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哗变与帝王的废立
唐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最后灭亡,其后的朝代是五代。五代的第一代是后梁,由朱温灭唐后建立。由他开始,整个五代都是靠武力不断杀戮和称帝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不断上演一场场士兵哗变拥立新皇帝的闹剧。
唐王朝衰败后,谁当上了皇帝?
自唐代中期起,镇守一个地区的军事长官——节度使的实力与权力就不断增长,成为皇帝无法控制的军阀豪强。节度使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无限制地扩张力量与权势。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节度使们对着皇帝撒野放肆的同时,他们的下属也会上行下效,成为取而代之的节度使第二。唐中期之后出现的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对皇帝犯上作乱的顶峰,与此同时,节度使们一夜之间被手下的某位军官掀翻在地、再一刀插进胸膛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不过,这种事变往往采取了“借士兵哗变之名、行夺权之实”的方式,事情总是在黑暗中喧嚣着开始,等到太阳升起时,军营里就更换了主人。类似的场面自唐代中叶出现之后,一直延续到兵荒马乱的五代,且在夺权的级别上不断升级,由最初的借兵变夺节度使之权,发展成借兵变夺皇帝之权,最后一幕也是最为著名的一场,即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为防止类似局面再次出现,便精心谋划,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形成兵变的条件,最终给这类闹剧画上了句号。
整个五代时期,此类闹剧一次次重复,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其实每一次兵变夺权的背后,都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谋略。
唐王朝的灭亡,及其后第一个割据小王朝的出现,即五代的开始,这一历史作品的完成,谁也想象不到,出自一个乡下教书先生的儿子之手。此人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捉摸不定,因为他每完成一次历史性的“佳作”,就喜欢改一个名字,不知是想以此作为成功的纪念,还是想以此来洗刷“佳作”过程中的罪恶?不管他的动机如何,其人频繁改名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使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常常分不清早先的他与后来的他。所以,要想了解其后的闹剧,先得认准这个人才行。
此人姓朱,安徽砀山人,他饱读儒家诗书的老父亲为他取了一个字的单名:朱温。也许是想让这个儿子成为“温良恭俭让”的儒生,将来博取科举的功名,也就可以告慰祖宗了。然而此子从小不喜读书,更不乐意到田里干活,只爱使枪弄棒。无奈老父撒手太早,朱温与两个哥哥,只好到别人家里当长工,混个一饥半饱。
到二十六岁时,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军路过朱温家乡,看着与自己差不多的农村青年,身披黄巾,手执刀枪,扬眉吐气,而非自己平日受人欺压的倒霉样子,朱温毫不犹豫,投身到这股见所未见的滚滚洪流中。没用多久,朱温便从一个普通的起义军士兵,升为队长,到黄巢大军攻下唐王朝首都长安时,朱温已经成了东南行营的先锋使。又经过几年的战场厮杀,朱温确实表现出英勇善战之气,屡立战功,成为黄巢手下不可多得的猛将。
朱温虽然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但他并非一个真正的起义者,他最初的动机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在形势变得对农民起义军不利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投降了唐朝。朱温降唐,使黄巢起义军的实力大受损失,而让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大大松了一口气,因此之功,朱温就从唐僖宗那里换来了丰厚的赏赐,被任命为同州华州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使。同时,朱温的名字也改成了朱全忠。
朱温变成朱全忠之后,他就从起义军的猛将摇身一变而成为镇压起义军的干将,唐王朝对他也有厚报,让他当上了割据河南的宣武节度使。当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朱全忠的目标又变为扩充地盘,他逐步吞掉周围的割据军阀,控制了长江、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藩镇。
不久,朱全忠清除了一切可能的障碍之后,又一次改名,叫作朱晃,表示与唐王朝的恩赐一刀两断,也表示与当初农民起义军的朱温毫不相干。改名之后,他指使手下上演了一场禅让闹剧,于是鼎盛一时的大唐王朝宣告寿终正寝,当年这位乡下教书先生的儿子——朱晃当了皇帝。这就是五代的第一代——后梁王朝的太祖,此时他已五十六岁,距他参加黄巢起义军,正是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从一个农村青年,靠着自己的“奋斗”,最终爬上皇帝宝座,这对个人来说,也算是人生的一种成功。但个人的成功,不能保证他的子孙后代也会有同样的成功。朱温这种人,为了个人目的,从不讲任何原则,所以他的“奋斗”,就是不择手段地害人以利己。
P3-5
二十年前出版此书时,正值谋略文化盛行之际,而中国的悠久历史过程中不乏富有谋略的人物与故事,当时出版社按历史朝代让若干学者分头来写,整体上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谋略史,各书则为断代的谋略史。现在回想起来,能够参与撰写这套古代谋略史,实属荣幸,因为这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谋略及其运用。
我所写的宋元时代的谋略,当然不能把这两个朝代的所有谋略都写下来,只能选择一些精彩的内容来写,读者举一反三,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智慧的启示。这次此书能够重版,让我颇多感悟,借此机会略述一二。
第一,人、人生及人类社会,不论在任何时代,都需要智慧,而谋略就是智慧的一种。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第六病室》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类智慧最崇高的精神表现之外,一切都无足轻重、没有意思。智慧在人兽之间划出鲜明的界线,暗示着人类的神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取代人类的不朽。由此可见,智慧是快乐的唯一可能的源泉。”人能在各种事务中运用谋略,体现出自己的智慧,因此可以说这就使人达到神圣和不朽,也使人生充满了快乐。我们研究历史上的谋略,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二十年过去了,重读此书的原稿,让我体会到:学术没有止境,对于历史的了解和研究,完全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关联并进行多样化的释读。如在写完《宋元韬略》之后,我为清代学者王夫之的《宋论》做注释和今译,就与当年撰写宋元谋略时的阅读与理解形成了有趣的关联,并使我对宋代历史和人物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深化。如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是人所熟知的历史故事,但仔细梳理唐晚期到北宋建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赵匡胤通过兵变来夺取帝位的办法并不是他的首创,在他之前人们已经搞过四次兵变夺帝位的把戏。但前四次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人,所建立的王朝都寿命不长,不久就被人推翻,而赵匡胤用同样的办法当上皇帝,建立的大宋王朝却能传承十八代皇帝,享国319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这是什么原因?对于这个问题,通过研究王夫之的《宋论》才得以明白。王夫之认为陈桥兵变前一些人用天命说来造舆论,但夺得帝位并进而统一天下,不能仅靠天命,还要靠人谋。王夫之指出:赵匡胤称帝后为后世继位者立下三条诫令——保全后周的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王夫之认为能立下这样三条诫令,表明赵匡胤具有值得称赞的“盛德”。与这种“盛德”相配合的,是赵匡胤能对降伏之主采取优遇政策,这被王夫之称为“忠厚”。正因为赵匡胤有这种前人所没有的“盛德”与“忠厚”,所以王夫之认为赵匡胤开创的宋朝政治超过了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文景与贞观之治最多维持两代,而赵匡胤开创的宋代制度,则延续了整个宋代。王夫之认为自汉光武帝以后有“令德”的君主,宋太祖可谓“迥出”者。
将撰写《宋元韬略》与研究《宋论》关联起来,就对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谋略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而这种新的认识就在这次重版时补写进书中。
第三,历史是后人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后人必须从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而正面反面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都有很多。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史鉴使人明智。”“史鉴”二字有不同的翻译,或译“历史”,或译“读史”,或译“谈史”,都不如译为“史鉴”更能体现培根的原意。培根的原意就是后人通过了解历史、研究历史而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如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有益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这样的读史或历史,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历史本身并不会直接为后人说明什么经验教训,这要靠后人通过深刻的思考来认识历史中的哪些人物及事实能为后人提供经验教训。所以这又正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史鉴”中就包括对历史的思考,光知道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及其事迹,而不能进行思考,称不上史鉴,也就不能使人明智,这样读史、谈史对后人没有任何意义。要让历史成为后人的文化资源,一定要靠后人自己的独立思考。
第四,对历史的解读不能只凭片面的想象,要顾及历史事实和背景。由于人们不太注意对历史的解读需要严谨的历史背景知识与相关素养,因此也就形成了大量历史文学和影视剧的戏说性编造,这样的历史文学和影视剧不仅不能为后人展示真实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实,反而因为片面的想象和随意的解读而把历史歪曲成毫无真实性可言的闹剧。如果参与编剧的人与观看其作品的人都没有必要的历史知识和严谨认真的历史观,就会让培根所说的史鉴使人明智变成一句空话,导致后人不能正确地通过历史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这样一来,历史对于后人的教育作用就被阉割了。所以,读者在选择历史书籍进行阅读时,一定要看这种书是不是有根有据,有没有迎合低级趣味的内容与倾向。
第五,说到历史读物是不是有根有据,就要知道怎样才能看出历史读物是否有根有据。其方法只有一个,即要知道记载一段历史的原始文献是什么。这就是说,阅读历史读物时,应该知道读物是否根据可靠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和撰写。如三国历史,可靠的历史文献是晋代史学家陈寿编纂的《三国志》,而不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中的有关史实而用小说家的想象力加以发挥而写成的小说,已不是真正的历史著作。所以,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必须根据《三国志》,不能根据《三国演义》。又如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要根据《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文献,而不能根据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写的《东周列国志》。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历史文献,除了历代正史之外,还有不少可靠的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但也有不少野史,后人要写历史读物,应该首先参考可靠的历史文献,不能只据野史或演义类的小说。我在写《宋元韬略》时,就要参考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元史》《续资治通鉴》以及宋代学者撰写的文集、笔记等,也参考了正规学术机构编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等可靠的文献和资料。在这些历史文献和正规学术著作的基础上,深入阅读,认真思考,才能写好宋元时期的韬略历史。二十年过去了,我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撰写历史读物,而不走戏说或随意想象的路子,以免误人子弟。
谋略与文明
谋略是人类生活中的文明现象之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试想,没有谋略,人类的社会与生活又有什么色彩与趣味?甚至可以说,没有谋略就没有人类的文明。
何谓谋?何谓略?
“谋”之云者,是人类智力与知识的体现与运用,是人类特定群体或势力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时发出的智慧之光。职是之故,它的价值就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功利目的,而于人的心智开发有着永恒的价值。
“略”之云者,乃是策略甚至战略之意,是对事情的进程所策划的整体部署与周密安排。这种部署,不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这种安排,不是循规蹈矩,安于故俗;而要讲究轻重缓急、前瞻远虑,需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确定谋略之前,心心念念;执行谋略之时,行险侥幸;完成谋略之后,痛快淋漓。
谋略,不能聚集众人共同参与商议,只能由少数智者在暗中进行。
谋略,会为历史篇章增添一笔传奇色彩。
谋略伴随着特殊的人才而产生,又使这些人才的特殊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没有奇人怪才,就没有引人人胜的谋略。而没有那些谋略,这些奇人怪才就永远埋没在人群之中,庸碌一生。
谋略与国家
如何夺取天下,称王称帝,这在古代是最大的事业,也是最危险的事业,成则为王侯而享受至高尊贵,败则为贼寇而遭杀身之祸。不精心谋算策划,必无成功之望。所以中国历史中充满了谋略,这些谋略左右着国家与天下的命运。
宋代的建立,是一场深远而周密的谋略。得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在古代社会,对一位帝王来说,巩固统治是永远的谋略课题。而作为一位臣子,谋略的重心则是如何取得帝王的宠信,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排斥并打击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对手与敌人等等,这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不可忽略的谋略内容。
从邦国关系来看,如何战而胜之,或者保持战略平衡,物质方面的实力必不可少,但精神方面的谋略力量,有时则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宋王朝的物质力量虽并不输于辽、金、夏、元,但宋未能在军事上战而胜之,最后亡于他人之手。不得不说,宋人在谋略上的不足或失误,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总之,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上看谋略,必是广义的谋略,在各种事情中,都会有所表现。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审视中国历史,就可发现,所谓谋略已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历史与文明发展的理解,不能忽略了谋略在其中的作用。
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我们说谋略就是文明,文明必有谋略,甚至可以说,凡是伟大的民族,其历史之中必然充满谋略。中国人素以聪明机智著称于世,这些聪明机智,不仅创作出了灿烂辉煌的艺术之花,而且铸造出了神奇诡谲的谋略之剑。
宋元那个时代
人的命运,与其生活的时代紧密相连。人摆脱不了时势的控制,只能顺应时势,依靠自己的努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改变时势。谋略就是手段之一。要了解宋、元时代的谋略,必须首先知道宋、元的时代全景。
每个时代都不是空降而来的,而是前一时代的延续。宋、元之前,是唐和五代。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代之一。然而盛极必衰。开元盛世之后不久,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接连打击,使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气数已尽,终于在907年,亡于没有什么文化的社会下层人物——朱温(即朱全忠)之手。整个中国从统一走向分裂,由和平变成战乱,从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五代,是指在唐灭亡之后建立起来的五个小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王朝相继替代,控制着华北与中原,期间并没有统一全国。与此同时,还有十个割据之国,散立于五代控制的地区周围。
整个五代十国,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只有短短五十三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乱世之一。
在这样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军阀武夫们不断杀戮和称帝,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人民根本享受不到长久的和平与安宁。他们只相信一句话:谁兵强马壮,谁就可当皇帝!
中国大地乱得太久了。人心思治,向往统一,便成了历史的大势所趋。直到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才逐渐出现了统一的迹象,郭威、柴荣等贤明的君主,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希望统一全国。然而二人虽有统一的雄心,却最终天不我予,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而可幸的是,赵匡胤兄弟挺身而出,运用大智大勇,顺应民心,完成了二人的遗志,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宋王朝。
然而大宋王朝的日子,从来没有安定过。从北宋到南宋,最大的忧患,是北方一个接一个兴起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
宋从建国之初到亡国之时,从来没有摆脱掉辽、金、夏、元虎视眈眈的威胁。与此同时,大宋王朝的内部,也充满了帮派的党争。党争使众多士大夫手足无措,被迫卷入政治争斗的漩涡之中,人们为此心力交瘁,甚至性命不保。
宋王朝灭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蒙古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就在此时。他们西进,一直征服到远在西方的大半个欧洲;他们南下,打败了宋朝,建立起元朝。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归功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两位富有谋略的天才。成吉思汗从一个普通的蒙古青年成长为叱咤世界的天之骄子;忽必烈从众多的蒙古王子王孙中脱颖而出,他们都拥有超人的谋略智慧。
正是这种内忧外患和统治动荡的时势,造就了宋元时代的众多杰出人物——他们用智谋化解了政局中出现的种种纷争,也使这一时代的谋略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鲜亮的一笔。
大宋王朝的日子,从来没有安定过。从建国之初到亡国之时,从来没有摆脱掉辽、金、夏、元的军事压力。与此同时,大宋王朝内部也充满了帮派竞争。取代宋而建立的元朝,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时间里,并没有得到民心的顺服。刘韶军著的《宋元韬略》从宋元内忧外患和统治不稳的大局势出发,阐述了这一时代的杰出人物如何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发挥自身潜在的智力能量,让读者领略其间的谋略文明。
从春秋到清代,“韬略平天下”丛书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和全局视角,将中华民族独有的谋略智慧精彩呈现。
通俗化的写作,带领读者身临其境,体会运筹帷幄的魅力现场。
本书为《宋元韬略》分册,由刘韶军著。从先贤韬略中,纵览往世兴衰,看清中华民族的脉络和走向。以史为鉴,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