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春雨
农历二月前后,江南雨水特别多,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从窗口望下去,街上打伞的人们像一朵朵移动的小蘑菇。回家的时候,我也成了一朵小蘑菇,漫步在斜风细雨里,伞下小小的空间,伞上扑扑的雨声,让我的思绪浸入了雨里。
江南的春雨,如情人的眼泪,下起来总是下个不停。看来,江南的春雨,最是多情。淅淅沥沥,缠缠绵绵,下得人身上潮潮湿湿,下得人的心情也潮潮湿湿。情人的泪眼让人爱怜,可是太多情了也会让人烦恼。人们喜欢晴朗的初春,风可以吹面不寒,心情可以跟阳光一起明媚。可是天老是下雨,一下就是一两个星期,断断续续,从雨水下到惊蛰,从清明下到谷雨,下得梅花落了,梨花开了,桃花汛来了。
可是你发现春雨的美了吗?
春雨中的江南,如无声的水墨画一样安静。雨下成了朦胧的烟,下成了密密的帘,透过烟帘,可以看到几千年来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石街,渡船,水鸭;杨柳,梧桐,杏花。笼在烟雨中的江南,就是一幅画了几千年的水墨画。江南的山山水水,本来就不以雄壮为美,山清水秀,总是那么的温柔,让人总喜欢与江南女子的柔媚纤巧联系在一起,而有了春雨的湿润,更显得山如碧玉、水似青萝。
可惜的是,城市里的人们,不太去注意雨中的风景。也许高楼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看不到江南的雨山烟水。那么听听雨也是好的。你听窗户上的雨声,也是美妙的,急时如珠落玉盘,缓时像琴声悠扬,更多的时候却像窃窃私语。雨会使人平静,也许是那有节奏的敲打如舒缓的音乐。难怪古人说江南好,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佳句,江南的春雨,还有催眠的功效呢。也难怪多愁善感的我,把江南的雨,从少年听到了中年,还要从中年听到老年,却并无多少“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反而觉得这冷冷的雨串成了念珠,心头如老僧禅定般的平静。
如果对春雨有心,就会有更不一样的境界。走出屋子,走进江南,在春雨中,你一定也会多情起来。也许你会在嘉兴的烟雨楼前因细雨凄凄而打湿一双泪眼,也许你会在西子湖畔重温那美丽的传说感慨绵雨如白娘子的泪滴,也许你会把徽式建筑粉墙黛瓦上铿铿的雨声听作古老的乐声,也许你会徜徉在乌镇和周庄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回首潮湿的记忆,也许你会在径山顶上万寿禅寺里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许你会在塘栖古镇广济桥湿湿、长长的台阶上期盼邂逅打着油纸伞的如水女子……
雨还在下。春雨中的江南,还是冷冷的。冷冷的雨,湿湿的雨,不狂暴,不浮躁,就这样不徐不急,霏霏地下,不知何时停。这样的冷雨最能让人平静,或许平静之中还会让人有淡淡的愁绪,因为在这料峭的早春,如泣如诉的雨,给人的怀念提供了某种慰藉。烟雨江南,秦淮红楼,柳岸兰舟,双溪水涨,广济桥头,许多的故事都在这缠绵的春雨里了。可是幽怨和缠绵只是故事,就算有许多的云恨雨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看看这雨丝,听听这雨声,江南的春天就这样在雨中悄悄地来了。雨是万物的甘露,为了万物的复苏,它一定要把江南洒透。草在雨中悄悄地长,苔在雨中悄悄地绿,花在雨中悄悄地开,茶在雨中悄悄地萌。就在人们不注意时,就在雨过天晴后,花香和鸟语一起向人们涌来,吸足了雨水的江南,仿佛一瞬间万紫千红,水墨画变成了多彩的水粉画。这时,春雨才会像使者一样隐去,交给人们的,是一个洗过的太阳,和太阳下洗过的江南。
2016年3月于杭州P6-7
富春江的隐居人,外婆桥的读书郎,轩窗里的卷帘人,烟雨中的蓑笠翁,美人靠的苦红颜,过墙阴的卖花女;还有宋王朝的莲子,西子湖畔的爱玲,荷花塘的鲈鱼,瘦西湖的烟花,以及欸乃一声的青绿山水,拈花一笑的宋明寺僧……那些渐行渐远的岁月,那些无可逃避的苦难,那些如在眼前的人物,娓娓述说,栩栩如生,仿若初生……
——赵投桃
梭罗说:我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因为生活是那样珍贵……梭罗希望自己死去的时候不会发现不曾生活过,为了彻底击败所有不属于生活的东西,他选择了森林。同样的,丁庆伟先生选择在生活中发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江南的一切就在这个江南人的生活中缓缓流淌。
读《一袭江南》,如同受邀去探访一个个无名的往日和沉睡的世界,发现一切都被储藏在金色的记忆里,完好如初……
——唐妙琴
听听那烟雨
江南在古代的人文地理概念中常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从唐宋起,“江南”是一个包含着美丽、文气与富庶,被世人不断向往和憧憬的地方。
于是,人们来到江南,来“看”江南。
杏花春雨是江南?湖河众多的江南,湿润空气,春天的江南,草长莺飞,雨水也多,绵绵细雨,让人的心里恬适而安静。
亭台楼阁是江南?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以及桥上的廊亭,路边的凉亭,多是临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尽收眼底,亭台楼阁里又留着多少文人雅士的故事与吟咏?
小桥流水是江南?周庄、乌镇、西递、宏村,都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四面环水,咫尺往来,楫划舟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古朴幽静。仿佛江南人家,就生活在凝固的岁月里。
那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是“江南”?这些,只是游客“眼”中的江南。游客看到的只是表象,或许他们没有时间去深入理解江南内在的东西,中国文化里“江南”的那一部分。江南,不仅仅是这些。
那么年年岁岁生活在江南的江南人呢?古人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江南人也许觉得太湖的渔舟唱晚、西湖的烟桥画柳是美丽的画面,但他们多数已不会在意“江南”不“江南”了,不会特意去体会吴侬软语的温柔婉转,或者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了。
我是一个江南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江南。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鱼米之乡养育了我,秀丽风景感染了我,使我的性格温婉、含蓄、内敛,如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宅一般恬静内秀。江南,有干百万的“我”如同着我。当“我们”在“庸俗”的尘世生活中,用一双充满诗意、充满文字的眼睛看江南的时候,就会发现,江南处处美。
江南的美,就在生活里,自古就在那里,并且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沉淀下来。这种美来源于生活,江南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江南人的一言一行,形成文字,赋成诗词,进而上升到一种艺术化的意象,这就是所谓的江南美学,就是在江南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美”(文学之美),一种唐宋以来,中国文人精神的家园。
每个地方的文化特性又成了每个人对故乡情怀的根源。比如陕西人对于秦腔的热爱,东北人对于“二人转”的喜爱,地域文化表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语言行为各方面。江南自古的富足、秀丽、重文,铸就了大多数江南人的文化性格,不管他有没有“文化”。文人墨客们的诗词章句被江南烟雨浸染,诗词章旬反过来又浸染江南烟雨。就连不识字的“泥腿子”,我觉得他们也是江南的文化。在《泥土里的风雅》一文中,我就有这样的表达:江南的美,江南的风雅,并不单属“读书人”。
江南文化是情义绵长的。人们常说“烟雨江南”,我觉得那既是形容景色之中的迷蒙雾霭、,也是指历史或岁月的模糊迷离。往事如烟。余光中先生在他的著名散文《听听那冷雨》中,赋予了雨的韵律与味道,也赋予了雨的乡情、友情、亲情,以及爱情。江南的烟雨,更可以如此。
江南的美,不仅在杏花春雨,不仅在小桥流水,不仅在亭台楼阁,更多的是在于文墨的气息里。唐诗宋词美妙的“韵”,有其古典绮丽的美,而现代的散文也可以很美。“我”的风雅,“我”的生活,“我”的记忆,“我”的故事,“我”的感悟……一切以文字艺术为名义,都可以记录下来,成为江南的美。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诗化,也是一个江南人一生都情牵梦绕的故乡情结。
这个时候,仅仅用“看”就不够了。听听那江南烟雨吧!听听“我”缓缓地述说,讲讲江南某个小人物、某座桥或某一棵树背后的故事,讲讲一个江南人从少年到中年“听雨”的感受,讲讲江南也有“辽阔的秋天”,也有“都市里的辛夷坞”,更有“虫鸣虫舞苔草香”。这是对江南生活的深入体认,并不只是对众多名人雅士、名胜古迹的典故的简单复述,也不是那种“心灵鸡汤”式的简单感悟。这些,在江南景区的导游的喋喋不休中是没有的,在相机中留下的江南美景里也是没有的。
这些文字被赋予了汀南人的性格,或者说,这些文字就带着江南人的性格。“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不会像中原人、塞外人那样的激烈粗犷,就如《吃老酒》一文中,那酽而微熏的绍兴黄酒。就算是挥之不去的亲情、乡情,也没有一声声煽情的呼唤,而只是在《明月夜》里娓娓道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江南人都是听雨客——一袭江南梦,醉卧烟雨中。
我并不专门研究江南文化或者江南美学,我只是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江南之美,然后描摹其美,比如那《小石桥》,那《难忘的老屋》以及老屋《檐雨》,听那《踏不停的蛙鼓》,回味那《恋恋未舍的初夏》……
本书上篇所收文章侧重于品味江南风物的美学意象,中篇侧重于对江南生活的禅意理解及体悟,下篇侧重于江南生活和人物的回忆。
江南文化与江南美学博大精深,本书只是涉猎皮毛,其中的体验与经历,作为个体表达,难免贻笑大方,持以就正。
丁庆伟(听雨客)
2016年3月于杭州
问君归否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也许你不在江南,但总有那么一天,你必定会走在去江南的路上。无论是初游者,还是重游人,那上林繁花般的锦绣江南,莫不让人勾留盘桓。从河流走向河流,从山岭走向山岭,从季节走向季节,当不止品咂于慈姑莲羹,不止闻香于桃李樟桂,不止目送于山水风烟,也不止吟咏于弹唱歌诗。恰似山阴道上,乱花渐迷失路径;更多情似南唐后主,魂牵梦绕不知归路。
登双峰山,临西子湖,看雷峰夕照,听南屏晚钟;苏堤妩媚之春晓,断桥爱怜之残雪,张翰之莼鲈之思,冯唐之十里春风,不由让人心旌摇荡,竟不知身在何世,心归何处……更不要说在江夏黄鹤楼上观“白云千载空悠悠”,在洪城滕王阁中看“落霞与孤鹜齐飞”,在钱塘断桥头想“三生石上旧精魂”,在金陵秦淮河边听“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及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风摆腰姿摇起“几点绿荧入苇丛”,在苏州网师园听说书人朱唇轻启唱“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置身在这方葳蕤又荒芜的地界,特别容易招惹羁旅者的感伤情怀;耽溺于这块繁华又苍凉的温柔之乡,特别容易触动还乡人那根深蒂固的思乡之愁。
游走在江南大地上,我们很容易就陷入这样一种美丽的忧伤之中。不消说,随便一座昨夜又东风的小楼,或许就是文阵雄师的诗人故宅,随便一湾浣衣井阑的方塘,或许就临照过谢秋娘们的惊鸿一瞥;更不消说,随便一处雕栏玉砌改朱颜的凋敝庭院,或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随便一截荒草斜阳土坯问的断碑残垣,或许就留存着王氏书家的传世墨宝,而那山丘上的一个个小小的枯冢,或许就埋葬着曾经风华绝代的一泓丹心碧血……在神思恍惚之间,你搞不清那个时光里的他或她抑或就是现世的你,还是现世的你抑或就是那个时光里的他或她?
更哪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光阴的烟雨足可销蚀万物于无形。销蚀掉那些鲜活的面容,销蚀掉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甚至销蚀掉不可一世的帝王之气。在很多时候,身临其境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使你迷失在美丽的虚幻之中。对于逐渐过往的“江南”,唯有一种声音可以使之流传,唯有一种话语可以使之甦醒。当江南在你的想象中一一复活,当江南在你的虚构里扑面而来,你竞然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喟叹和迷惘。究竟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婉一些?
不想今日读到丁庆伟的散文集《一袭江南》,我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享受了一份欲说还休的慰藉与愉悦。庆伟身为江南文人,博闻好古,留心掌故,化吴侬软语于字里行间,真正是恰当不过的叙述者。但凡风景胜迹,异闻风物,市俚风俗,饮食习尚,均叙事翔实,引人入胜,且文思绮丽,笔墨爽利,使往昔江南之生香活色,历历如在目前。随意撮其章句,无不令人为之神往:富春江的隐居人,外婆桥的读书郎,轩窗里的卷帘人,烟雨中的蓑笠翁,美人靠的苦红颜,过墙阴的卖花女;当然还有宋王朝的莲子,西子湖的爱玲,荷花塘的鲈鱼,瘦西湖的烟花,以及欸乃一声的青绿山水,拈花一笑的宋明寺僧……这一切,都在作者那紧贴肌肤的感性的文字里栩栩如生,恍若初生。庆伟以他感性细腻的笔触,书写了江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充盈着禅意的人生智慧,充盈着悲悯的人间情感,充盈着魂牵梦绕的故乡情怀。他散文里的江南之美,并非绚丽而虚幻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江南大地。那些渐行渐远的岁月,那些无可逃避的苦难,那些如在眼前的人物,娓娓述说,正是那似乎已成过往的“江南之美”艰难而执着的延续。
赫尔德林诗日:“他像酒神的祭师,在神圣之夜走过大地。”我觉得,庆伟君像一位虔诚的江南祭师,一个耿耿于桑梓的还乡者,一个行走在江南这片诗意大地上的歌咏者。跟随他这支“点青螺”之笔的引领,我们在江南的山水与故事间流连忘返,如坐春风,如品佳茗,陶陶然如温绮丽旧梦矣。《一袭江南》内分烟雨江南、禅意江南,追忆江南三卷,总卷玄圃积玉,堪可藏之把玩品味。应承作者意愿,率记鸿雪一二,不能阐扬于万一。不揣掠美之虑,是为序。
赵投桃(编辑、作家、楚辞学者)
2015年6月20日东湖歌子楼
梭罗说:我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因为生活是那样珍贵……梭罗希望自己死去的时候不会发现不曾生活过,为了彻底击败所有不属于生活的东西,他选择了森林。同样的,丁庆伟先生选择在生活中发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江南的一切就在这个江南人的生活中缓缓流淌。
读丁庆伟编著的《一袭江南》,如同受邀去探访一个个无名的往日和沉睡的世界,发现一切都被储藏在金色的记忆里,完好如初……
富春江的隐居人,外婆桥的读书郎,轩窗里的卷帘人,烟雨中的蓑笠翁,美人靠的苦红颜,过墙阴的卖花女;还有宋王朝的莲子,西子湖畔的爱玲,荷花塘的鲈鱼,瘦西湖的烟花,以及欸乃一声的青绿山水,拈花一笑的宋明寺僧……那些渐行渐远的岁月,那些无可逃避的苦难,那些如在眼前的人物,娓娓述说,栩栩如生,仿若初生……丁庆伟编著的《一袭江南》内分烟雨江南、禅意江南,追忆江南三卷,总卷玄圃积玉,堪可藏之把玩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