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耗费10年心血,将史料化为精彩纷呈的历史小说,首次完整还原崇祯的传奇一生,让您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深入了解崇祯掌权后遭遇的所有危局、陷阱和诡计,失败的细节、教训和规律。
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政商必读!创业必读!晏青著的《崇祯大传奇(共3册)》全面揭开中国历史传奇皇帝崇祯用权的道与路,用人的得与失。翻开本书,你将看到崇祯皇帝留给我们的丰富教训与深刻启示。他遭遇的危局、陷阱和诡计,任何领导者一定会面临;他失败的细节、教训和规律,直至今日仍给我们启示!
| 书名 | 崇祯大传奇(共3册)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晏青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耗费10年心血,将史料化为精彩纷呈的历史小说,首次完整还原崇祯的传奇一生,让您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深入了解崇祯掌权后遭遇的所有危局、陷阱和诡计,失败的细节、教训和规律。 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政商必读!创业必读!晏青著的《崇祯大传奇(共3册)》全面揭开中国历史传奇皇帝崇祯用权的道与路,用人的得与失。翻开本书,你将看到崇祯皇帝留给我们的丰富教训与深刻启示。他遭遇的危局、陷阱和诡计,任何领导者一定会面临;他失败的细节、教训和规律,直至今日仍给我们启示! 内容推荐 晏青著的《崇祯大传奇(共3册)》讲述了十八岁登基掌权,少年天子崇祯,接手的大明帝国却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内有民众揭竿造反,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眼皮底下的大太监魏忠贤,结党营私弄权…… 登基仅三个月,势单力薄的崇祯,用历史上常见也有效的政治智慧,谈笑间铲除为患多年的魏忠贤及其党羽,群臣目瞪口呆,举国为之震动;他随即打破权力结构,调整官场人事格局,破格提拔袁崇焕等一大批自己属意的人,以身作则,励精图治,政治格局顿时焕然一新;风雨飘摇中的大明帝国,终于出现中兴转机。 此后十七年,在和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等旷世枭雄的斗争中,在与身边官员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奇特关系中,崇祯皇帝用权的道与路,用人的得与失,戏剧性地浮出水面,惊心动魄叉无比真实。 1644年4月25日凌晨,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城,三十五岁的崇祯无力回天,上吊自杀,三百年的大明帝国,轰然倒塌。 目录 第一部 掌权 第一章 十七岁的朱由检突然被传位 第二章 太监头子魏忠贤密谋夺权 第三章 登基前夜不吃不喝防暗算 第四章 终于登基掌权,年号“崇祯” 第五章 初试君权,将三千太监轰出皇宫 第六章 魏忠贤遭弹劾,崇祯趁机打压 第七章 贴身亲信成了魏忠贤的棋子 第八章 掌权第四个月完美设局:谈笑间拿下魏忠贤 第九章 高层生变故,首辅要辞职 第十章 掌权之初无人可用又急于用人 第十一章 崇祯选官的新思路 第十二章 打破祖规启用猛将袁崇焕 第十三章 用私房钱给士兵发饷 第十四章 招安海盗郑芝龙,台湾归附大明 第十五章 亲查浙江作弊案 第十六章 后宫又来添乱 第十七章 微服私访遭受意外打击 第十八章 横扫腐败官员 第十九章 东南海疆传来好消息 第二十章 对手皇太极的隐秘布局 第二十一章 地方官“袭击”崇祯帝 第二部 用权 第一章 敏感期袁崇焕违规越权 第二章 崇祯亲自为袁崇焕撑腰 第三章 皇太极兵临城下,李自成浮出水面 第四章 崇祯怀疑袁崇焕有政治野心 第五章 京城危在旦夕,崇祯坐不住了 第六章 袁崇焕被捕入狱 第七章 祖大寿护驾,逼退皇太极 第八章 崇祯指定接班人 第九章 崇祯问大臣:你们谁是小人,谁是君子? 第十章 崇祯棋局中的袁崇焕 第十一章 袁崇焕被剐了3543刀 第十二章 崇祯将权柄授予太监 第十三章 投降的起义军又造反了 第十四章 皇太极围城80天 第十五章 祖大寿投奔皇太极 第十六章 崇祯下令剿杀李自成 第十七章 李自成夜袭辽城 第十八章 崇祯用权引发群臣不满 第十九章 李自成投奔闯王高迎祥 第二十章 崇祯祖坟被烧 第三部 失权 第一章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第二章 崇祯最担心的事情 第三章 有人疯狂弄权,崇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四章 皇太极攻灭朝鲜,崇祯使出险棋 第五章 除了至高权利,崇祯一无所有 第六章 朝臣面斥崇祯用人不当 第七章 内忧外患,崇祯江山告急 第八章 杨嗣昌弄权,崇祯疑心再起 第九章 崇祯怒杀内阁首辅薛国观 第十章 李自成攻破洛阳活煮福王,崇祯骑虎难下 第十一章 锦州被围,崇祯政治决策又失误 第十二章 洪承畴被俘降清,崇祯彻底丧失主动权 第十三章 面对内乱外患,崇祯无力破局 第十四章 皇太极突入长城,李自成建都封臣 第十五章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大清福临继位 第十六章 崇祯赐死首辅周延儒 第十七章 李自成称帝,崇祯无退路 第十八章 崇祯怒了:“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第十九章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自缢煤山 尾声 名噪人物终局 后记 崇祯亡国的五大原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十七岁的朱由检突然被传位 争夺皇权 大明天启七年(1627)八月,满世界泼火般滚着热浪,火烧火燎的干烤憋得人汗都出不来,一肚子下水都焖熟了,直想给自己开膛破肚过过风。 京城大街铺的那青石板,照上面撒泡尿,不等提上裤子,眼瞅着那尿渍就化成了白气儿。一阵风吹起,卷起干细的黄土把物什都裹包了,就像烧红的炭星子抽在脸上,就是娘们儿、小孩儿也挨磨得皮糙肉粗。 满大街见不着几个行人闲客,不为讨生计,谁出来晒肉干儿?连小贩都懒得吆喝,只有送水马车的吱扭声和糖人儿、干果挑子的拨浪鼓声有气无力地响几声,也被知了的聒噪声盖过了。 离护国寺不远,有一家大药铺,名仁义堂,是京城有名的二十大商家之一,掌柜姓孟,此时正趴在柜台上冲盹儿。帘子一响,进来三个人。 孟掌柜惊醒了,强睁开眼打量,认出其中二人,唬得他“呦”了一声跳起来,紧趋几步,作个长揖,“三位爷,这下火的天您老人家还出来?您几位先坐,喝口凉茶去去暑。”一面赶紧招呼徒弟上茶。 这二人是大内御药局的尚药、奉御二太监。一般内府出来采药,都是尚药一人带几个药童,偶尔也有奉御来的。此番二人同来,必是有大要紧了,该不会是皇上病了吧?这样想着,可没敢问。 三人坐定,尚药跟孟掌柜较熟,说话不外道,“老天爷没长腚眼儿,跟紧着起哄,把人都烘成干儿了,真恨不得扒了这身皮囊。”说完端起茶一口气儿全灌了下去。 “我说爷,听说白水那边又闹贼了,连澄城县都给占了?”孟掌柜想打听点儿新闻,宫里人消息准。 “嗤—!”尚药嘴里哼道,“饥民抢粮,也就蹦跶个三几天儿,围他一阵儿,也就散了。” “听说西边儿旱得邪乎,怕的是一呼百应啊!闹翻了一个陕西,多少银子才弹压得住?” “嗨,万历四十四年(1616)大旱,观音土都吃光了,饥民易子相食,也没闹出个鸟!你一个卖野药的,操甚卵心?” 孟掌柜一笑,心说野药不野药,皇上不也照吃?他没接这话,又问:“听说北边女真鞑子努尔哈赤死了,可是真的?该太平了吧?” “太平?你等着吧!老努那七个成年儿子个个如狼似虎,继位的那个皇太极比他爹还厉害。唉,治乱世用重典,当年老努兼并女真五部,反相已露,我朝却一味恩宠,封都督佥事,赐龙虎将军,结果他成了气候。就是这皇太极,这不又把朝鲜打服帖了。太平?猴年马月啦!” 孟掌柜叹了口气,“唉,我这铺子这人参、鹿茸、虎骨、麝香,还有高丽参是再续不上了。” 这时那面生人开口了:“看药吧。” “对,”尚药太监马上接口,笑着说,“今儿个没工夫跟你闲磕牙,咱(zá)家不找你要北边的货,咱家要南边的。”说着掏出方子递过去。 孟掌柜接过看了,见上面写着“海蛇、槟榔、草果、紫河车”,没有数量。孟掌柜摇头了,这槟榔、草果是去食积气滞的,宫里只是一时缺货。这海蛇是强壮药,可是极稀罕物,只产于台湾和倭国沿海,俗称蛇婆,产量极少。 宫里的名贵药都是四方解纳,宫里都没有,他上哪弄去?紫河车就是胎盘,可治骨蒸肺虚,可也没多少了,又哪能马上寻得?只得实话实说:“小人不敢撒谎,槟榔、草果倒是有,也是不多了,不知爷要多少?这海蛇更是极难寻的,自打荷兰人占了台湾,小人这里就断档了。紫河车小人这里倒是有些干的,可还没有研好,小人这就去研。” 那二人就拿眼看那面生人,面生人略一沉吟,“好吧,槟榔、草果、紫河车有多少全拿出来,紫河车不必研了。” 孟掌柜招呼了一声,不一会儿,两个伙计拿了出来,却都不多。槟榔、草果用两个麻包装着,都只剩了小半包,紫河车用个木匣盛了,里面垫着一块红锦。 面生人挨个拿起搓搓闻闻,又翻翻拣拣,又用指尖蘸点儿紫河车放在舌尖儿上,好一会儿才道:“就这样吧,都打了包,算账吧。”(P1-3) 序言 传奇时代的传奇故事 晏青先生的《崇祯大传奇》我是先睹为快,其实崇祯皇帝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悲剧性的传奇,因为他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执政期间所产生的皇朝末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瞠目结舌。明朝时期不可谓国不富,也不可谓技不强,但是帝国大厦如摧枯拉朽般迅速崩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致于攻入京城使崇祯缢死煤山,还建立了农民政权的皇朝—大顺,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在大清国三万铁骑冲击下,数十万大顺军又兵败如山一溃千里,终于使只有四十多万人口的满族大清入主了近亿人口的中央大国,这不能不说确实够得上传奇。仅就这些史实已经引人入胜,晏青先生更用通俗易读的叙事,为我们勾勒出这个传奇时代的传奇故事。 处于这样一个传奇时代,发生如此多的传奇变化,作为当局者轴心的崇祯,自然也是充满着传奇性。从他战战兢兢的入宫,危机四伏的处境,临危不乱的皇嫂,到咄咄逼人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随着历史的足迹跃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玄机,而这玄机中,恰巧是每个人物的处境和个性,构成了朱由检能够继位并迅速在你死我活的权争中消灭魏忠贤的背景,让人读后不禁慨叹,历史就是这样具有传奇性,而这传奇又是皇权制度所导致的必然。确实,历史自身就具有强大的戏剧魅力,朱由检新皇继位,看上去皇朝又充满了希望,他不能不说是闻鸡起舞、殚精竭虑。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性格的局限、朝廷党争的现实,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轨迹眼睁睁地看着大明朝如何错失良机,如何作茧自缚;特别是崇祯皇帝在治辽问题上如何枉杀忠良袁崇焕,而袁崇焕又如何细节处理不妥,阴错阳差,使皇太极反间计成功招来杀身之祸。诸此等等在洋洋三卷的《崇祯大传奇》里被作者娓娓道来,为我们描绘出这段传奇历史的宏大画卷。 史证、史论、史说,这是历史传奇小说的立身之本,尊重大历史,研究历史细节,得出历史结论,不仅采自官家正史,也要择选野史民说,即以当今人文研究的成果来观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基本定位准确的前提下,描写历史人物的关系、情感、性格、行为逻辑,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写出传奇小说。传奇小说毫无疑问是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的。本书中的人物语言就具备了这样的传神之感,这也是晏青先生用十年时间感悟的结果。我因为导演创作过《孝庄秘史》、《太祖秘史》、《皇太子秘史》和《康熙秘史》,特别是承蒙旅美学者李亚平先生不弃,我们共同推出一部夹叙夹议严格遵循历史、用视听形象生动再现历史情景的24集纪录片《前清秘史》,所以对明清政权更迭具有传奇性的历史略有了解,故读晏青先生的《崇祯大传奇》颇感亲切。我要感谢作家榜吴怀尧先生的推荐,在怪力乱神、五花八门的出版物当中,此书当属佳品,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历史传奇小说。 当然,在阅读的喜悦和传奇的吸引之中,我又有些不满足,如果能够牢牢抓住历史的规定情境下人物的关系、心态和逻辑,刻画得再深入一些(如第一卷崇祯继位那一段之精彩),就会更抓人,现在看来对大顺李自成等农民军的描写,对大清皇太极、多尔衮、洪承畴等人的描写,都还有更深入的余地,不过那样恐怕三卷就装不下了,我这是作为读者的一家之言,诸君姑妄听之…… 作家榜邀我写序,实在非我所长,书是好书,对怀尧兄又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我只是一名导演,不善作序,权当作读后感吧! 尤小刚 2016年8月30日于北京 后记 后记 崇祯亡国的五大原因文/晏青 云条无复剩根芽,此夕摧残一剑加。 惊魄与魂应共语,有生莫坠帝王家。 ——崇祯宫词 亡国之君,从情理论,可分三类:暴虐寡恩,如秦二世、隋炀帝;昏庸慢懒,如李后主、宋理宗;懦弱无能,如蜀后主、晋惠帝。而若崇祯,以孤家寡人之力,只手尽除权奸,又宵衣旰食,握发吐哺,倦倦听政,孜孜求治,不沾酒色,不近物艺,而有兵临宫阙、江山拱手、白绫加颈之祸,自秦以降,绝无仅有,殊为情理所不忍。 史载,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批阅奏章最多者,清雍正第一,明崇祯第二。《明史》赞日: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厉,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 明之亡,崇祯自结“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虽史论毁誉大异,但李自成、康熙皆持此论。李白成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赂通公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神,闾左之脂膏殆尽。 赞之最盛,莫过康熙: 明代诸帝,乾纲独断,而权奸不敢上侵。统论一代规模,汉唐迄宋,皆不及也……崇祯之诛锄宦官,极为善政。但谓明之亡于太监,则朕殊不以为然。明末朋党纷争,在廷诸臣,置封疆社稷于度外,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乃以国祚之颠覆尽委罪于太监耶? 崇祯亡国的五大原因 余以为崇祯之亡,原因有五。 神宗中期始,灾害频仍,以旱为主,各地交替,陕闽尤甚,凡四十年,至崇祯早已国疲民赢。国家无储粮,沟渠多饿殍,树皮尽而食土,饥民易子相啖。将惰卒衰,军心涣散,己成固结。崇祯末年又蝗灾、鼠疫大行,赤地千里,草叶不存,人口锐减,秩序大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山壑聚扯旗之众,众有干天之怒,朝廷少野战之兵,兵无缚鸡之力。如何回天?此其一。 万历名相张居正自高珙、徐阶、严嵩后大权独揽,其为能臣贤相,故天下大治,但乏身后之虑。其死,朝无重臣,神宗不理朝,官场渐植私党,以同乡分,以裙带分,以师承分,日滋茂盛,遂成树大根深。党派为重,朝政为轻。虽有东林赴大义者,亦是排斥异己。官吏攀亲结党,贪腐蔓延,不思国事日非,只知盘剥百姓。冰冻三尺,积重难返,安得不亡?此其二。 崇祯即位之前,只见宫闱龌龊凶险,视党争为争权夺利,视朝臣非寡廉鲜耻即陵谷心术,而成多疑之心;无名师指点历史得失,启迪智慧,培基铸根,亦不见国家旅弱民艰,而少胸中经纬。虽居深宫而唯谨,不言事而自安,但疑而好断之性己成。即位既幼,未经历练,而掌天下,始知朝无能吏,野少稼禾,国运日坏,危机四伏,而措手不及。对大臣因给其权而疑其心,终不逃或逐或贬或杀,对内官因其唯奉唯谨而亲信,终至小人趋而贤者避。崇祯朝共撤换大学士五十人,兵部尚书十四人,杀或逼杀督师、总督十一人,尚书五人,巡抚十二人。朝无忠臣勇将干吏,黄钟毁金瓯碎,不亡何待?此其三。 神宗不理朝亦不放权,至群臣无首,各攀虬枝,分庭抗礼,政出多门而不能一统,国家治理能力日蹇;熹宗不理朝全放权,至太阿位移,九鼎沦迁,乾坤翻覆,民无倚靠,数万太监自成朝廷,国政大乱;思宗理朝任权而不放,任而疑,疑而削,用之不专,更迭繁复,徒耗精力而国祚日衰,又复委信太监,自毁长城。神宗无行,光宗无寿,熹宗无状,思宗无术,五十五年忽张忽弛,时更时迭,大势去矣,国不堪变,民不堪乱,朝廷威信荡然不存,焉能不败?此其四。 崇祯恨党争而不能制衡,不威;好轻断而不辨忠奸,不智;盼大治而胸无城府,不才;思良将而不识忠臣,不明;滥威刑而寡恩义,不仁;轻诺而背,不信。时至势至,即为亡国之君。此其五。 综上所述,明之亡,既有天地时运之缘,又有崇祯自身痼疾之因。清兵叩关为腹背之疾;义军四起为脏腑之疾;旱蝗瘟疫为邪侵之疾;刚疑失当为心智之疾:有此四疾,无可救药。 用人不当是首因 余以为崇祯之亡,首在用人不当。 《明史·流贼传》中评价庄烈帝: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赢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历朝历代均不乏良、平、李、郭之辈,唯在上能慧眼识之,任用专笃。远之弃之已是庸主,而崇祯是贬之逐之杀之。庄烈之败,首在用人。人人都知谄媚之徒必佞,直言之士必忠,但人人都喜近佞远直,人性之先天缺陷。成就任何事业,用人都是首务。用对人是关键,但也最难。 无论君主、宪政、共和,为上者个人才气、品质至关重要。昧主贤佞不辨、智愚不分;昏主刚愎偏执、拒纳孤行;明主知人善任、御下有术,进贤退不肖,兴利除弊,而有创造、而有昌大。君明臣贤,家国之幸。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圣人不以独见为明”,千古要义,今亦如是。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查阅大量典籍史料,遵循史实,挖掘细节,历时十年,在迄今为止的文学作品中首次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崇祯,为您全面揭开历史上最勤奋的传奇皇帝崇祯掌权、用权、失权的全部细节。 ——版权云作家榜推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