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艳编著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收录了120多条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也有陌生的。故事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各种寓言故事,反映社会的百态和人生的百象。细读这些故事,不仅会给人无限的快乐和不尽的想象,而且在无形中会净化读者的心灵,使之保有一颗敏感而单纯的心。
本书旨在运用最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热情地赞扬真善美,深恶痛绝地讽刺揭露伪恶丑,意在使每一位读书的读者能够真切地理解寓言的真谛;而且每篇结束都有相应的寓意点拨,方便读者的阅读和学习。
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许多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可作为成年人的警世恒言,可作为儿童的开学读物。尤其是对正存茁壮成长的孩童们来说,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是他们成长路途上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孙敬艳编著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旨在运用最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热情地赞扬真善美,深恶痛绝地揭露伪恶丑,意在使每一位读者能够真切地理解寓言的真谛;而且每篇寓言结束都有相应的寓意点拨,方便读者的阅读和学习。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春天播种的时候,他种了一大片的庄稼。在阵阵春雨的滋润和丝丝春风的吹拂,以及明媚春光的照耀下,到夏初的时候,那片庄稼就已经长得很茂盛了。
可是,这个宋人是个急性子,苗刚从土地里泛出新芽的时候,他就跑到田里去看。看到庄稼长得只有小拇指那么高,就自言自语:“怎么长得那么慢呢,什么时候才能长到小腿肚那么高呢?”
过了十天,他又去田里看,庄稼长势很好,叶子全长出来了,已经由嫩绿变为深绿,而且茎也开始冒出来了。他站在秧苗跟前,秧苗都已经到他的小腿肚了,可是他还是很着急:“都已经十天了,怎么才长这么一点呢,什么时候才能长到膝盖那么高呢?”
好不容易熬过了五天,宋人又坐不住了,他又跑到田里去看。这回庄稼长得比上次还好,秧苗的茎已经节节蹿高,都已经到膝盖了。叶子也越来越多,隐隐约约都可以看见小花蕊了。随着微风,那叶子一片片跃动着,仿佛在庆祝它们成长的喜悦。可是,宋人还是不满意,他背着手,摇着头,在田间踱着步,“照这样的长法,要等到收获果实可真是看不到一点希望啊!”心中不自觉地这样想到,“有什么办法让它们长得更快一点呢?”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望着田间那些在风中轻轻摇摆的秧苗,突然间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一株秧苗拔高一些,然后看了看,它还稳稳地伫立在田间,而且比其他秧苗“长”高了很多,他终于满意地笑了。随后他又耐心地、不辞辛苦地一株一株地把他的那片庄稼的秧苗拔高了一遍,这样一来所有的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心里可真是乐开了花。
夕阳西下了,浑身疲惫的他回到了家里,喜出望外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也算值得了,我终于帮我们的庄稼长高了!”他的儿子一听,急急忙忙跑到田里去看,却失望地发现所有的禾苗都枯萎了。
寓意点拨
禾苗成长有它特定的生长规律,违反规律急于求成是没有用的,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就像故事里这个宋人一样。所以,要做好一件事情,不仅需要有信心、有热情,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不能蛮干,更不能投机取巧。
扁鹊说病
春秋时期,蔡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叫扁鹊。他医术高明,通过察言观色就能准确地为人诊病。话说有一天他去拜见蔡桓侯,在国君身边站立了一小会儿,他察看了国君的脸色,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大王,您生病了,现在在皮肤表层,需要尽快医治,不然将会加重。”蔡桓侯很是纳闷:“我好好的,怎么会有病?大概医生都喜欢医治没病的人,借以显示他们医术高超吧!”于是,他回绝了扁鹊:“我没有病。”扁鹊只好怏怏地走了。
十天过去了,扁鹊又去拜见蔡桓侯,见到国君后,注视了很久,然后又说:“大王,您的病已经深入到皮肤和肌肉之间了,就让微臣给您诊治吧,要不还会继续加重的。”蔡桓侯听了,不由得生气了:“这扁鹊怎么总想我有病呢?就算你是名医,也不至于拿没病的人来说事儿吧。”这次他理都没理扁鹊,扁鹊无奈,只好离开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侯,与国君说话的时候,他再次观察了国君的气色神态,然后很担心很急切地对他说:“大王,您的病现在已经蔓延到肠胃了,急需诊治,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还会继续加重的!”蔡桓侯这次非常生气,他铁青着脸,用眼睛狠狠地瞪了瞪扁鹊,差点就下逐客令了。看到这种情况,扁鹊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了,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惴惴不安地离开了。
日子过得真快,十天又过去了。到了拜见蔡桓侯的日子,扁鹊却没有出现。有一次在路上远远地看见蔡桓侯了,扁鹊扭头便走掉了。蔡桓侯有点气愤了,他觉得很奇怪:“这扁鹊平时见我总是唠叨个没完,今天是怎么回事儿呢?”于是,他特地派人去问个究竟。
扁鹊对来人说:“人的病要是在皮肤表层,用热水敷烫便能祛除;要是到了皮肉之间,针灸也是可以治好的;到了肠胃,对症下药也能药到病除;可是一旦深人到骨髓里,那只能是听天由命,无药可救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过了五天,蔡桓侯浑身疼痛,卧床不起,苦不堪言,叫人去找扁鹊。而扁鹊早已逃到秦国去了,不昕医生规劝的蔡桓侯很快便病死了。
寓意点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疾病以及其他不好的毛病要防微杜渐,及早解决问题;对于别人的好言规劝,也要从谏如流,不能一贯顽固执拗。如果等到病入膏肓或酿成大祸,那就无法挽回了。P1-5
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指定和推荐了具体的课外读物书目。从推荐书目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把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阅读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一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70%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而中外名著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因为中外名著是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与文明传承,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验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基于以上考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凭借自身的教育研究资源,组织了一批学者和专家,包括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文教育研究者、特级教师等,根据“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并吸收了一些权威学者最新的青少年阅读研究成果和阅读书目的推荐意见,精心编撰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本套丛书经过周到的考量和严格的筛选,最终选定了包含有童话、寓言、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名著、历史读物、科普科幻作品等各种类别的必读书目。
本套丛书是专门为广大中小学生倾力打造的经典读物,版本完善,内容准确,体例设置科学实用。丛书中的外国文学名著均为全译本,我们选用了著名翻译家的译本,并编排了大量由国外绘画大师绘制的精美原版插图,其中大部分插图都是首次在国内图书中呈现。针对中国古典名著、国学类图书,我们邀请了包括蔡义江、张景、马东瑶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和专家,由他们负责编写和把关,以确保此类图书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丛书通过“导读”“旁批”“要点评析”“考点精选”等栏目,对名著的精髓部分、重点、难点、考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指导,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文学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借鉴写作技巧,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还针对其中思想内涵较深的作品,组织原书的著译者和相关学者、专家编写了权威、专业的点评,通过对作品重点篇章、重要段落、内容要点、精彩语句的批注和评析,实现了对作品全面、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使读者能够轻松领悟名著精髓,充分理解名著内涵,真正读懂名著、读活名著。 我们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其阅读品位。希望广大中小学生把本套丛书当成良师益友,与名著同行,在阅读中成长。
本套丛书中的围学、古典文学名若都是学生必须读的。他们精心组织专家编写,使其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极大地廓清了对经典的误读误解。值得中小学生、语文教师认真一读。
——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 蔡义江
本套丛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采用了名家的全译本,编排了专业的解读栏目,搭配了精美的原版插图,内容健康,品位上佳,很值得中小学生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柳鸣九
我推荐学生阅读本套权威完整版名著。丛书紧扣新课标精选书日,科学地编排了“导读”“旁批”“要点评析”“考点精选”等栏目,能帮助学生领悟名著精髓,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顾振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