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
丛书选择的人物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
这本刘超著的《柳永--我行杨柳岸》是其中一册,讲述了他的故事。
| 书名 | 柳永--我行杨柳岸/奇才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刘超 |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 丛书选择的人物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 这本刘超著的《柳永--我行杨柳岸》是其中一册,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这本刘超著的《柳永--我行杨柳岸》讲述了他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汴京才子初少年 柳氏一门皆才俊 武夷神童,汴京才子 才子佳人,难得双美 意气终成少年游 佳人有恙,欲归恨晚 第二章 白衣卿相未及第 此城与我共年少 才子词人,白衣卿相 屡试不中,众说纷纭 奉旨填词惜许老 第三章 宝鞍骄马新郎君 年近半百终及第 选人路,冻水消 仁宗好词,破例改官 春风里,名宦拘检 第四章 晚岁光阴能几许 因词获罪,被贬出京 繁华地、归程阻 才子落幕,行踪成谜 试读章节 柳永的父亲柳宜是福建崇安人,柳崇的长子。既然有着良好的家教,柳宜自然也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或许是性格上的一脉相承,柳崇以乱世不仕证其风骨,柳宜则是以直言不讳表其公正。身为一介布衣,他就曾“褐衣上书言时政得失”,以文章才华得到了后主李煜的器重,由平民走人庙堂,在南唐人仕,一直做到了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是为监察百官而设置的,品级不高,权力却很大,是个容易得罪人的职位。柳宜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俨然成了贪官污吏忌惮的对象,王禹傅称赞他“多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尤忌之”。 宋人郑文宝的《江表志》曾有记载: 柳宣(此处应为柳宜)为监察御史,居韩熙载门下。熙载以帷簿不修,责受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议者疑柳宣上言者。宣为自明,乃上章雪韩熙载事。后主叱之日:“尔不是魏征,颇好直言!”宣曰:“臣非魏征,陛下亦非太宗!” 柳宣并未做过监察御史,查其文字经历,反倒是与柳宜暗合,而且“宣”与“宜”字形相近,应该是有所讹误,郑文宝所记的应是柳宜事迹。面对李后主的呵斥“你又不是魏征,怎么这么喜欢直言”,柳宜没有退却,没有忘记身为监察御史的职责,而是直指后主:“陛下您也不是唐太宗!”这等气势,不得不让人敬佩。如此看来,柳宜的确是个可堪重用的骨鲠之臣。 然而世事难料,南唐国灭,柳宜的命运就此改变。 当此之时,柳宜年岁约在四十,对于仕途来说正值壮年,日后成就难以估量。他为监察御史,居于金陵,可面见国主,前途可期。然而,人宋之后,他曾经的仕途履历却只能被称为“江南伪官”,是被正统宋朝官员所看轻的。也正是“江南伪官”这不大不小的污点,让柳宜在此后的十数年间奔波游宦,尝尽了辛苦滋味。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南唐国灭,连后主都死于人手,这帮江南旧臣的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宋人王棣《燕翼诒谋录》记载,“江南初下,李后主朝京师,其群臣随才任使,公卿将相多为小官”。作为南唐的监察御史,柳宜的命运即是如此。或许是为了经济天下的理想,又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家老小的生活,入宋之后,柳宜选择了忍气吞声,告别锦衣玉食的生活,告别江南烟雨中的金陵,携家眷北上,先后在雷泽(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南)、费县(今山东费县)、任城(今山东济宁市)担任县令,开始了另外一段为官生涯。 大概是在宋初太平兴国三四年(978、979)的时候,柳宜在费县任县令,柳宣以校书郎的官职在济州任团练推官,年过六十的柳崇渡过长江,去看望他的儿子们。柳崇先到了济州,接着又前往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或许是花甲之龄的柳崇经不起旅途上的舟车劳顿,他在京师得了重病,不得不乘轿返回济州,然病情甚重,久治不愈。太平兴国五年(980),六十三岁的柳崇在济州官舍去世。柳宜等人经过安排,将父亲葬在了济州郊野。 传说柳崇下葬之后,许多精通风水之人曾看过他的坟墓,纷纷摇头,认为风水不好,将对后人不利。眼见如此情状,柳宜等人也觉得改葬为妥。可是事有不巧,此时天下刚定,公事繁忙,柳宜兄弟无法抽身,改葬一事只能就此拖了下来,哪知道,这一拖就是漫长的六年。 六年时问过去了,天下已经大定,柳宜和诸位兄弟终于偷得了些许空闲,便商量着要挑选一个绝佳去处,给自己的父亲改葬。他们跟着风水先生在费县转了三四天,终于找到一块先生口中的风水宝地,于是便准备动工了。哪知道开工那天,挖开了土层,工匠突然发现地底下有一块坚硬的石板,挖不下去,便问柳宜如何是好。柳宜心想,这是石板盖着亡人头啊,绝对不是吉祥之意,便询问风水先生的意见。风水先生看了看墓穴,笑道:“这哪里是磐石压顶,分明是玉带缠腰,是好兆头。想办法把石板打开吧,只要能安放棺木就行。” 好不容易破开了石板,众人一看,都大吃一惊:想不到石板之下居然有一汪清水,清水之中,一条小鱼正欢快地游来游去。风水先生说:“我看阴宅风水四十多年,从来未遇到过这等奇事。”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也就是在柳崇迁葬后的第二年,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县县令柳宜家出了一件大喜事,年已五十的柳宜老来得子,妻子刘氏给他生下了第三个儿子,也是第七个子女。 这个孩子,就是柳永。P4-7 序言 四年前的深秋,出版人孙轶女士约我去北京,参与一套史书的策划。有两天时间,大家聚在东四八条的一座四合院里商议,吃过晚饭便沿着胡同走走。临行前,又遇到了山西教育出版社的雷社长,孙女士拿来纸笔,要我给教育社再策划一套选题,我就写了“奇才集”三个字,又开列了一串古人的名录。没想到两位老师一看便认为可行,史书的事后来暂缓,这套“奇才集”倒排上了日程。 丛书的策划要点在于选准要写的人物,回昆明后我再三斟酌挑选,以确保所选名录品质。标准必须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奇才,既有奇文、奇画,还得有奇事,又得在文学艺术史上站得住脚。精选出来的十多位人物均为一流,数量上已具丛书规模。 我做个策划案容易,孙老师他们组起稿来就费劲了。之后的一两年她都在操持这件事情,确定了以青年学者为班底,以前所未有的集、传结合的方式来编撰,既是原创,又兼顾阅读的雅俗,还可推出一批新面孔,显示一种新笔法,创造一个新方式。 以往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出版,都是集、传分开的,集是集,传是传。这次我们将集、传结合,非但形式新颖,重要的是能满足更多读者的实际需求,让他们一册在手,便能读到一位天纵文艺奇才的人生与作品。 选择青年学者来撰写,是想呈现一种新面貌。老学者有功底,学f.-j扎实,他们的研究与书写偏重的是历史和政治,行文严肃。而青年学者注重的是品读和鉴赏,是文学和艺术本身。加之网络时代到来,写作和阅读都要有相应的快感,活泼的语言对读与写来说,均必不可少,这也是青年学者们的优势。 在策划案通过的两年之后, “奇才集”的书稿陆续出现在我面前。前十部稿子,均由我逐字逐句地修改删补,每改完一部还要写几百字的审读意见。从书稿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策划的要求,青年学者们清新活跃的笔调,一改史传人物生平考证和背景说明的繁杂、沉闷,让读者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了人物的生活与创作的情节上来。 文艺家与政治家或企业家不同,尤其是被称为“奇才”的天才诗人、哲人和画家,他们往往个性张扬,注重自我,个人生活也富有戏剧性。政治家与企业家的人生,与社会、现实和历史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在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作为。而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人生,却大都在孤独中进行着自己的文化创造,社会历史现实对他们而言,关系时常并不是很直接,或者只是他们的人生与作品的注脚。 “奇才集”的出版,确定了以高素质青年学者为写作对象的方向,又首创了集、传结合的编撰方式,为优秀的青年古典文学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示平台。而山西教育出版社编辑们过硬的职业素养,那种为一个字查遍所有诗词版本的功夫,更确保了这套丛书的品位和质量。 张宇光 2016年5月于昆明翠湖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