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夜光杯文粹(2009-2013)(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夜光杯”是综合性副刊,它鲜明地体现了《新民晚报》的传统风格: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因此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新民晚报副刊部编的《夜光杯文粹(2009-2013)》采用编年分类编排的方式,选收文章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有名家作品,也有读者自发来稿,力求融思想性、现实性、社会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内容推荐

新民晚报副刊部编的这本《夜光杯文粹(2009-2013)》为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2009年至2013年这五年间所刊文章之精粹。文章体裁有杂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题材有世象杂谈、人物述林、我的父辈、序跋精粹、艺术世界、文史拾零、美食情怀、往事琐忆、神州行踪、国外见闻等。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目录

杂文

 世象杂谈

诚信教育之艰难

风险成本

“为什么要送我礼物”

看张元济怎样填“干部履历表”

华盛顿小贩之死

付费也付给作家

诗歌不应睡眠

试谈文化生态

奢华之夜

“文之为德”大矣

居民小区的参与性

林巧稚在考场上

“样子”是个什么问题

 林放杂文奖征文

公仆与家奴

第三只眼睛看《新老娘舅》

徐霞客在今天成为旅行家要多少钱

大声说

“苦丁茶”之味

规则应拒绝“原则上”

 灯花

有感于北大拒招不孝学生

语言,请婉约点

大师不恋文凭

学会听真话

应保护评弹这朵奇葩

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

袁隆平戒烟

放不下

谍战片的模版

想起活页文选

 边看边聊

医患沟通从说话开始

想起托尔斯泰和郑板桥的声明

你支架了吗

下水道和良心

人名与名人

应该纪念张伯驹

急诊挂号的异议

何夕再见星汉灿烂

表扬孩子是家长最重要任务

散文·随笔

 2009年

文人书信

两村记

春曲

寻马路

从“小牛子”到“牛犇”

养鹰人

散步戈壁滩

幽静的小楼

同舟共济

绕地360度

沿途的风景

初涉“官本位”

最先绿过来的春天

爱是不能忘记的

读碟的日子

我与五四同龄

我欠老表一餐饭

人民至上是历史的正常

瞬息舞台

给罗京的最后一条短信

不哭

怀念版画

我哭了大半个中国

概念生活

一次话剧盛会

老刘买房

随“大师”做《赵超构》节目

梦里荷乡

蝶飞双城记

云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令人感动和难忘的问题

妈,你要一直美下去

我们都是好学生

贺《辞海》新版问世

示儿

路灯

雪儿

 2010年

可以活着的眼睛

一个作家的生活片段

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还愿的老校长

在贺龙元帅墓前

青山不老水长东

春晚小虎队:迷恋的是青春年华

滚雪球

中国香

为了孩子的欢笑

堂前飞燕

做一株北京的高粱

忧天

江南有佳木

寻找香格里拉

你好,海的女儿

在夜行列车上

爱情不是一锤子买卖

父亲的樟树

雨中田子坊

春风过耳马如聋

21棉

又梦老父送书来

水乡的陌生人

采访史湘云

你带手绢了吗?

美丽的星空

无言的战友

溜索

关于一稿两投及其他

南锣鼓巷的日子

《赵氏孤儿》:从高古到俗世

 2011年

水之难

聚会中的孩子

来世还做姐妹

怆然欲涕想何为

野有遗贤

走向新的春天

年关

能不忆江南

不能让狗说人话

针挑土

金色的飘落

我眼中的“延安爱情”

雪落无声

阳台物语

成都时间

春草

幸福是种感觉

永远的怀念

快递

盟盟在娘胎

要幸福呀

我的边防岁月

东方女导演的第一次造访

车站的月亮

上海呀上海

国庆节回崇明农场

老有所养在上海

母校,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乡村英文

记台北云和街梁实秋故居

我的长寿秘诀

 2012年

妈妈关紫兰的虹口生活

鼎山和乐山的书桌

幸福指数

巴黎新村的桑树

邓小平和马桥孩子

铭心小事念大情

白墙无字

写在春天的你

闻香

新麦客

台湾邻居的留言条

可怜梧桐

那些年,匆匆从绍兴路上走过

继续朗读

岷江上空的鹰

麦基、罗宾和狐狸

发喜糖

如有来世我还当老师

橡胶树,你流的是什么

花仙

四十岁后的美人是养出来的

李九松养鱼

看花宫

重阳的怀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伴和她的山东老乡

《收获》的女声部

我是你们的儿子

圣诞无雪

梦见玉梅

 2013年

名剑风流

我赢得25年美好时光

前洲行

南方的取暖

冰凌花

为了一顿年夜饭

三度咏得蝴蝶兰

生命密码

我跟月亮有个约会

怀念一个朋友

从一张请柬读起

云中谁寄锦书来

兰花心情

说扶桑

达娃的“羊”店

五月的歌

老上海人家的旧物

文以化之

为母亲弹琴

结婚纪念日

丰沛的精神家园

小雨入端午

《百桃图》的最好归宿

轻轻走过徐家汇

薛范来信

红楼人消夏

出生记

行云有影无觅处

温暖的雪花

外婆的新衣

大阿哥

我愿为你做一辈子

我与太极拳的缘分

黄月亮

张望与遐想

温暖的回忆

前尘如烟,勇敢向前

夜间写作的人

令渠述作与同游

悠悠红韵

知识的自行车

报告文学

江堤下的那座小屋

报人范敬宜

难忘时刻

 战上海

“瓷器店里打老鼠”

攻占北站

上海人民迎解放

重返故乡

师长和战士同睡马路

突袭浦东,解放上海

漂漂亮亮进上海

 抗美援朝亲历记

誓师入朝

用手摇电台收发报

我们打赢了三八线阻击战

志愿军随军银行的诞生始末

在前沿坑道演出的4昼夜

雨夜快马送急信

战场上的特殊婚礼

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

上甘岭的野战救护所

板门店停战签字前后

人物述林

百岁罗洪

那个世界里你还在开船吗

最后的微笑

思念索拉

我为老束留个影

别了,丁聪叔叔

琐忆任继愈先生

追忆恩师冯英老

重温大家性情

随许司令在青岛

振鹏老师领我入门

怀念胡裕树先生

银淀桥空

热流纵横尚小云

百年诗篇留后人

滴水情深忆陶公

恩师张镜人

钱老,你走好!

一头黄牛

送别唐瑜伯伯

国庆前夕看望李昭前辈

追求完美出版的一生

总理代表观众感谢他

百岁林林

李子云的慧悟

从凤凰山到凤凰池

这就是刘旦宅

怀念恩师吴阶平

海婴就是海婴

家父裘沛然二三事

杨伯伯与“出版社”

与章先生谈生死

聆听老厂长的最后一次教诲

病中的爸爸

刻骨铭心说马达

流行歌曲创始人黎锦晖

“一位不在编的新民报人”

“艺”与“缘”

父亲徐开垒

我的教授卡米拉

梅朵远去的背影

感谢沈毓刚同志

杨华生说细节

老爸

永不干涸的清泉

“江南秋好正鲈肥”

冬日拜谒小如师

悼长天

父亲笔下的扁豆

我与李默然的几次交往

池北偶先生

怀叶潞渊先生

与张学津先生一起的日子

“高老太,这么漂亮!”

我的父辈

忘不了皖南的爸爸妈妈们

“老王”就医

主席的小红马驮父亲走出草地

父亲是有信仰的人

难忘“东路”情

八千里路云和月

永远年轻的父亲

忠魂归来

爸爸与他的农民朋友

父亲给予我的启迪

月光下的规矩

“谁说军长的儿子就不能捡菜皮”

八方书谭

琴心剑胆

在写小说过程中享受汉文字魅力

两三千册的新文学大系

革命一生清廉一生的胡志明

“慢慢走,欣赏啊!”

胆识·功力·良知

北京城里为什么没有河?

感受《新论语》

序跋精粹

沟通是一种新能源

成语并非一成不变

同学伊拉爷

翻译出版俱潜心

喜读书话

文明的“双璧”

独鹤可以不“独”矣

晚清德语文献中的上海

定格历史见证文明

在东西方之间建造沟通的桥梁

永不凋零的绿叶

读黄宗英《百衲衣》

选择的幸福

走进西藏

夹叙夹议从容道来

一棵舒展生长的树

填平雅俗鸿沟

知苑随笔

“治未病”与“倒仓法”

大西洋原生森林

中医之“和”

中医的正邪观

健康从何而来

宇宙深处寻根

科普应面向全社会

艺术世界

指挥冼星海原版《黄河大合唱》

为民族而唱,为中国而唱

我和金晶演母女

我和麒派那点儿缘

超乎法外合于自然

柏林爱乐乐团的选择

张洵澎的戏

笔墨性情大家风范

找回古典乐的“民心”

我画《泪水洒满丰收田》

音乐厅与城市文化

世纪音乐情

音乐圣殿点亮我的人生

我愿你兰馨永驻

与戏剧结缘一生,我很幸福

当年“下厂下乡”的回忆

人艺的“酒仙们”

村里来新人了

从台下到台上

单纯温馨的剧组生活

罗小兹三写《如梦令》

蒋月泉的抒情味

买把古琴回巴黎

文史拾零

黄蜂刺

“风骚”和“闷骚”

李鸿章吃螃蟹

十大才子书是怎么形成的

孔子的激进

徐光启的临终奏疏

孙中山与诗

端午节俗文化意义的开掘与传承

海光图书馆始末

梁启超好学不倦

京城三末帝

“君子坦荡荡”

美食情怀

张泽羊肉

美不可言的八碟八碗

农场小肉

除夕的荸荠

幸福蛋饺

玄妙观里的小吃

黄桥烧饼

在三位老先生家吃过的三种肉

做饭这回事

逛菜场是最有趣的shopping

外婆的芋饺

往事琐忆

我与新民晚报

丁玲复出首发《杜晚香》

五角场忆旧

怒吼吧,黄河!

难忘的1949年

正步中的思念

被周信芳“钦点”当导演

梦断春风得意楼

我所经历的“芭蕾外交”

响堂铺伏击战

我的长征情结

儿童团是我成长的摇篮

我的武工队生活

解放初期当翻译

忆西沙行

为《夜光杯》写稿

牛郎织女三十年

进驻罗布泊

业余筑路队

援助非洲的难忘岁月

难忘抗大往事

怀念大同二三事

在生活书店吃年夜饭

院士自述

罗布泊,篝火引路

善良的母亲

泛黄老照片

“三口之家”

一次灾害医学的实践

孙子豆豆

科研苦旅

借两担谷子作路费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我这样学英语

神州行踪

驻足“名媛馆”

长安一片月

西门町

麻塘革家寨

七彩青海湖

在武乡过八路军文化旅游节

竺山听雨

游走乌镇

台北细节

我与天池有个约会

行走在蓝天白云下

洛阳寻梦

金顶

国外见闻

拉开的帷幕

法兰克福之魂

在金大中先生家做客

寒风中的朱可夫雕像

遥想易北河畔

土耳其浴亲历记

小国崛起的典范

意外在花都

密室里的大师碳笔画

我在科纳克里

唯美卢塞恩

走进达·芬奇的古堡

卢米埃尔兄弟之家

哪个莎士比亚书店?

参观马克思故居

“自行车城”哥本哈根

雷恩的米兰·昆德拉

在尼克松纪念馆

去索韦托观瞻曼德拉故居

试读章节

奢华之夜

邵燕祥

在沪上报纸上看到一幅整版广告,容我再为之广告一番:主题是“世界名模Rose mary与您共度西康路989时尚奢华之夜”,地址是“西康路989华侨城鼎级奢装府邸”。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词,“着一闹字,意境全出”,这里着了两个“奢”字,出来的是什么呢?

组织这次活动的公司“奢装府邸”,应该是一家时装公司,公司主人独爱一个“奢”字,不难理解。中国已有望成为全世界奢侈品的最大市场,以“奢华”招徕向往以至崇尚奢华的顾客,投其所好,岂不是营销有道?

具体操办其事的,首先是文案人员,仰承老板的意图,在设计世界名模出场的晚会时,突出“奢华”二字,企业的需要就是他们职业的需要,更是顺理成章,无可厚非。

那有什么可议的呢?

可议的就是一个“奢”字。过去属于贬义,而现在当作褒义词了。

市场经济,某种意义上就是广告经济。各家广告,争的是一个出奇制胜。买卖称“鼎(顶)级”,已经透露了急于争夺制高点的雄心壮志,因此标榜“奢华”,就是要压倒流行过一阵子的“豪华”了。

我们的店名、商标,二十多年来,已经经历了从“绅士贵族”“豪门”到“御苑”“皇家”“帝豪”一类的升级,除了炫耀莫须有的门第外,还有公然称“霸”的,硬性得很。总之都想睥睨群雄,垄断市场。

这些店名、商标是一经注册,便难随时改动的,因此即使造成一时的震撼,时过境迁,也会“审美疲劳”,而且,你当皇上你称霸,甚至会使顾客产生排拒心理,就好像一家饭馆叫“东北虎”,谁愿意把自己和朋友往虎口里送?

于是以“奢华”吸引人,就成了“软中有硬”的广告策略,最初这样做的,应获老板奖励,总归算是一个新创意。

企业与国际接轨不是坏事。像这一家、这一活动,请动了国际名模,也算跟国际接轨了吧。从长计议,是否也还要看看国际上人家是怎样做的嘛?

大英联邦是老牌君主国,至今存在着王室、贵族,但绝不见满城的酒店商家抢着叫“皇家”什么什么的。是英国人没有生意眼?他们没有大学毕业生参与设计?不是,是他们的营业主体(企业、店家)和客体(消费者)都有文化。

为了避免崇洋媚外之嫌,就说说传统中国。富贵人家,没有把堂号起得穿金戴银、珠光宝气的,也没有显摆官阶、夸称王侯的。或推崇忠信,或附庸风雅,你说虚伪吧,但他们懂得一个社会到了一定的文明阶段,不能以升官发财为教化的最高目标,更不能以取用无度的豪奢败坏自家子弟。

这样的店名,这样的广告,用了最高档次大富大贵的名义、称号以至形容词,似乎够高级的了,拆穿了看,其实跟近年民间占压倒多数的俗不可耐的春联同一档次,既暴露了暴发户的财大气粗、踌躇满志,又满足了尚未发迹发家发大财者的艳羡心理、急切祈愿。充斥的是赤裸裸的骄气和小气,缺少的是文化含量。

写到这里,看到新华社记者曹国厂、白林关于承德避暑山庄内建“豪华私人会所”的消息,其中也引用了当地媒体上一则广告。“除‘皇家御宴’‘饕餮奢华’‘至尊’‘独享’这样的字眼外,这则广告还宣称……首推‘贴身管家’服务模式,推出一套针对尊贵会员的贴心专属服务”等等,我想,包括广大读者在内的我辈不尊贵的人们,面对这些十分陌生的现象,会发现刚才我们议论的话题,什么有文化、没文化,好像离题太远了,从广告到实体的运作,远不只是文化问题。如此种种,如果用一套雅文化来包装就好了吗?

忽然想起八十年前左翼诗人、革命烈士殷夫的诗里,曾对当时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对立的情形深表不满,他对大饭店、夜总会的“奢华之夜”抒写了革命者的愤懑和信心:

且让他们再欢乐一夜,

看谁人占有明朝!

这是接近不共戴天的决绝之情,我们今天读来,依然为之惊悚。

在看待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各种新现象特别是负面现象时,要警惕民粹思想的干扰。过去的左翼文学,无疑也曾受到民粹思想的影响。然而,从殷夫的诗里,我们透过历史,能感到社会不公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响,值得深长思之。

(2011年11月19日)

P19-21

序言

“夜光杯”应该是“状元”——季羡林先生为“夜光杯”创刊60周年而作

人有人格,报纸也有报格。我生平接触过的报纸,颇能数出一些,北京、天津、济南、上海都有。以报格而言,我认为,“夜光杯”应该是头名状元。第一,它通俗而不流俗。第二,它总是讲真话,不吹牛拍马,不阿谀奉承。读了“夜光杯”以后,人总是精神向上,决不会消沉,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在不知不觉中就流入读者心中,一些比较深奥的道理,也可以用让人容易懂的文句表达出来。

我能成为“夜光杯”的读者和作者,是使我感到光荣的事情。

季羡林

2006.10.16

后记

创刊于1946年5月1日的“夜光杯”,恐怕是中国现存报纸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了。70年风雨历程,“夜光杯”和喜爱它的读者一起成长。作为最好的纪念,我们续编了四卷《夜光杯文粹》,以此回报长期关爱“夜光杯”的朋友们。

“夜光杯”是综合性副刊,它鲜明地体现了《新民晚报》的传统风格: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因此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为了体现“夜光杯”的特色,便于读者集中阅读,《夜光杯文粹》按年代分卷。前已出版的四卷,第一卷1946年5月1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创刊起,至1966年8月22日《新民晚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为止;二、三、四卷,从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后编起,直至1998年。如今续编的四卷,1999年~2003年为第五卷,2004年~2008年为第六卷,2009年~2013年为第七卷,2014年~2015年为第八卷,时间跨度正好70年。各卷都采用编年分类编排的方式,选收文章以质量第一、兼顾各方为原则,既有名家作品,也有读者自发来稿,力求融思想性、现实性、社会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在前四卷出版后的这17年中,一些老作者、老编辑先后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文章和精神留了下来,读者会永远记住他们。

希望通过这续编的四卷《夜光杯文粹》,使我们结交更多新的读者朋友。

2016年5月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