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到清代,“韬略平天下”丛书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和全局视角,将中华民族独有的谋略智慧精彩呈现。
通俗化的写作,带领读者身临其境,体会运筹帷幄的魅力现场。
本书为《战国韬略》分册,由赵国华著。从先贤韬略中,纵览往世兴衰,看清中华民族的脉络和走向。以史为鉴,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智慧。
| 书名 | 战国韬略/韬略平天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赵国华 |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春秋到清代,“韬略平天下”丛书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和全局视角,将中华民族独有的谋略智慧精彩呈现。 通俗化的写作,带领读者身临其境,体会运筹帷幄的魅力现场。 本书为《战国韬略》分册,由赵国华著。从先贤韬略中,纵览往世兴衰,看清中华民族的脉络和走向。以史为鉴,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智慧。 内容推荐 春秋无义战,列国兼并,东周式微,战国时代拉开序幕。二百年间,群雄蜂起,风云激荡,纵横捭阖。诸侯或以力争,或以智取。策士奔走于道路,朝秦暮楚;智士论辩于朝堂,宦海弄潮;谋士献计于幕后,运筹帷幄。诸子百家,群星闪耀;三教九流,各有机巧。他们共同在中华文明史上描绘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赵国华著的《战国韬略》着力讲述七国争雄至秦最终统一六国的文韬武略,给读者正能量的引导。 目录 第一章 周:夹缝图存 平衡外交 转患为利之道 弱者何以自处 寡谋而亡国 第二章 魏:虎头蛇尾 魏文侯独步中原 吴起的传奇 霸业中落 信陵君的风度 苦撑危局 第三章 韩:四战恃谋 韩昭侯与申不害 傍秦以自救 无奈的抉择 韩非论权术 第四章 楚:大国颓败 从危亡到复兴 楚怀王误国 春申君的胆识 楚国的覆灭 第五章 齐:东方称雄 田氏代齐 齐威王的南面术 孙膑神机妙算 孟尝君的私智 从极盛到溃败 田单出奇复国 自毁藩篱 第六章 燕:保守一隅 苏秦说合纵 燕昭王求贤 乐毅伐齐 趁火打劫 荆轲刺秦王 第七章 赵:南守北攻 从大夫到诸侯 赵武灵王的创举 蔺相如与廉颇 两强相争之道 平原君的做派 名将陨落 第八章 秦: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 司马错攻蜀 张仪说连横 远交近攻 吕不韦擅权 李斯与赢政 吞并六国 试读章节 平衡外交 战国前期,周王室虽然以“天下共主”的名位,还能对各国诸侯指手画脚,但因直接统治的地域缩小,已经不具备控制诸侯国的能力,甚至连用以自卫的力量都不够。公元前367年,韩、赵两国趁周王室内乱的机会,把周王室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王室对诸侯国来说,就越发显得无足轻重。因此,到了战国中期,随着各国诸侯纷纷称王,在名义上也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周王室沦人更糟糕的境地。幸亏有一帮谋略之士,奔波于诸侯国之间,才使得周王室摆脱一次次危难,得以延续近百年。 颜率保鼎 周显王姬扁在位时,秦惠王发兵进逼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企图夺取九鼎。周显王为此很忧愁,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大臣。颜率说:“君王不必担忧,请让我往东走一趟,去求救于齐国。”周显王当即答应。颜率赶到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觐见齐威王说:“秦国太不讲道理,出兵进逼东周,还想索要九鼎。东周君臣在朝廷上想尽一切办法,一致认为把九鼎给秦国,不如送给贵国。照说保护危亡的国家,就会赢得好的名声;得到九鼎,就拥有了最贵重的宝物。请大王考虑一下。”齐威王听了,十分高兴,立马发兵五万人,任命田忌为主将,前去援助东周,迫使秦兵撤退回国。 秦军撤退后,齐威王想要迁走九鼎,周显王又焦虑起来。颜率看到这一情景,就对周显王说:“君王不必担忧,请让我去齐国解释一下。”于是,颜率再次来到临淄,觐见齐威王说:“周王室倚仗贵国的信义,才使得君王父子相安无事,因而愿意献出宝鼎,不知贵国想要从哪条路线把宝鼎运过来呢?”齐威王说:“我想向魏国借道。”颜率说:“不行。魏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曾经在晖台和少海谋划过,这已经很久了。九鼎运进魏国,肯定拿不出来。”齐威王又说:“那我就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不行。楚国君主也想得到九鼎,曾经在叶庭之中谋划过,这也很久了。九鼎进入楚国,肯定也拿不出来。” 齐威王经这么一说,也说不准怎样运回九鼎,就问颜率说:“那我从哪条路线才能把九鼎运回来呢?”颜率回答:“周王室也正在为这件事发愁呢!九鼎不像醋瓶、酱坛之类的东西,可以揣在怀里、提在手上,带到齐国,也不像鸟雀聚集、乌鸦飞翔、兔子跳跃、骏马奔驰那样,可以径直冲到临淄。从前,周武王讨伐殷纣,得到这九鼎,每口鼎用九万人拉,九鼎就需要八十一万人,此外还要准备可供调配的士卒、仆役及所需器械、服装等。现在大王即使有这么多人,但究竟从哪条路线运过来呢?我暗自替大王担忧。”齐威王听出了话外之音,就责怪颜率说:“你多次来齐国,还是不肯给九鼎啊。”颜率连忙答道:“实在不敢欺骗贵国,请赶快定好运送九鼎的路线,周王室正等着搬迁九鼎呢!”齐威王找不出合适的路线,只好放弃索取九鼎的打算。 九鼎,相传为夏禹铸造,用以代表“九州”,后世视为天下权力的象征。战国诸侯都想得到九鼎,作为天命和人心所归的依据,以便确立自己的霸业。这次秦惠王向东周兴兵问鼎,严重威胁到周王室的名位,所以闹得周显王焦虑不堪。幸得谋臣颜率出面斡旋,依靠灵活的外交手段,争取到齐国的大力救援,才化解了周王室的危难。 颜率之所以能保住九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在齐、秦两强对峙的大环境中,选择齐国作为可利用的第三者,故意以利益转让拉拢,达成外交上的势力均衡;二是基于齐国距离东周路途遥远,又隔着其他一些国家,极不利于搬运九鼎的实际情况,权且把九鼎许诺给齐国,从而迅速得到齐国的救援;三是在没有把九鼎送到齐国的条件下,颜率如实分析搬运九鼎的困难,表达周王室不食其言的诚意,从而争得齐威王的谅解,把双方可能出现的抵牾消除在未公开化之时。这些都说明颜率的外交策略确实有其高明之处。 P3-4 序言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解决问题所凭借的力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权力、财力、暴力和智力。谋略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方法,属于一种智力博弈。这种智力博弈不仅保存于经典著作,而且跃动于现实生活。每一个社会角落都有谋略的闪光,每一段历史河流都有谋略的结晶。特别是乱世重谋略,竞争重谋略,交往重谋略。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谋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命运,而且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竞逐时代。 齐国处于东方,楚国处于南方,秦国处于西方,燕、赵两国在北方,韩、魏两国居中央。它们像一只只雄狮,彼此厮杀,左右着天下的大势。所谓“七雄”之外,还有一些弱小的国家,像鲁、宋、卫、中山诸国。它们像一只只羔羊,只能在夹缝中委曲求全,对天下形势的演变,根本不起什么作用。然而,无论是厮杀,还是在夹缝中求存,各国诸侯都会采取各种谋略,以应对各种问题。于是,从谋略的角度来审视战国的历史,就成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统一的时代。 就天下大势而言,这个时代分为三个阶段:从三家分晋到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并立于世,是一个多极竞争阶段;从商鞅变法到五国攻齐,齐秦两国主宰天下,是一个两强对峙阶段;从五国攻齐到秦并六国,秦国对山东六国拥有绝对优势,是一个一国独胜阶段。秦国原本较为落后,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开始走上富强的道路,经过历代君臣的苦心经营,利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不断地向外拓展,终于吞并六国,构筑起一个统一王朝。所以,这个时代充分证明:统一是历史的大趋势。 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改变时势。战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既有开明有为的君主,如魏文侯、齐威王、秦孝公和秦昭襄王、赵武灵王,又有变法图强的政治家,如李悝、吴起和商鞅;既有驰骋沙场的军事家,如孙膑、乐毅、田单、赵奢、白起和王翦,又有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如苏秦和张仪;既有闻名天下的土人领袖,如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和吕不韦,又有叱咤风云的刺客,如豫让和荆轲。正是这些英雄人物,不仅书写了个人的历史,而且影响着时代的进程。 战国时代是一个谋略进发时代。 在先秦诸子中间,与儒家、道家、墨家相比较,兵家、法家、纵横家最为重视谋略。这三家所持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不同,从不同的侧面建构起不同的谋略理论。大体说来,法家侧重于政治问题,兵家侧重于军事问题,纵横家侧重于外交问题,因而对谋略理论的建构,就形成三个主要流派:兵家谋略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论著,法家谋略有《商君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等论著,纵横家谋略有《苏子》《张子》《鬼谷子》等论著。这三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中国传统谋略理论的主要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时代,需要我们仔细地品味和咀嚼。 本书的撰写旨趣,不在于寻求社会发展规律和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而在于审视谋略、谋略理论和谋略家及其历史作用。作者希望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针对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谋略,作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解读。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已经不属于“找规律”、“还面目”的范围,倘若硬要给它一个分类,大致可以归为鉴赏史学。“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历史叙事是一种深刻而显明的言说形式,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深刻地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