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是综合性副刊,它鲜明地体现了《新民晚报》的传统风格: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因此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新民晚报副刊部编的《夜光杯文粹(1999-2003)》采用编年分类编排的方式,选收文章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有名家作品,也有读者自发来稿,力求融思想性、现实性、社会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 书名 | 夜光杯文粹(1999-2003)(精)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夜光杯”是综合性副刊,它鲜明地体现了《新民晚报》的传统风格: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因此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新民晚报副刊部编的《夜光杯文粹(1999-2003)》采用编年分类编排的方式,选收文章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有名家作品,也有读者自发来稿,力求融思想性、现实性、社会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内容推荐 新民晚报副刊部编的这本《夜光杯文粹(1999-2003)》为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1999年至2003年这五年间所刊文章之精粹。文章体裁有杂文、散文、随笔等,题材有世象杂谈、人物述林、序跋精粹、艺术世界、文史拾零、青春放飞、神州行踪、国外见闻等。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目录 杂文 林放杂文奖获奖作品 相马和赛马 随崔琦掉泪之后 恽逸群耻为乡愿 阿Q圈儿没画圆 论“走过场” “不许说春天的坏话”吗? 一天吃掉十吨蛇 “平庸”会“快乐”吗? 文坛“玩友” 刍议“引咎辞职” 没有可能的“可能”? “打仗兵”还是“游行兵” 审计“毛脚” 学生与足球的错位 欧元的新皮夹子 世象杂谈 韩先楚返乡 污垢罩住星光 两只锦鸡的故事 漂亮——加分儿? 教育的真谛 酒的滋味 “金莲”的泛起 与法律同行的是什么? 来个“节版救树”如何? “富婆”云云 新口彩的衍变 里子和面子 更需有药治“不害羞” 小保姆与大学文凭 闭口费 严格也是一种爱 炫耀性消费不可取 逆行的悲哀 上海的绿地 永远不跨的“信任之墙” 灯花 “因为我是管钱的” 保留个人的空间 哭泣的学生 理解才能沟通 房屋中介何其多 船的问题 浩然之气 散文·随笔 1999年 老白 虚构的茶花 窗外 城市女人与布房间 话说西塘 塔里木有一群人 哲学的用处 中外之别 做普通人也了不起 喜欢小倩 两落三起普希金 第一个冲击波 女人的手 家之脉 说香港文化回归 纪念生活 五十多年如一日 建国五十年礼赞 诗意地安居 大都市的文化灵魂 寻访四合院 我与《辞海》的渊源 杯盘上的唐诗 永远的山永远的树 丰盈与迷惘 妇唱夫随 时尚的瘦马 我和儿子是同学 留住衡山路的情韵 关键时刻总有母亲 蝶化人生 2000年 五花肉 六十六年前我如何选考大学 我的业余爱好 穿上“红舞鞋” 说偏见 曾国藩上荧屏 关于羞涩 穷人美 光荣与梦想 蚕 布鞋 陌生的芳邻 温馨的家 将快餐进行到底 独步当时流声后代 搬家 生命的留痕 小红楼纪事 朝鲜停战谈判的回忆 暂缓浪漫 在那片胡杨林旁 昨天今天 千言万语 从杨丽坤悲剧想到 等待成熟 致电影《家》的伙伴们 桂河遗骨 省略阳光 真实的快乐不可言说 与噪音为邻 只要心儿不曾老 旧事 谒成吉思汗陵 2001年 伤感的意外 乡下情结 过年精髓是团聚 火车 迎接春天 童年纪事 名牌:男人的尊严,女人的微笑 石头闲话 杂志传 浓的和淡的 新生活从下岗开始 妻子们 第二张脸 老骥伏枥 不控制是年轻,控制是优雅 从“泡吧”到《串吧》 谈谈我的名字 暗香浮动 沂蒙老区怀先烈 寂寞 照亮希望的烛光 心朝“摇篮” 人类智慧和心灵的对话 为何思乡 过过巧克力瘾 得奖后,说两句上海普通话 欢迎2002年 校车事件 2002年 肥的东西和瘦的东西 苏州河咏叹 晚会 建言献策为国盛 春天的面和茶 孩子如神明 崇明岛 又见菜花黄 对赞美的理解 一个老共青团员的感言 风水宝地 票子的盛衰 我的第一本书 宏伟的目录学工具书 上班的人,你快乐吗? 哭泣的路灯 亲近和崇拜 有时,失去比得到更令人欣慰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一个有情调的筐 山不在高 比知识更有力量的 远方传来的问候 一罐可乐在天上飞 简单主义 山水美人 《上海人》 怀中的婴儿 再听崔健 倾听蔡琴 境界 时尚餐馆 多能钥匙 名牌:游走在可靠与虚荣之间 2003年 这样的年夜 别再涮命 重逢之乐 街头史 指间友情 写在《留学美国》再版时 宽容与失态 有苦难言种种 另类 敏感话题 那是一种叫“心动”的东西 青春脉搏 画呀画,画到“少年宫” 少年理想伴我成长 让你没感觉 白衣人 “读书人”深藏在老百姓心里 大迁徙的群落 无话可说说天气 “满汉全席”吃什么? 提名 病友 谚语清理 狱中奇人 认识一个女人,也就认识了一片街道 寻找知己 当“国庆”来临 可敬的郑老先生 战马泪 静谧之美 敬意和感谢 激情邂逅 一次并非“轻率”的理论行为 看他们怎么看 “丘也幸” 咖啡情怀 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关注中国 不胜诧异 有感 一瞬 我与一条河 个人专栏 清元书简·致楼适夷 准风尚谈·青春收藏家 西洋镜-行在德国 信是有缘·巴黎的“惊艳” 幻影记·格调 不拘小记·四想 入世纵横谈·西雅图之战 人生漫谈·成功 养鸽琐言·飞盘儿与撞盘儿 纸上烟云·孤岛文学里程碑 只眼观港·香港的大学 敬宜笔记·任仲夷的幽默 西窗之眺·悲冷翠:圣马可修道院博物馆 语文小札·规矩和准绳 海上萨克斯风-长衫 闲话日本·“哈伊”、“哈伊” 党史列传·红军之父 静听回声·丁家故事 洋风土小记·富豪之家 草堂随想录·藏书与毁书 形而上下·生日 蜘蛛人·种花的女人 食物灵趣·幸福的黄柠檬 灯下闲话·姚明现象 书鱼知小·麒麟是哪一种兽 傻瓜相机·再说漂浮的生活 百花上海·有咖啡,在街角 剑风楼随笔·养生且莫贪生 加一片柠檬·“愿望卡”高招 歌的魅影·启幕人 草原文化·口传的经典 心灵之旅·衣橱里的人生 港台海外作家随笔 感恩与忧虑 价值何在? 谈“闲云野鹤” 包装也是智慧 音乐的遐思 作家的心理阻滞 钱宁扶着丞相走回从前 我认识的云门舞集 又见上海 笑容在我看来是一种蒙太奇 人间重晚晴 承载力 香港的咖啡地图 十四朵玫瑰 本命年笔谈 画兔小记 乘着歌声的翅膀 我和儿子的艺术之路 春天的故事 我是一条龙 心平气和又一年 蛇年与蛇共舞 小龙也是龙 话说“本命年” 年年都有新希望 马站着睡觉 玩具羊 又到羊年 人物述林 记叶圣陶先生 永恒的母爱 悼曹仲英 初识赵无极 魂归异乡心留祖国 采访赵超老 欧立文校长 吕叔湘先生的学者风范 谢谢你!戴乃迭 送别毓刚 恩师和他的“百万大军” 戏痴黄宗江 蔡元培的上海故居 舅公葛传架 周总理倡演《龙凤呈祥》 我所认识的佛兰克·泰勒 记爸爸二三事 一个人和他的两部文学史 悠然见南山 漫画是“解读矛盾的艺术” 缅怀柯老 徐志摩墓前 认识朱微明 陈毅同志的外交风格 平生风义兼师友 祖父王国维当年定居上海 忆往事念范泉 又见潘汉年 九十二岁的新党员 我和老顾 天真平凹 棣清,我儿! 高汾老师 於梨华和她的《别西冷花园》 宋庆龄对儿童剧的期望 看余秋雨演讲 这才是吴登云 我接待过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 鲁迅在大陆新村九号 又见巴金 师长的心 想念孙犁先生 怀念叶明 流沙河家居二三事 我与马国亮先生一段交往 刘英大姐走了 柳青的恋土情结 邻家爷爷苏步青 忆耿飚 菡子阿姨 晚年巴金 寻找昌耀 悼道静兄并琐忆往事 亲手治学的菊坛大师 燕园老师的家 初识巴金 印苑功臣张鲁庵 美国加州走访谭宁邦 八方书谭 澳门出版的第一部英汉大词典 东西文化的交融 啤酒、青豌豆和帆布鞋 关于“劳动”的制度经济学 民间的记忆 竖读 两本《阅读张爱玲》 “看闹猛”小记 名人和出书 如愿 对陈染的“非代表化”阅读 永远的,杜拉斯 “奶酪”神奇否? 春天的二十二个晚上 心路历程 陈寅恪先生的品格 张学良传奇人生的传奇 惠特曼新解 享受大智的乐趣 在此岸和彼岸之间 读《赵超构文集》 还原真实的美国 序跋精粹 弗罗伊德、《明天》及其它 消弭不必要的步骤 娱己娱人 表达一份宽慰的心情 我清醒,而又激情 五色纷呈看长廊 现在的网 绕口令的价值与功用 内心状态的演变 笔墨写真情 赢家 《中国晚报学》序 说话的理由 在“传播”这条河流里 抒发心灵深处的感受 弘扬沙家浜精神 艺术与科学的对话 《外交十记》自序 从自己的心狱里跳出去 表达的乐趣 入画的珠子 火炬与号角 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狸眼睛 名人的奉献 科学随笔 数学——神奇的创造、犀利的武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花的奥秘 何时与密码说再见? 不相信“时间就是金钱” 大熊猫模式标本的由来 俏也争春 艺术世界 呼唤王佩瑜 夜半琴声 《贞观盛事》导演笔记 《牡丹亭》欣赏 让经典焕发现代艺术光彩 在北京听评弹 我说《梁祝》 万般滋味思相声 圣诞的芭蕾大餐 意大利超前卫艺术 昆曲门外谈 郑振铎为张明曹画题诗 领略探究的乐趣 卡布其诺的味道 美丽春香传友谊 看吴宇森给战争加的点点温情 难忘《大河之舞》 重听《命运》 喜剧的魅力 俄罗斯绘画在西方的地位及其价值 文史拾零 文质、质文化变 上图藏隋《龙华寺碑》拓本观后 《洛神赋》有比拟不伦处 貌丰骨劲如绵裹铁 吕戚之争 再说“外滩的铜狮子” 甲骨文与上海 张居正的生死是非 杂谈“拾遗”问题 观博古斋藏扇展 《阿房宫赋》二题 南京路上的“老闸巡捕房” 青春放飞 特殊的乘客 别处的美丽 感谢那句谎言 像你这样的朋友 我的两位“充气”先生 老师对你说 请你笔下留情 替孩子想一想 自嘲 优秀需要磨砺 如果孩子们不懂得信任 还是要“孔融让梨” 神州行踪 黄桥寻迹记 “四日”同辉 赶海 欢腾的石宝山 角直长廊伴市河 中国山水亭 楼观台上 细雨灵峰(外一章) 鼎湖山赏绿 瓜洲古渡记 宁夏行记 金钟楼记 寒山与我们同行 到大明寺听钟声 南菁书院与横沙岛 我走遍了中国 走近西部 香山茅篷 秋风中的婺州古窑 洛克,丽江怎能忘记 国外见闻 艾菲尔铁塔的灯光 日本的成人节 法航印象 朝鲜半岛传佳音 芬兰的雪 富士山下的女服务生 国际笔会纽约年会追忆 天然夏威夷 “金都”漫步 去金矿 安娜坐过的火车 在南非野生动物园 巴黎女人的不凡风采 感受圣彼得堡 我看见了北极光 韩国乐园看彩车 安亭新镇与“围合” 莫斯科大剧院看芭蕾 试读章节 塔里木有一群人 孙见喜 一百多年前,一位法国探险家来到这里,惊叹空间的险恶和生命的渺茫,绝望地称这里为“死亡之海”。这就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央,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500多公里,面积相当于三个浙江省。在世界著名的流动沙漠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仅次于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大沙漠,这里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绿,当地人说这地方“进去出不来”。晋代高僧法显到过这里,他在《佛国记》中描写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余者。” 如今,“死亡之海”的中心点上,出现了一座钢铁之岛——上百个类似集装箱一样的金属房屋纵横相连,成一座不沉的海岛。这就是塔里木石油开发的前线指挥部——“塔中”。从此,“死亡之海”里第一次有了人烟长驻的村镇,中国的地名辞典里就增加了一个新的词条。 人们还称它为死亡之海里的航空母舰。因为十级沙暴不能击沉它,70摄氏度的干热风不能窒息它。这里住着一伙特殊的人群,他们在沙海里钻井,把地下液体的黑金子抽出来,让它顺着上千公里的输油管道流到外面去。 “塔中”村,钢板的集装箱严密衔接,内部却通道相连,水电齐全,电视电话空调浴池一应俱备。他们甚至有自己的飞机场和篮球场,六公里的飞行跑道全用钢板连接,而篮球场一次次被沙埋住,他们又一次次清理出来,沙漠里无风的日子极少,这个运动场是“死亡之海”的一件小装饰。沙暴说来就来,篮球不知被风刮走了多少个。 他们还有自己的公园——一座用篱笆围起来的篮球场大的沙地,种着矮矮的绿色植物,用自己的生活废水浇灌,偶尔也开一星半点的小花。这也是他们绿化沙漠的试验站,选育耐旱的植物,把这片园子一点一点扩大,让这个沙海中的岛村披上绿装。 称这里为海,有地质史作理论支持。远古,塔里木是印度洋的一个海湾,后来喜马拉雅山系崛起,昆仑山系崛起,塔里木成了内海,成了欧亚大陆的腹地。外边的水气不得进来,又有常年的干热风蒸发,内海就耗干了水,留下一座海的底盘。底盘下边藏着海水造化的真正骨血——这就是石油。 石油又造就了产业的石油工人。他们乘飞机火车、骑骆驼牦牛,从大庆大港、从中原任丘克拉玛依,聚集到“塔中”来,会战钻井、会战采油、会战修路。一条沙漠高速公路500多公里,被称为世界奇迹! 公路两旁的拦沙网,随沙丘起伏,有长城的壮观;偶尔一只废弃的橡胶轮胎,半掩在沙丘中,昭示的悲壮有如肃穆的黑色墓碑。 乘坐“沙漠王子”专用车,在波涛似的沙梁上起降升腾,心脏不好肠胃不好甚至气管不好都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到“塔中一井”,地表温度75摄氏度,不愧亚洲第一井,万米深度不说,单这严酷的环境堪称世界之最。40多摄氏度的燥热气温,沙暴一来,说话中就天寒地冻;一时汗衫,一时大棉袍,衣服的转换必须瞬问完成,否则不是中暑便是冻伤。见井台工人备有大包大包的妇女卫生巾,就惊怪着询问,答说在45摄氏度的高温里干重体力劳动,裆下终日湿汗,若连续十天半月,下身就腐烂生疮,所以每有新工人上岗,第一要务就是指导他如何更换卫生巾。卫生巾是沙漠工人的第一劳保。 这里的工人实行大班制。每干满三个月就轮换下来,回到库尔勒的基地去休息三个月,那里有剧场和游泳池,也有图书馆和卡拉OK,想回内地探亲团聚,基地提供交通可以往来自由。 人说这里是最现代化的管理,最现代化的设备,但地面环境的艰苦程度也堪称世界之最。200亿吨的可采储量被称为中国的中东,中国21世纪的经济重心必然西移。塔克拉玛干——未来中国的能源中心、化工中心、交通中心、高科技中心,死亡之海里的这些如樵岛的铁皮房子——岂非原始海洋的生命母液?岂非高温高压中人造晶体的第一个生长点? 风景从荒凉开始,工业文明不也如此吗? 1999.02.26 P99-101 序言 “夜光杯”应该是“状元”——季羡林先生为“夜光杯”创刊60周年而作 人有人格,报纸也有报格。我生平接触过的报纸,颇能数出一些,北京、天津、济南、上海都有。以报格而言,我认为,“夜光杯”应该是头名状元。第一,它通俗而不流俗。第二,它总是讲真话,不吹牛拍马,不阿谀奉承。读了“夜光杯”以后,人总是精神向上,决不会消沉,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在不知不觉中就流入读者心中,一些比较深奥的道理,也可以用让人容易懂的文句表达出来。 我能成为“夜光杯”的读者和作者,是使我感到光荣的事情。 季羡林 2006.10.16 后记 创刊于1946年5月1日的“夜光杯”,恐怕是中国现存报纸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了。70年风雨历程,“夜光杯”和喜爱它的读者一起成长。作为最好的纪念,我们续编了四卷《夜光杯文粹》,以此回报长期关爱“夜光杯”的朋友们。 “夜光杯”是综合性副刊,它鲜明地体现了《新民晚报》的传统风格: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因此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为了体现“夜光杯”的特色,便于读者集中阅读,《夜光杯文粹》按年代分卷。前已出版的四卷,第一卷1946年5月1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创刊起,至1966年8月22日《新民晚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为止;二、三、四卷,从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后编起,直至1998年。如今续编的四卷,1999年~2003年为第五卷,2004年~2008年为第六卷,2009年~2013年为第七卷,2014年~2015年为第八卷,时间跨度正好70年。各卷都采用编年分类编排的方式,选收文章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有名家作品,也有读者自发来稿,力求融思想性、现实性、社会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在前四卷出版后的这17年中,一些老作者、老编辑先后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文章和精神留了下来,读者会永远记住他们。 希望通过这续编的四卷《夜光杯文粹》,使我们结交更多新的读者朋友。 2016年5月1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