一席安眠之地;后来在漫无目的的颠沛流离中,又是那位善良的教师帮助他们在一所教堂里找到了栖身之所,等等。但是他们怎么也敌不住以奎尔普及律师布拉斯兄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残酷暗算,终于心力交瘁,双双成了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小说分期刊出后,广大读者对耐儿的命运十分关注,希望这样美好的无辜应该活下来。当耐儿终究死去,读者无不感到莫大的悲哀,心灵受到真诚的震动。狄更斯的一个朋友甚至指出,狄更斯“太残酷了”。
其实,“老古玩店”遭到奎尔普的吞并,这是有普遍意义的。它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逼得手工业者、工人和个体农民无家可归,就是连原本过着小康生活的小私有者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加入到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小耐儿的死,并不是狄更斯的残酷,而是当时英国社会无情现实的反映。
狄更斯在《老古玩店》里刻画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便是丹尼尔·奎
…… 的生活上面。无论作品的基调是悲怆还是幽默,这种平凡的生活似乎天生就具有艺术的真正价值。这就是狄更斯现实主义的永久的基础。
作为狄更斯文学创作转折期作品,《老古玩店》和其他作品一样,充满着作者对社会邪恶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揭露。在《老古玩店》里,虽然也出现了加兰德先生——一个行为一丝不苟、体贴手下人、匹克威克式的人物,但是他在书中只是一个十分次要的角色。和奎尔普、布拉斯兄妹等人相比,留给读者的印象并不深刻。而小耐儿不管怎么心地善良,其结果却是被逼而死。在叙述耐儿和她近乎疯狂的外祖父的故事过程中,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了狄更斯的寓言式的创作手法。小说中描写外祖父被逼致疯,因为他指望通过赌博的办法发财致富。在狄更斯看来,他的手段虽然可恶,但是他的目的高尚,因为他希望外孙女今后过上好日子,成为“贵妇人”。但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外孙女的夭折。祖孙两人在流浪中所遇到的奇奇怪怪的人群,甚至是祖孙之间某些伤感的和过分紧张的场面,这些对读者不啻是一种暗示,说明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狄更斯通过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揭示了他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里所见到的残酷和欺诈。
狄更斯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世界,他像一个孩子在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是他用的是成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他所看到的光明比一般人所看到的更为强烈,他所看到的阴影比一般人所看到的更为深沉。一般人生活在他们的环境里,觉得心安理得,并没感到有什么异常。可是在狄更斯的眼里,无论是人们的喜怒哀乐,或是天气的变化,甚至是家具的表面,或是屋顶的倾斜角度,都隐藏着某种含义或暗示。他看待周围的事物总是带着惊讶、热情和恐怖的心情。
《老古玩店》最大的特点是它那简朴刚健的笔触和有趣的想象。作品在许多方面都独具匠心,特别在性格描写方面,胜过了在此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这里有老祖父那真实个性的刻画;温静可爱而命运悲惨的耐儿;奎尔普,嘴巴张得像只喘气的狗,具有嬉闹的古怪行为,极其怯懦,还有褊狭的、像娇生惯养的孩子般的恶劣行径;狄克.斯威夫勒,像个王子似的,好心肠,一事无成,懒惰、奢侈,富有诗意,勇敢,浪漫豪爽,会献殷勤,充满深情,并不是完全不想诚实的“光荣阿波罗神”;他的新娘侯爵夫人;汤姆‘柯特林和他的伙伴;萨丽‘布拉斯小姐,那个“好人”;倔强的小马;拿大顶的孩子;教堂执事;干活的铁匠;跳舞的狗和那布尔斯娃娃,等等。这些角色一个个精彩非凡、生动鲜明。
还是以爱伦·坡的概括评价来认识《老古玩店》吧:
“总的来说,我们深信《老古玩店》是狄更斯作品中最优秀的,怎么夸奖它都不会过分。从各个方面看,这个故事都为它的作者赢得了每个天才人物应得的热情景仰。” 于芜湖赭山
狄更斯著,柳鸣九主编,古绪满、夏力力译的《老古玩店/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古玩店店主吐伦特和他美丽、善良的外孙女小耐儿相依为命。吐伦特为使不满14岁的外孙女在他身后能过上幸福生活,想靠赌博发财致富,落入高利贷暴发户丹尼尔·奎尔普的魔爪。贪得无厌的奎尔普,利用高利贷不仅夺走了老古玩店的全部财产,还想夺取美丽的小耐儿。祖孙二人被迫逃离伦敦,过着四处乞讨的生活。最后,身心俱受损伤的小耐儿,因精神过度疲劳而夭折。
狄更斯著,柳鸣九主编,古绪满、夏力力译的《老古玩店/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是毛姆读书随笔中推荐的作品。《文学回忆录》中木心赞赏的作品。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忧伤”。著名译者古绪满、夏力力倾心翻译。国内优质译本。本书由翻译名家柳鸣九主编,多位著名翻译家、学者编选,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