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静静的顿河(共4册)(精)/名著名译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联)肖洛霍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肖洛霍夫所著的《静静的顿河(共4册)(精)》(1928—1940)是一部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主人公葛利高里因其坎坷、复杂的经历,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

内容推荐

肖洛霍夫所著的《静静的顿河(共4册)(精)》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在村子的尽头。牲口圈的两扇小门朝着北面的顿河。在长满青苔的灰绿色白垩巨石之间有一条八沙绳(1沙绳等于2。134公尺)长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贝壳,河边被水浪冲击的鹅卵石形成了一条灰色的曲岸。再过去,就是微风吹皱的青光粼粼的顿河急流。东面,在用红柳树编成的场院篱笆外面,是黑特曼查波罗什的哥萨克首领称“黑特曼”。大道,一丛丛的白艾,马蹄践踏过的、生命力顽强的褐色车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后面,是飘忽的蜃气笼罩着的草原。南面,是白垩的山脊。西面,是一条穿过广场、直通到河边草地去的街道。

参加倒数第二次土耳其战争(指一八七七年的俄土战争)的哥萨克麦列霍夫·普罗珂菲回到了村子。他从土耳其带回个老婆,一个裹着披肩的娇小女人。她总是把脸遮掩起来,很少露出她那忧郁、野性的眼睛。丝披肩散发着一种远方的神秘气味,那绚丽的绣花令女人们艳羡。被俘虏的土耳其女人总是回避普罗珂菲家的亲属,所以麦列霍夫老头子不久就把儿子分了出去,一直到死也没有到儿子家去过,因为他不能忘掉这种耻辱。

普罗珂菲很快就安排好了家业:木匠给他盖起了房子,自己围起了养牲口的院子。秋初,就把驼背的外国老婆领到了新家。他俩跟在装着家产的大板车后头,走出村子;全村老少都涌上街头来观看。哥萨克们克制地用大胡子掩饰自己的嘲笑,女人们却在大声地议论,一群肮脏的孩子跟在普罗珂菲后面咿咿呀呀地乱叫;但是他敞开外衣,缓慢地,好像是顺着犁沟走一样,把老婆的一只柔软的小手紧握在黑手巴掌里,倔强地昂起那微白的、多额发的脑袋,只有颧骨下面凸起的肌肉在颤抖,两道总是死板板的、仿佛僵化了的眉毛中间渗出了汗珠。

从那时起,村子里就很少见到他了,他也不去哥萨克聚会的广场,孤独地生活在村头顿河边上的小房子里。村子里流传着有关他的故事,说得神乎其神。在牧道外放牧牛犊的孩子们说,他们好像看见,每到黄昏,当霞光黯淡下去的时候,普罗珂菲就抱着老婆,走到鞑靼村外墓地的土岗上,把她放在土岗顶上,背朝着一块千百年来被风吹雨打得千疮百孔的巨石;然后自己坐到她身旁,就这样,他们久久地向草原眺望着,一直眺望到霞光完全消失的时候。这时,普罗珂菲把妻子裹在羊皮大衣里,又抱回家去。全村的人都在猜测这种奇怪的行径,可是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女人们为此忙得连拉家常的工夫都没有了。关于普罗珂菲的妻子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些人证明说,她是空前未有的美人,另一些人的看法却恰恰相反。直到天不怕、地不怕的玛夫拉——一个正在服役的哥萨克的妻子——假装到普罗珂菲家去讨新鲜酵母回来以后,一切才算弄明白了。普罗珂菲到地窖里去取酵母,玛夫拉就趁这个工夫偷偷瞧了一眼,原来落到普罗珂菲手里的土耳其女人是个丑八怪……

过了一会儿,红涨着脸的玛夫拉,头巾歪到了一边,站在胡同里对一群娘儿们添油加醋地说道:

“亲爱的人们,真不明白,她哪点儿迷住了他,哪怕是个普通娘儿们倒也罢了,可是她,……肚子不像肚子,屁股不像屁股,简直丑死啦。咱们的姑娘们可比她长得水灵多啦。至于身段,简直像马蜂一样,一折就断;两只眼睛,又黑又大,眼睛一瞪,活像个妖精,老天爷饶恕我吧。一定是怀了孩子了,真的!”

“怀了孩子啦?”婆娘们惊讶地问道。

“我也不是黄毛丫头啦,已经养过三个孩子啦。”

“那么相貌呢?”

“相貌吗?黄脸膛。眼睛浑澄澄的,大概在外国过得并不舒服。还有,姐儿们,她穿着……普罗珂菲的裤子。”

“是吗?……”婆娘们都惊骇地同声叫道。

“我亲眼看见的——穿着裤子,只是没有裤绦(哥萨克的裤缝上都缝着一条颜色不同的裤绦,是按哥萨克的军区分的),准是把他的便服裤子穿上啦。上身穿一件长布衫,从布衫下面露出掖在袜筒里的裤子。我一看,吓得我心惊胆战……”

村子里悄悄地传开了,说普罗珂菲的老婆会使妖法。阿司塔霍夫家的儿媳妇(阿司塔霍夫家住在村头上,紧挨普罗珂菲家)起誓说,好像是在三一节(三一节是复活节后第五十天的一个节日)的第二天,她在黎明前看见,普罗珂菲的老婆头巾也没有戴,光着脚,在他们家院子里挤牛奶。从那以后,母牛的奶头就干瘪成小孩子拳头一样大;奶也断了,而且不久牛就死了。

那一年,发生了空前罕见的畜疫。顿河边布满牛栏的沙滩上,每天都要出现一些母牛和小牛的尸体。牛疫又传染到马身上。在村镇牧场上牧放的马群越来越少了。于是流言蜚语立刻在大街小巷传播开来……

P5-7

序言

二十世纪对人类来说,特别是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世纪。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成和存在,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耀眼的,激动人心的一章。人类将长时间地不断总结和思考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意义。

肖洛霍夫正是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他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除去没有经历苏联解体这段历史之外,他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本世纪俄罗斯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度过的。

对于作家来说,肖洛霍夫的作品或许不算很多,但是他对自己所经历的,也是人民最感重要的、严峻和复杂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深邃的思考和描述,都有自己重要的艺术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肖洛霍夫可以称作是二十世纪俄罗斯的艺术家一编年史家。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天赋才华固然重要,然而客观环境和个人经历,则是他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土壤。肖洛霍夫的人生经历是罕见的。他的一生,是历经磨难与曲折的一生,是闯过无数生死险关的一生。他的小说,特别是《静静的顿河》,可以说是一部俄罗斯悲剧编年史,一幅展现俄罗斯诸多沧桑巨变和动荡人生的历史画卷。他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一系列艺术形象都这样那样地映射着作家的种种经历和感受。因此,首先了解一下作家本人的经历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更切近地理解他作品的内涵,及其悲剧史诗的风格。同时,了解他个人的经历,对澄清喧嚣甚久的关于《静静的顿河》的“剽窃”说,也不无裨益。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于一九。五年五,月二十四日诞生在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克鲁日伊林村。但应当说,他不是顿河哥萨克,而是外乡人。一百多年前,他的祖父从梁赞省迁到顿河落户,并在当地逐渐成为一个有经济根基的、拥有多处店铺的商人。他的父亲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肖洛霍夫,早年在祖父主持的克鲁日伊林村的布匹杂货小铺里做店员,毕业于教区中学,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有教养,爱读书,并订有多种文艺杂志,藏有俄国及欧美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这些藏书,为中断学业在家自修的少年肖洛霍夫日后成长为作家奠定了知识基础。

作家的母亲阿纳斯塔西娅·达尼洛夫娜·切尔尼科娃是乌克兰人,出身农家。她从十二岁起就在地主波波夫家当侍女。几年之后,常和波波夫家来往的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肖洛霍夫爱上了这位姑娘,决意娶她为妻。在当时尚保留有中世纪习俗的农村里,这桩有悖世俗的爱情不仅令乡邻惊讶,也遭到了男方父母的反对。他们借助哥萨克长官阿塔曼的权力,强行将阿纳斯塔西娅嫁给了一个退役的老哥萨克库兹涅佐夫。亚历山大奋起反抗,以致同父母闹翻。当时有朋友对此困惑不解,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娶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姑娘。他认真地回答说:“她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姑娘,她是一幅画!”①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灵感,来欣赏自己爱着的姑娘。爱情,在他心中,充满诗情画意,已经升华到至美的境界。他的这种艺术家的心灵,以及对人的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力,或许日后在儿子身上也得到了体现!阿纳斯塔西娅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勇敢地冲破婚姻、舆论、旧道德习俗的重重压力,投入了他的怀抱,做.了他实际上的妻子。于是她成了有两个丈夫的女人。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出生以后,自然也就成了有两个父亲的孩子。他名义上是库兹涅佐夫的儿子,实际上是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的生子。这种有两个父亲的痛苦日子过了八年,库兹涅佐夫过世后,在一九一三年,肖洛霍夫的生身父母才得以在教堂正式结婚。

当然,童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也是一个活泼的孩子。他乐感强,记忆力好,喜欢观看热闹的婚礼,爱听哥萨克古老民歌和老人们讲的征战故事,更爱过各种节日,还是一个钓鱼迷。他在《静静的顿河》里所以能得心应手地援用民间文学素材,这完全得益于他从小受到的民俗文化的熏陶。

肖洛霍夫六岁开始读书。一九一八年国内战争开始,肖洛霍夫刚读完四年级就被迫辍学,从此便永远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活。

国内战争期间,肖洛霍夫和父母住在顿河上游叶兰斯克镇和卡尔金镇。一九一九年的哥萨克暴动就发生在这里。这个悲剧事件给少年肖洛霍夫留下了强烈印象。肖洛霍夫亲姑姑家的四位表兄,在国内战争中彼此站在敌对的立场上,三位在白军里当差,一位在红军里战斗。他们随白军或红军频频穿梭于家乡的村镇。他们的妈妈,肖洛霍夫的姑姑,面对她同室操戈的儿子总是泪流满面。最后,三个儿子战死,只剩下一个儿子。当时,这样的惨剧不止发生在一家一户,而是像旋风一样席卷了整个顿河大地。从这里,少年肖洛霍夫开始感受到时代的悲剧。

一九二〇年顿河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五岁的肖洛霍夫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他是革命积极分子,同时担负着多项社会工作:是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的办事员,扫盲教师,又做人口登记工作,为苏维埃政权做宣传,还加入了业余剧团,编写剧本。

这个时期,在顿河实行余粮征集制。为了同破坏余粮征集制的匪帮作斗争,在顿河组成了武装征粮队。肖洛霍夫自愿参加了这支队伍,在这个队伍里度过了无数个紧张的日日夜夜。一九二〇年秋,在康科夫村附近同马赫诺匪帮进行的一场战斗中,牺牲了许多战友,肖洛霍夫被俘。他在等待死亡的两天两夜的痛苦煎熬中,充分体验到了生命的可贵。

两天后,正当马赫诺匪徒把他们押到野外一沟壑前面准备枪决时,凑巧,马赫诺的马车飞驰而来。得知肖洛霍夫只是一个十五岁的教师后,马赫诺竟将他放了。①

这次,肖洛霍夫侥幸躲过了死神。然而时过两年,他又被押上了革命法庭。

……

一九六五年十月十五日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授予肖洛霍夫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十二月十日肖洛霍夫出席了授奖盛典。奖金证书上写着:“授予米·亚·肖洛霍夫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品格。”

六七十年代,肖洛霍夫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仍旧孜孜不倦地写作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日,《真理报》发表了肖洛霍夫为《亲爱的土地》丛书撰写的序言:《大地上的人》。不料,这篇文章竟成了作家一生最后的绝笔。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午夜一时四十分,肖洛霍夫在久病之后与世长辞。他的遗骨就安葬在顿河岸边他故居的庭院里。

肖洛霍夫逝世了,但他用自己富有才华的笔,把俄罗斯的一段澎湃如潮的历史,一个如火如荼的时代,留给了他众多的读者。

中国是较早翻译介绍肖洛霍夫作品的国家之一。一九二九年《静静的顿河》第一、二部在德国出版后,最先受到鲁迅先生的重视,他立即约请贺非翻译并亲自根据日文本校对译文和撰写后记。鲁迅在后记中赞赏说:“风物既殊,人情复异,写法又明朗简洁,绝无旧文人描头画角、宛转抑扬的恶习,华斯珂普所说的‘充满着原始力的新文学’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窥见。”

一九三一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的贺非译本,作为鲁迅《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一九四一年止海光明书店出版了由金人从俄文原著翻译的《静静的顿河》。此译本历经数次修订,长期盛行不衰,至一九五一年印行了第九版。一九八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根据俄文新版版本全面校订后的金人译本。

肖洛霍夫生前曾经表示,一定要来中国亲眼看一看他所热爱的中国人民。虽然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但肖洛霍夫的作品将永远和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一起。

孙美玲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