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鲁立智创作的《梁启超--生命是一颗从里面打破的蛋》告诉你走进梁启超的著作,其中关于做人、做事、教育、成功的箴言,必将带领我们开启一段思考人生、反思自我的探索之旅。
| 书名 | 梁启超--生命是一颗从里面打破的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鲁立智编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鲁立智创作的《梁启超--生命是一颗从里面打破的蛋》告诉你走进梁启超的著作,其中关于做人、做事、教育、成功的箴言,必将带领我们开启一段思考人生、反思自我的探索之旅。 内容推荐 梁启超的人生追求很简单,“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是他对自己,也是对学生和子女们的要求。正因如此,他的文字中充满了教导和批判。鲁立智创作的《梁启超--生命是一颗从里面打破的蛋》告诉你走进梁启超的著作,其中关于做人、做事、教育、成功的箴言,必将带领我们开启一段思考人生、反思自我的探索之旅。 目录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代序) 第一章 自处与交往 第二章 趣味与学问 第三章 人才教育与子女教育 第四章 传统文化和人生佛教 第五章 历史的和当代的信息 第六章 坚持公德与移易人心 第七章 权利和义务 第八章 成功之道 试读章节 每天改一点 语日:君子之作事也无悔。悔也者,殆非大贤豪杰之所当有乎?虽然,佛教日忏悔,耶教日悔改,孔子日过则勿惮改,凡古今大宗教教育之主旨,无不提倡此义。以为立身进德不二法门,则又何也? 《大易》四动,曰“吉凶悔吝”。吝者凶之原,而悔者吉之本也。悔何以为吉之本?凡人之性恶也,自无始以来,其无明之种子,久已熏习于藏识中。故当初受生之始,而无量迷妄,既伏于意根矣:及其住世间也,又受众生恶业熏习所成的社会之熏习。彼此相熏,日习日深,虽有善根,而常为恶根所胜,不克伸长,不克成熟。于是乎欲进德者不可不以战胜旧习为第一段工夫,《大学》日:作新民。能去其旧染之污者谓之自新,能去社会旧染之污者谓之新民。若是者非悔未由。悔也者,进步之原动力也。(《自由书》) 欲提升品质,不在于是否每天都做了好事,而在于是否每天都改了缺点。人心如同镜子,想要让它明亮照人,只需擦去上面的灰尘。古之圣贤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淮南子》记载,“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反省,并没有面面俱到,我们也不必一股脑找到自己的全部缺点,每天找到一些明显的,终究连最细微的也会改正。当你成了明亮的镜子,别人自然愿意接近你,也愿意拿你来照他自己。不轻视常人、小事愈自重者愈不敢轻薄天下人,愈坚忍者愈不敢易视天下事。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 巨大的成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成就,办大事的人,不会轻视他人,不会轻视小事。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长,能够使每个人都恰如其分地承担责任,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不是轻视他人之人所能做到的。 每一件小事都会对所做事业产生影响,很多影响虽是隐性的,却是巨大的。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而失败的因素却数不胜数,这就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这不是轻视小事之人所能做到的。 掌握真理的人才有勇气 为两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人们总是强调生活的技巧,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匠的巧建立在规矩之上,生活的巧建立在真理之上。真理有两种,自然的真理和人生的真理。将人生的真理横亘于胸,生活就会充满勇气。古代的圣贤们是这样做的,近代的伟人们也是这样做的。 生活的技巧帮助人们规避问题,生活的勇气帮助人们面对问题。两种皆能产生功用,但勇气更深刻、更彻底;两种皆会面临失败,但勇气更坦然、更从容。 一个人有了刚强的能力,凭你有多大的压力,要我行虚伪不诚实,便抵死不干。勤劳亦是这样。凡人欲能护卫自己。不使堕落,非恃刚强不行。(《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 人应该刚强,但刚强不是体现在表面,而是体现在内心。子日:“吾未见刚者。”或对日:“申枨(孔子弟子)。”孑日:“枨也欲,焉得刚?”(《论语》)林则徐由此而体悟到:无欲则刚。欲望会导致种种堕落,战胜自己的欲望,才是真正的刚强。P22-26 序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政治卜,他是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反对袁世凯、再造共和的领导者之一,为围事而奔忙了大半生,其问经许多的生生死死。 言论卜,他是中国新闻史卜的重要人物,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有巨大贡献,从事报刊活动27年,尘刨办报刊17种,戈公振在《新闻学撮要》中泮价:“我国报馆之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 学术上,他涉猎广泛,在哲学、艾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何建树,其中又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教育上,他不但是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更是“一门三院士,子女九名家”的成功父亲。 任公年少成名,阅历丰富,才大如海,著述等身。他留给我们的,是使人“一生受益”(梁思礼语,《J。州日报》2005年5月12日专访)的多达一千万字的财富。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财富,我想,通过分类取精、联系现实的方式,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本书的编撰是在通读任公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深入任公的世界后,任公的精神境界以及人生追求便扑面而来。 他的人生追求很简单,“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1919年12月2日致思顺书》),从他与恩师康有为第一次见面起,直至认识到“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政治黑暗混乱,中华民国仅存招牌而已”而退出政坛,他主要是在政治层面为国尽力。但政治上的失望并没有让他消沉,他晚年专注学术,也无非是从政治转到了文化、学术层面,仍然是受为社会尽力的想法的推动。他这样要求自己,电这样要求弟子们、儿女们。 他的政治生涯并不成功,学术做得也不是最好,他的人生却是伟大的,唐蟒有挽联评价道:“开中国气之先,论功不在孙(中山)黄(兴)后。”梁漱溟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中说:“总论任公先牛一生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独在他迎接新世运,开出新潮流,撼动企围人心,达成历史上中围社会应台之一段转变。”简而言之,他的伟大,在于他的人生境界,“儿任天下事者,宜白求为陈胜、吴广,无自求为汉高”(《1896年与严幼陵先生书》)。没有私心,不求功自己出;眼光长远,甘为他人铺垫。 任公之所以有如此的境界与追求,皆任于他的自信。他的自信,不是建立在政治才能上,也不是建立在学术造诣上,而是建立在教化世人的理想卜。他的理想远远不只是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他要做的是圣人..他自谓为“现在中国不可少之一人”,又说,“数年以后,无论中国亡与不亡,举国行当思我耳”(1911年致函上海某报主笔);其诗亦有“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之句。 任公承继了严复等人的思想,在《新民丛报》开办伊始,便开宗明义道:“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大学》本有“新民”之说,而任公所渭“新民”则是指近代意义上国民道德的改造与更新。 基于“新民”说,任公又提出“新道德”的观念,所谓“新道德”指的就是“公德”,故说“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新民就是要用新道德启蒙人民,而新道德就是爱国、爱群、爱真理等公德,是国家意识、进取意识、权利思想、自由精神、自尊合群、义务思想等国民意识,或日公民意i只。任公认为,在列国并立、弱肉强食的时代,民族国家的自立之道,首要者在于树立“国民”之意识,即一国之公民的意识。他认为这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术制度及各种科学技艺的根本所在。他昕强调的是,国民必须明确自己对于群体、国家昕负担的义务,以求益群利群,不可只享受群体的好处而不承担责任。过于注重“身”的人难免对“群”有忽视。中国要从衰落转向振兴,一一定要加强国民对“群”的责任意识。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中充满了教导和批判。作为社会活动家及教育家,任公著作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因为字数及其他方面的限制,本书仪从几个方面进行赏析,但这无法代表任公思想的全部。另外,这些不同方面的言论,针对的是不同的人群,所以本书各章的书写,也有特定的群体指向。 最后,作者想说的是,本书的创作,不仅是对任公思想的说明、生发、补充,而且也包括部分异议。可以说,里面的部分内容,也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味。 书评(媒体评论) 件件事都觉得“照例如此”、“不成问题”,那么全个社会都僵冷,都钉住,再不会改进了。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 可爱者而不知爱,可哀者而不知哀,可怒者而不知怒,可危者而不知危;此所谓无人性也。 ——梁启超《新民说》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