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法要升级
近年来,很多企业一直在谈要管理变革,有的企业说要管理创新,有的企业说管理重组,有的要改制,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经济在变化,人员在更替,市场发展了,现在的管理已经不能胜任或者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其实近几年,我们大都有同样的感觉:
第一,钱没有以前好挣了;
第二,干活的人没有以前听话了;
第三,竞争手段越来越残酷了;
第四,最主要的是,诚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了践踏。
如此之大的变化下,有些管理者还在沿用之前自己的老领导管理自己的方式去带队伍,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陈旧,造成团队对目标感认同不够,干劲不足,分歧加深,内部效能过于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应对时代变化的需求。有些企业濒临破产也没有深刻分析原因,一味地强调下属和外部的问题,并没有从管理方法上痛定思痛找到一些出路。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中掌握大量的稀缺资源,经济效益暂时不错,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好赚钱,因此,从来都没有重视过管理的问题。公司内部混乱,人员也长期安于现状,出现集体惰性,也给企业管理危机埋下了伏笔。更有一些管理者坚信“慈不掌兵”,管理方法粗暴,忽略了管理的本质,最终造成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对抗关系。而员工可能又基于工作机会和高额工资的诱惑,敢怒不敢言,面和心不和。
最近,有些学员向我发牢骚,说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工作不好干。而且新闻报道,个别企业已经出现给员工减薪的现象。但其实我们知道,企业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时候,减薪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推动作用对当下企业的重要性。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以前身边的几个客户,我们有可能会面对全国和全世界的客户。我们的客户不会考虑企业是不是好做,他们只会对比哪家公司更稳定,服务更好,投资回报更高。我们经常用数字和国外公司对比投资回报率、生产总值。当和国外公司持平或略胜一筹的时候,我们会欢呼雀跃,认为我们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发达企业的水平。
其实我们和他们可能还差得很远。为什么呢?我们比数字不能只比结果,我们需要看看,这种结果是多少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五六个人的劳动成果与国外一两个人的劳动成果一样,那能算是接近和持平吗?也许,我们的工作效率只相当于别的企业的十分之一或更少。我们也不能只看营业额,我们需要和那些先进的公司对比,在同等的结果产出前提下,我们的人员成本是多少,我们的流程成本是多少,我们的管理成本是多少,这样一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的投入产出比很可能是那些优秀企业的几十倍。
2016年,部分企业出现裁员、减薪的现象,其实经济形势好坏是市场大环境,我们根本就左右不了。但如果企业不能从内部管理和提高内部效能方面痛定思痛的话,也许未来,企业更不好过。
很多企业和管理者们,在管理和经营的双重压力下,几乎已经喘不过气来。其实管理和经营本身就是两条企业主线,企业只有系统地去思考和改良才是唯一的出路。
P29-31
对于中国人来说,“道场”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曾经学过佛、参过道,或者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对“道场”也许不会陌生,但这个词又很不好解释。我曾经和朋友说过我正在写一本书叫《道场管理》,朋友通常会问:是“签到”的“到”吗?之后我开始和他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我发现道场这个词用一两句话很难解释通。但只要是和他们聊起五台山,聊起峨眉山,聊起普陀山,他们就会马上明白我写的书的意思,他们非常高兴,我开始学佛论道了,有些皈依的居士,还告诉我,我的书名本身就功德无量,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首先,这本书和学佛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一部管理图书。其次,这本书应该是给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想成为一个企业管理的变革者看的。那道场是什么呢?
我们的确可以从佛教道场开始说起。
中国的四大佛教道场,估计各位都不会陌生。五台山是又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所谓道场,从常规意义上讲,就是这些菩萨们讲经说法的地方。我们不用考量历史去验证是否菩萨们真的曾经在这里讲经说法。但凡去过的人们,都会被这些佛教圣地的“场”深深地吸引住。那里有一座座庄严肃穆的寺庙,有一尊尊神态各异的佛像,有上千年的古树,有无数不远千里来朝拜的善男信女,有香火燃尽的缕缕青烟,有诵经礼佛的老和尚,有拿着扫帚清扫庭院的小和尚,有方圆十里都能清晰地听到的晨钟暮鼓。人只要置身其中,好像都多了一份敬畏心,多了一份相信,多了一些规矩,多了一些虔诚。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五台山,本想和几个朋友找一个农家院住上几天,到那里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但住进去了才发现,与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早上一听到钟声就自动起床,洗脸刷牙,特别想出去呼吸一下山里的空气。中午贴饼子、小白菜吃得有滋有味。到了晚上山里很早就敲鼓了,天黑得也早,山里没灯,也出不去了,一直喜欢熬夜睡不着的我,那几天很早就睡了。最可笑的是,当时我们几个人带去的很多熟食和啤酒,谁都没好意思拿出来大撮一顿。出了五台山很远之后,我们放松下来,才敢拿出来,一顿给消灭了。
我估计很多人可能也会和我有同感,我的意思是,我们走进道场里,被遭场改变了。
今天我也说道场,说的是道场管理。那么,对于读者而言,到底什么是道场?其实很简单,我用三个词去概括:环境、整体和系统。人在一个环境中,一定会被环境所改变,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而这些环境的营造,一定是一个整体感觉,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的企业,我们的部门,我们的班组,也是一个道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是一个道场。而人在人营造的道场中是会被改变的。这里面我们可以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词说,人是可以被激活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营造一种好的、良性的、有爱的、适合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有干劲的环境和道场,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了。
人一旦进入道场,就会主动地按照道场的规则行事。道场管理激活的是人。
企业管理重要的是环境,是整体,是系统。人在一个环境中,一定会被环境所改变。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而这些环境的营造,一定是整体感觉,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
孙波著的这本《道场管理(人是可以被环境激活的)》重点讲解了如何将企业或组织打造成有强大感染力、吸引力的道场,从而解决长期困扰企业或组织的管理碎片化,管理成果难以固化的问题,让管理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儿。
管理其实是一个了解人,了解人性的过程。任何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在忽略了人的共同需求和不了解人性特点下实施,都是不科学的。
孙波著的《道场管理(人是可以被环境激活的)》是一本让管理者茅塞顿开的企业管理类书籍。它告诉我们,道场的健康存在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