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之后,记录历史的方式逐渐多元,但是源远流长的“讲古”习俗从未中断。即使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生活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现代化都市中的一些皇族后裔也一直延续着东北故乡的讲古传统。德甄编著的《格格讲清宫故事》为你展现真实的清宫生活。
| 书名 | 格格讲清宫故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德甄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之后,记录历史的方式逐渐多元,但是源远流长的“讲古”习俗从未中断。即使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生活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现代化都市中的一些皇族后裔也一直延续着东北故乡的讲古传统。德甄编著的《格格讲清宫故事》为你展现真实的清宫生活。 内容推荐 作为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的后裔,作者德甄在祖辈、父辈的讲古中,懵懵懂懂地收获了最早的家族常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确立了生活的目标,也获得了不竭的动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深感沧海桑田之后,很多故事都已经模糊,甚至被遗忘。于是,心中逐渐生出了延续这一传统的愿望。后来,作者决心将自己听来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格格讲清宫故事》以飨来者。 目录 一、清朝起源 圣山奇景长白山 颁金扎兰名满洲 取名习俗宗与姓 憨王起兵因复仇 汗王水井在老城 汗宫衙门第一都 沈阳故宫是故都 二、文治武功 满洲圣人有达海 元辅高峰范文程 保明太庙多尔衮 栝矢石砮通中原 皇帝种地劝农桑 访海东青白玉爪 打虎英雄康熙帝 木兰围场练骑射 避暑山庄建离宫 水晶烟袋倡禁烟 眼镜四爷最勤政 十三阿哥亲手足 兄弟情谊理国政 文化不多的能臣李卫 因“介味”引起的宫治改革 雍和宫原是康熙为雍正建的居所 政治副都里的文津阁 藏了22年的立储秘密 嘉庆皇帝与他的老师 “初老虎”任官记 皇帝侍卫犯罪 道光皇帝断山东民妇案 一念之间奕诉成了恭亲王 慈禧亲问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清末的女子学校 三、清皇逸事 为何清朝出不了懒皇帝 康熙帝和他的老师 道光帝和他的老师 怕读书的同治皇帝 光绪帝学英文 玄烨领跳“空齐”舞 情结“甄品”的乾隆爱情 戏痴皇帝咸丰 爱鲜花也爱《诗经》的慈禧 康乾养生之道 慈禧的养生之道 贪吃的娃娃皇帝 皇太极主持大年盛会 乾隆帝与《冰嬉赋》 光绪帝的大婚礼仪 蒙古王妃孝庄 与皇帝的母子缘 四、宫馔故事 供黄金肉 野意火锅 八宝豆腐 百鸟朝凤 梨味萝卜 酸梅汤子 离宫膳食 满汉全席 清宫御宴 五、文宝传奇 福寿双全字 松花玉石砚 三希堂 祭先农坛图 皇清职贡图 中英译典 二十五方宝印 六、皇家后裔 从皇帝到公民 溥杰和嵯峨浩 皇叔涛七爷 皇室鸿儒溥儒 启孮一家 幽默启功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清朝起源 李成梁要收拾的阿台既是努尔哈赤的舅舅,又是努尔哈赤的姐夫。因为努尔哈赤的额娘是阿台的姐姐,而努尔哈赤的堂姐嫁给了阿台。那时女真人不讲究辈分,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年龄相当就行了。而古勒寨原是王杲修的。王杲就是阿台的父亲,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姥爷(外祖父)。王杲是女真人,本姓额穆齐,原叫阿古,一表人才。少年时他随阿玛多贝勒到抚顺马市互市时,抚顺城的守备官张御使看中了他,收他做了干儿子,给他起了个汉名叫王杲,并将他留在抚顺家中,教他学习武艺和汉字。那时阿古聪明,从阿玛多贝勒那里学会了女真大字和小字,还懂得蒙古话。到了张御使家后,又学习了汉字,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奇门遁甲》。没想到他在抚顺待了3年多时,他的阿玛多贝勒因与明朝边官闹纠纷,被明朝边官给杀了。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不辞而别,偷偷逃离抚顺,回到自己的老家古勒寨,宣布自己承袭了阿玛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的职务。一来二去,王杲发达起来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就是阿台,另一个叫阿海。女儿额穆齐16岁那年嫁给了建州左卫都指挥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自从建起了易守难攻的古勒山城后,他就开始攻击明军替父报仇。古勒寨是苏子河渡口女真朝贡贸易团的必经之地,在今天的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村境内,是在古勒山上一座有两道寨门、一座议事厅及500问房屋的大寨城,形势险阻,城高坚固,易守难攻。 但是这位阿古都督好景不长,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率领6万骑兵围剿古勒山城,王杲兵败无依,投奔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王台一向忠于明朝,不但不收留,反而绑了王杲,将他献给了朝廷。结果王杲被杀于北京。 王杲死后,儿子阿台在危难中逃脱而去。后来阿台回到古勒寨地方,又建城寨,成为寨主。李成梁没抓住王杲的儿子阿台,总感到是心腹之患,所以第二次要剿灭古勒寨。阿台之妻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得到古勒寨将遭难的消息,想救出孙女,又想劝说阿台归降,就同儿子塔克世到了古勒寨…… 此时听这女真人诉说玛法觉昌安和阿玛塔克世都被围在古勒寨内,怎能让努尔哈赤、舒尔哈齐不着急上火?努尔哈赤哥俩心急火燎,快马加鞭,赶往古勒城……到地方一看,已经来晚了!只见一片惨景:山城中两千多女真人全都被杀害了,没有一个喘气的。那惨景使努尔哈赤兄弟俩怒火中烧…… 努尔哈赤强忍怒火,对明军说:“我是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要见你们的大帅李成梁。”明军士兵去禀报了。 努尔哈赤兄弟俩面对着还在冒烟的古城房屋和倒地的女真人尸体,不禁眼泪长流…… 努尔哈赤在悲伤中听到明军在说:原来李成梁大军火攻了整整两昼夜,但只有两千余人的古勒城却岿然不动。这时建州女真苏克苏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来到古勒寨下,高声喊话骗城内人说,天朝大军既然已经来了,哪还会不消灭了你们而去的?你们不如杀了阿台归顺了倒能活命。大帅有令,若谁杀了阿台,打开城门,谁就是此城之主……阿台部下有人信以为真,就杀死了阿台,打开了寨门……而此时李成梁下令“不分男妇老幼尽屠之”!明军冲进城内大开杀戒,见一个杀一个,不分男女老少将古勒寨内所有人都杀死了。顿时山城居民尸横屯巷,血流成河……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也在其中! 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都能听懂汉语,现在他们知道:是尼堪外兰使的坏,他是不共戴天之敌。兄弟俩把拳头攥得咯咯响……P10-11 后记 入主中原以前,满族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习惯,当时人们主要是通过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也就是讲古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教育子孙。因此,有谚日:“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 讲古,满语称为“乌勒奔/ulabun”,是家族传承故事的意思,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用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去追念祖先,教育后人,籍此增强民族抑或宗族的凝聚力。在传统满族社会中,人们不仅经常举行讲古比赛,而且在部落酋长、族长、萨满的选定过程中,都要求当选人必须要有一张“金子一样的嘴”——必须要有讲古才能。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之后,记录历史的方式逐渐多元,但是源远流长的“讲古”习俗从未中断。即使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生活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现代化都市中的一些皇族后裔也一直延续着东北故乡的讲古传统。 作为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的后裔,我在祖辈、父辈的讲古中,懵懵懂懂地收获了最早的家族常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确立了生活的目标,也获得了不竭的动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深感沧海桑田之后,很多故事都已经模糊,甚至被遗忘。于是,心中逐渐生出了延续这一传统的愿望。后来,我决心将自己听来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以飨来者。 没有料到的是,这些文字还可以以公开出版的形式面向更多的读者,这有现代传媒的推动之功,但更是多人助缘的结果,他们是:我的导师厉无畏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宏刚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安巡女士,上海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先生,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东梁先生,恭王府管理中心李铬钢先生,上海市档案局金志浩先生,著名翠钻珠设计大师宋菁女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陈坤先生等专家,以及牟艳冰、王海冬、王金胜等好友。本书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民族出版社刘海涛和彭素娥两位女士的热忱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不过,我最想感谢的还是我的祖母石克特立.盈儿和同宗叔父爱新觉罗。毓蟾,因为本书的故事主要是他们传承的,因此这部书也是对他们敬意的一种表达。 我的祖母石克特立·盈儿,满族,1895年4月生于天津,结婚后多称呼为德石氏,1976年9月去世,1987年清明安葬于杭州市龙居寺陵园。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坚守石姓家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平时爱讲爱新觉罗的故事,我自童年起就听了她许多家族故事。同时祖母心灵手巧,是位传统剪纸高手,家中餐桌上常有她做的打糕、花糕、粘糕、饽饽、格格豆、疙瘩汤等满族特色食品。 我的同宗叔父爱新觉罗·毓蟾,号君固,满族,1923年11月生于大连。他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宗侄,恭亲王溥伟之子,自幼承家学,随父研习书法。爱新觉罗家族北京这一支的说部传承人之一。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是我国当代久负盛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社会活动家。 最后,机缘巧合的是,恰在此书即将面世之际,得到多年好友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任洪良先生“钦赐”摄影一张,心中狂喜,窃为作者简介图片。或许,这也预示着作为如今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尤其是女性,应该写出更多的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的生命历程。 爱新觉罗·德甄 2015年5月25日于上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