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所著《浮士德(全译本上)/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悲剧以浮土德的经历、奋斗为主线,古希腊以来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观点,欧洲中世纪以来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几乎无不涉及,艺术地概括了西方上下三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反映了中世纪以来近三百年的欧洲历史发展。它是一部既反映现实,又充满浓厚浪漫主义气息的极富想象力的巨著。
| 书名 | 浮士德(全译本上)/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德)歌德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歌德所著《浮士德(全译本上)/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悲剧以浮土德的经历、奋斗为主线,古希腊以来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观点,欧洲中世纪以来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几乎无不涉及,艺术地概括了西方上下三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反映了中世纪以来近三百年的欧洲历史发展。它是一部既反映现实,又充满浓厚浪漫主义气息的极富想象力的巨著。 内容推荐 《浮士德(全译本上)/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 目录 《浮土德剧情梗概》 献诗 舞台序幕 天上序曲 悲剧第一部 夜 城门口 书斋 书斋(二) 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 女巫的丹房 街道 傍晚 散步 邻妇之家 街道(二) 花园 花园中的小屋 森林和洞穴 葛丽馨的闺房 玛尔特的花园 水井旁 城墙角 夜。葛丽馨家门前的街道 大教堂 瓦尔普吉斯之夜 瓦尔普吉斯之夜的梦或 奥白郎和蒂坦尼娅的金婚 阴郁的日子原野 夜,开阔的原野 地牢 试读章节 《浮士德》悲剧第一部之前的《天上序曲》是全剧的“纲”,对于理解全剧主旨及其情节发展至关重要。悲剧虽然是在宗教框架下展开故事情节,但它探讨的是人性和人生。《浮士德》悲剧曲折奇幻的情节是以两个赌赛为前提展开的:一个是天主和梅菲斯特的赌赛,另一个就是魔鬼和浮士德的赌赛。天主认为“人只要努力,难免犯错误”,但最后“会觉悟应该走正确的道路”而走上清明之境,肯定了人类进取向上的精神,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作为人类“善”的本性的对立面,魔鬼梅菲斯特是“恶”的化身,他认为人类“比任何禽兽更多兽性”,必定禁不住诱惑而满足,而堕落,各持己见。魔鬼便和天主打赌,要把学识渊博的博士浮士德引入歧途,由此展开全剧。 悲剧第一部开始时,浮士德在黯淡阴郁的中世纪书斋中皓首穷经,却又没有获得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学识,因而对书斋生活由厌倦进而感到绝望,企图以死来结束苦闷的人生。复活节的钟声使他回忆起快乐的童年时光,感受到大自然和人生在向他召唤,于是放下举到唇边的毒酒杯,放弃自杀的念头。但他的上述精神状态却给了魔鬼的引诱以可乘之机。复活节那天,春光明媚,浮士德和瓦格纳出城郊游。归途遇一卷毛犬,浮士德把它带回书斋。没过多久,化身为卷毛犬的魔鬼梅菲斯特即以人形出现。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话,尤其是魔鬼对自身重要特性——“绝对否定的精灵”、“要作恶却行善”——的表白,对理解全剧十分重要。梅菲斯特愿充当浮士德的奴仆,让他摆脱一切烦人的束缚,满足他的一切尘世欲望,见识“人之从所未见”的一切。作为交换条件,浮士德允诺在他感到幸福满足的瞬间,魔鬼便可拥有、支配他的灵魂。浮土德和梅菲斯特订约,用鲜血签字。这就是悲剧的第二个赌赛。 梅菲斯特带领浮土德飞往当时有“小巴黎”之称的菜比锡。他引诱浮土德的第一站是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梅菲斯特施展魔法变出美酒,戏弄大学生,最后演成一场闹剧,但浮士德对这一切全然不一感兴趣。于是梅菲斯特转而带浮土德到女巫的丹房,让他喝下魔汤,以超自然的魔法使浮土德恢复青春,激发情欲,为魔鬼引诱他沉迷于女色、过放荡生活准备条件。浮士德在女巫丹房的魔镜中看见平生从所未见的绝色佳人,身无寸缕,玉体横陈,颇涉遐想。旋即路遇玛加蕾特,惊为天人,要梅菲斯特设法引诱她,使他能一亲芳泽。玛加蕾特年轻美丽,是天真无邪的清纯少女。《浮土德》问世之后,玛加蕾特便成为德国古典文学中的著名形象:美丽、纯洁而不幸的少女典型。魔鬼施展手段,暗送珠宝首饰给葛丽馨(即玛加蕾特)。玛加蕾特的邻居玛尔特,丈夫外出,一去经年。梅菲斯特杜撰了一篇玛尔特丈夫客死异邦的说辞,又给了玛尔特一份她想要的其夫死亡的证明书(一份假证明书),利用她来给浮士德和玛加蕾特牵线搭桥,并提供幽会场所。在浮土德的热情追求下,起初羞怯的葛丽馨终于孩提般天真地敞开心扉,坦言自己对浮土德的挚爱真情。浮士德感情上得到了满足,然而高尚的道德观念终于没能战胜喝了魔汤之后的情欲冲动。他渴求肌肤之亲。葛丽馨为了满足浮土德,甚至“几乎再没有什么”不肯为他去做。为了欢度春宵,又不惊动葛丽馨的母亲,他们让她喝药安睡,不慎剂量过大,导致母亲长眠不醒。葛丽馨未婚先孕。她的哥哥军人瓦伦廷因她有辱门风,由爱转恨,手足之情荡然无存。瓦伦廷为洗雪奇耻大辱,‘和浮土德决斗,在梅菲斯特夹击下,浮士德误伤瓦伦廷致死。梅菲斯特偕浮士德逃逸。三桩“弥天大罪”萃于葛丽馨一身:鸩母、杀兄、肚子里有个标志“私通耻辱”的“孽种”。一个弱女子,只要有这三个罪名中的一个,就足以受尽世人羞辱,招致世俗法庭和教会的严厉惩处,何况葛丽馨背负三桩重罪? 葛丽馨悲痛欲绝。浮士德陷入忧伤绝望:葛丽馨被捕,将被处以死刑。浮士德探望身陷囹圄的情人葛丽馨,本为救她出狱,但此时葛丽馨已神志失常。她从梦幻般的爱情幸福的天堂骤然跌落到地狱的深渊,受到杀害三条人命的指控,又受良心谴责的折磨,她没有别的出路,只能一死了之。 P1-P2 序言 义一本《浮土德》! 看到这本《浮士德》,有的朋友或许会作如是想。 是的,《浮士德》的中译本在眼下书市所见已有四五种之多!但,新译本自有其存在的理由。 我们知道,文学语言有其时代和个性的特点。经典文学名著的原文是业已定型,不容改动的;而文学名著的译文则须跟随时代(时期)语言习惯的变迁。随着对经典作家、传世巨著研究的深化,文本诠释及对诸多命题的研究成果愈来愈多地揭示出字里行间原先鲜为人知的作者真意,并且随着研究角度的多元化,文本诠释也愈来愈具多解性。这充分说明文学名著重译的必要性,并且也已成为翻译界、出版界的共识。经典文学名著同时存在多种译本,有利于促进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并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当今之世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繁荣的佐证。 在大师辈出、杰作如林的西方文学史上,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一位罕有其匹的旷世奇才。他的传世之作《浮士德》自问世以来,文学研究者公认它是德国文学最伟大的成果,西方文学的珠穆朗玛峰。在欧洲文学中,歌德和他的《浮士德》至今也只有但丁和他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可以与之媲美。 浮土德原是一个自中世纪以来在德意志民间流传的传说中的人物。从迄今的研究成果知道,此人的原型是大约1480年前后出生于德意志维滕贝尔格的一座小镇上的一个炼金术士和吹牛大王,名叫约尔格.浮土德或约翰尼斯·浮士德①。这个题材经过几代作家的加工和改造,至16世纪,浮土德成为民间传说中一个神秘的传奇人物,据说他用鲜血和魔鬼签约,拿自己的灵魂换取知识、青春和尘世的欢乐。后来又有韦德曼(G.widmann)等德意志作家和英国剧作家马洛((2hristo—pher Marlowe)以民间传说为蓝本出版故事书和剧本,德意志启蒙作家莱辛(G.E.Lessing)也曾尝试把这个题材写成一部市民阶级的戏剧。这时候的浮士德在作家笔下已经完全看不到江湖术士和骗子的影子,而成了一个有诗才且深思好学的青年。从上面的简单回顾可以了解,浮士德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数百年,由口头文学转变成为书面文学作品,证明了它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这个民间传说由于人物的传奇性和可塑性,并具有极大的内容拓展空间,几百年来遂成为几代德意志作家乐于改写、创作的题材。 歌德很早就接触到浮士德的传说,童年时代读过讲述浮士德传奇的故事书,又在木偶戏院看过浮士德戏剧。于是在这个天资非凡的孩子幼小的心田里,很早便深深地埋下了浮士德故事的种子。早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期,歌德便萌发写作浮士德悲剧的念头,并开始构思,由此开始了这部文学巨著漫长的创作历程。 歌德本人曾称《浮士德》是一部“怪书”。《浮士德》悲剧以浮士德的经历、奋斗为主线,古希腊以来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观点,欧洲中世纪以来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几乎无不涉及,艺术地概括了西方上下三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反映了中世纪以来近三百年的欧洲历史发展。它是一部既反映现实,又充满浓厚浪漫主义气息的极富想象力的巨著。出场人物上自天主,下至魔鬼,又有诸多神话人物,精灵神怪,以及人间淳朴美丽的少女,古希腊美女海伦,等等,情节丰富、离奇,汪洋恣肆,光怪陆离,世所罕见,令人目为之眩,神为之迷,但有一根红线贯穿全书,贯穿这部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的活动和思想,这就是——自强不息。…… 勤奋、“全能”和“幸运女神”的垂青,使歌德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最后一位文化巨人。 歌德以诗人兼学者来写另一个思想者、学者,文化、历史、思想、科学技术等等自然成为作品时常触及的课题,故而西方有学者称《浮士德》悲剧为一“学者戏剧”。不能像读一般文学名著那样来读这部书,它和一般的文学名著太不一样了。尤其是下卷,谁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基础,“没有四面探索过,没有一些人生经验,他对下卷就无法理解。”不过,我相信,只要有领略西方美文学最高典范无限风光的愿望,耐心地随着浮士德传奇人生的足迹一路走下去,必定会有如同他的学生一样的感受:和您一起散步,博士先生,我受益匪浅,深感荣幸。 许多年以前,就曾蒙师友鼓励、敦促我翻译这部巨著;我比较认真地考虑此事,并断断续续作一些准备,是在中文版《海涅全集》出版之后。本书根据雷克拉姆出版社2000年校阅版译出。翻译过程中,参考了乌尔里希·盖尔教授和其他歌德研究家的诠释。在此谨向盖尔教授和众位前贤名家表示诚挚的谢忱,并感谢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翻译这部奇书,深感学识、功力不足,不当与舛误之处,尚祈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