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巨擘王一亭》、《民国元老书画家张静江》、《民初北方画坛领袖金城》、《时事漫画家钱病鹤》、《陈其采的生平与书法》、《现代书法大师沈尹默》……戎美勤编的《湖州文史(第36辑近现代湖州书画家纪实)》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聚焦数十位湖州书画家、书画鉴藏家如吴昌硕、庞莱臣、金城等等,以浅显易读的语言,将书画大家及其背后的文化谱系展现在读者面前。
| 书名 | 湖州文史(第36辑近现代湖州书画家纪实)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上画派巨擘王一亭》、《民国元老书画家张静江》、《民初北方画坛领袖金城》、《时事漫画家钱病鹤》、《陈其采的生平与书法》、《现代书法大师沈尹默》……戎美勤编的《湖州文史(第36辑近现代湖州书画家纪实)》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聚焦数十位湖州书画家、书画鉴藏家如吴昌硕、庞莱臣、金城等等,以浅显易读的语言,将书画大家及其背后的文化谱系展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湖州襟青卞、带震泽,自古就是山水清远、人文鼎盛的东南望郡。翰墨艺事,也于斯为盛。“半部书画史”的艺术长卷与崇文重教的耕读底色辉映其间,形成了富于持久影响力的文化风景。戎美勤编的《湖州文史(第36辑近现代湖州书画家纪实)》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聚焦数十位湖州书画家、书画鉴藏家如吴昌硕、庞莱臣、金城等等,以浅显易读的语言,将书画大家及其背后的文化谱系展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序 百年承薪忆硕公 记昌硕先生轶事鳞爪 海派大师吴昌硕 遗老书法大家朱孝臧 书画鉴藏大家庞莱臣 海上画派巨擘王一亭 民国元老书画家张静江 民初北方画坛领袖金城 时事漫画家钱病鹤 陈其采的生平与书法 现代书法大师沈尹默 钱玄同的学问与书法 书画兼擅沈迈士 书画教育家诸闻韵 浙西名士朱景庐 江南书画第一擘——记湖州宿儒谭建丞先生 金石美术理论家王季欢 俞平伯及其曾祖、父亲的书事书风 吴派传人诸乐三 费新我与湖州 天助自助者——回忆父亲费新我 记我的祖父潘韵先生 我的父亲张葱玉 书画鉴定泰斗张葱玉 海上刻艺大家沈觉初 怀念恩师赵延年 赵延年的艺术历程 傅云龙生平及书法 兰竹清逸吴剑飞 梦坡老人周庆云 状元后裔钮泽徵 书刻双擅吴藏龛 荻溪高士吴藻雪 文物“国宝”徐森玉 篆刻名家陆树基 我的外公杨莘耜 陶陶女史金章 亦商亦文沈田莘 箬溪髯翁王砚农 昌老的忘年交严诵三 缶翁真髓吴东迈 松雪遗意赵紫宸 篆刻才俊柯怡 湖社画会金开藩 角闻楼主陆伯龙 海峡传情孙禄卿 双桂轩印蔡友石 溪西画人许梦梅 白社巾帼潘韫华 闲云出岫能山法师 春泥庵主蔡圭青 西泠社人徐克芳 狮城先驱画家张荔英 “三痴”书家王孙乐 凤鸣楼主张苕生 恰情翰墨孙默岑沈月伟 诗人书法家朱渭深 画虎一绝吴寿谷 怀萱才女沈祖仪 追艺一生蔡振华 药窗主人吴藕汀 名医书家朱古亭 女子画会汪德祖 苕溪野老王秋野 “海上三杰”俞子才 画马名家沈彬如 瑶草庐主庞左玉 医学书画并擅吴学愚 西泠早期社员张锐 百岁老人陈石波 美术教育家吴个钝 西塞泉叟陈达农 鱼藻翰墨凌虚 宾虹传人叶小舫叶吉芬 雉城梅翁严济勋 昌硕嫡传吴长邺 小楷名家王礼贤 笔墨佛事明学长老 伴梅居主吴朴 妙颖散花吴迪庵 神游三代李明 媛叟遗韵谭其蔚 艺海风流话程良 箬下书人姚公协 惜阴女史俞锡瑛 多才多艺周于怀 转益多师诸涵 红梅馆主李英 曲园乡人胡文虎 燕坭草堂姚学士 编后 试读章节 三、情谊甲子话戒尺 记得父亲吴长邺先生曾和我讲述其与我曾祖父和恩师王个移先生三人之间有关一支戒尺的故事,其中的长久晴谊使我深受感动。 据父亲回忆,按照旧例,在元宵拜师授生,对师生皆利,因而在1925年曾祖父吴昌硕先生即在元宵佳节为长邺小孙儿延请了王个移先生来家授课。那天家中好似办喜事,祖父母为爱儿换上新袍、新鞋,在我曾祖父画室内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曾祖父昌硕公在肃穆气氛中上香之后,祖父东迈公即邀请王个移老师上坐并呈上小长邺的门生帖子,五岁的小长邺也恭恭敬敬地向老师三叩首,行了拜师礼。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王个移老师亲切地把他抱在怀中,赠予了一个红包,红包中是一本《诗品》,此物对我父日后的艺术创作生涯起了极大作用。曾祖父亦在拜师仪式最后将一把木制戒尺交予王老师,并叮嘱其要严格授教, “顽孙如有不可教之处,可以此戒尺罚之”云云。然而据父亲回忆,在他跟随王个移先生学习成长的几十年岁月中,这支戒尺,王个移老师始终未动过一次。而父亲也非常感恩王个移先生对其的苦心栽培,一直把这支戒尺视为他和王老师之间最重要的纪念品之一,并特制锦盒作为瑰宝珍藏。 记得在1985年元宵节,父亲特意带领我和越弟捧着老大昌定制的寿字大蛋糕去王个移老师寓所拜访,纪念两人六十年来始终如一的师徒情谊。吾父亦呈上了装有这一支戒尺的锦盒给王个移先生启视,王先生见此物激动万分,兴奋异常,不停感叹吾父如何将此物保存得如此之好。两人最后都热泪盈眶,睹物思人,引发了对我曾祖父的无尽思念,回想其之前的种种,我和越弟在边上听着这些故事亦非常感动。最后,王个移先生在吾父的提议下,握管在戒尺上题诗一首: “缶师授戒尺,此情永不息,旷隔六十年,爱孙留厚泽。长邺老弟持此遗物索题,个移八十有九岁。” 四、童画钟馗引趣题 还记得父亲向我兄弟姐妹讲述的关于其小时候和其祖父昌硕公在端午画钟馗的故事亦非常有趣。 据父亲回忆,那是他七岁那年的端午节。昌硕老人应时画了一幅朱笔钟馗和一幅无量寿佛,悬钉壁间,全家团聚一起开心午餐之后,昌硕公去了卧室午睡。而吾父因兴奋开心毫无睡意,独自走进了吾曾祖父的画室,瞬时被壁上的两幅画吸引。那时幼小的父亲并不懂得画上的线条、章法、韵味等等,更不懂识得其祖父的破墨技艺和精妙的拔镫笔法,但是就是被画上钟馗须鬓戟张,神似张飞的可爱形象所吸引,便不能控制地在画桌上翻找出一张小纸,对着壁上的两幅画依样描绘起来,作画完毕便回房午睡去了,完全没顾被翻得凌乱的书桌。当昌硕公午睡起后发现一片狼藉的书桌先是震惊生气,但是当他看见桌上的小纸并得知是爱孙的绘作之后,立即满面笑容,细细地询问父亲描绘的经过,并把着父亲的小手,在纸上题了“安吉吴志源,时年七岁”。午后曾祖父的一位高足沙孟海先生来寓之时,老人家忍不住拿出吾父的这幅画作向其炫耀,言语中满是开心自豪,沙先生看罢亦在小纸上饶有意趣地题上“不减武梁祠画像,臣沙文若敬观”。 这桩小时候的趣事成为吾父最重要的记忆之一,其亦小心地保存了这张意义非凡的小纸。1989年春,在吾父应邀赴日讲学与举办吴昌硕、吴东迈、吴长邺三代书画展的期间,他将小纸装裱成了小手卷,作为参展的作品之一,引起了日本友好人士的关注和好评。并且在回国后特地赴杭州拜访了沙孟海老人,转述了画展的盛况。而沙老见到吾父带去的这幅小手卷,亦不禁拍案惊奇,直叹吾父是有心之人,并在小手卷的后面又作了长跋,回忆了与吾吴门之间的世代情谊和对前辈的怀念之情。P4-5 序言 湖州襟青卞、带震泽,自古就是山水清远、人文鼎盛的东南望郡。翰墨艺事,也于斯为盛。“半部书画史”的艺术长卷与崇文重教的耕读底色辉映其间,形成了富于持久影响力的文化风景。赵孟频就曾指出,曹不兴《海戍图》笔法入神,“足开千百载绘事之纲领。”时间两端,两位湖州人各自思索艺术史走向,却异代相知、遥相呼应,恰是上述文脉绵延的活态注脚。 包括书画艺术在内,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始终是湖州市政协的关注所在。溯湖州书画之源、展湖州文化之韵,我们念兹在兹。2017年,市政协多方征集,整理出版了《湖州文史——近现代湖州书画家纪实》一书。借由相关图文资料,数十位湖州书画家及其背后的文化谱系一并气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时至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开始拨动江南的近世变奏,湖州书画艺术也在经济文化的双重激荡中迎来再度喷薄。在这一意义上,翰墨百年流衍,也是传统百年流变。传统洪流奔流至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抚今追昔的历史基点。本书正是选取这一时段,旁求错综,通过亲属后人、受业弟子和后辈学人心目所鉴的口述笔录,忠实再现了一段段独上重楼写逸兴的艺术年表。观乎诗情,可以察乎性情;揣摩游于艺的章法,也可以反观志于道的襟怀。 近现代百年书画,从湖州走出了开宗立派的大师风范。在吴昌硕笔下,如琢如磨的金石气就与清峻高蹈的人格互为表里。士林胜流一时云集的沪上,一代大师始终以“一耕夫来自田间”自处,既以石鼓文的高古线条破晚清崇秀之风,又以谦和敦厚的长者气度领袖群伦.执海派午斗。 这百年,从湖州走出了满纸逸气的家学家风。俞平伯的秀雅小楷落笔或自成面目,缘起却无疑要溯自俞樾、俞陛云。“晨窗日日磨丹矸”,依稀可见曲园淡烟疏雨的冲融情思,正是德清俞氏传灯的真实写照。熨帖一笔,写出庭训学养的涓涓缓流,也写出诗礼传家的渊然先德。 这百年,从湖州走出了蕴藉有度的宿儒情怀。澄园之“重”,既体现在“理想世界”中,尽情抒写胸无纤尘的“澄明境界”;又体现在“现实世界”中,奖掖后进、为文化遗产保护建言奔走。当文脉老人心系桑梓、身系桑梓,线条的摆幅便是生命的律动。 文脉与地脉相通,文运与国运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文化自信凝魂聚魄、推动文化自强、涵养城市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惟有不忘本来,方能面向未来;惟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坚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时逢昭代、立足当下,新一轮文化强市建设已经起航。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蔚然可观的湖州传统书画文化厚积而薄发、历久而弥新;也希望湖州文化能够在翰墨与物华齐昌的质文代变中,不断书写笔力矫健的时代美学。 是为序。 2017年12月 后记 本辑《湖州文史》收录1840年至1949年之间出生的湖州书画家,其活动年代延至21世纪初,以纪实的形式反映了百余年来湖州书画人物的概况。 根据政协文史工作的“三亲史料”。原则,我们主要选入、邀约著名书画家的亲属、弟子、友人等撰写的文章,包括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的,还有一些是湖州文史学者的研究所得。基本上保持了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史料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最近特邀有关人士新写的,这对抢救史料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市政协领导的关心和具体指导,各县区文史委做了大量工作,各位撰稿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时间较紧,水平有限,本辑难免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12月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