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卡夫卡--立在雨中等日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薛玉楠编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薛玉楠创作的《卡夫卡--立在雨中等日出》告诉你卡夫卡著作中各种平凡人物与世界抗争的勇敢,直面生活困境的坚强,也一定会为今天的读者带来心灵的抚慰,指明前进的方向。

内容推荐

卡夫卡作品中的主角多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面对广阔世界和未知未来时的惶恐、不安、孤独、迷惘和当代人身处急剧变化的社会大环境时的内心感受定会不谋而合。薛玉楠创作的《卡夫卡--立在雨中等日出》告诉你卡夫卡著作中各种平凡人物与世界抗争的勇敢,直面生活困境的坚强,也一定会为今天的读者带来心灵的抚慰,指明前进的方向。

目录

一根脆弱亦坚强的苇草(代序

第一章 爱情与婚姻

第二章 家庭与教育

第三章 生活与处世

第四章 哲理与情感

第五章 自然与艺术

试读章节

仅就“般配”这一问题的理论方面而言,正如所说。它实际上是不值一提的,至少不是你所说的那种意义——我还必须补充指出,对于一桩幸福婚姻来说,像你看来所要求具备的那种学历、知识、更高追求和观点的一致,我认为第一几乎不可能,第二是次要问题,第三甚至并不好,不值得追求。婚姻所要求的乃是人的协调,即所有观点更深刻的一致。这种一致并不能加以测检,而只能感受,即一种人团聚的必要性,可是,个人的自由却不会因此而受到丝毫妨碍。只有那种不必要的人的团聚才会妨碍它,而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则是由这种不必要的人的团聚构成的。 (《致菲利斯情书》)

如果我们想要在一起生活,决定性的只有心灵最深处的东西。其方向和判断,需要我们各自为自己做出。(《致菲利斯情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就像儿童们留作信物的半个硬币,也像一分为二的比目鱼。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寻求与自己相合的那一半。”我们只有通过爱情,才能寻找到另一个自我,才能取得完整性。爱情是一种寻找,寻找一种人的协调,一种内在的团聚性,“他们的灵魂实际上都在寻找某种别的东西,这种东西他们叫不出名字来,只能用隐晦的话语和预言式的谜语道出”(《会饮篇》)。这种寻找不是外在的探寻,而是灵魂的寻觅;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般配”,而是神合。教育姑娘们,她们成长的现实,对世界法则的适应。对我们来说总是有一种特殊的价值。以后,她们不会再那么没有希望地避开一个只是匆匆认识她们并很想匆匆与她们交谈的人,他们已经在那里稍稍停立了一会儿。尽管那儿并不是房间的处所。在这种地方,人们想拥有她们,不必再用目光、威胁或爱情的力量去抓住她们:如果她们转过身去,也是慢慢地做着这些动作。……此外,人们可一定不要满街乱跑,在家门口截取或等待一种偶然的幸福,尽管人们已经知道,他并没有能力强迫那种幸福。(《日记》)

一个成熟的人,不再会因为美貌、一句俏皮话、偶尔的一次哭泣而选择一个恋人。他们不会在街头将碰到的任何一个女子拥入怀中。他们以自己内在的全部生命去走进、去体会、去获得一份感情。一起生活的劳累。为陌生、同情、肉欲、胆怯、空虚所迫.而只有在深深的底处,大约是一条细细的小溪,才值得被叫做爱,对探索来说是不充足的,如在一瞬间里闪现一下而已。(《日记》)

爱是灵魂的契合,是全部身心的给予。爱不是一条细流,而是一条全部身心灌注的大河。共同生活的经历,只是爱的表面;内心精神的共鸣,才是爱情的实质。爱仅仅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P8-11

序言

弗兰茨·卡夫卡(FrfdnzKafka,1883—1924).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这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衰败的末期,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异常尖锐,各种政治派别和运动风起云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也日趋恶劣。卡夫卡自幼接受德语教育,受到犹太教文化的熏陶,在当时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社会大背景下,年轻的卡夫卡和占布拉格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斯拉夫人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可以沟通、谈心的朋友就更少了。在社会大环境中难以寻得的温暖,卡夫卡在家里也没有体会到。他的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犹太商人,性格刚强,是家中的绝对权威,对儿子的态度也十分粗暴专横,而母亲则生性柔弱,沉默少言。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

正是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造就了卡夫卡沉默寡言、不善社交的性格,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使他(卡夫卡)常常囿于自我一隅的深处。也正因如此,卡夫卡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能深刻体会时代的脉搏,探寻人类内心深处的向往。他的艺术作品成为一代人的心灵呐喊,因此被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表现主义文学大师。

1670年,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形容卡夫卡的一生:外表孤寂、脆弱;内心温暖、坚强。

卡夫卡的确是孤独的。

对于孤独,卡夫卡有着自己的体认。在《谈话录》中,卡夫卡说:“我像卡夫卡一样孤独。”孤独,是卡夫卡面对世界的一种后撤方式,是一种从外界抽身而返归内心的方式。卡夫卡说:“事情就是这样!每种抵御都是后退,都是躲藏,因此,把握世界总是意味着把握自己”。把握自己意味着把握内心,“凡是真正的、耐久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来自内心的礼物”(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于是,他弃绝世界,在内心深处为自己营造了一座精神的城堡。面对世界,卡夫卡是脆弱的;但面对内心,卡夫卡又是坚强的。他在1918年2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在我的手杖柄上却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我们之间共同的是‘一切’。”外部世界是如此强大,我们只能以沉默和忍耐的方式来约束自我,只有如此,人才能创造奇迹。

卡夫卡的艺术世界和他的性格是一致的。卡夫卡认为,艺术乃祈祷的方式。祈祷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对于卡夫卡来说,艺术就是他的信仰。在他的艺术世界中,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控制着人本身。人成为了世界的牺牲品。卡夫卡说:“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都要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他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在这个牢笼里一只或多或少色彩斑斓的鸟。”(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卡夫卡仿佛是一个孩子,用艺术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脆弱的呐喊。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在尘世茕茕孑立行走的“孩子”:《失踪者》中的卡尔·罗斯曼、《诉讼》中的约瑟夫·K、《城堡》中的K。他们面对强大的世界,无能为力,只能失声痛哭于永夜。

卡夫卡说:“为了原谅自己的软弱,我把周围世界写得比实际的强大。”(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在人与世界之间,我们被各种障碍所阻隔,“这里当然像所有的地方一样,有种种障碍,但生活就是由越过这些障碍组成的”(《致父亲》)。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阳光,“在你与世界的斗争中,你要协助世界”(《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如果不能改变它,那么就设法适应它。总之,“把握世界,总是意味着把握自己”(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关于本书,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本书内容的择取,除《谈话录》外,均来自卡夫卡本人的文字。《谈话录》一书的作者古斯塔夫·雅诺施是卡夫卡同事的儿子,该书记录了他与卡夫卡交往的过程,为我们深入了解卡夫卡提供了另类的视角。

无论如何,诚如我们期待着被世界接纳一样,卡夫卡也期待着被我们接纳。让我们通过“爱情与婚姻”“家庭与教育”“生活与处世”“哲理与情感”“自然与艺术”五个篇章中的箴言妙语来聆听卡夫卡——一棵脆弱亦坚强的苇草的智慧感言,感受他,并学会接受他,从中把握世界,或者把握自己的生活道路。

愿我们与卡夫卡一路同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