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坚在互联网企业观察与实践的同时以在线思维重新审视互联网,另辟蹊径,从根源上为我们解读了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他认为互联网正像电力一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他提出我们对待互联网的看法要像对待电能一样,互联网应该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所有的产品只有连上互联网才能在这个时代发挥价值。同时,他在这本《在线(精)》书中强调了多个我们的理解误区,并提出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生产资料,而计算赋予了数据意义,计算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动能。
| 书名 | 在线(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 作者 | 王坚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王坚在互联网企业观察与实践的同时以在线思维重新审视互联网,另辟蹊径,从根源上为我们解读了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他认为互联网正像电力一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他提出我们对待互联网的看法要像对待电能一样,互联网应该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所有的产品只有连上互联网才能在这个时代发挥价值。同时,他在这本《在线(精)》书中强调了多个我们的理解误区,并提出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生产资料,而计算赋予了数据意义,计算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动能。 内容推荐 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计算成为公共服务。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真正影响,是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在线社会上了。 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 移动互联网是比传统互联网在线程度更深的互联网。手机操作系统一旦做到了在线就会带来极好的用户体验。苹果手机不仅淘汰了传统手机,而且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对于真正成熟的互联网来说,手机只是诸多的在线设备之一。慢慢地,每一个设备都会变成互联网的终端,不只是手机,手机只是“开始的开端”。 计算会利用互联网这一基础设施,让作为生产资料的数据产生价值。我把这种新经济形态称为计算经济。 每一个原子、每一个比特,一定都依附在在线系统上;离线系统的规则,一定不适用于在线系统;没有数据流动,一定不是在线系统。 …… 云、火、电、蒸汽机;互联网、云计算、数据、计算经济;腾讯、Facebook、谷歌、IBM、苹果、阿里巴巴……这就是王坚博士看到的被在线重构的商业世界,这还是他眼里即将到来的计算经济时代,这更是王坚任职阿里巴巴8年以来的智慧思考。 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你与阿里巴巴技术教父级人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面对面聊天。王坚手里拿的不是”三板斧”,而是”绣花针”,他所描绘的是阿里巴巴技术图景的万里长卷。 翻开这本《在线》,我们邀请你与王坚博士一起走进他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技术世界,那将是一个颠覆你认知,让你脑洞大开、恍若隔世的奇特经历·——不论你是互联网从业者、企业管理者、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普通读者。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第一章 困惑、错位和纠结 关于互联网和数据的困惑 云和计算的错位 离线和在线的纠结 第二章 从数字到在线的进化 在线是互联网的本能 原子比特化,比特在线化 从模拟、数字到在线演进的地图 在线是世界的新大陆 第三章 从信息到数据的进化 数据比信息更有价值 数据是战略资源 望远镜、显微镜和雷达 相信数据是一种自信 第四章 从计算机到计算的进化 计算是一种新的公共服务 没有公有云和私有云,只有公共云 众神助“飞天”之梦想,计算成创新之动力 不是 “去IOE”,而是计算去掉了计算机 第五章 从互联网到万物互联网 轰轰烈烈移动,悄无声息在线 App很好,Web更好 为在线而生的操作系统:YunOS 不是物联网,是万物互联网 第六章 追寻在线凌云梦 拔开计算迷雾 传统和创新同行,大和小同台 计算变成人类能力的一部分 数据是世界的新财富 第七章 从门洛公园到云栖小镇 一个公园照亮了世界 云栖初心,为了创业者 云栖大会,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 云栖小镇,与计算同行 第八章 互联网、数据和计算的聚变 互联网成了基础设施,是创新平台 数据成了生产资料,是自然资源 计算成了公共服务,是能源动力 聚变产生的计算经济 第九章 从摩尔定律到在线三定律 火、新大陆和电 在线三定律 阳光下的阴影 第十章 人类的自信 对别人的敬仰,对自己的自信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的客户才是最会使用数据的人 阿里云最早成立的时候,我们说自己是数据分享第最平台,对于这个定位,我自己觉得还挺超前的。在早期讨论时,我们的关注点是数据,而不是信息,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只要一谈到数据,我们其实就把自己定位在平台上了。我们想象最会使用数据的人是我们的客户,而不是我们自己。 今天,最成功的数据公司是谷歌。谷歌利用全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网络数据,依靠自己的处理能力,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生意。在谷歌的初创时期,它拥有的数据别人也有,只是别人没有它的处理能力和思想。 数据就是数据,只是要有人把它做成生意。所以我们定位自己的时候,一直坚持数据就是数据这个最基本的观点,有人比你更聪明,会把这个事情做成重要的生意。 今天的数据远远超过以前的网络数据,所以可以想象的生意更多,而且肯定可以比以前做得更大。 以前没人知道数据在哪里,直到谷歌做出了搜索引擎。这在今天看来很简单,但放在当初很难,因为要把手中的资源做成一个挣钱的东西,当时没几个人想得清楚,否则微软、雅虎也就不会把搜索外包给别人了。 “大数据”这个名字叫错了 我分享时说“大数据”这个名字叫错了,它没有反映出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大数据很早以前就有,只是那时的“大”还没有意义。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估计和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大的数据估计存在于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那里的对撞机中运算的数字可能一辈子都算不完。 今天的数据并不在于有多“大”,真正有意思的是数据变得在线了,这恰恰是互联网的特点。所有东西都能在线这件事,远比“大”更能反映本质。如果快的打车使用的交通数据不在线,那它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今天的淘宝数据值钱,因为它是在线的。写在磁带和纸上的数据,根本没有用。反过来讲,在线让数据搜集变得非常容易。过去美国总统大选之前,需要做盖洛普调查,去街上随机找 2 000个人做问卷,之后再做预测就很准了。现在不用这样做了,只要在推特上分析每个人发的信息,就可以知道谁可能会当选总统。而且盖洛普调查做完之后很难快速影响社会,而数据可以快速影响社会。就像打车软件,它对于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可能比出租车公司更大,原因就是数据在线了。 有时候,一些主营业务是石油、地质探察之类的公司来跟我讲它们的大数据,我不大确定这算不算大数据。它们的数据多是肯定的,但是它们的数据不在线,没有意义。 数据比功能更重要 产品我不太懂,阿里云的产品做得不好,都是我的责任,这个需要大家原谅。但吃了很多苦头后,我对于做产品还是有一些心得的。 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一个将产品和数据结合得很好的例子。非互联网时期的产品,功能一定是它的价值,而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数据才是它的价值。做航旅信息的产品有很多,最近有一款名为“航旅纵横”的App我用得比较多,我也不知道它作为一个产品好不好,反正数据很好,它可以告诉你前一个航班发生了什么事情。 过去的软件,很多功能的重要性都超过数据,但我相信,接下来,数据会比功能更重要。互联网人应该能够理解这个说法。我和马云开玩笑说,阿里巴巴对数据的理解深度,不会超过苏宁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深度。我的意思其实是,大家还没搞清楚机会在哪里。前几天我在北京碰到叶凯(北京玩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他说游戏做来做去,最后发现数据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几个机房里来回拷数据很痛苦。我猜测,他认为完全靠直觉做游戏已经不够了,数据可以帮他做这个事情。(P004-007) 序言 推荐序一 读了书稿后,我相信这是王坚博士自己一字一字码出来的。思维活跃,所以文字轻快,一如说话风格跳跃的他;洞察未来,所以预言大胆,一如大开大合的阿里。 马云和王坚,都是我喜欢的聊天对象。跟马云聊天的收获是“原来可以这样看问题”,跟王坚聊天的收获是“未来可能真的会这样”。 王坚对浙江的贡献确实有点大(马云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帮助省政府深化对信息经济的理解,还是举办云栖大会,推进“数据强省”建设,甚至举办国际海岛旅游大会,都有王坚的一份功劳。我对他心存感激。 这个世界的诸多精彩,不仅来自市场引领者的创造,还来自少数思考者对未来的畅想。 ·互联网是基础设施,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要成为公共服务。 ·数据成为资源,对人类来说有两个第一次,第一次不是从大自然获得资源,而是自己生产资源;资源第一次不是越用越不值钱,而是在使用中越来越值钱。 ·今天数据对中国带来的推动,很像20世纪初电力对美国带来的推动。 …… 今天这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在8年前,大概在哪里都会被视作奇谈怪论。 王坚是最早洞察到这些问题的人之一,更巧的是他恰好遇到了马云。 我也会想为什么是阿里巴巴,是马云,是王坚、为什么都是在浙江? 我认为这跟民营经济的活跃有内在的关系。浙江的民营经济是“一有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发芽”。阳光,雨露,是政策机会,也是历史机遇。灿烂的、发芽的,一开始是各种创业,到了后来自然会有文化的丰富、思想的创新以及对未来的洞察。 现在,互联网已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基因,“云上浙江”“数据强省”正在扎实推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浙江一定能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不是偶然,是中国的活力、时代的活力带来的必然。这本书正是一本关于时代活力的著作。 为王坚博士点赞! 李强 浙江省省长 后记 后记 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是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接触互联网。我曾经读过很多有关互联网的书,但对互联网形成真正的认识还是在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之后。我想因为有了阿里巴巴等有影响力的公司,我们有了空前的实践经验。互联网会进化成什么样,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2013年11月,在飞往台北的飞机上,我顺手翻阅了11月25目的那期《时代周刊》,里面有杰克里.克鲁杰(JeffreyKluger)的一篇文章——《发明的火花》(The Spark of Invention)。文章的内容谈不上有多精彩,但里边有两个观点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是提到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发明是电、互联网和轮子:电和轮子本身都没什么用处,但没有电就不会有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轮子如果不是成为自行车、汽车、火车甚至飞机的一部分也没有单独存在的价值,互联网也是一样:二是调查发现全球84%的人认为今天是发明的最好时代。曾经有传言称1899年美国专利局的局长查尔斯·H.迪尔(Charles H.Duell)曾说,“能被发明的东西都已经被发明了”,并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要求关闭专利局。这个传言从来没有被证实过,但是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大众的心态?相比之下,今天的大众是自信还是盲目?如果我们认同有了电才有所有带电的发明,有了轮子才有后来所有带轮子的发明,我们更应该相信刚刚到来的在线时代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发明。 根据《周礼·冬宫考工记》的描述:“车人为车,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首。毂长半柯,其围一柯有半。辐长一柯有半,其博三寸,厚三之一。”从文中对轮子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轮子对车的意义,它是车辆适应不同路况的重要基础。无独有偶,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出土的东汉铜制轺(双辕单马的小马车),也是轮大而车毂小,比较适合当时云贵之间的5尺道路。读到这些故事,我觉得“不要重新发明轮子”这句话是否可以重新理解为:轮子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更多发明的机会。同样,我们今天也不需要重新发明互联网,热闹的物联网、车联网等还是互联网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慢慢明白了移动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我曾经和人开玩笑说,谷歌能搜索的所谓互联网,只不过是新闻和出版物网站。在线世界比谷歌呈现给我们的要大得多。 同样,你周围的人也会让你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大。特别要提到的是,我的很多想法和观点,得益于与不同人的谈话和讨论。很幸运能碰上这些亦师亦友的好人。也要特别感谢潘越飞、李静怡、刘江、刘湘明、张宇婷、李佳师、郭雪梅、周国辉、徐俊、李倩、吴以四、吴磊、陈志刚等许多和我交谈过的朋友,他们的创造力和对互联网的憧憬让我的一些普通想法有了不同的视角,也感谢他们让我在本书中使用他们采访我的内容。 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路易斯·康(Louis Kahn,1901-1974)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永远不会需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直到贝多芬创作了它。现在我们离开它无法生活。”进入在线时代,我们面临更多的未知,如果只有一件事是已知的话,那就是我们会创造出更多的、人们离开了它就无法生活的东西。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创造决定未来的时代。但创造能否决定未来取决我们的信念和坚持,坚持相信的,相信坚持的。 王坚 2016年4月于云栖小镇 书评(媒体评论) 马云和王坚,都是我喜欢的聊天对象。跟马云聊天的收获是“原来可以这样看问题”,跟王坚聊天的收获是“未来可能真的会这样”。今天这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在8年前,不论在哪里都会被视作奇谈怪论。王坚是非常早洞察到这些问题的人之一,更巧的是他恰好遇到了马云。这不是偶然,是中国的活力、时代的活力带来的必然。 ——李强时任浙江省省长 第一次见到王坚博士时,我震撼于他对互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理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第一次在集团战略会议上听到博士谈未来数据时代,惊叹于他对数据技术的理解和执着,正因如此,阿里才有了如今的技术布局。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很不一样。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王坚博士将互联网定义为基础设施,将数据定义为世界的新财富,将计算视为一种公共服务,这对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尤其有吸引力。当数据在未来的世界中扮演关键性的财富角色时,如何有效利用这一项新财富来塑造新的企业经营策略,是真正值得企业经营者思考的议题。 ——郭台铭鸿海/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 “在线”的确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关键的概念,但获得这样新的“常识”实际上非常困难。王坚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这8年在前沿的创新实践、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考,以及非常前瞻的判断,给了大家一把了解未来的钥匙,值得任何认真思考未来的人参考。 ——曾鸣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 我们正在进入数据大航海时代,计算则是助我们前行的风帆。5年之前,王坚博士就坚定地洞察到这个时代的来临,并且不遗余力地实践它,开始阿里云的航程。今天,他把这些年的实践与思考,以“立言”的形式分享给读者,如同航海者日记一般丰富生动。 ——田溯宁宽带资本董事长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书。一位心理学博士,用一千零一夜式的文学浪漫,叙述的却是互联网技术方向,被他解构之后,技术不再是冰冷遥远的,而是触达本质。王坚博士是一个难得一遇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本感知不到数据存在的时代,他已经预言数据会成为生产资料并且将改变一切。他的洞见今天正在变成现实。 ——虞锋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主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