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读印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玉玺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人们初到印度往往印象不佳。狭窄的街道,古旧的房屋,再加上炎热的天气和当地人漫不经心的行事作风,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就是史书里描写的那个文明古国吗?那个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大国吗?其实在作者看来,印度像一坛封藏已久的佳酿,如果你能小心拂去表面的尘土,一开封就会闻到阵阵醇香,细细品味更觉回味无穷。

中国和印度有着22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这期间曾出现过三个高潮。一是在古代中、印两国以佛教为媒介进行的历史性交流。其中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两国广为流传,他取经带回的绝不仅仅是一些宗教著作,而且是印度人民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精神厚礼,对中华文化至今都有深刻影响。二是20世纪前半叶两国人民在各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

请看由孙玉玺所著的《解读印度》。

内容推荐

《解读印度》是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先生的散文集,从不同侧面总结了孙玉玺大全对于中印关系、印度文化的思考。孙玉玺在任期间,多次接待国内的重要代表团,多次赴印度各印做演讲和访谈谈,对印度的了解独特而深入。本书内容涉及印度名胜古迹、印度名人、印度宗教等,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既有朝气又不乏问题的国度。

目录

为25亿人的友好交往架桥铺路(代序)

三游泰姬陵

浪漫背后的悲哀

加尔各答散记

鸟瞰孟买

中印友谊的丰碑:柯棣华

走进印度教

风土人情集锦

圣地寻佛

中印友好交流的先驱:唐僧玄奘

我在印度加深对佛法的认识

后记

 孙玉玺大使在旅印华人华侨春节联欢会上的讲话

 孙玉玺大使在驻印度使馆青年读书会上的演讲(摘要)

试读章节

来去匆匆,初探路径

第一次去泰姬陵时,我急于先睹为快,一个人打出租车悄悄去的。公路还算平坦,但每遇穿街过镇,车水马龙,经常挤得水泄不通,不时还要为过街的神牛让路。从新德里到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Agra)仅200公里,单程却足足走了五个多小时。当地政府规定,泰姬陵附近方圆几公里之内禁止汽车通行,目的是防止汽车尾气污染泰姬陵,游客必须换乘旅游公司专备的电瓶车。为省去排队换车的麻烦,我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蹬三轮的是一个黑得发亮的16岁男孩。他很健谈,讲英语时虽然口音很重,但很流利。他主动介绍说,他的父亲是泰姬陵的园丁,他不仅可以为我蹬三轮,还可以为我当导游。

“先生,您是第一次看泰姬陵吗?”男孩边蹬车边同我攀谈起来。

“是的。你看过几次了?”

“我出生在这里,天天看。”

“我是专程从中国来看泰姬陵的,来看一次很不容易。一路上乘飞机、汽车,住旅馆要花很多钱。你不花钱,天天看,真幸运。”我心想:“你可别宰客。”

他回头冲我咧咧嘴,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笑着说:“看一次和看一百次是一样的,泰姬陵是不变的。”

“这么说,你已经看腻了,不想再看了?”

“我更喜欢看来这里看泰姬陵的人。他们永远都是不一样的,来自全印度、全世界。有国王和王后、总统或总理、电影明星、体育明星……热的时候还有人夜里看,泰姬陵在月光下更好看。”

此时我们恰好经过亚穆纳河(Yamuna),而泰姬陵就坐落在河的南岸。这条河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贾母诺特里(Yamnotri)附近,流经德里南下,一直到阿格拉,再转向东南,在阿拉哈巴德(Allahabad)附近与恒河汇合。两条河都是印度教中的圣河,汇合处更是印度教的重要圣地。我已在多处见识此河。她流出喜马拉雅山时,带着融雪的寒意,河水碧蓝,浪花雪白,充满天河圣水的灵气;她流经印北平原时滋润万顷嘉禾,代天广施恩泽;她流出人口稠密的德里时却被城市废水搅得泥浆翻滚,河滩上晾满了脏床单、旧衣裤,实在是大煞风景,有负天恩;她进人阿格拉之前,九曲十八弯,水流湍急;她到泰姬陵时,豁然开朗,宽阔的河面水平如镜,泰姬陵的倩影倒映其中,重新展现出圣河的灵光秀气。

来到泰姬陵,我的小导游买门票、购纪念品、找厕所、抄近路……样样了如指掌,可当我问起泰姬陵的历史时他却只会摇头微笑,一问三不知。他只用一个小时就把我领出了泰姬陵,由于我必须在天黑前赶回新德里,也就不与他计较了,用150卢比(约30元人民币)答谢了他。  引经据典,考证历史

我第二次去泰姬陵是陪同一个重要代表团。去之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同时还嘱咐先遣的使馆官员务必物色一名专业导游。

我首先发现“泰姬陵”这一中文译名有误。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因难产去世的爱妃所建。中文译自英文“Taj Mahal”,而英文是印地文的音译,印地文的原意为“宫中首选”,实为爱妃的生前封号。她原名阿柔曼·芭奴(Anjuman Banu),是位波斯美女,20岁人宫。在她入宫前,沙贾汗的成群后妃无一生育。1631年芭奴38岁,当时她已经为沙贾汗生了14个孩子。这一年,她随沙贾汗出巡,在途中生第15个孩子时因难产去世。她向沙贾汗提出三个遗愿:一要教育好她所生的子女,继承王朝皇位;二不要再娶妻生子;三要建一座精美的陵墓。

P12-15

序言

为25亿人的友好交往架桥铺路(代序)

2005年1月12日凌晨,我飞抵印度首都新德里履新。出乎我意料的是,抵达的第二天,印度外交部礼宾司即通知,为了让中国大使尽快全面履行职责,印方决定安排我1月18日向印度总统卡拉姆阁下递交国书。大使馆政务参赞告诉我,来印度候任大使递交国书一般要等一个多月,等三个月也不稀奇,对我这样的安排实属罕见。这使我在上任之初就感觉到,印度邻居高度重视中国,我须抓住好时机,全面扩大和深入中印之间的友好交往。

我看印度如品陈年老酒

人们初到印度往往印象不佳。狭窄的街道,古旧的房屋,再加上炎热的天气和当地人漫不经心的行事作风,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就是史书里描写的那个文明古国吗?那个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大国吗?其实在我看来,印度像一坛封藏已久的佳酿,如果你能小心拂去表面的尘土,一开封就会闻到阵阵醇香,细细品味更觉回味无穷。

我递交国书后十天,便前往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出差。一出机场,这座“商业之都”给我的第一印象糟糕极了。机场外方圆几公里布满了贫民窟,就像一眼望不到边的难民营。遍地垃圾,漫天臭气。但当我的汽车进入城市腹地,尤其是驶上滨海大道,孟买渐渐展现出现代大都市的魅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颇有一点曼哈顿或香港的味道。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景色尤其迷人,难怪滨海大道获得了“女王项链”的美称。

……

中国和印度有着22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这期间曾出现过三个高潮。一是在古代中、印两国以佛教为媒介进行的历史性交流。其中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两国广为流传,他取经带回的绝不仅仅是一些宗教著作,而且是印度人民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精神厚礼,对中华文化至今都有深刻影响。二是20世纪前半叶两国人民在各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两国人民都记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投身中国人民的救亡事业,柯棣华医生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是两国独立和解放之后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中印关系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举办了“中印友好年”,这是双边关系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我此时出使印度,深感责任重大,决心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努力为25亿人的友好交往架桥铺路,促成中印友好的第四个高潮。

后记

后记

我今年65岁,在外交部工作了38年,14年在国内,24年在9个驻外大使馆。足迹遍布138个国家,其中有20几国访问十次以上,应该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即使对那些我常驻的国家实际上也只能说是略知一二。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的知识少”。最近整理当年在印度所写的散文,温故知新,深有感触,结合大半生的工作、生活经历,特别是联想一生所学国学、佛学,联想印度古今哲学,融会贯通,颇受启发。我在印度常驻三年多,最深刻的感受是,那是一个能让人深入思考、探寻哲理的国度。最后,我将在印度的两篇演讲稿作为附录。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7: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