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
丛书选择的人物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
这本吴文浩、苏珊著的《奇才李贽--自焚的异端》是其中一册,讲述了他的故事。
| 书名 | 奇才李贽--自焚的异端/奇才集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吴文浩//苏珊 |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 丛书选择的人物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 这本吴文浩、苏珊著的《奇才李贽--自焚的异端》是其中一册,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这本吴文浩、苏珊著的《奇才李贽--自焚的异端》讲述了他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儒学信徒 一、回教家庭乙榜出身 二、沉潜下僚迭遭不幸 三、两京闻道潜心王学 四、姚安牧民深究佛理 第二章 儒学异端 一、退隐黄麻削发为僧 答焦漪园(节选)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夫妇篇总论 三教归儒说 二、耿李论战名满天下 答耿中丞 叉答耿中丞 童心说 答耿司寇(节选) 与耿司寇告别 寄答耿大中丞 复耿侗老书 三、访友讲学会利玛窦 何心隐论 忠义水浒传序 与焦弱侯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豫约·感慨平生 四、通州被捕狱中自刎 遗言 试读章节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原名林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明代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祖籍南安。李贽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特异的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戏曲小说评论家和反道学反封建礼教的斗士,被称为“一代狂狷”,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贽原本姓林,后来为何又改姓李呢?这需要从李贽的家世说起。 李贽祖籍南安榕桥,据著名李贽研究专家林海权考证,李贽家族的世系是:一世祖林闾(字君和,号睦斋)、二世祖林驽(字景文,号东湖)、三世祖李信生(字允诚,始迁南安榕桥胭脂巷,改李姓)、四世祖林乾学(又复林姓)、曾祖父李端阳(复改李姓)、祖父李宗洁(号竹轩)、父亲李钟秀(号白斋)。 从李贽家族的世系来看,他们家可能存在着隔代复姓的家规,而泉州也确实有林、李二姓同祖的现象,流传着多部《林李宗谱》。至于到底是先姓林,还是先姓李,李、林二姓的人则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多数学者认为泉州林李的一世祖林闾姓林,而分姓林、李则是在林间之子的时候发生的。 林闾有两个儿子,长子驽(景文),次子端(景顺)。林驽继承其父林闾的海外贸易事业,远航异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生意上带来很大不便,只好人乡随俗,信仰伊斯兰教,受戒于清净寺,又娶了当地穆斯林女子蒲氏为妻。林驽携妻归国后,由于信仰的不同,生活习俗上有了很大变化,使深受儒学、佛教影响的家庭为之震撼。其弟林端由于信仰之异,“不能革其兄之异习,乃退而自居城南”。明成祖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林端(景顺)率其子广齐(添与)迁徙到南安县三十都(今榕桥).肇基,改姓李(一说复姓李);林驽之子信生(允诚)亦随同前往,两姓并祖,尊林闾为一世祖。后来林闾的后裔居泉州郡城者一般姓林,而居南安榕桥者均姓李,史称“林李同宗”。李贽认为自己本信林,他在《茶夹铭》中曾说:“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 李贽先祖曾长期从事海外贸易,但到李贽的父亲李白斋时则已经不再从事祖业了,这与泉州商业地位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唐时,泉州港已成为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被中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明朝时期,受到广州港的竞争及倭寇之乱的影响,泉州的对外贸易逐渐衰落下去。在此背景下,从李贽的祖父开始转而走上了科举道路,但几代人都没有取得功名,其父李白斋仅仅是个郡诸生,家境已经没落了。为了糊口,李白斋携妻徐氏从南安榕桥到泉州郡城设馆授徒,李贽即出生于此。 李贽是李白斋的长子,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南门(今泉州市鲤城区天后宫对面的德济门)外。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李贽6岁,生母徐氏去世。过早地缺失母爱,使他早早地领略到了世态的炎凉,从而养成了不善与人交往以及独立自主的性格。7岁时,李贽跟随做塾师的父亲李白斋“读书、歌诗、习礼文”。李贽的父祖都是穆斯林,李贽是否也接受了伊斯兰教信仰,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因为他在著作中很少提到伊斯兰教,可能更重视儒学。李贽从未公开表示自己信奉伊斯兰教,但从他洁癖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在他的遗言里,依然可以看到祖辈伊斯兰教的信仰、习俗在他身上残留下的印记,他死后的葬式也是伊斯兰教的。 李贽家境困窘,经常受到叔父李章田的接济关心,李贽亦经常回祖籍地南安榕桥三堡胭脂巷村。李章田“连蹇多娶”,配继侧室6人,“晚诞儿息”,故曾对李贽有过继之意,十分疼爱。李贽少年时在胭脂巷村读过书,帮叔父劳动,常到村后山上的白云寺看书。 12岁,李贽已经显示出思敏文畅的才华。据回忆,读《论语》时,他认为樊迟问稼并非一定要学稼穑,孔子不愿让学生做小人,也不一定是轻视农耕:做学生的意在表示隐身田园的志向,而老师则不忍弟子轻易放弃“天下”之志,埋没一生。于是,李贽有感而发,写了篇《老农老圃论》,文笔流畅,文思谨严。同学惊羡,无不为之道贺;那些读了此文的大人,也个个伸出大拇指,纷纷赞扬李贽前程不可量:“白斋公有子矣。”李贽回忆说,自己对这些恭维话,非但不沾沾自喜,反生厌感,认为“太鄙浅”、“不合于理”。这篇《老农老圃论》已佚,具体内容无法得知。P3-5 序言 四年前的深秋,出版人孙轶女士约我去北京,参与一套史书的策划。有两天时间,大家聚在东四八条的一座四合院里商议,吃过晚饭便沿着胡同走走。临行前,又遇到了山西教育出版社的雷社长,孙女士拿来纸笔,要我给教育社再策划一套选题,我就写了“奇才集”三个字,又开列了一串古人的名录。没想到两位老师一看便认为可行,史书的事后来暂缓,这套“奇才集”倒排上了日程。 丛书的策划要点在于选准要写的人物,回昆明后我再三斟酌挑选,以确保所选名录品质。标准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精选出来的十多位人物均为一流,数量上已具丛书规模。 我做个策划案容易,孙老师他们组起稿来就费劲了。之后的一两年她都在操持这件事情,确定了以青年学者为班底,以前所未有的集、传结合的方式来编撰,既是原创,又兼顾阅读的雅俗,还可推出一批新面孔,显示一种新笔法,创造一个新方式。 以往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出版,都是集、传分开的,集是集,传是传。这次我们将集、传结合,非但形式新颖,重要的是能满足更多读者的实际需求,让他们一册在手,便能读到一位天纵文艺奇才的人生与作品。 选择青年学者来撰写,是想呈现一种新面貌。老学者有功底,学f.-j扎实,他们的研究与书写偏重的是历史和政治,行文严肃。而青年学者注重的是品读和鉴赏,是文学和艺术本身。加之网络时代到来,写作和阅读都要有相应的快感,活泼的语言对读与写来说,均必不可少,这也是青年学者们的优势。 在策划案通过的两年之后, “奇才集”的书稿陆续出现在我面前。前十部稿子,均由我逐字逐句地修改删补,每改完一部还要写几百字的审读意见。从书稿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策划的要求,青年学者们清新活跃的笔调,一改史传人物生平考证和背景说明的繁杂、沉闷,让读者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了人物的生活与创作的情节上来。 文艺家与政治家或企业家不同,尤其是被称为“奇才”的天才诗人、哲人和画家,他们往往个性张扬,注重自我,个人生活也富有戏剧性。政治家与企业家的人生,与社会、现实和历史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在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作为。而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人生,却大都在孤独中进行着自己的文化创造,社会历史现实对他们而言,关系时常并不是很直接,或者只是他们的人生与作品的注脚。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而山西教育出版社编辑们过硬的职业素养,那种为一个字查遍所有诗词版本的功夫,更确保了这套丛书的品位和质量。 张宇光 2016年5月于昆明翠湖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